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遲來的幸福

 


最近日子過得好,心情非常愉快,愉快到,吃完午飯,在客廳鬼哭神號,大唱悲慘情歌,連唱了幾首,激昂到不能自己,高音處百分百破音。

 

沒錯,本人天賦異稟,和本人廚藝同樣「技驚四座」的還有本人的歌喉。小時候學鋼琴,去考試要考唱音,我怎麼也唱不上去,每個音唱出來都是錯的,外籍考官體貼道:「我幫你調低一個八度。」旋律明明聽得清楚,但我無論如何就是唱不準。名偵探柯南有絕對音感但五音不全,這並不是漫畫家瞎編,現實中的確可以發生——好啦,我沒有 perfect pitch,但聽力確實很不錯,甚至比一般人更敏銳,但我絕絕對對就是五音不全。

 

開心時唱虐心情歌,是一種美好的調劑。情形就和吃太甜要吃點鹹的中和一下差不多。心情好,無論歌詞多虐,也只會激動地覺得這詞填得真好,這轉折太淒美!心情不好的時候聽慘情歌,哪裡有精神關心文字之美呢?

 

最近心情好,是因為我在溫哥華過了兩年多的悲慘生活之後,似乎終於迎來轉機,運氣終於正常化,不再像之前那樣三不五時就天降橫禍,令本來就刻苦的生活更為雪上加霜。

 

困擾了我很久的簽證問題解決了,跟許久未見的好朋友維拉莉亞見上了面,而且不久之後應該也會見到去了瑞士讀博的好朋友!這樣的生活,怎能不是堪稱美好呢?跟之前有如被詛咒了的那兩年比,真是太美好了好不好!

 

這一切都發生在我搬家之後。我的一個朋友於是便搖頭晃腦地點評道:「我就說了,你之前住的地方風水不好。」見我挑眉,他還搬出自己的實例:「你別不信,我開車開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撞過車,搬去 Richmond 短住兩個月,居然兩個月內撞了三次車!」

 

朋友一本正經,我哭笑不得。他很早就勸過我搬家,說我這是倒楣得太過分。可是!你以為我不搬家是為了愛嗎?是因為沒有錢!租金漲了這麼多,搬家就等於百分百要交更多的租,要不是原業主賣樓套現,我才不搬!

 

風水這種事,與其說信與不信,倒不如說我半點也不了解,根本無從在意起。我在加拿大前後住過三個地方,住第一間公寓時運氣最差。然而啊,一句風水不好就搬家,那是有錢才可以有的任性好嗎?

 

行衰運跟沒有錢,還是……

 

嗯,呃,好吧,兩者是同樣可怕!




相關舊文

〈倒楣的我,在加拿大這個運之國〉


〈加拿大,艱難大?〉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加拿大奇聞系列] 我的財產不是我的——被盜領的錢,被亂賣的屋

 

[江湖兇險,危機四伏]

 

這篇本來放在 Facebook,後來在留言裡發現這些奇葩亂象竟然比我想像的還要常見,新聞連結馬上又多兩條,乾脆整理一下,放在網誌,方便閱讀。

 

寫這篇最初是因為在網上看見一單非常離奇與離譜的新聞後續:曾在加拿大留學的 Moffy Yu 2017 年的時候,於多倫多購入一個兩房單位。2019 年她回中國奔喪,結果在疫情爆發期間,被人冒名頂替,賣掉了她名下的公寓,還被歹徒冒領了三十萬加元的銀行存款。

 

我第一次看到這單新聞時,除了覺得離譜,也很想知道受害人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夠討回被騙徒冒名賣掉的房子。結果是——因為她有買「房屋產權保險」 (Property Title Insurance),所以保險公司幫她把產權討了回來。當下頓時覺得:果然還是保險公司比較靠得住!

 

至於那被人盜領的三十萬加元,則是一如所料,她與 TD 銀行多番交涉,仍然沒有任何進展。我看這新聞,真是百感交雜。我剛來加拿大的第一個月,就在各種陰差陽錯下,把應該要轉給自己的錢,莫名其妙地轉了去其他人的戶口,平白丟了七千加元。我這段痛苦往事,已經在網誌談過,在此不贅。反正,我覺得跟銀行打交道是一個非常難受的經歷,宛如跌入一個無邊無際的黑洞,不知道銀行什麼時會有回音,甚至不知道會不會有回音。我那時查了很多新聞,發現但凡是出了差錯要跟銀行討錢,十之八九都沒有什麼好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錢一旦出去了,便出去了,多數追不回來。受害人如果想討回損失的款項,就只能是由銀行作出賠償。而想銀行賠償,幾乎都要靠 CBC News 這樣的英文媒體介入跟進。

 

加拿大有不少這種相當離譜的奇葩新聞,我在網誌也詳細聊過其中幾宗。簡單總結一下,最令我瞠目結舌的有以下幾條 (排名難分先後)

 

一、人不在加拿大卻被人冒充身份賣掉房產 (近年有好幾單,詳見文末的新聞連結)

二、被人假冒身份申請放棄永居資格——很多資料都填錯了,這個申請卻居然還是通過了,受害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 renounce PR status」;

三、三十萬加元支票寄失,銀行跟郵局都不肯負責 (也是 TD 銀行)

四、在銀行櫃檯做 Wire Transfer,錢去了另一個戶口。理論上來說 Wire Transfer 要核對收款人名字,但錢最後還是轉錯了。那個發了一筆橫財的「錯誤收款人」馬上領出全款關閉戶口走人,滙款人就此成為苦主 (呃,剛好又是 TD)

五、一位 66 歲,一生都在收紙本帳單,從來沒有開設過網上戶口的女士,被人假冒身份開了網上銀行戶口,分六次轉走了兩萬三千元加幣,她的全部身家 (這次是 BMO)

 

其實還有其他,只是上述這五單,令我最為印象深刻,因為實在太過離譜。

 

加拿大這麼容易被人冒名頂替,歸根究底,我覺得一來是執行系統設計不良,二來是執行的人時常馬虎了事。理論上來說,像買賣房子、匯出大額現金、放棄永居身份這些重大舉措,執行起來都應該至少有幾重關卡,由職員仔細核實身份。但看新聞就會發現,不少時候,即使細節對不上,那些虛假申請卻還是過了。

 

難怪那麼多人都說加拿大是「運之國」,運氣不好的時候,真是什麼事都會發生。

 

加拿大的騙子,是很專業的,各種騙案防不勝防。老實說我都不知道做些什麼能夠以策萬全了,因為,那似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說,還是要時刻提高警覺,慎防個資外洩。你看看新聞裡的各種身份核實程序多麼兒戲,搞不好歹徒有名字、住址、出生年月日就能開始行騙了。

 

********* 

[一點更新]

Facebook 上發了這一篇之後,「Jess加國楓什麼」留言說這種被人盜用身份賣掉房子的事情,在加拿大發生過好幾次,我用關鍵字一查,馬上找到了兩單 2023 的新聞:一單是特定案件的詳情,另一單是 CBC 對於盜賣房屋這個問題的跟進報導。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一對加拿大夫婦前往海外工作,出租了位於多倫多 Etobicoke 的房子,打算將來搬回加拿大的時候,再拿回來自住,結果太太有天突然發現房貸供款戶口被關閉了。他們意識到中間肯定出了什麼差錯,因為他們可沒有申請過結束戶口,只是,他們怎麼也沒有料到這個差錯居然有這麼巨大,如此令人難以承受——他們在加拿大的房子,被人冒充身份賣掉了。那不啻是晴天霹靂——一夕之間,你的房子不再是你的,而你還是最後知道的那一個。

 

這可不是什麼十年難逢一遇的奇事,根據 CBC 報導,當時至少還有另外三起同類騙案。

 

而在 CBC 的另一篇相關報導中,則提到自從 2019 年以來,至少有三間位於 BC 省的房子在業主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掛牌出售;而在大多倫多地區,則至少有三十項被人盜用身份出售房產或申請房貸的紀錄。

 

讀完之後,我久久無語。這麼離譜的事情,居然一點也不少見,而政府似乎也沒有打算要做些什麼。

 

所以,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難道是每一次外出公幹旅遊,都有機會被歹徒看中偷賣房子嗎?而上文那對加拿大夫婦在 Etobicoke 的房子甚至不是空置的,而是有租客入住的,竟然也能被人冒充身份賣掉。只能說,加拿大真是又又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

 

 

延伸閲讀:

〈七千加元離奇失蹤事件〉


〈三十萬加元寄失了!〉


 *** 

 

相關連結:很長的新聞清單

1. 人不在加拿大卻被人冒名頂替賣掉房產,Moffy Yu 的故事

中文報導:〈身分被盜 存款遭竊30萬元 銀行投訴無果〉https://www.singtao.ca/6787878/2024-07-23/news-%E3%80%90%E8%AE%80%E8%80%85%E7%88%86%E6%96%99%E3%80%91%E8%BA%AB%E5%88%86%E8%A2%AB%E7%9B%9C+%E5%AD%98%E6%AC%BE%E9%81%AD%E7%AB%8A30%E8%90%AC%E5%85%83+%E9%8A%80%E8%A1%8C%E6%8A%95%E8%A8%B4%E7%84%A1%E6%9E%9C/?variant=zh-hk

英文報導:How thieves stole a Toronto condo and sold it for $970K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title-fraud-toronto-condo-1.6720439

 

2. 被人假冒身份申請放棄永居資格

〈遭假冒申棄永居權 中國移民險失身分〉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40620/vaa1h_r.htm

 

3. 三十萬加元支票寄失,銀行跟郵局都不肯負責

Retiree out $300K after Canada Post loses inheritance cheque sent by registered mail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inheritance-300k-lost-canada-post-certified-cheque-1.6973897

 

4. 在銀行櫃檯做 Wire Transfer,錢去了另一個戶口

$10,000 wire transfer disappears after bank puts it in wrong account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wire-transfer-disappears-banks-1.6401776

 

5. 沒有開設過網上戶口的女士,被人假冒身份開了網上銀行戶口

Bank won't reimburse Ottawa woman who lost $23K to fraudsters, family says

https://www.cbc.ca/news/canada/ottawa/ottawa-senior-online-bank-fraud-bmo-1.6150127

 

6. 加拿大夫婦前往海外工作,被人假冒身份賣掉房子

Couple whose Toronto home sold without their knowledge says systems failed to protect them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couple-toronto-home-sold-says-system-failed-them-1.6726043

 

7. CBC 就同類房屋詐騙作出的系列報導

At least 3 B.C. homes listed for sale without homeowners' knowledge amid surge in title fraud in Ontario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mortgage-fraud-bc-homes-1.6732176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若為自由故

 


[魚缸的世界是美麗的,與此同時,所有的時間流動,卻也被囿於那一小方寸之間]

 

維拉莉亞來了溫哥華。

 

維拉莉亞是我在蘇格蘭讀文學時的同班同學,墨西哥人。她有歐盟護照,當時已經申請了 settlement,可以留在英國發展,但因為去英國讀書拿了墨西哥的國家獎學金,按規定必須回國工作一段時間,於是在畢業後,她很快就回去墨西哥了。

 

她比我先離開英國,她走時,我依依不捨,差點淚灑機場。在英國讀書那一年,適逢 COVID 大爆發,經歷了無法正常上課、封城等種種雞飛狗跳的突發狀況,生活並不容易,所有人都努力苦中作樂。我那段在蘇格蘭苦樂參半的生活裡,處處都有維拉莉亞的身影。後來我把這一年的生活寫成散文集《去蘇格蘭看天鵝》,維拉莉亞的名字在書裡也是不斷出現。

 

維拉莉亞,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朋友。

 

自從在蘇格蘭一別,我們差不多三年沒有再見。這次維拉莉亞來溫哥華,是要參加親戚的婚禮,在加拿大小住兩週。

 

我們再見面的時候,倒是一點隔閡也沒有。維拉莉亞道:「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但我又覺得一切都沒有變。」然後維拉莉亞又說:「我夢見過你好幾次,夢見我們一起到處去。」

 

我帶了維拉莉亞去看溫哥華水族館,又帶她去吃暖暮拉麵。維拉莉亞非常喜歡吃拉麵,我想起在愛丁堡時跟她去吃日本拉麵,她那一臉雀躍的神情。這次她也是吃得眼睛發亮,碧色眼眸熠熠生輝。她說暖暮很好吃;墨西哥也有拉麵店,也好吃,但不如暖暮好吃。

 

我們聊天,聊過去現在未來。維拉莉亞說她打算讀博,去歐洲讀,要不明年要不後年,反正這兩三年應該就會起行。她有考慮過美國,但因為談不上喜歡那邊的生活最後作罷。「加拿大我倒是從來沒有考慮過,」她笑著這樣說。「來加拿大應該是最容易的,我有親戚朋友在這裡,只是加拿大我覺得並不是適合讀文學的地方。」

 

我問她要去歐洲哪裡呢。她說:「目前在考慮德國,我學德文好一段時間了。」她告訴我她心儀的那所學校的名字。哎呀,那不就是我當年想去的同一間學校嗎?我哈哈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真的很奇妙。

 

我本來也是打算讀博的。二十歲開始學德文,學了好幾年,就是為了準備去德國讀博。後來因為家庭變故沒有去,出社會從事自己並不喜愛的工作,一晃眼就十幾年,早就斷了去外國留學的念頭了。沒想到呀,真是沒想到,居然,突然之間,又有了去外國讀書的機會。真的,在去英國讀書的前一年,我想都沒有想過要去留學。我是 2020 年去英國,卻是在 19 12 月才決定要辭職去讀書。

 

如果單從投資成本回報的角度看待留學這件事,這肯定是個錯得離譜,虧到血本無歸的投資項目,可是我實在無法說我後悔。在蘇格蘭這一年,並不是全然美好,頂多算是好壞參半,可是,還是那句:我一點也不後悔。

 

如果從來沒有去過,我永遠不會知道原來去外國讀文學是這個樣子的。有點失望,有點不過如此,可是我去了,即便覺得其實也不外如是,那也是,只有真正試過才會有的體會。

 

很想要的東西,千辛萬苦得到了,發現和想像的不一樣,原來也不一定是會感到失望失落,反而是覺得:啊,原來是這樣的呀,一直都以為錯了,現在我終於知道了真實的模樣。這也是另一種的心滿意足。

 

那天我和維拉莉亞在水族館待了很長時間,我們看著水裡優雅游弋的美麗生物,驚嘆自然與生命的神奇。「你覺得,這些魚快樂麼?」在其中一個魚缸前停下,我這樣問維拉莉亞。

 

她想了想,道:「我不知道。這裡有維持生命需要的一切,可是這裡不是海洋。如果是我的話,我肯定是不快樂的。」

 

然後我們去看水族館的 4D 電影《Turtle Odyssey》,講海龜從出生到在怒海求生,到回歸出生地交配繁殖的一生。大海深不見底,自然世界危機四伏,可是那片海呀,確實沒叫錯就是汪洋,廣袤得不見邊際。玻璃缸那個一眼望完的世界,與在海洋暢游,如何能夠同日而語。

 

維拉莉亞看罷感嘆:「即使命短,能見識過真正的海洋,也比困在玻璃缸中一生無風無浪來得強。」我笑著和應:「是啊……」

 

四年前辭掉無比穩定,而且堪稱高薪厚職的工作,也算是徹底放棄了庇護,投奔怒海汪洋。相比起以前不鹹不淡的平穩日子,這幾年確實不得不面對自然世界的各種挑戰,沒少失過眠,沒少作過噩夢,沒少為錢發過愁。

 

可是一池死水與驚濤駭浪,我好像還是覺得後者比較可以忍受。

 

當然,我可以如此任性地選擇「自由」,是有前提的。我可以說辭職就辭職,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沒有家庭負擔。跟現在才二十歲的年輕一代比,我是上一代的人了。我那一輩普遍思想比較傳統一些,大都想成家立室;就我這人從小是異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想結婚生子。這一路走來,我沒少被勸說過,也曾因為社會壓力動搖過,不過我很幸運,時代變化得快,隨著世代更迭,大家的想法也不一樣了。

 

當我看見網傳的那句口號「不婚不育保平安」時,更是忍不住扠腰仰天大笑——等了這麼久,阿姨我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作為女性,能夠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很多以前不可能的東西都變可行。這種以前的人無法想像的機會,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

 

維拉莉亞道別的時候,她有些不捨得的道:「如果你也來歐洲發展,那我們就又可以一起去旅行了。」

 

我微笑。去歐洲發展嗎?不知道去不去得成啊,歐洲經濟不好,找工作難著呢。

 

然而,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延伸閱讀:

《去蘇格蘭看天鵝》

https://readmoo.com/book/210223105000101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英國比較好?——她為什麼想要離開加拿大

 

[大陰帝國 VS 夏天的大溫地區]

YouTube 上偶然看到一條影片,訪問一個去了加拿大多倫多碰運氣的香港 90 後女生 KarenKaren 說她想離開加拿大,轉戰英國。Karen 曾經在英國唸過七年書,基於種種原因,她覺得還是英國比較適合自己。


 

我看完之後覺得這個訪問挺有意思的,也想就「英國 VS 加拿大」這個話題聊兩句。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反正我作為沒見過世面的熱帶鄉下人,來加拿大之前,一直以為英國跟加拿大這兩個英語系國家,生活起來應該不會差很遠,是故一路假設自己既然能適應英國的生活,在加拿大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結果……

 

我錯了。而且還錯得滿離譜的。

 

問題是具體到底是為了什麼不適應,我自己還說不清。

 

我來了加拿大兩年多不足三年,在溫哥華認識過幾個英國人,有的在溫哥華落地生根,生活愉快,有的在加拿大過了幾年就決定打包回家,跟溫哥華講 Bye Bye。我認識的第一個英國人是舊公司的前同事,我入職時她已經遞了辭呈,正準備回英國。她當時在溫哥華生活了兩三年的時間,經歷談不上很愉快,所以決定不留下來。她知道我在英國唸過書後,馬上跟我抱怨加拿大很多日常用語跟英國很不一樣,這邊的人常常聽不懂她在說什麼,甚至頗為直白地問我「覺不覺得溫哥華人並不真的那麼友善」,讓我十分訝異。我們邊聊天邊一起去買咖啡,她點餐時服務生沒聽清楚,問了一句,她馬上尷尬道歉,說自己口齒不清害他沒聽懂。那一刻,坦白說我非常吃驚。服務生是聽不慣她的口音還是只是一時沒聽清楚,我不確定;但看前同事的反應,她似乎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並且下意識認為別人就是聽不懂她的英文。前同事是英格蘭人,講起英文來就是 received pronunciation 那種標準發音;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適應不良,居然會是來自溝通困難。

 

有趣的是,不久後我認識了一個從英國回流的加拿大人,他這樣評論英國:「我覺得英國人很冷淡很疏離,我花了一年才打入當地人的圈子,他們才有時會約我出去,」他連連搖頭。「我太想念溫哥華了,這裡的人永遠那麼友善那麼熱情,我在倫敦太寂寞了。」是故,雖然他從事的 Data Science 行業在英國其實有更佳發展前景,他還是毅然辭職回來。

 

聽他這麼說的時候,我忽然就想起小時候讀過的「瞎子摸象」。每個人摸到了大象的一小部分,便以為那就是大象。當然,旁觀者可以居高臨下地批評當局者一葉障目,可是我作為「瞎子」的一員,那一方寸的大象,確實就是我這狹隘小心靈對於「大象」的全部認知了。

 

不全面,但對於我本人來說很真實。

 

想要客觀而全面地描述大象太難了,起碼我做不到,頂多只能分享一下其他人的觀點,貢獻一下自己的想法。

 

好啦,這個免責聲明有點長,回到 Karen 的訪問。Karen 從以下幾個方面闡明自己為什麼想離開加拿大去英國:

 

一、家人在英國,她對英國比較熟悉,而且英國比較方便,沒有車也能生存

我的不負責任亂評:有親戚朋友確實是很加分的,我自己很想念蘇格蘭很大程度就是很想念那邊的好朋友。

 

至於英國交通比較方便這點,我覺得視乎是哪一個城市。Karen 有提到她全要是講倫敦;倫敦有地鐵的確是比其他城市方便不少,不過交通費也很可怕就是了。

 

我當時住愛丁堡,沒有地鐵,主要交通工具是巴士,但那邊的巴士和溫哥華的一樣不怎麼可靠:遲到、沒到、脫班、不停站……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在愛丁堡生活可以不開車,在溫哥華沒有車也同樣可以生存。真要說愛丁堡比較方便的話,可能是愛丁堡比溫哥華小,很多地方都走路可到。我在愛丁堡的時候,能走路去的地方,絕不坐公車,因為要等那些冷門的巴士路線,真的會等到望眼欲穿,然後還不知道巴士最後是不是會來。這一點,跟溫哥華是一模一樣。

 

二、工作機會比較多、薪水比較好

Karen 說英國比較容易找工作,倫敦的薪水也比多倫多高至少 50%。她舉了在英國當咖啡師的親友為例,折合港幣月入大概 15,000 - 20,000 之間,比加拿大的薪資要高出 40%

 

這項資訊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並不知道原來兩地咖啡師的薪水差那麼遠,果然是隔行如隔山。

 

我身邊人的際遇,倒是跟她的經歷剛好相反。我的朋友主要有兩大類人:其一是唸文學的,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加拿大都有點慘,見了面都是同聲一哭;另一邊則是立志要走學術路的,唸文科理科的都有。英國大學教職員的薪水跟香港比,算不上高,資歷不深的講師年薪大約在三至六萬鎊之間。相較而言,朋友說北美的薪酬就要優厚許多。其中一位友人,在芬蘭的大學教過幾年書,幾年前被北美的高薪厚職吸引了來溫哥華,年薪近二十萬加元,外加優渥福利。他慨嘆這樣的數字,在歐洲絕無可能。而他如果肯去美國,待遇甚至還會更好。

 

當然,學術界非常難撈,在這裡絕對沒有勸說大家入行的意思。舉這個例子純粹是慨嘆不同行業的情況果然可以很不一樣。

 

三、英國生活成本比較低

這點我認同。除了倫敦市中心的租金貴得離譜,英國其他城市的租金應該都比溫哥華、多倫多便宜;而食品、日用品這些東西,就我所知普遍也是溫哥華、多倫多比較貴。

 

四、英國找工作沒加拿大那麼看重 referral

這點我也認同。加拿大那種做什麼事都要有推薦人的習慣有時讓我覺得有點煩。

 

五、英文不好的人去加拿大比較好

這點其實不是 Karen 想要離開加拿大的原因,而是她比較兩個國家之後給其他人的建議。我覺得她說得沒有錯,在加拿大生活,尤其是在溫哥華、多倫多這樣的地方,想要不講英文沒有很難。譬如加拿大的主要銀行都設有廣東話熱線,甚至是去銀行分行排隊,也總有一兩個能講中文的職員。

 

只是,英文不好而又想要生活得好的話,還是有個前設的——那就是本身夠有錢。

 

影片留言區有人說,想要賺錢多不要被剝削,就不要打華人工,而是打「白人工」。然而想要找到所謂的「白人工」,英語流利,是基本要求,很多公司還希望應徵者了解加拿大文化,能好好融入公司團隊。

 

我個人是覺得英文很不好的話,無論去英國還是加拿大都會有些辛苦。英文很差而沒有錢,在加拿大或許可以勉強生存,但恐怕很難生活。

 

客觀的分析?

如果可以,我倒希望可以很客觀地評論這兩個國家,可惜我沒這個能力。唯有從衣、食、住、天氣這幾方面粗淺地談一談我偏頗的個人認知。

 

我在英國的時候嫌英國的衣服醜,去了加拿大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真的醜。加拿大的衣服不好看還賣很貴,簡單來說就是「燒鵝的價錢,蔗渣的味道」。加拿大這個國家基本上是不注重美感的,要買衣物的話,就只有功能性的衣服值得買,品質是真的好。

 

英國是著名的美食沙漠,英國人都是潛在的地獄廚神。但我真的超級無敵掛念她的 scone with clotted creamMackie's 雪糕,和蘇格蘭的羊扒。至於亞洲食物方面……呃,還是忘記英國吧。我還在蘇格蘭的時候,愛丁堡有兩間日本拉麵很有人氣,愛吃拉麵的蘇格蘭人每每講起都要流口水,說住愛丁堡真幸福,能吃到 Maki。但我當時吃過覺得就是「味千的味道,一風堂的價錢」。要論亞洲菜,還是溫哥華的亞洲菜才真正對得起「美食」這兩個字。

 

租金以外,兩地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英國比較多老房子,加拿大譬如溫哥華則有很多新式高樓大廈,有電梯還有 concierge。英國那些老房子除了有時會有老鼠,還有各種老房子獨有的問題——譬如我朋友租住的公寓,有一天睡房的天花板忽然塌了下來,屋頂出現了一個洞。她受到很大驚嚇,馬上決定搬走,結果房東居然故意刁難,一直不肯跟她的新房東確認她有準時交租,害她差點租不成新單位。

 

——沒錯,租房子要有推薦人,沒有前房東背書,在英國不容易租地方,這點和溫哥華是並無二致。

 

天氣

英國是出名的「大陰帝國」,長期陰雨綿綿,晴天的日子少,萬里無雲的大晴天我更是從來沒有見過。

 

溫哥華也下雨,但下雨的日數不能跟英國比。如今正值盛夏,更是很久沒有下過一滴雨,日日艷陽高照。英國可沒有夏天就不下雨這件事。

 

可是我必須說,我愛蘇格蘭的天氣!我酷愛那無時無刻都在吹的風,喜歡那永遠溫吞吞的太陽,更別說夏天也鮮少高於 25 度是有多麼深得我心了。

 

結論

我就說了這種比較是不可能客觀持平的,因為單論客觀條件,英國其實並沒有很好,加拿大也並沒有很差。可是我作為文藝中年,我愛文學、我愛劇院、我愛藝術展!所以我的心,只能偏向英國。




延伸閲讀

英國的危樓——CBC 報導英國超過一百間學校有坍塌風險: “Crumbling concrete closes over 100 U.K. schools ahead of new semester”

https://www.cbc.ca/news/world/crumbling-concrete-closes-over-100-u-k-schools-ahead-of-new-semester-1.6956437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