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Eat or Heat?——英國的貧窮問題

 



YouTube 看到德國之聲一條關於英國貧窮問題的紀錄片,看完感受很複雜。

 

我自己很喜歡蘇格蘭,將來如果有機會,也會想在那裡生活幾年。然而這條紀錄片令我想起了還在蘇格蘭的時候,已經隱隱約約感受到經濟的不景氣,以及找工作之難。

 

紀錄片提到英國現在越來越多人要依賴食物銀行救濟,很多人甚至要面對「Eat or Heat」的殘酷選擇——買了食物,就沒錢開暖氣。片中那種電力公司插卡式「預繳計費裝置」(prepayment meter),我在英國有見過,朋友離開宿舍後租住的地方便是用這種。增值起來不怎麼方便,而且額度很快用完。英國的能源確實是貴,之前就算住學校宿舍,也常常覺得冷,因為學校暖氣開得很節約,冬天只在日間有暖氣,晚上十一點之後就自動關掉。

 

沒有工作的人當然不好過,然而,現在物價飛漲到一種地步,就算是有不錯的工作,生活也大受影響。其中一雙住在 Leighton Buzzard 的夫婦,便表示他們如今花起錢來變得非常謹慎。紀錄片說他們是典型的中產家庭,有自住物業,住在距離倫敦市中心四十分鐘車程的城鎮,丈夫是電腦經銷商,太太在汽車公司任職經理,兩人月入加起來在 £3,500 左右。以前從來沒有為錢傷過神,現在卻益發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壓力。他們也開始在暖氣的用度上斤斤計較,要用哪間房間,就只開那間房間的暖氣,而且只開一小時。

 

除了電費,另一個令他們頭痛不已的問題是托兒。他們家裡迎來了一個新生命,雀躍之餘,卻面對無力負擔托兒服務的窘境,太太可能無法回去上班,而得留在家中看顧孩子。她的姐姐也面對同一問題:本身是公務員的姐姐,因為付不起托兒費用,只得和丈夫雙雙轉為兼職員工,以便自行照顧小孩。姐姐說:「學校放假時找人照料兩個孩子,要花 £120,而我一天的淨收入是 £80,我還去上班根本就沒有道理!」

 

以前聽人說過,香港女性之所以能夠在職場上撐起半邊天,是托了香港有外傭的福。事實上,我的一個朋友在英國生下小孩之後,確實因為無法負擔托兒的費用,而一直沒有重回職場。

 

我上年年底去蘇格蘭參加畢業典禮,覺得英國的物價不貴,大部分東西都比溫哥華便宜一截,看來我是算漏了能源價格。紀錄片裡的一個案例提到,£20 的預繳電費,只夠用四天。看完整套紀錄片,不由得慨歎:真是世道艱難,處處都難啊。

 

YouTube 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68yyrKUOA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三十五歲已經太老」——論職場的殘酷

[正在冒煙的繁忙紐約街頭;我只想起一個英文字:overwhelmed]


最近在 YouTube 看見兩則影片,一條講中國職場認為「三十五歲已經太老」,要被淘汰;第二條則探討年輕人為什麼想要躺平。兩條放在一起看特別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滑到最底查看連結。

 

第一則新聞簡而言之,就是說現在中國青年三十五歲已經被嫌棄太老,很難找工作。僱主據說都想要二十至三十的年輕人,覺得他們更好用也更便宜。

 

假設二十二歲畢業,三十五歲時不過工作了十三年,距離六十歲這個最低退休門檻,還有二十五年,這樣就已經被嫌棄太老,我覺得匪夷所思。我本來以為三十幾歲的人比較成熟又有點經驗,不是轉行的話應該不難找工作,看來現實是有些公司還是只想要便宜又新鮮的肝。

 

退休年齡不斷延後,大家又當不成人才而是成為了耗材,不能想像會引發何等巨大的壓力與焦慮。

 

在加拿大找工作不必申報年齡,僱主也不問年紀,我在加拿大一年,沒有感受到這邊的職場有年齡歧視,反而是缺乏相關經驗的新畢業生最難找工作,因為加拿大最講究相關工作經驗。

 

然而在看完這則新聞後,我也禁不住想,想要中年轉行的我,到底有什麼東西比得過年輕人?要體能沒體能,要說思想上跟年輕一代沒有脫節,我也不玩 TikTok

 

只能說,在失去青春的同時,如果我們沒有在別的地方進步成長,那生活肯定會很不容易。尤其是現在競爭太大,生活成本也太高。

 

上星期上班的時候,我被困 Skytrain 站的升降機。那個車站的扶手電梯修來修去沒修好,於是我和其他人一起去搭升降機,結果去到地面時門卡住了,打不開,現場所有人幾乎都是即時同聲嘆。

 

大部分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向老闆報備,有人鉅細無遺,劈頭第一句就是「現在是幾點幾分,我在什麼站,總共有幾個人一同被困」,我差點以為她在寫什麼調查報告。另外還有人在打完電話後,開始隔著升降機的玻璃門遙望巴士站,數自己錯過了多少班巴士。後來還有一位女士按下緊急通話鍵,追問控制台到底維修人員什麼時候才會來。控制台說五分鐘,女士連珠炮發:「五分鐘又五分鐘,我們都被困半小時了,人呢?我們全部都趕著上班,要遲到了!人呢?人在哪裡!」控制台在短暫的沉默過後,調帶無奈地重複道:「請再等五分鐘」。掛線後那位女士一直喃喃自語:「我們因為遲到被扣的薪水呢,誰補給我?」

 

那刻我想起我朋友很喜歡的 WhatsApp 貼圖,上面寫著「我最鍾意返工」,拿香港人「奴隸獸」的社畜屬性開玩笑,天快要塌下來還是惦記著要準時上班。然後我笑著笑著就哭了:怎麼飛越了半個地球,還是掙不脫社畜的命運?

 

升降機裡被困的有八九人,就一位女士最淡定。她打電話回公司時,還跟上司閒聊了一會兒,開了個玩笑,估計是上司講道理,也比較寬容。至於我嘛,我畢竟很快就要成為「前員工」,老闆也沒有為難我。可能在所有人之中,最沒有心理負擔的,就我和這位女士了。

 

終於等到了維修員,對方三兩下就把門打開了。其實從我們被困到被「營救」,前後只花了半句鐘多一點,我覺得算有效率。可是門一打開,大部分人還是以百米賽跑的姿態往巴士站衝了過去,那位淡定女士忍不住出聲提醒:「不用跑,巴士還沒有到!」

 

這樣迫不及待難道是為了熱愛上班?當然不是,反映的只是世道艱難。

 

我在另一篇網誌也有提到過,這次辭職,我的心情其實十分忐忑,主要是因為感受到經濟的不景氣,知道找工作並不那麼容易。事實上,公司的招聘廣告一出來,很快就收到了很多申請,老闆也順利請到了令他滿意的新人。大概是因為這樣,最近老闆待我特別和顏悅色,畢竟我的辭職並沒有為他造成什麼不便或麻煩。我覺得這樣的結果也是皆大歡喜,可以順利交接,大家好聚好散就最好。

 

有趣的是我的兩個同事卻為我抱不平,主要是他們覺得我辭職了,我上司卻沒有一點失落,也沒有出面挽留,他們覺得這是「枉費在工作上那麼盡力」。

 

我聽見時非常訝異,但回心一想,覺得這可能是折射了他們自己的心聲。他們在公司裡過得並不開心,自覺恪盡職守,為公司盡心盡力,薪水卻根本追不上通脹,努力也沒有獲得上司的認同。

 

我理解這樣的心情,然而這和愛情一樣,覺得被薄待,走人才是上策,而不是死守著等對方「幡然悔改」。畢竟這麼大間的公司,真的是「沒了誰都可以」。

 

當然,這種「留守」也未必是出於自願,更多是現在工作實在不好找。

 

作為準前員工,另一個特點是大家比較願意向我敞開心扉講真話。有同事就坦言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只能過得一日是一日。這位本地同事非常年輕,他說:「我已經比同輩的人賺得多,錢還是完全不夠花。生活艱難到,我常常懷疑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同事其實有一雙巧手,所有需要手工技藝的工作他都是做得又快又好,只是恐怕入錯了行,不該來我們公司。我鼓勵他去別處試試,他迷惘道:「我到處應徵,對方一聽說我沒有相關經驗,都是直接拒絕,連見也不見。」我只能鼓勵他再接再厲,不要放棄:「像買彩票那樣,抽獎機會越多,中獎機會越大。」我確實覺得他有才能有天分,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配對永遠最難。我自己也是在「能力」、「興趣」、和「錢」三者之間,努力找重疊最多的項目。並且,希望在轉行的過程中,不要餓死。

 

我這個年輕本地同事有次開玩笑道:「我聽說現代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可是我覺得自己活得像個奴隸,再討厭也得上班,不然便連飯也沒得吃。」

 

這個笑話很殘酷,現實卻也可能真有這麼殘酷,有個同事恐怕近期就要丟飯碗。我某次加班晚了離開辦公室,撞見她在哭。聽說因為管理層覺得她表現不佳,把她的工作拆件分給別人,然後直接把整個職缺削掉,於是這位同事即將成為過剩人手。公司剛開始把她的職務分派出去的時候,其他人還羨慕她工作輕鬆了,薪水卻沒有變,沒意識到這一切只是解僱她的前奏。據講同事現正申請移民加拿大,若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丟了工作,自是很大的打擊。

 

生活這麼不容易,似乎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想小孩當醫生律師。我跟公司同事聊起這個話題,一位爸爸就大笑認同,說希望自己的女兒選擇比較有前途的職業;另一位同事反應則是截然不同,雖然已經年過五十,說起父母當年的逼迫,仍是一臉心有猶悸:「他們就想我唸醫。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讀醫科。」

 

我微笑。我也是完全無法想像自己讀醫科。可是不少父母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雖然不相信兒女可以在文學藝術這樣的領域取得成就,卻堅信只要夠努力,一定能夠當醫生。

 

其實我覺得真正講求實際的話,與其逼孩子做些什麼,不如協助他們找到興趣、能力,和社會需求的交匯點,那同樣是「錢途無限」。便是小孩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夢想,在我看來還是放手讓小孩及早去試比較好,便是一敗塗地,也多的是轉向的機會。畢竟年輕人也不是笨蛋,追逐過夢想後若是發現自己其實不願意付出追夢的代價,自然會自我調節,改變人生的方向。

 

Youtube 兩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v5_yvV2o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nBWCNA0mc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讀藝術要有「鈔能力」——報考英國大學插畫系的一些感悟

[倫敦一間藝術館,名字我忘了]


 

很久沒有發文,因為最近真的身心俱疲。

 

在眾多想寫、計劃寫的素材之中,一個本來排很後面的題材無預警地跑了出來,一直嚷著「寫我寫我」,於是只好先寫一寫這個相當冷門的題目。

 

先講結論:我覺得讀藝術有一種能力特別重要,那就是——「鈔能力」。

 

這不是搞笑文,我是認真的。

 

三四年前,我打算辭職再唸書的時候,一開始想讀的是插畫。我從小喜歡畫畫,但一直沒怎麼正式學過。那時候辭職再讀書本來就不是出於什麼實際考量,加上想圓留學夢,便開始著手研究有什麼學校可以唸。

 

我的目標很明確:我想唸一兩年書,不要花太多錢,目標是想體驗生活,順便學畫畫。

 

很快我就發現英國大學的插畫系碩士是一個貌似可行的選項:

²  MA 讀一年,MFA 讀兩年,可長可短,任君選擇

²  本科讀什麼不重要

²  英國有大量大學有插畫系,想選哪個城市都可以

 

我當時看了很多其他人分享去英國讀插畫的心得,有看見像我這樣不曾受過專業美術訓練也成功入學的例子,馬上充滿信心,覺得萬事俱備只欠報名……呃,還有作品集。沒錯,就是報考插畫系最重要的作品集。

 

作品我有,可是那個所謂「portfolio」,到底要怎麼做?學校網頁裡提到的「sketch book」又是什麼?

 

網上找來找去都找不到「portfolio」的樣式,我最後找到的是教人做「portfolio」的學校。我約見了其中一間。天真的我以為把畫作拍照然後做點簡單排版就是「作品集」,但跟那邊的老師聊完後得出的結論是,手上的作品不行,必須重做。

 

我現在已經忘了當時為什麼沒有自己亂做一通,隨便交上去就算,而是選擇跟這間學校上課,學做合標準的「portfolio」,可能是當時太想學點正統的東西,加上那時工作的待遇太好,有閒錢。

 

——好吧,主要是第二點。

 

反正,我在疫情期間斷斷續續上了三四個月的課,過程一言難盡。

 

我當時讀了兩個韓國插畫家寫的《去倫敦上插畫課》,其中一位就談到在英國讀書時最大的挫敗感來自完全不知道老師想要的是什麼,她一直被批評,卻一直搞不懂對方為什麼覺得她的作品那麼糟。簡而言之,就是她想做的作品老師並不認可,而她不懂為什麼。

 

而這,正是我當時上課的感受:極其迷惘、混亂,與充滿挫敗感。我要去到很後期才有點明白老師想要的是什麼。

 

[以下純為個人極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客觀證據支持]

 

我覺得英國的 art school,就算是理論上來說比較「商業化」的「插畫系」,還是傾向跟 fine art 靠攏。也就是說,他們會想見到很多大膽、實驗性強的作品。我當時一度困惑為什麼我讀插畫系不是畫畫就好,而要費勁試驗各種不同的媒材,彷彿是要去參加當代藝術展。

 

後來我就漸漸明白過來,這也是英國的插畫碩士不講究本科是否相關的原因,他們重視的不是「畫技」,而是「概念」,我個人認為這種傾向與大行其道的「conceptual art」不無關係。

 

也所以,所謂的「sketch book」,並不是單純的日常塗鴉集,而且展現創作過程的重要紀錄。成品很重要,過程也同樣重要。

 

而只要去英國各間學校的網頁看看就會發現,學生作品的畫技不見得是最純熟最無懈可擊,可是構想一定特別,很有個人風格。想要那種講究畫技的插畫,美國的大學可能比較合適,譬如在三藩市的「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我查到的資料就說他們提供非常紮實的繪畫訓練,但那也意味著要讀很久而且很貴——MFA 的話,大概是七萬美金吧。

 

所以說,唸 art school 最重要是有「鈔能力」。

 

事實上,那間「portfolio 學校」不論師生,都來自很不錯的家庭,跟他們交談,有種很「posh」的感覺,令人感嘆「藝術果然是有錢人的玩意」。因為老師自己也是名校畢業,很清楚藝術學校的招生準則,學生考入著名藝術學院的比率也相當高。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錢到底有多萬能。跟考公開試一樣,天資聰穎的學生可以不靠補習奪得佳績,但我們都心知肚明,有補習跟沒補習,結果可以差很遠。

 

最後我報了一堆學校,除了最著名的那幾間譬如 UAL Kingston 不予錄取,其他都陸續收到錄取通知,當中包括我最心儀的學校。

 

我當時掙扎了很久要不要去讀,畢竟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就是為了要讀插畫。可是坦白說,我在學做 portfolio 的時候,並沒有特別享受,甚至有點覺得,英國大學的插畫系似乎和我想的不一樣。猶豫不決之際,沒想到上天幫我做了決定,我最想唸的那個課程因為疫情取消了,不開課,於是我臨時變陣去讀文學。

 

當時真的是最後一刻才報名,最後一刻收到錄取通知,最後一刻才申請學生簽證。申請文學碩士的過程就容易多了,我只申請了兩間,兩間都收了我。決定轉讀文學時我鬆了一口氣。我那時突然意識到,原來文學和畫畫之間,我的心還是會優先選擇文學。

 

雖然,在英國讀文學這段經歷也同樣是一言難盡。

 

那麼,要考上英國的插畫系,是不是一定要找專人指導怎麼做 portfolio 呢?我覺得視乎你想考的是什麼樣的學校。我考的那堆學校之中,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主動給我獎學金,因為我本科的成績很好——而我本科讀的是中文系。我估計是因為 ARU 的排名不佳,即使插畫系風評不錯,收生的時候還是會考慮一下學業成績。

 

而就算是我本來心儀的那間學校,他們收我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我寫小說很特別。可見作品集雖然重要,卻也不是一切。

 

我在那間「portfolio 學校」讀了三、四個月吧,花了兩三萬港幣,完全天價。是否值得?

 

以結果來說,我覺得值得。

 

除了有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到英國的插畫課程大概不太適合我,變相省了很多錢。

 

 

 相關舊文

 

〈所以,英文很爛的我要去英國讀文學了〉

 

一言難盡的英國留學生活:《去蘇格蘭看天鵝》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