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直覺

等車時隨手買了一本簡體字版的翻譯小說<<直覺>>,買的時候對它全無期望,讀著卻覺得頗為好看。

小說的背景是美國一個專門研究癌病的實驗室,主角是一群博士後。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刻劃了從事學術研究「不成功便成仁」的痛苦掙扎。一個頗有天份的博士後以新星姿態進駐實驗室,研究以病毒治療癌症,苦戰數年,不果,實驗室主管要求他放棄這個研究計劃。就在他決定黯然離場之際,實驗卻有突破性的發展,他搖身一變成為頻臨破敗邊緣的實驗室救星,另一個博士後卻懷疑他造假。

因為身邊頗多朋友從事學術研究,這本小說讀起來頗有體會。

從事學術研究大抵都是刻苦的,老師那輩很勤奮很刻苦,我的同學之中好學不倦的亦大有人在。時人常批評學生「一蟹不如一蟹」。我的同學年紀尚輕,學養的確遠不如老師,但要說他們不及前輩刻苦上進,我是不認同的。

反而覺得競爭是真的比往昔激烈許多,學術之路益發難走。大學將成就量化,標明在不同規格的期刊上發表論文能得到什麼樣的分數,有些當上助理教授的師兄師姐在年年「追quota」。做學術賺不了多少錢,「教授」名銜雖動聽,但要說是至高榮譽也還差得遠。一頭栽進學術裡多半是為了興趣為了理想。明明做學術就是應該思考問題,但在「定期發表論文」的壓力下,思考的空間反而被壓縮,有時做點review又是一篇論文了。現在要「十年磨一劍」十分困難。

社會期望一個人去到三十歲應該小有成就,但做學術研究到了三十歲還在做博士後。博士後在大部份情況下只是廉價勞工。會做學術多多少少是因為覺得自己有點天份,以為只要努力前途應該還可以。結果可能讀完博士才明白有天份又努力的人多的是,要突圍而出其實很困難。

有個朋友聰明又勤奮,公開試的成績不但全A,而且都是A(1)。畢業的時候一份絕世筍工以及一個PhD offer任她選擇。她本來選了前者,打完越洋電話拒絕教授時卻忍不住在實驗室潸然淚下。她喜歡的始終是研究。她後來終究去了美國求學,快要讀完PhD的時候我問她有什麼打算,她淡淡然的說:做industry吧,我想。留下來的話三年又三年,我看不見未來。

<<直覺>>裡的那些博士後,有些就是這樣三年又三年的熬下去。

堅持理想,有時得付出很大的代價。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對與錯

最近看的書裡頭,我最喜歡的要數 Jodi Picoult 的 My Sister's Keeper。

我小時候很看重是非對錯,什麼事都非要弄清楚是非曲直不可,長大了就慢慢意識到,有些事不是用「對錯」來衡量的,有時也不容易分出黑與白,一個人極度執著對錯,希望自己做的都是對的,有可能不過是為了證明別人做的都是錯的——你看,道理都在我這邊。

 My Sister's Keeper 就告訴讀者,有時並不在於誰是誰非,有時並不在於誰有沒有體諒誰,而是人生有很多事,本來就是很難作出抉擇。

Jodi Picoult 的小說老實說我沒看過多少,但感覺上她很擅長透過一些充滿矛盾的處境開展故事。譬如 My Sister's Keeper講的便是一個執著與犧牲的故事。Sara和Brian育有一子一女,生活美滿,可惜小女兒年幼時確診白血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才能存活,Sara為了救女兒,決定再生下一個小孩——一個透過基因科技為女兒特別「打造」的新生命 Anna。Anna 甫出生便肩負守護姐姐的使命,姐姐病重住院,她陪著住,因為要輸血、捐骨髓給姐姐。Anna有時會想,如果不是因為姐姐得了白血病,世上根本不會有她的存在。

Anna本來是曲棍球球隊的成員,小有成就,但因為要常常陪著姐姐住院,而不得不缺席球隊的練習。有一次她本來有機會去一個大型訓練營,但她媽媽擔心萬一她入營的時候姐姐病發沒有人能救她,沒讓她去。到了她13歲的時候,姐姐腎衰竭,媽媽希望她捐一個腎臟給姐姐。姐姐那時身體已經很虛弱,不一定能熬過手術,即使能夠,醫生估計也未必活得長。Anna如果捐了腎,她的運動員生涯肯定就到此為止。如果你是Anna,你會做些什麼?

Anna選擇提訴,要求解除父母對她的醫療監護權。故事到了這裡,我們很可能已經開始在選邊站、在評理,在想誰對誰錯。

有人說Anna的媽媽很偏心,只想著生病的姐姐,把Anna視作救活姐姐的工具,而不關心她的福祉。但對於Sara來說,作為一個母親,她所唯一知道正確的事是「無論如何要保住她的孩子」。

有人說Anna有違道德倫常,父母畢竟愛她,她卻選擇與父母對簿公堂,但其實就算她不過是一個13歲的孩子,她也有她的考量。

有人可能會想,姐姐是一個好大的負累,她死了可能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解脫。姐姐掙扎求存十幾年,早已不想活,但她知道自己死了媽媽會崩潰。好幾次她明明快要不行了,都是Sara在最後一刻把她喚回來。

我們都想為自己而活。然而,當我們領受了親情的溫暖,少不免便得接受它帶來的羈絆。

小說的結局峰迴路轉,我在這裡不作詳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Sara還沒和Brian結婚時,有次找一個瞎的吉普賽女人算命,對方說她會有子有女,結語曰: "But you could only remake your own future, not anyone else's, and for some people that just wasn't good enough."

如果Sara不那麼執著,讓姐姐在時候到了之時就走,結局是不是會很不一樣?然而作為一個母親,要捨得,又談何容易?

寫到這裡,就想起<功夫熊貓2>。去看本來是為了開懷笑笑,沒想到這套主打小朋友市場的動畫片竟然頗有點意思。

孔雀沈老大滅盡熊貓一族,令熊貓阿寶家破人亡。祭師對阿寶說:雖然你的開頭不怎麼好,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現在選擇些什麼。

同樣的話阿寶也對沈老大說了,沈老大卻一心想著自己一早預設好了的未來。不按他想好的劇本走,他不接受。不惜任何代價,他反正是要撥亂反正。

「退一步,海闊天空」,那句話,不是這麼說的嗎?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