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第一個禮拜]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真實心情 (上)



上篇提到我最近找到了工作,因為公司那邊急著要人,所以我簽完文件後隔兩天就去上班了,至今差不多一週的時間,似乎也可以簡單講一講在科技公司上班是什麼樣的感覺。

 

同樣是先講結論:如果能通過試用期,我想我應該只會在這間公司待上一年左右的時間,等 CGI 的學校再開課,便會回去繼續受訓。

 

這樣說並不是因為覺得公司不好,一週太短,不足以評斷公司是好還是不好;我只是很清晰地意識到,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所以這間公司只能是一個中轉站,之後我必須繼續前進試別的東西。

 

之所以這麼快可以下定論說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是因為它的工作性質跟我以前的工作出乎我意料之外地雷同。我在職場上兜了這麼多年圈,走了這麼多年冤枉路以後,非常深刻地體會到,公司的文化固然重要,可是上班滿足與否,最關鍵的因素始終是工作性質本身。那些重重複複,瑣碎繁雜的工作我實在是怕了;難得可以有重新選擇職業的機會,我還是想加入創意產業。我這樣不是說這間科技公司沒有創意,而是我這份工作本質上不存在什麼創意的空間。

 

簡單講一講我的工作。我不會寫程式,也不具備科技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找到的工作是非技術職位,相當於公司裡的頭號打雜。上班第一個禮拜的感想是:非、常、忙。

 

我一直聽說在加拿大上班比較有 work-life balance,這邊也不像香港那樣經常需要超時工作,如果要加班,基本上一定會有補償,但我第一個星期的體驗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上班首五日,我每一天都無法準時下班,最早下班那天加班了半小時;最晚那天遲了超過兩個半小時才能離開辦公室。而且那並不是因為我是新手,對工作流程不夠熟習,所以要「自主加班」,而是因為當時有些事情要處理,我人必須待在辦公室裡,直到完結了才能離開。也就是說,這些加班是不能避免的,而且我的主管雖然知道我必須加班——事實上我加班的時候他人就在那裡——但也並沒有提出任何加班補償。我入職時有一份必須閱讀簽署的員工守則,上面寫明加班要賺加班費或者 time off,都必須在事前得到主管的書面同意。這點其實和我以前在香港工作時一樣。

 

我現在的工作坦白說並不難做,甚至某程度上可以說是相當容易,文書處理的部分跟我以前的工作高度相似,我做起來可謂駕輕就熟。工作的流程如此類似一開始令我有點訝異,我本來以為要花上一點時間適應加拿大的系統,沒想到差別其實並不那麼顯著。後來我想,可能那是因為香港真的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所以能夠輕易與西方的系統接軌。我這個職位因為要處理大量文書工作,對英文有一定要求,前任職員的母語是英文,本來我以為我接手的時候要面對英文能力不足帶來的挑戰,結果因為工作流程相仿,而我以前在香港工作時大部分文書往還都是用英文,雖然是不那麼道地的英文,但畢竟是實用商業英語,可以通用。於是關於書信的部分,我其實上手比想像中要快和容易。

 

問題出在工作量。這份工作的工作量比我想像中要大很多、很多。我每天的標準工作時數,不連午休為七小時,基本上每一分鐘都在忙不停手。因為經常要寫很長的英文電郵,我也沒有任何時間慢慢雕琢文字,都是寫完檢查一次沒有錯字,就得把電郵發出去再寫下一封。這時我就有點慶幸上年跑去英國唸了個學位,有一年密集英文寫作訓練,不然現在我應該會很崩潰。

 

另一件令我覺得有點崩潰和意想不到的事,是公司對於文書處理的「低科技」安排。我需要處理頗多數據,但更新數據的方法竟然是人手用 excel 逐項輸入,和我以前在「非科技公司」工作時一模一樣。我從前常常跟朋友吐槽舊公司的落後與原始,但原來「自動化」這件事即使在科技公司也是不存在的。我想可能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在於:這些「文書處理」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根本就不是重點所在,他們不會把資源投放在這些領域。

 

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人手安排上。這間公司在溫哥華有好幾個辦公室,但我那組人少得可憐,我們用遠少於辦公室數目的人手,處理整間公司的所有雜務以及行政工作。我試過午飯吃到一半,有人跑過來查問公事。那時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跑去外面吃午飯。

 

技術人員的日子有沒有好過一點,我並不知道,因為我目前仍然沒有機會跟工程師聊天,我只是聽說會計部門也是同樣淒慘,工作量大到崩潰。另外,我也聽說每個星期六日都有工程師回來辦公室趕進度——雖然,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明明可以遠端工作,還要專程回辦公室。

 

在那串長長的工作清單中,我最喜歡的是「幫植物澆水」。公司放了不少盤栽,有大有小,大部分都枝葉茂盛,為辦公室憑添綠意,當午後陽光透過大玻璃窗照進來的時候,看著那些植物,不由得心情愉快。不過我向來不是蒔花養草的料,往績是高達百分百的死亡率,希望這些植物的生命力夠頑強,有辦法存活下去吧。


延伸閱讀:

 

[第一個禮拜]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真實心情 ()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加拿大找工作] 我拿到了一間國際科技公司的 Offer

 


找工作找了一個多月,最近找到工作了,整個過程可謂峰迴路轉,結果也十分出人意表。先講結果:我在一間國際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因為我沒有技能,這並不是什麼高階工作,但薪水福利在同類型工作中算不錯。最後有拿到 offer,其實連我自己也很意外。

 

事情是這樣的: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一直不很順利。我想轉行,然而上年報讀的 VFX課程因為各種原因我暫時沒能完成,VFX 相關的工作目前是沒有希望的了,只能打這個行業其他工作的主意。溫哥華的好處是創意產業發展興盛,有非常多的 Film StudioGame Studio,打開招聘網站,不難找到遊戲公司、電影製作公司的各種職缺。只是我顯然過於樂觀,嚴重低估了進這些公司工作的難度。有些招聘網站譬如indeed,會在應徵者交完履歷表後顯示該職位的總申請人數,我有次應徵了一間 film studio 的行政工作,一交完履歷表,看見跳出來的總投考人數是 1500 人,而那個廣告才登了沒兩天;我完全低估了這些行業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力。我跑去 LinkedIn 查看這些公司非技術人員的 profile,結果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唸相關科系或者在這個行業打滾過一段日子,譬如很典型的例子便是電影公司的行政助理是唸電影出身。去到這個時候我就意識到,在沒有完成相關訓練之前,我能加入這類行業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當然,看見那些公司請人,我還是繼續有投履歷表,只是我也開始申請一些其他類型的工作。我最大的心願是轉行,但考慮到自己不熟悉加拿大文化,找第一份工作可能會遇上比較大的困難,我便也報考一些本行的工作。本來只是以備不時之需,沒想到報了好幾份竟是完全沒有任何面試機會,都是被直接回絕,不禁令我覺得事態有點不妙。在這之前,其實我的心態一直滿輕鬆的,覺得「大不了就回去做本行」,完全沒有想過,以前的工作經驗在這邊不見得有認受性。

 

去到這個階段,我唯一有的面試機會只是一些兼職工作,全職工作的申請全部石沉大海。這時我厚臉皮地請一位以前在獵頭公司工作的朋友幫我看看我的履歷表,她一看就說我的履歷表寫得不好,很容易在第一關就被刷下來。她說多數人都是按照網上的樣版寫履歷,但那些樣本往往都是糟糕的示範,我聽完簡直有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在根據她的建議重寫履歷表之後,我又申請了一堆工作,這次範圍更廣泛了,只要是能符合最低申請資格的,我都報一報。

 

這次面試的機會明顯增多,但因為我採取「亂槍打鳥」的「大包圍」策略,其中不少有面試機會的,其實都是不適合我的工作。譬如有一次我報了一間移民顧問公司,見工之前我以為是負責處理移民申請個案,面試的時候才知道他們其實想請銷售人員,所謂的「顧問」就是「推銷」移民方案,「說服」別人移民。我上網查了一堆移民法例,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他們問我的問題是:「如果對方猶豫不決,你要怎麼說服他現在就移民?」「你有辦法說服你的親友移民嗎?」「你手頭有沒有一張可以推銷的人名清單?」我當下有點訝異,我沒有跟移民顧問公司打過交道,並不知道原來他們的營運模式跟保險公司相似。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提起移民公司,表情都充滿戒心。

 

移民公司以外,我還申請過教育機構的工作,但因為我沒有相關證照,不能教書,能做的只是普通辦公室行政。那次面試對方開門見山,劈頭第一句就說他們的時薪只有 16 元加幣,問我有沒有問題。BC 省目前的最低工資是 15.65 元,所以他們開出來的時薪只是比最低工資多一點點。拿最低工資在溫哥華很難生活,這種價位很難回答說「沒有問題」。

 

後來我又面試了另一份工作,是一間有點規模的本地公司,這間最後有給我 offer。可是我收到書面錄取通知後一看,發現跟我預期的薪資水平差了一截。面試時我們有討論過 expected salary,我回答的數字是年薪,對方即場換算成時薪,說跟他們的預算相符。可是我收到的錄取信寫的每週工作時數是 35 小時,而不是面試官當場計算時用的 40 小時,因為每週少了 5 小時,最後年薪就少了不少。按照加拿大的勞工法,meal break 並不需要支薪,所以中間差了的是每天 1 小時的午休時間。我婉轉地跟 HR 點出這項誤差,對方考慮了一下之後回覆我,說午休可以照支薪,但午飯時間我不能離開辦公室,也可能要在那段時間處理一點公務。簡單來說,就是時薪沒有辦法加,頂多加工時。

 

因為覺得找工作並不那麼容易,這個工作機會我認真考慮了很久。這份工作的缺點除了薪水不理想,它的工作性質我也不感興趣,唯一好處是離家近,走路可以到,能夠省車錢省通勤時間。天人交戰了一整天,我想起自己之前一直勸朋友慎選工作,覺得沒道理勸人慎選自己卻一點原則也沒有,便婉拒了這個 offer

 

就在我有點忐忑地想著不知道回絕那個工作機會是對是錯的時候,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間科技公司登場了。這是一間主力研發人工智能的國際科技公司,在世界好幾個國家都設有辦公室,算是頗具規模。我最初會投考這間公司,純粹是出於什麼都報一下的心態,完全沒有寄予厚望,事實上,我一投完履歷轉眼就把它給忘了,甚至連那間公司的招聘廣告都沒有存檔。

 

面試這間科技公司的時候,我也同時在面試一份大學的文職工作,兩邊的面試流程十分相似,都是總共有三輪:首輪 HR 面試、筆試,最後是部門的 final interview。因為我投考的並不是十分高階的工作,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料到會有這麼多輪甄選,而且筆試的部分也比我想像中要難,預備起來花了我不少時間。有段時間消失不見沒有更新,就是在埋頭苦讀準備筆試。

 

拿到第一間公司的 offer 時,這兩間剛做完了筆試,我當時並沒有什麼十足把握。後來 final interview,跟科技公司那邊的主管聊完之後,也沒有十拿九穩的感覺,只能說我有點運氣,他們很缺人用,希望可以請一個能夠馬上履新的人。在收到科技公司錄取通知的同時,大學那邊也說想跟我做個 reference check,我想那應該是很有機會被錄取的意思吧?坦白說我覺得事情的發展真的完全超出我的預料,因為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幾乎是完全沒有面試的機會;而在這三間公司以外,我還報了很多很多其他的工作,那些申請俱是石沉大海。也就是說我在最後這個申請階段只有這三間公司肯見我,卻非常幸運地三間都同時對我感興趣。果然求職還是要講點運氣。

 

因為是科技公司,即使我不是技術人員,我還是必須簽署保密協議 Non-disclosure agreement,也就是所謂的 NDA。看著那份 NDA,我覺得世事十分神奇。三年前我寫《日照在陰影外》的時候,寫的就是專門研發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那時讀了很多資料,NDA 是常常出現的關鍵字,我怎麼也沒有料到,三年後,我竟然真的加入一間專攻 AI 的科技公司,而且還簽了一份 NDA

 

三年前小說出版後不久,我下定決心要辭職。小說是九月出版的,去到十一月我開始找學校、準備考 IELTS,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種「雖然已經下定決心,但心裡還是忐忑不安」的感覺。我在舊東家待了天長地久的時間,心裡一直害怕離開了就無法找到更好的工作。在收到 AI 公司錄取信的那一刻回望過去,感覺非常奇幻。原來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想要過新的生活,的確是需要有點冒險精神。

 

 

延伸閱讀:

小說《日照在陰影外》


〈「Mensa入會沒什麼用,買東西都沒有折!」〉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我覺得我好幸福」

[那天的陽光就跟照片裡的同樣燦爛]
 

之前提到我有個在英國的朋友遇到了一點麻煩,目前需要面對紀律聆訊,事情的發展很不順利:她向工會求助,但工會說她年資太淺,不符合受助資格;在外面找律師,又發現費用貴到難以負擔。她焦慮到夜不能寐,看了醫生,醫生讓她吃安眠藥,她吃了還是睡不著。

 

紀律聆訊的決定雖然還沒有出來,但那份工作顯然是不能繼續下去了,她開始在找其他工作,然而結果不是沒有回音就是被直接拒絕。她告訴我,她沮喪到無以復加,覺得自信心完全被擊潰。她決定,如果一個月後還是找不到別的工作,她就放棄回家。然而我的朋友來自一個相對保守的國度,「回家」意味著「順從父母安排結婚生子」,她出來留學,本來就是想掙脫年紀輕輕就相親嫁人的命運。

 

我勸她不要放棄,說不是她無能,而是英國找工作本來就不容易,一個月時間太短了,她應該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她茫然問我:「到處競爭都那麼大,連我的家鄉都是競爭激烈一大堆畢業生在搶工作,我到底可以往哪裡去?」

 

我不勝感喟,我想學校的環境跟現實社會實在差太遠了,真的是一出學校門口社會就逼著你長大。可是如果不學著對抗命運,就只能任由命運擺佈了。

 

話雖如此,我自然了解,事實上做起來這到底有多不容易。

 

最近這一星期我都忙於求職,之所以發奮找工作,當然不是因為我熱愛工作,而是因為荷包沒錢了。窮乃是人生一大動力。幾天前我拿到了一個 offer,但那不是很好的工作,再三猶豫,想起自己勸朋友的話,最後沒有要。即使心裡明白這是一個理智的選擇,因為找工作不容易,婉拒之後我還是幾度自我懷疑有沒有做錯決定。

 

因為英文不夠好,面試準備起來相當費勁。基本上我必須事先準備好講稿,重複練習很多次,才能說得比較流暢。我試過沒猜中面試的問題,臨場爆肚,結果辭不達意,表現慘不忍睹。其中最最最吃力的部分是一開場的閒聊,因為以前學的都是教科書的英文,寒暄起來顯得異常生硬,更別提「開點小玩笑炒熱氣氛」那麼高階的社交技巧了。

 

為了講英文流利一點,我上網找語言交換的練習機會。這樣一找,沒想到倒也有不少奇遇。世上想要學中文的人比我想像中要多,而且明明中文那麼難,還是有人靠自學就有辦法對答如流。

 

其中一個是現居溫哥華的日本人,他英文不錯,普通話也講得很好,而且能寫不少簡體中文字。他說他的中文都是靠自學,主要方法是背字典。他對中文成語非常著迷,說話的時候一逮到機會就用成語,而且都沒有用錯。我頗感驚嘆,他不以為然:「對你們來說只是很普通的事吧。」我告訴他在日常生活根本不會用到成語,而且成語對於很多人而言也是一點都不容易,他不信,追問我最喜歡哪個成語。我心想正常人哪裡會有什麼「最喜歡的成語」,隨口答了一個然後反問他:「那麼你呢?」他露出一個心之嚮往的表情,微笑道:「我喜歡含笑九泉』。」

 

我十分詫異。他用中文解釋道:「我知道很多人覺得這樣很烏鴉嘴,可是我覺得含笑九泉』實在是一種境界。」說著,他又是一臉為之神往。看著一個人用一臉夢幻的神情講「含笑九泉」,我只能竭力控制自己的嘴角不要抽搐。後來他又談到自己不喜歡東野圭吾,欣賞的是三島由紀夫:「我媽媽很迷東野圭吾,我不喜歡,他的文字太單薄了,不耐看,文字功力遠遠不如三島由紀夫。」聽完他說喜歡三島由紀夫,我好像突然又明白了他為什麼鍾愛「含笑九泉」。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個英國學生。他本身住英格蘭的一個小鎮,因為求學去了倫敦。這個學生的母語是英文,但小時候學過一點廣東話,廣東話發音不錯,就是太久沒說所以講得不是很流利。我們一半時間講廣東話,一半時間講英文。通話的時候他人在外面,正走路回宿舍。我看著電話那頭的倫敦街景,隨口問了一句:「你喜歡倫敦嗎?」他綻開燦笑,用廣東話道:「好鍾意。我覺得我好幸福,倫敦好多機會。」那日正好天晴,夏天的陽光映照在他那張年輕而對未來充滿憧憬的臉上,我在他的眼裡看見了熠熠生輝的希望與對生命的熱情。

 

他說他想當導演,因為很多荷里活電影都在倫敦拍攝,他之前也有爭取到參與大型電影製作的機會;與我通話之前他剛剛去了一間 film studio 叩門,可能遲些會去那邊實習。

 

我聽著心裡面覺得羨慕,又莫名其妙地受到了一點鼓舞。我突然想起來,很多年前當我還是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我也曾經對未來充滿希冀,大抵臉上也流露過同樣的神情。雖然這中間經歷了很多波折,可是在這麼多年後,我終於如當年所願般,可以去世界別的地方看看,追逐自己心中的想望。

 

不知道在將來,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那樣,能夠衷心地說一句「我覺得我好幸福」?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再爛的工作也比沒有工作好」

 

(圖為:在英國唸書時上課的課室,每次從大玻璃窗看出去,都是風景秀麗如畫。大抵真的,當學生總是幸福的)


又好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可以的話,其實倒想寫得頻密一點。

 

這一個星期發生了很多事。我在蘇格蘭讀書時認識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傳來好消息,他找到了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剛剛前往倫敦履新。我收到消息時開心瘋了,非常非常替他高興。我們上年九月畢業以來他一直在積極找工作,現在終於成功了,而且是很一份很好很適合他的工作。聽到消息的時候我禁不住想,作為一個外國人在異地討生活真的很不容易,花了八九個月求職聽起來很漫長,但如果想找一份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可能這也是必要的等待。

 

朋友出發時傳來照片,他在火車上透過車窗看往月台,月台上佇立著他男友和一個我們都認識的好朋友,他們在他上了車後還是捨不得離開,非得目送火車遠去不可。朋友拍下了火車即將駛離月台的那個瞬間,即使隔得那麼遠,月台上那兩個人的五官模糊不清,那種依依不捨之情還是如此不容錯認——原來你很不捨得一個人,並不需要靠眉目傳情,而是整個人從頭到腳都會寫滿思念。

 

我看照片的時候腦海裡浮現很多跟這班好朋友膩在一起的好時光,一時之間有點眼淺。要說赴英讀書有什麼超乎預期的事,應該就是認識到這班朋友。一開始交友如此困難,後來還遇上封城這種疫情高峰,最後竟然還是有緣結識到這幾個好朋友,真的是我運氣好。我和他們真正相處的時光,也就只有第三個學期那短短幾個月,分別時卻覺得彷彿已經認識了好幾年,友誼深淺原來真的不在乎時間長短;他們年紀全部比我小一截,交朋友原來也真的不論年齡。

 

有時候我會覺得能夠認識他們實在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我這幫朋友來自五湖四海,如果我當初沒有去讀書,大概一生也不會有機會和他們相遇。

 

畢業後我這班朋友全部留了在英國,我到現在還是會偶爾會夢見他們。一個禮拜前我就夢見其中一個朋友,夢裡他笑容燦爛,道:「嘿,你剛剛哪裡去了?我們今天要去高地旅行你忘了嗎?」

 

如果可以的話,我實在想跟他們待在一起多一點時間。但現實總是充滿各種掣肘,我基於現實的考量離開了英國,留在英國的他們也在面對各種困難。

 

在聽得朋友找到工作的好消息後不久,另一個朋友捎來一個晴天霹靂的壞消息:她在工作上惹上了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麻煩,得出席紀律聆訊。我們幾個七嘴八舌幫忙出主意,朋友畢竟年輕,被僱主突如其來的翻面不認人殺了個措手不及,因為自覺百辭莫辯,又對看起來曠日持久的聆訊程序心生畏懼,竟是打算承認其中幾項指控,我們都馬上勸阻她說萬萬不可。朋友這個東家我一直覺得有點問題,答應了把她從兼職轉正,講了半年,一直沒有落實,現在還忽然對她提出如此嚴厲的指控,我們幾個都覺得,對方不過是想找個借口把她辭退。

 

友人手足無措,意志消沉,另一個朋友語重深長勸她:「我們作為外國人生活在異鄉,家人都不在身邊,無可依傍,遇事就更加不可退縮。你一定要為捍衛自己的權益奮戰到底,因為其他人不會關心你的權利有沒有得到保障。」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對,但友人畢竟太年輕了,加上甫畢業沒有任何職場經驗就遇上黑心僱主,確實會不知如何是好。

 

我自己在經歷過職場的慘痛教訓後,終於學懂了工作還是要慎選的。只是朋友剛畢業急著找工作的心態我也很理解,「再爛的工作也比沒有工作好」,這種想法我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尤其是我目前在加拿大求職艱難,也經常受到動搖,你看,「必須儘快找到工作」這種想法是何等根深柢固。可是看看我那位在倫敦找到工作的朋友,他才華洋溢,能力過人,也花了八、九個月才覓得心儀工作。可見求職這回事,真的急不來,也不能急。

 

至於我在加拿大找工作的近況以及一些小故事,下篇續談。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