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快樂與苦難並存

在讀一些入門哲學書。


少時常常想,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和朋友談起這個問題,答曰:我覺得人生有很多事都沒有意義,也沒有原因。


手上的書說,有哲學家提出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追求快樂。後世的哲學家卻覺得,這樣太膚淺。


我翻著書,想起剛過世的表弟。他還很年輕,生命就被逼戛然而止了。


人死後還有沒有另一個世界我不知道,但他的父母極其痛苦卻是不爭的事實。我有時會想起那篇文章<只能陪你一程>。或許我們都明白一個人只能陪另一個人一程。然而,知易行難。曾經親近的人一旦遠去,無論如何那片空白總是非常刻骨銘心的。


舅父舅母哀痛逾恆,舅母天天哭至肝腸寸斷,問上天為什麼如此殘忍。旁人聽了皆惻然。


我讀心理學的朋友說:把傷痛掛在口邊,只會令傷口更難復元。


少時是不是曾經用過玫瑰色的眼鏡去審視這個世界?年輕時許多的哀愁彷彿都沒有後來那麼沉重,那般令人亟欲迴避。我們越來越渴求快樂。對著別人沉痛的遭遇越來越束手無策。


一個朋友問我是不是計劃好了去旅行。我答:本來是的,但現在要去出席喪禮,取消了。朋友於焉靜默。


我想,有時候,在這些時刻,我們都不知道要怎麼回應才好。只好迴避。


我並不是覺得要常常把苦難掛在口邊,過多的傾訴也確實於事無補,只會令自己越來越難忘懷創痛。我只是覺得,當一些壞事發生了,總得承認它的存在。


其實人越大,正視苦難的能力可能反而越來越低吧。越來越怕聽見悲劇故事和負面新聞,越來越怕聽人訴說慘痛遭遇,可能是因為怕越聽越對未來失去信心。


年少時大概曾經文藝青年過。現在只希望凡事能積極面對,活得快樂一點。再小一點的時候看電影大概首選「生命樹」。如今我只想看「綠燈俠」。


然而,即使我開始下意識跳過悲劇、跳過悲情,心底某處,卻仍然認為,唯有正視苦難的存在,才能真正體恤別人的苦楚,才會真正珍惜那從來不是必然的小小幸福。

Reading is vital

Whenever I read, I'm able to escape.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