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比天才更可敬的是——



譚劍這篇貼文看得我心有戚戚焉



「馬勒的成功萬中無一。作品是否受歡迎,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不過,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向命運低頭,或者不屈不撓作戰,不管你不是音樂家。」

說得真是好。

後久以前已經聽人說:life is not linear,生命不是一條一路往前,沒有轉折的直線。我以為我明白這個道理,其實不然。我固然不信那些二十二歲畢業,二十八歲結婚,三十歲生子這樣的人生時間表,可是曾幾何時,我非常相信只要有天份加上肯努力,自然會有所成就。這真是一種非常天真單純的想法。

如果人生有那麼簡單直接,就不會有那麼多鬱鬱而終的故事了。

我想這種誤解,大概是來自社會對於天才的吹捧與迷戀——我們都想要那種主角光環,有能當然就是過關斬將,遇神殺神,遇佛滅佛啊這樣才痛快淋漓誰想要苦苦扎掙的人生?

可是這當然不是現實的全部。沒錯,是有像莫扎特這樣的神童,可是一如譚劍所言,也有馬勒這種在生時作品不太受到重視,死後才被人重新發現以及正視作曲家。

現在被譽為美國近代最偉大長篇小說的《白鯨記》,剛出版的時候,第一年僅出五本。

最近讀了一篇關於詩人 Sylvia Plath 的文章,於是重新讀了一次她的生平和作品,感觸很深。她的故事我正在寫,篇幅有點長,應該要稍後才能面世。讀到評論說她本來立志寫散文和故事,詩只是副線,可是最後跑出的是詩,散文跟故事集的評價她在世時只是一般。Sylvia Plath 是非常有才華,同時志向十分遠大的作家,可以想像對她來說,她的寫作事業並不順遂,與心中想像恐怕相去甚遠。Sylvia Plath 最後自殺身亡,死時年僅三十歲。

雖然我一早知道她的故事,再讀的時候還是深深惋嘆。如果她有再活一點,肯定可以留下更多精彩的作品。

其實不單是寫作、音樂、藝術這樣的領域,我想根本人生所有的領域都樣,不是有天份、夠努力就會「成功」;沒有「成功」也不一定因為你缺乏相關才能。那只是因為,狹義的「成功」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配合。

我寫《逐夢者》的時候,看了很多鋼琴演奏相關的資料。有次在一個討論區看見有人發文問「很遲才學鋼琴有沒有可能成為獨奏家」,大部分的回覆都是「很難」、「沒有聽說過」。古典音樂這個領域的競爭無疑是非比尋常地激烈的,有看 TwoSet Violin 的話,即使不是圈裡人,都會感受到想在這個界別出人頭地是如何的艱難——很多人才七八歲,演奏已經有職業水準了。 TwoSet Violin 自愧弗如的悲壯表情,雖然搞笑,卻是其來自有因。

所以最後,我寫宋玥夢沒能成為她最想成為的獨奏家,因為有些現實的限制是很真實地存在的;可是她畢竟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在台上獨奏的機會她用自己的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人長大了,對天才的愛慕越來越少。相比起來,那些無論經歷什麼挫折,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即使沒有得到很多認同,即使長時間默默無聞,依舊努力不懈的那些人,更加令我景仰。他們都是心靈真正強大的一群。


延伸閱讀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設計美好人生




最近聽音樂的時候,程式自動放了首 Kpop,一看名字,是 BTS 的   ON。這是作為山頂洞人的我,第一次聽 BTS 的歌。我覺得蠻好聽的,有一種青春無憂的快樂。

手頭積了一堆沒做完的工作,可是並不是很能夠集中精神。週末想要認真一點,不意到了下午一陣強烈的倦意襲來,上牀睡了睡,睡得並不安寧,此時便意識到心裡那隱隱約約的焦慮:世界會怎樣呢?香港又會怎樣呢?

在疫情肆虐,必須家居隔離不見天日的時候聽 BTS,歡樂得有點不真實,彷彿很清楚意識到自己就處於一個肥皂泡泡裡,一戳就穿,外面是一個瘟疫與暴力橫行的世界,隔著透明的肥皂泡縱然把現實看得一清二楚,還是害怕那層薄薄的膜會破裂掉。那從來都不是什麼防護罩,然而心理上就是渴望這點保護。生的韌力需要一點真正的勇氣,真正的勇氣非常難得。

人生並不容易。在 Humans of New York 讀到一個故事:主角在十五歲喪父,他爸爸是自殺死的,發現屍體的是他哥哥。這件事對他、媽媽和哥哥的打擊都很大。他媽媽生於破碎家庭,一生經歷過很多波折,事後勉力振作,照顧他們兩兄弟,但哥哥一直無法從喪父之痛復元,五年後,他哥哥也自殺死了幾乎崩潰。他媽媽提議他參加三項鐵人,靠訓練撫平哀傷。他照做了。不久,他媽媽也穿上運動鞋,開始外出跑步。她說跑步賦予她生存的意義,令她得以看見生命的色彩。後來她自己也完成了三項鐵人的訓練,甚至考取了教練資格。接著她決心要完成一項高難度比賽 Ironman competition,但基於體能所限,試了四次也沒能完成,第五次參賽時,她已經六十八歲了,所有人都反對她比賽,怕她猝死在路上,但她決心要再比賽一次,於是比賽時他就全程陪在母親身邊鼓勵她。臨完成前他眼見時間不多了,想提醒母親加速,結果她自己也留意到了,對他說:I’m going to be an Ironman!

這個短短的故事我讀了覺得感觸又感動,再看看底下的留言,很多人都很有共鳴,說自己曾經也經歷過同樣的椎之痛

人生在世,前路難測。那個一百萬的問題是:到底可以怎樣應對?如果人生卡住了,陷入膠著狀態,可以怎麼辦?

最近看了一系列 TED Talk Designing Your Life就是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兩個講者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都是設計師,在 Stanford University 合辦了一門課,教學生製訂自己的人生藍圖,大受歡迎,他們後來合寫了一本書,叫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主要談工作。生離死別受制於「命運」,相比起來,事業是比較能夠自主控制的一環。工作的時間那麼長,上班快樂,等於人生幸福了一半。

Dave Evans 訪問了一堆快要業的 Stanford 學生,問他們將來打算做些什麼,結果絕大部分人都猶豫、迷惘,甚至一臉尷尬。Dave Evans 的總結極有見地:「Stanford 的學生當然是聰明的,可是聰明不等於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教育程度高也不等於就很有目標。」大部分人其實都對於人生和未來感到迷惘,並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才真正適合自己。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你可以應用設計師的思維步建構自己滿意的人生。

第一步是分清楚眼前面對的問題,有些什麼是不能夠改變的 (他們稱之為「重力問題」,意即一如重力是物理現象,是一些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因素),又有些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他們認為「重力問題」其實遠比想像中來得少,只是我們總是錯判,覺得很多事都是無能為力,回天乏術。他們並不相信「已經太遲了」這樣的論調,掛了一塊寫著「You are here」的牌匾在 Stanford 的辦公室門外,告訴訪客:你這一刻就在這裡,你隨時都可以在這裡重新開始。

接著是勾勒理想人生的雛型Bill Burnett  Dave Evans 打了一個具象的比喻:如果平行宇宙是真的,你可以在不同宇宙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有多少種人生是你夢寐以求的?很多人想像出七八種,他們要求讀者列出三個答案,方便進一步設計和檢驗。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之外,這條問題非常難答,我想了好幾天,才想出三個完全不一樣的案。我猜這也是我曾經對轉行這件事感到如此絕望的原因——我自己一早就畫地自限了

對於怎樣構想出三種不同的職業,作者提供了實用指引:第一種職業可以是你現下喜歡做、想做的;第二種是,萬一第一個選項被 AI 取代了無法繼續,你會想做的工作;第三種則是撇除經濟因素,你最想做的事。

幻想另一種人生,個人覺得是蠻重要且頗有意思的一環。透過這樣的想像,突然就意識到人生也並不是那般枯燥無望,有很多事還是有興趣想要試一試,其中有一些似乎也有可能做得到反正就是「看見各種可能」。

有時候你信了,路就真的出來了。

Bill Burnett  TED Talk,我最喜歡是他講關於「相信自己幸運」那一段 (17:25開始)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解釋當你覺得自己運氣好,會更加容易發現其他機會。Bill Burnett 總結So you want to get good at being lucky。那並不是叫大家種生機轉運,而是一些正面想法有助提升整體表現。
  
想要切換人生跑道,孤注一擲地跳船不是明智的做法,事先做點資料搜集、嘗試透過義工、實習等方式了解一下工作的真實面貌比較不容易失望,所以兩位作者建議所有人入行前想辦法跟行內人談一談,了解一下你感興趣的那個行業實際上是怎樣的,省因為錯誤投資而浪費掉的時間。而且在與行內人互動的過程中,也較有可能找到真正理想的工作。這或者 networking 的真正——不一定是什麼虛偽的巴結討好,而是讓自己能夠認識這個行業,也讓別人有機會了解你。

作者還特別談到不必製訂一個太長遠的目標,五年就好。我們的社會一直灌輸一種「三十歲了哪一行就得一路幹到底」的概念,但其實那反而不切實際作者鼓勵大家每幾年就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設計方案,總之,保持彈性。

我在制度僵化的大機構做事久了,覺得自己的思想變得狹隘又悲觀,這本書某程度上,幫助我重新審視人生的多種可能於我而言,也是這本書的最大價值。

以前我很少看這種類型的書,因為覺得通常結構鬆散、水份太高——這本其實也沒有例外,很多內容、想法都是一再重複。對這個題目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兩個作者分別主講的兩個 TED Talk,要義都在裡頭了。

當然,最重要還是自己沒有放棄,相信人生可以變得更好。作者沒有這樣說,但我猜他們會認同——為什麼要自主設計人生呢?因為最在乎你是不是快樂的那個人,應當是你自己。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