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When Breath Becomes Air——活著的意義


早前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幾個讀哲學的青年討論「人生的意義」。頗有趣的是他們分成了兩派,一派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另一派卻不曾為此苦惱,直言:「我真是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引來有點激動的回應:「那是因為你的人生從來沒有失去過意義,所以你不需要問。」

說得也頗有點道理。就好比當人活在自由當中,通常就不會詰問自由的意義。

活著是為了什麼呢?我想真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問過這個問題,尤其是當你人生很有目標,活得充滿幹勁的時候,生出這種疑問的機率就更小。

什麼時候才會急切想要知道答案?興許是,當你面對死亡要脅的時候;當你不幸身患重病,需要在延長壽命與失去部份認知能力之間,二擇其一的時候。因為去到必須抉擇的時刻,你自然會問:「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什麼令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這也是When Breath Becomes Air這本書的思想主軸。作者Paul Kalanithi早慧,從小就思考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把他引向文學、哲學,最後來到了醫學。他大學畢業後決定讀醫,成為神經外科醫生。他認為,既然大腦主管了思想,那麼研究神經中樞,不是就能透過科學的方法了解人類的心靈了嗎?而且,人生大部份最絕望、最艱難的時刻都是在醫院裡發生的,關乎神經系統的疾病又往往更令人氣餒和痛苦,因為手術有可能損壞語言和認知能力。他認為醫生幫助病人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Paul Kalanithi表現優秀,能力出眾,神經外科的住院醫師實習完成在即,有望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工作,有機會在史丹福大學任職surgeon-scientist。那時他很年輕,才三十六歲,美滿人生就等到前面,可望又可即,他卻在這個時候,確診末期肺癌。

When Breath Becomes Air寫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我拿到手時有點訝異——只是薄薄的、小小的一本。讀到遺孀寫的後記,才知道這本書Paul Kalanithi沒來得及寫完。寫作中途他身體狀況惡化,沒有辦法完成餘下的章節。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序言如此總結:And with that, the future I had imagined, the one just about to be realized, the culmination of decades of striving, evaporated.」一切努力,在死神面前,盡皆化為烏有。

Paul Kalanithi身患重病理應回家休養,可是他的主診醫生一再告訴他:「如果你想繼續當醫生,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想回去,我為你處方藥物時就以不影響你幫病人動手術為主。」他最初覺得這樣的建議難以置信,但經過慎重考慮,他真的回到手術室繼續以醫生的身份為病人施手術,直到身體無法負荷那一刻。

他說:Why? Because I could. Because that’s who I was.

真是一個最佳職業測試——換成是我,你叫我在罹患末期癌病時回到辦公室繼續做我現在的工作,我應該會崩潰。

在醫院彌留之際,他太太問他想要什麼。他說他想回家。但他身體狀況差到不能移動。他太太於是問:「有什麼能令你有家的感覺?」他說:「Cady。」那是他女兒的名字。

他問了大半生what makes life meaningful,我想,他有做得到。

我一開始卻是怎麼知道這本書的呢?

我是在朋友的Facebook貼文讀到的。她愛戀至深的丈夫在幾個月前突然遇上意外去世,終年三十七歲,和這本書的作者一樣。

我讀著朋友那些悼亡的文字,字字撕心裂肺。這時候你就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那不是花前月下九十九朵玫瑰加鑽石戒指;愛是有重量的,能夠帶來快樂,也帶來最深沉的悲痛。

*

讀書的時候聽白先勇的講座,答問環節有人問他:「你為什麼都寫悲劇,不寫喜劇?」當時我心想:這問題問得真是好,我也想知道。為什麼都寫悲劇呢?是不是文人傷春悲秋?

白先勇笑言:「因為悲劇比較容易寫呀。要寫出有深度的喜劇是很難的。」

當時我不明白。

然後我長大。然後我意識到「生老病死」這個人生循環,原來哀傷的東西佔了四分之三。

有頗長的一段時間,我陷入抑鬱之中,覺得人在很多事情上都無能為力。我想抑鬱是一種很真實,卻很糟糕的狀態。因為你一旦接受了人生本身就是苦多於樂,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前路並沒有希望的時候,就不會有動力做任何事。

手頭正在寫的長篇小說,在六月頭的時候差不多寫完了第一稿。因為覺得人生在生,懷抱希望是很重要的,所以這本小說的主軸是「希望」。然而,與其說這是因為我對人生充滿信心,倒不如說正因為在我心裡「希望」與「信心」皆告短缺,才寫了這樣的一本書。

六月初的時候香港爆發了大規模遊行,政府不為所動。到了六月十二日,示威者再去政府總部請願,結果警察出動了一百五十枚催淚彈、二十發布袋彈,乃至是橡膠子彈鎮壓。

我天天追新聞,心情沉重,不由自主地被悲觀情緒籠罩。那時和友人聊天,我談到我的悲觀,他們卻說:「(條例)通過就是必然的了,可是也不能就這樣就算。你被人強姦,就算明知對方最後會得逞,也沒可能不反抗吧!」

是的,在一開始的時候,身邊很多人和我一樣,都以為修正案是一定會通過的。但他們並沒有因為希望渺茫就坐以待斃。

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到底是怎樣的呢?小時候我宛如活在溫室保護罩中,以為凡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長大後發現命運是殘酷的,多少人生下來就注定一生顛沛流離,「公平」並不是自有永有。

然後人生來到這一刻,我覺得:沒錯,這個世界不是玫瑰色的,可是也不是全然的灰黑;它有黑暗的角落,但不代表光明並不存在;「公平」不是世界的真理,但是我們可以爭取。「人人生而平等」並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它成為所有人的共同信念,便會化為這個世界的真實。

一如莫泊桑在他的長篇小說《一生》裡說的那樣:「生命從來都不是那麼美好,卻也沒有想像中糟。」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