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24 年度回顧:「You can quit, but not today.」

 

[這是我在 2024 年印象最深刻的裝置藝術作品;如果人生有跡可尋,那麼希望我的人生也有這樣璀璨精彩的脈絡]



上年沒有寫年度回顧,主要是生活過於崩潰,沒什麼好回顧。今年難得騰出點時間,就短短寫一篇。

 

我來溫哥華差不多三年,前兩年諸事不順,各種花式行霉運,倒楣到連網購也可以失敗的地步。心理學上不是有個術語叫「learned helplessness」?我有陣子還真是有種無論做些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的崩潰感。

 

轉捩點是今年年中搬了家,搬家的原因是業主負擔不起房貸要賣樓。搬家後,睡眠質素大幅改善,運氣就突然變好了,除了停了一次電,再沒有遇到什麼奇奇怪怪的不幸事件。這麼戲劇性,還真是小說都不敢這樣寫。

 

2024 的關鍵詞是「讀書」。學生生活兵荒馬亂,各種顧此失彼,力不從心,幾度想要退學放棄。最近剛好在 YouTube 看見體操運動員 Nastia Liukin 的訪問,覺得十分合時宜,很有意思,趁這個機會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Nastia 說她小時候學體操,覺得非常辛苦,身上各種傷痛,每次練得不順時就特別想放棄,她媽媽總是說:「You can quit, but not today. You can quit after you have a good day.」她媽媽的意思是說,想不練體操,可以,等你練得順時還想要放棄,那麼就可以退出不再練。結果 Nastia 在狀態好的 good day,總是不想放棄。

 

這話很有智慧。人生有高低起伏,做所有事都總有順利,和特別不順的時候。面對挫折,想要放棄,是人之常情。在一切順利之時仍然不想繼續,那才是最好的指標,說明這真的不是你想要追求的東西。

 

回想起以前在香港工作,我在最順境的時候仍覺悵然若失,覺得自己是誤闖地球的外星人,怎麼偽裝還是無法融入。這次回香港,我和幾個要好的舊同事見面,聊聊彼此的近況。他們全部人都在事業上有不俗的發展,因為近幾年不少人移民,出現了一些升遷機會,我這些舊同事都升了職,薪水非常不錯。他們現在賺的錢,是我就算轉行成功,也一輩子不可能賺到的數字。我如果當初沒有離職,大概也能攀上這種「高薪厚職」的高峰。

 

我當然喜歡錢,也很為舊同事事業有成感到高興,但是我並不後悔當日的決定。有些錢,真的就不是我能賺的。

 

舊同事升職加薪也加辛,現在工作非常辛苦。然而,聽他們訴苦,我心裡暗自慶幸的並不是辭了職便不用像他們那樣加班熬夜;畢竟今時今日哪裡有容易的工作?真正讓我抹一把冷汗,暗道聲「好在!」的是:他們在工作上遇到的那些挑戰和困難處境,是我所不願意承受的苦。我寧願讀書通宵各種崩潰,也不想回到過去。

 

跟以前比,現在讀書有「good day」時,成就感滿足感都遠勝從前。

 

雖然我的最愛始終是小說,但作為職業,我對目前在讀學科的喜愛,大概已經足夠。現在唯一存疑的,是能力。

 

我在香港短短兩週,居然在街上巧遇中學時代的美術科老師,印證了那句老話「有緣千里能相會」。

 

老師的兒子也愛美術,今年 21 歲,在讀動畫。我對老師抱怨現在讀書讀得吃力。她說:「我兒子也說讀得辛苦,而且他也要學寫程式,但他最討厭寫程式,說怎麼也學不會。」

 

我嘆息。天份啊,真是學什麼都總得要有一點天份。二十一歲的年輕人都學得那麼痛苦,我實在不敢說我讀這科有沒有前途。

 

因為沒感覺到自己有什麼天份,不下一次想過退學,但我和程式課的同學約好了合格就繼續讀;這個學期合格了,我應該會遵照約定再試一個學期。頂多,讀不來就隨時退學好了。

 

回想起來還挺有趣的,二十歲的時候總想得很長遠,現在人到中年掛在口邊的反而成了「到時先算」。

 

——沒錯,2025 的展望就是:我不知道,到時再說。

 

I may quit, but not today.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人生好難 (二)

 

[吳冠中《蛛網》;對於很多人來說,人生就是一張網]

 

 

我大學畢業之後,在中學教過一年書。

 

只教過那麼一年。

 

我不是適合當中小學老師的人,只教了一年便離職了。

 

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當年教過的學生,早已長大成人。那時候第一年教書,沒什麼經驗,教得不怎麼好,唯一可取的可能是當時特別真心。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過了這麼久,當年的一些學生還記得我,這次回香港,他們也有約我吃飯。

 

我和其中一個學生比較熟,主要是她小時候就際遇不好,一直以來讓我比較掛心。

 

我寫小說不喜歡寫真人真事,故事都是純屬虛構,但角色人物原型,很多時候仍是源自現實——通常不是一個人,而是混合了幾個真實存在的人物。我寫《逐夢者》的時候,腦海便經常浮現這個學生的樣子——短髮的她,面對生活的各種困境,總是一臉倔強。

 

我至今仍然記得,她抿著唇,抑著頭,不肯認輸的模樣。

 

她是十四歲的宋玥夢。

 

然而現實終究比小說庸俗、乏味,而殘酷。十幾年過去,她長大了。如今的她,被現實磨掉了棱角,稚嫩的臉龐上出現了歲月的痕跡,眼中再無光采,那張小巧的臉因為工作辛苦而日漸浮腫。她悵惘地說,覺得自己這幾年經歷了太多事情。說的時候她沒有看著我,也沒有看向席間的任何人。她只是那樣,迷惘而失落地,把視線投向前方的虛空。彷彿只要把視線錯開,就能掩飾情緒的波動。

 

她苦笑著告訴我她這兩年的生活:相戀多年的男友出軌,於是分了手;因為瑣事被父親趕出家門,只能投靠一早另組家庭的母親,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然後很疼愛她的舅舅自殺身亡,因為家裡的大人都推卸責任,於是由她出面去認屍和處理後事。

 

「我去舅舅生前的住處,想領回他的衣物讓他有衣服可以穿。他太年輕了,不能穿壽衣,」她低聲道。「可是被房東百般刁難。我不懂,我只是想拿回一套衣服⋯⋯我怎麼也忘不了路祭那一幕,半夜做路祭,那場面太可怕。我回家後做了好多天噩夢,總是聽見一點小聲音就驚醒,思疑自己是不是路祭的時候招惹了惡靈,帶了一群厲鬼回家。」她疲憊地嘆息。「我覺得,我可能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

 

我心裡難過,知道她這與其說是厲鬼纏身,倒不如說是因為精神壓力實在太大,於是出現了幻覺。

 

她接著又說:「今天吃飯遲到真是對不起,我要先去醫院,因為一個好朋友的父親過身了。那是很好的朋友我不能丟下她不管。」

 

我想起她小時候就特別講義氣,人也非常善良。但真的,運氣不好,非常不好。

 

好人有好報,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我媽明知道我前男友出軌,還勸我不要分手,說人家家境好,分手了我哪裡還能找到這麼好的對象。」她苦笑道。「她從來都看不起我,覺得我人又不漂亮又沒有學歷。我對於她來說,最大的價值,可能是嫁人時的禮金吧。她經常叫我快點嫁人,那樣禮金就能用來幫補哥哥結婚。」看見我露出訝異的神情,她又苦笑了一下,道:「對,我媽媽就是這樣的人。」

 

我的心直線往下沉。當年那個倔強的小女孩終於長大成人,我曾經暗自希望她長大後能夠獨立生活改變人生,現實卻與願望相違背,她長大了,卻並沒有掙脫命運的藩籬。

 

我說了幾句安慰的話,卻清楚的知道,我的安慰對她來說,根本蒼白無力。

 

那天晚飯來了八個學生,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迥異,有很不錯的,也有很不好的。無論家裡有錢還是沒錢,父母的愛,都不多。所謂的「家庭溫暖」,於他們來言,大概是有點抽象的東西;然而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卻明顯與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態高度相關。

 

我當年教的是 Band 3學校,讀書實在並非是我這些學生的長項。我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讀大學,上文提到的那個學生,讀書算不錯,有讀完一個大學學位,但她的生存狀態,卻幾乎是八個人之中,最差的那一個。

 

是的,想靠讀書改變命運,門檻很高。

 

八個學生,兩個神采飛揚,恣意享受著美好的生活,看一眼就知道,他們的人生,在走上坡路。而這兩個學生,正是八個學生之中,家庭經濟條件最優越的那兩個。兩個學生都努力上進,他們的美好生活是他們應得的。只是把所有人放在一起看,便不難發現原生家庭有經濟窟窿要填,和本來就有點基礎再往上發展,畢竟是很不一樣的處境。


讀書時代學校縮小了同學之間的差距,讓人誤以為同輩之間有同樣的起點;畢業之後,本來的差異才這樣明明白白地展現出來。

 

人生,確實是不公平的。

 

就像我另一個學生在席間笑言:「我老闆很成功,因為他很努力,以及有他爸爸投資的一千萬。」

 

我寫《逐夢者》的時候,因為有感父母都失職這樣的開局太地獄,於是只為角色安排了一個不好的父親;而現實中,我的學生,畢竟是承受了人生的地獄開局,畢竟是獨自一人,面對了人生的這一切。

 

人生好難,對於一些不幸的人來說,更是從一開始,便很難。

 




相關系列

〈人生好難 ()





 

 

人生好難 (一)

 

[回港去藝術館看吳冠中畫展,這是吳冠中的《桃符》]



和朋友好久不見,這次回來抓緊機會約朋友見面。幾批朋友都說:現在工作非常辛苦。

一個朋友凌晨三點還在覆老闆 WhatsApp,一個朋友經常工作至晚上十一二點;其他不那麼極端的,也是工時越拉越長,而且常常下班回家了還得繼續處理公事。

大家對於未來的經濟,都不怎麼樂觀。沒有買樓的朋友,對樓市持觀望態度,只租不買;八年前買了樓的朋友,說樓價已經跌穿了他八年前購入的水平,他對於樓價未來能升回去不抱寄望。

我問了一下大家的租金,就像新聞說的那樣,樓價跌租金升,朋友租的地方租金普遍非常貴。香港跟溫哥華的樓價開始接近,但租金比起溫哥華還是貴一截。

生活壓力大,上班非常辛苦,幾批朋友都說,覺得人生好難。有小孩的友人說,不想工作那麼辛苦了,想空出點時間陪伴孩子,哪知道即使轉工找了份薪水職位都比較低的工作,上班卻沒有變得輕鬆。她們都慨嘆:減薪不減辛,我還不如做本來的工作。

和我年紀差不多的朋友都說,現在被生活折磨得鬥志全無,對事業完全沒有野心也沒有期望,只想日子過得簡單幸福一點。有朋友苦笑說年輕時志氣比天高,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現在這樣了。

我的朋友絕大部份都非常有責任心,我的觀察是越有責任心就工作得越辛苦。好幾個朋友都說,好多人勸他們時間到了就下班,下班了就別再管公司的事,但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對我說:「我真的做不到!」

少數一兩個做得到的,精神狀態明顯比較好。不過能做到下班就下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不是本身瀟灑就可以,畢竟世上有樣東西叫「炒魷魚」。

我的朋友大部分剛踏入四十歲。有朋友說,她認為這個年紀是人生最辛苦的階段,因為三十歲的話還可以為事業拚搏;五十歲就完全可以放棄等退休。四十歲呢?不上不下,進退維谷。

而且真的,體能追不上了。怎麼通宵怎麼一星期工作七天呢?怎麼可能跟二十歲的年輕人相提並論呢?

一個朋友說她有個死黨是兩孩之母,幾個月前被裁員後去見工,過五關斬六將面試了四五輪,最後一關對方不婉委了直接問她:「你有兩個小孩,你覺得自己還能為公司付出最大的努力嗎?」朋友的死黨聞言氣得發抖,說這根本就是家庭崗位歧視。也有小孩的朋友則對我幽幽嘆道:「所以呢,公司口裡說不介意,其實還是你有小孩就對你打折扣。」

我想起四五年前我想要辭職時一個前輩勸我:「外面很難的,我一個朋友在某大公司做了十幾年做到高層,還是被二話不說裁掉了。公司不會覺得有經驗是難得的人材,只會覺得她又老又貴。」

人生確實好難。現實這麼殘酷,怎可能不難?

 

 

相關系列

〈人生好難 ()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在「運之國」,有三個倒楣鬼當了好朋友

 

[友誼是生命中的光]


 警告:以下是悲慘世界負能量故事放送時間,熱愛正能量的朋友請跳過這一篇。

 

跟兩個朋友吃飯聊天。雖然是同鄉,但我們是在加拿大才認識,因為一個共通點,我們很快變得很熟絡——那就是,我們都很「黑仔」。

 

我在加拿大遭遇過各種奇奇怪怪的大小意外,跟別人說,別人總覺匪夷所思;跟這兩個朋友說,卻至少會有一個跳起來大聲道:「我也試過!」

 

譬如我申請的加拿大信用卡,不知道為什麼無法在網上購物,每次去 London DrugsBest Buy之類的網站買東西,總會在一天後被取消訂單,說是信用卡有問題。這樣的奇葩遭遇同樣出現在朋友 A 身上,因為一開始她只有一張加拿大信用卡,而很多像 IKEA 那樣的商店不接受外國信用卡,她長期只能用 PayPal 結帳。

 

而這次我提起不久前家裡停電,朋友 B 就幽幽道:「我最近也停了兩次電。現在一下大雨我就焦慮,怕又要停電。冬天停電真的很可怕,我在想是不是要買張厚毛氈,可是真的好貴。」她長嘆一口氣。

 

我點點頭,非常理解。為了省電,我現在在家都穿幾層衣服,基本上不開暖氣,加上來加拿大之後胖了十公斤,禦寒能力有所提升,現在停電對於我來說最可怕還是無法做功課,暖氣倒還是其次——當然,等之後再冷一點的時候,停電沒暖氣就真的會很恐怖,在下雪天我這十公斤脂肪可就不夠用了。

 

相比起溫哥華的高昂物價,拿到手的薪水是如此的微薄,乃至於買張毛氈要思前想後,在我們三個看來是正常不過的事。

 

兩個朋友在香港都有很 decent 的工作,來加拿大之後砍掉重練,求職之路並不順暢。朋友 B 尤為一波三折,不斷經歷找不到工作、被解僱、遇到變態上司、被各種剝削壓榨的可怕循環。提起工作,她就搖頭嘆息:「我現在真的很沒有安全感,」她笑苦。「不知道什麼時候停電,不知道什麼時候失業,一切都是說來就來。」

 

我想起停電後我跟同學提起停電令我很崩潰,一個加拿大同學輕鬆笑道:「加拿大就是會停電啊,所以你有電用的時候要心懷感激,不要理所當然。」我問同學:「你試過停電嗎?」他說沒有。我當下氣笑了,差點想跟這個外國人解釋什麼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我把這件事當笑話告訴兩個朋友,朋友沒有笑,只是搖頭搖頭再搖頭,長嘆道:「我好怕這種正能量。」

 

朋友和我一樣,是循加拿大政府開放給香港人的特殊通道來加拿大。她是打算申請永居的,但因為不斷短暫就業然後又失業,到現在還沒有工作夠 1560 小時,未有達成申請要求。現下加拿大政府改變移民政策,申請永居的等候時間越來越長,但中間的過渡措施實行起來又非常混亂,她看著也是憂心忡忡。她說:「六月的時候,我有想過要是再找不到工作,我就放棄了。現在有工作,我打算再堅持一下,不過等可以申請永居,我也不知道到時會變成怎樣……」她表情有些茫然。「如果到時變成幾年也申請不到,我可能還是會回香港就算。唉,現在不想這麼多了。」

 

雖然大家都說移民政策本來就存在很多變數,但大多數香港人來的時候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作出周詳準備,或多或少決定做得有那麼一點倉卒,所以現在的變故,確實令不少人措手不及。

 

我有時覺得,加拿大其中一個問題是不習慣作長線規劃。政府也好,其他機構也好,制定系統制度時似乎都有點缺乏深思熟慮,很多時都是見招拆招,見步行步,做法也不講究統一規範。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這樣,「運氣」在加拿大才變得那麼重要:不同人處理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標準;運氣好壞,決定了得到的待遇,決定了事情的結果。

 

我是那種手氣很不好,從小到大都沒有抽奬運的人。但在香港時,從來沒有特別覺得運氣會影響日常生活;來了加拿大之後,馬上感受到「運氣」的作用被無限放大。

 

我跟朋友笑言,我剛來加拿大就平白無故丟了七千元,堪稱一落地就受到加拿大命運鐵拳的重擊。朋友一臉悵然:「我覺得我是每天都受到加拿大鐵拳的重擊,最近一單,是我被人盜用身份申請信用卡。我也沒亂上什麼網,也不知道是怎麼洩漏個人資料的。」

 

見朋友那麼惆悵,我心裡長嘆一聲。「運之國」啊,加拿大也果然是「運之國」。有和我一樣倒楣,甚至更倒楣的朋友,但我也有認識在加拿大什麼都順利什麼都好的人。大概加拿大還是更適合天生運氣好的人吧?對於沒有好運相助的人——譬如我——加拿大就是名副其實的「艱難大」。

 

因為大家在討論去留,我插口道:「最近經濟不景氣,我很大機會畢業就失業,加上租金好貴,坦白說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到畢業,有時我也在想要不要趁早止蝕離場。」

 

兩個朋友異口同聲:「沒有收入光燒錢真是太恐怖了!」

 

對啊,在溫哥華沒有收入確實是太驚悚的體驗了。

 

 

 

延伸閱讀:

 

〈倒楣的我,在加拿大這個運之國〉


 〈加拿大,艱難大?〉


 〈七千加元離奇失蹤事件〉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中年轉換職場跑道中期回顧

[加拿大的秋天是很美的,但我也是去到今年才有心情欣賞這種美了]


雖然這篇談的是人到中年轉換職場跑道的辛酸,下文亦包含各種來自現實生活的打擊。但在開始正文之前,我想簡單談一談「追夢」這件事。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覺得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或者是那個被用到爛的詞:「夢想」。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想要成就,但生活還是美滿愉快,我並不認為「有夢想」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也不認為「有夢想」的人會比沒有的人生活得更開心。只是有些人,不知道為什麼,生下來就是有些什麼很想做到很想完成,對於這些人來說,實踐這些心願,往往就變成了「人生的意義」。

 

當然,大家都明白,「天不從人願」、「事與願違」是常態;而「心想事成」之所以成為新年祝福語,跟「恭喜發財」一樣,都是因為大家都想要,但獲眷顧的幸運兒只是少數。「追夢」的成功率,從來都是低的。

 

然而人的一生,其實是由「活著的時間」所構成,在一大堆的「不可控」中,我們唯一有點控制權的只是「怎樣運用活著的這些時間」。人生的「意義」,大抵就是我們有沒有用這些活著的時光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即使我目前處於掙扎求存的狀態,我還是覺得,如果一個人真有什麼人生目標是很想完成的話,絕對應該勇往直前,而且越早開始越好,因為年輕的時候,有更多失敗與捲土重來的空間。就算是最後決定放棄,起碼試過了也不會留下遺憾。

 

畢竟二十歲做不到的事情,在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會在到了四十歲的時候變得容易,甚至只是會變成一個更大的挑戰。

 

如果你是一個年輕讀者,那麼這篇對你的啟示,約莫就是拖延所帶來的現實後果;如果你和我一樣,想要中年轉行,那麼我想跟你說的是:轉變不是不可能,但要做好面對難關的準備。

 

回到正題。

 

舊讀者都知道,我在 2020 年辭掉了在香港的穩定工作,去了英國讀書,自此踏上轉換職場跑道的遠征旅程。如今四年過去了,我轉行尚未成功,所以這篇是「中期報告」。

 

對於中年轉行,這幾年來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

 

一、理財很重要

 

沒錯,排第一位的就是錢。對於我來說,錢是工具,不是目的。錢換不回青春,所以在年輕有體力的時候去實踐理想,與把理想放一邊先選擇賺錢,我個人的體悟是前者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錢,那麼請務必做好財務規劃,因為最慘就是付出了青春,放棄了理想,最後卻還是沒有錢。

 

我是失敗的例子,長期欠缺規劃,導致雖然有工作的那十幾年收入不錯,資產淨值仍然偏低。學習投資是一個漫長過程,我因為在這方面非常失敗,只能當反面教材。各位讀者請引以為鑑,學好理財,這樣收入所得才不會被通脹吃掉。

 

二、過程可能比想像中更曲折

 

我從來沒有想過很容易,但現在的進程確實比預期中來得慢。我先去英國讀了一年書,找不到工作於是去了加拿大,換成唸 3D Art,但剛好遇上行業不景氣,近幾年都在裁員,只好再調整方向另外再讀 3D Art 相關的技術課程。除了學費、生活費,時間成本也是遠超預期。如果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那麼明年秋天應該畢業,但屆時能不能找到工作,是一個未知之數。

 

這幾年的生活,毫無疑問非常辛苦,但讓我最感受更深刻的是:最大的心理掙扎,是來自我不夠喜歡 3D Art。我當初轉行的最大目標,是找一份能夠讓我有時間心力寫作的工作,然而這幾年為了轉行,卻荒廢了寫作,第三本小說遲遲未能寫完,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覺得,如果是要中年轉行的話,最好還是選擇一個自己真的很喜歡的領域,不然很難堅持下去。

 

另外就是,如果覺得很難做決定,心裡猶豫不決,那麼這並不一定是出於優柔寡斷,而有可能是眼下的選項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三、年齡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我在《去蘇格蘭看天鵝》那本書裡面提到過一個五十歲才讀書轉行的加拿大同學,我非常佩服她的勇力與毅力,但她至今畢業兩年,並沒有找到工作,一年前為了節省生活成本,不得不離開了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加拿大。

 

撇開職場有沒有年齡歧視不談,年紀大了學新東西確實是不如年輕人快——至少,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在英國讀文學的時候還好,除了英文太差沒遇上什麼問題;但去到加拿大學 3D Art 時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與年輕同學之間的巨大鴻溝——人家一次就學會的東西我要重複學三遍;別人三小時能完成的功課我要做大半天。而且同學體力好,可以讀書、兼職、戀愛、Party……N 軌並行,第二天還是精神奕奕;我呢,光讀書一項就耗光了我的所有精力,而且無法再像二十歲時那樣做功課做通宵。

 

很遺憾生物的生理設計都是由青春變老,所以只有等老了,才知道曾經的青春好體能是多麼寶貴的東西。

 

容我再次強調:如果你有什麼人生目標渴望完成的話,請把握青春,盡早開始。年紀大了,即使經濟上比年輕時寬裕,還是有可能無法抵消其他隱藏成本所帶來的影響。

 

舉個例子,上個禮拜我和朋友去看 Flamenco,那天我日間上課,晚上看表演,理論上並不衝突,但實情是那場表演我是如坐針氈,心裡惦記著沒有做完的功課,看得一點也不享受,只是不斷祈禱表演快點完場,讓我可以回家。

 

日間朝九晚五的課,真的令我很累很累。年少時那種下課去做兼職,下班後再去看展覽、看表演,可以把生活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的日子,是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中年再讀書,不至於學不會,也不至於學不好,但真的要花上比以前、比其他年輕同學要來得多的心力和時間,而且對於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比以前要來得高。

 

我今年年中的時候搬了一次家,搬家之後,精神狀態明顯比之前要好,除了因為搬家之後少了很多亂七八糟莫名其妙的天降橫禍,還因為我的睡眠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

 

這幾個月睡得夠,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這兩年長期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這主要是跟之前的室友作息不一樣,我又必須在安靜的環境下才能專心工作,導致我總是太晚才睡,又太早就醒過來。

 

以前住家裡,也不見得和所有人的作息都一樣,但當時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年紀大了,身體似乎對環境的容忍適應程度也大大降低。翻譯成白話就是:沒有變有錢,身體卻嬌貴了。

 

新居租金很貴,對我的經濟造成沉重壓力,但矛盾的是,最近這幾個月是我在加拿大這三年裡生活得最好的一段時間。

 

這種狀況令我不禁想重提第一點:做好理財規劃實在是重中之中。如果我當初有好好理財,現在就不必時常為錢發愁了。

 

所以結論是:錢買不到青春,有什麼心願請盡早付諸實行,實在缺錢要向現實低頭的話,請做好財務規劃。

 

至於我這個中年轉行的實踐結果,大概最快要到明年秋天,才會有更新進展了——如果我最後有成功讀完所有課程的話。



**其他日常分享與小短文,請見我的   Facebook Page**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溫哥華生活紀事] 種族歧視,以及,生存的壓力

[溫哥華的冬天還沒到,我的精神寒冬倒是提前了]

 

趕功課的時候時常忘了日夜,等終於有空了決定到外面去逛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因為確實想不出來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最後去了逛 Metrotwon 的商場。這個購物商場應該算是大溫地區數一數二大的商場了,但人在加拿大實在沒什麼購物慾,沒逛多久,就想回家。

 

離開前決定去附近的 Dollarama 一趟,買盒保鮮袋,就這樣在商場玻璃門的位置迎面遇上一個大概四十歲的白人女人,我們距離很近,但沒有撞上。我一開始沒有看見她,所以步伐有點急。自動門一打開,我剛抬眼,她就對著我瘋狂輸出連串髒話,關鍵詞是「China」和「Vagina」。那一刻,沒有憤怒沒有害怕,我只是非常驚訝。匆匆一瞥間,只見她臉上溢滿厭惡與憎恨。

 

我沒有停頓,繼續向前走,自動關上的玻璃門把這個憤怒的金髮女子與她的咒罵阻隔了在身後。

 

Dollarama 裡找保鮮袋的時候,我想著:我跟加拿大真是沒有緣份,明明加拿大人以友善見稱,加拿大社會也最講究族群共融,結果我人生去過這麼多地方,明刀明槍的種族歧視只見識過兩次,居然兩次都是在加拿大。

 

這次以外,另一次是在 Chinatown。我和一個也是香港來的朋友去那邊吃菠蘿油,結果一個白人男人對著我們叫了好久的「ching chong」。我當時心想:都什麼年代了,還 ching chong!我以為這麼老套的東西是在幾十年前的舊電影裡才會出現。

 

這兩次經歷,最神奇之處是 Chinatown Metrotown 都是有很多華人聚居的地方;我以前還一直以為是少接觸才容易產生歧視偏見。

 

休息了一個禮拜,網課那邊又開學了,我的美術課迎來了最後一個學期。與此同時,程式課那邊我也交了第一份佔分很重的程式功課。剛開始寫的時候,心裡怕死了,覺得肯定寫不出來。後來看了兩天 YouTube,功課居然就寫好了。難怪我那些讀 Game Design 出身的同學都說:「看 YouTube 吧,YouTuber 通常都講得比老師好太多。我們學寫程式都是看 YoutTube 學會的。」

 

讀書很忙,功課很多,但單就課業而言,我還能應付。最大的壓力來源,去到最後原來並不是學寫程式,而是生活本身。

 

雖然一再壓縮生活開支,但財政上還是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我貪小便宜,想在銀行開那種高息戶口,浪費了不少時間之後被告知並不合資格,銀行職員一再跟我說最直接是把發薪的 Payroll 轉過去,但我沒有工作哪來的 Payroll 呢?後來轉而去另一間銀行開了一個學生戶口,申請了一張信用卡。沒有工作,加上是全職學生,銀行僅批了一千加元的額度。我之前還在工作的時候有申請過別的信用卡,所以幸運地還是有信用卡可以用。在加拿大,Credit Score 很重要,這個數字會影響包括租屋在內的生活多個層面。要改善 Credit Score,便要懂得正確使用信用卡;想要提升信用評級,每個月的消費不能超過信用卡額度的三成。一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所以Credit Score 怎麼也升不上去;後來知道了,每次大額消費後馬上清繳欠款,令消費額維持在 30% 以下,這樣 Credit Score 才慢慢好轉。所以拿到一千加元額度的話,實際能用的只有三百元。

 

所有這一切,都側面反映了有工作的重要性。然而,遊戲業的前景持續不明朗。我去 LinkedIn 找校友的 Profile,結果不論是美術學校那邊的,還是程式課的應屆畢業生,大部分人的頭像都掛著「OPENTOWORK」的綠圈圈。兩三年前,程式課的畢業生可是未畢業就能找著工作;現在大環境確實是不一樣了。

 

精神壓力大,加上我在溫哥華除了讀書完全沒有生活,在愛丁堡看完 Fringe 之後被振奮的士氣完全消退,我的精神狀況開始反覆向下,具體就表現在身體出現的各種痛症。

 

星期一的時候,毫無緣故地忽然頭就很痛,痛到完全睡不著,最後一宿未眠。第二天起牀,浴室鏡子裡的倒影形容憔悴,臉色蒼白如紙。登時心想:真是見鬼了。因為精神狀態非常不好,最後只得放一天假,什麼也不做。但糟糕的是,躺在牀上卻又睡不著。

 

隔天總算好了點,猶豫了一陣子,我點開了香港的求職網站,這還是過去四年來的第一次。我用各種關鍵詞認真搜索了兩句鐘,不出意外地沒有找到感興趣的工作。要是回歸本行的話,工作機會是有的,只是薪水不怎麼好,我也實在不想做。

 

現在唸的科目,大概是我有能力讀好的東西,長遠的前景也大抵是不錯的。只是我的精神狀況現在有點不好,甚至呈現每況愈下的敗象。到底是不是能夠撐到畢業,我也就實在是有點不敢說了。



**其他日常分享與小短文,請見我的   Facebook Page**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