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芭本海默

最近流行「芭本海默」,我湊熱鬧也去了戲院看了這兩套電影。

 

以前在香港看電影時,就算是港產片,也例必有中英文字幕。慣了電影有字幕,最初在加拿大看電影就很不習慣,總覺得字幕處空蕩蕩的,好像少了些什麼。啊,當然,更大的問題是沒有字幕看不懂。

 

這次去看《Barbie》,看完自我感覺良好,自信心爆棚,覺得住久了英文終於進步了,沒有字幕終於不再是問題,誰知轉頭再看《Oppenheimer》,呃,對不起,還是聽不懂,英文只聽懂七成。

 

網上流傳《Oppenheimer》有觀看門檻,其中一項是英文要有 IELTS 8.5。我跟一個 IELTS 8.5 的朋友去看,看完問朋友覺得 IELTS 8.5 夠不夠,朋友一臉苦瓜乾:「不夠,我懷疑就算 9 分滿分也不夠。」

 

唉,英文呀,怎麼學來學去還是不夠。小時候我最討厭英文的了,學英文都是得過且過,誰想到有天英文竟然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早知道小時候就用功一點好了。真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看個電影也要淚兩行。

 

《芭比》跟《奧本海默》嚴格來說都不是我杯茶,真要挑的話我比較喜歡《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的敘事方式很有種在讀文學作品的熟悉感,碎片化跳躍式的非線性敘事完全就是當代文學的招牌敘事手法。我個人說不上特別喜歡這種非線性敘事,但就對同時出現彩色與黑白兩種敘事角度感到驚豔。我不是資深電影迷,不知道同樣的手法是不是早在別的電影裡出現過,我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覺得新鮮。因為有黑白影片作為對照,彩色的部分就顯得特別強烈,有更強的視覺刺激,配合音響,很能反映主角奧本海默的各種心理轉折與情緒波動,令觀眾更容易代入奧本海默的世界。相反,黑白單調,感覺上很多細節沒那麼生動鮮活,也沒有彩色影像所具有的溫度,產生一種無以名狀的距離感,無論角色情緒再激昂,還是有一種隔岸觀火的感覺。這兩種敘事角度在我看來,就如同在小說裡交錯出現「我」的第一身敘述,以及「他」的第三身敘事。我覺得頗有點意思。

 

可是電影這種東西也確實是見仁見智,看完電影後我跟朋友發表偉論,講了上面這一大堆,朋友傻眼,道:「我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一點也沒有覺得有顏色的時候就有拉近跟奧本海默的心理距離!」

 

嗯,好吧,至少我們都認同:《奧本海默》的英文好難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