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小說《逐夢者》裡的場景

這篇小說裡有兩個比較常出現的場景:一個是聖瑪麗書院,另一個是宋玥夢讀書、沈逸航教書的大學。聖瑪麗書院純屬虛構;至於大學,我寫的時候心裡面想著的是香港大學。

香港真的有一間名校叫St. Mary’s,是女校,全名叫St. Mary's Canossian College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但聖瑪麗的原型並不是這間St. Mary’s,而是另一間著名的女校Maryknoll。說起來我跟Maryknoll算是很有點緣份,我雖非Maryknoll的舊生,但身邊有很多人(包括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師),都是Maryknoll的校友,我從小就聽了很多這間學校的故事。

(圖為Maryknoll小學部;攝於2012年6月)

Maryknoll有小學部和中學部,小學部是很漂亮的歐式建築,也就是舊生口中的「紅磚屋」。維基百科說它的建築風格是「自由新都鐸風格」。小說裡「聖瑪麗書院」的「愛德華時代建築風格」參照的並不是Maryknoll,而是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

然而,雖然藍色旗袍(有些學校堅持那是「長衫」)是不少名校的女生校服,但不論St. Mary’s 還是Maryknoll,都不是穿這種中式校服。大部份會穿藍旗袍的中學,都是女校(譬如「真光」);男女校的女生穿旗袍,是少數。有間著名的男女校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就是女生穿旗袍,男生穿襯衣西褲。St Paul's Co-ed2001年轉制成為「直資中學」,是香港第一間直資。我聽說現在的St Paul's Co-ed學生,大部份都非富則貴。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以我非常有限的理解,香港大學的文學院允許雙主修,似乎凡是文學院裡的學系,都可以選作主修的科目。所以宋玥夢雙主修英文與音樂,在港大應該是可行的。

文學院以前設在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人稱main building),音樂系則在本部大樓對面的孔慶熒樓。

(舊時音樂系的入口)






寫小說的時候我特地去逛了一圈,照片就是當時拍的。後來港大興建「百周年校園新校舍」,扎根本部大學的文學院各學系於2012年搬走,去到2013年,音樂系也遷出了孔慶熒樓。但小說裡宋玥夢讀書的地方,在我的設想中,仍舊是古色古香的孔慶熒樓




聖瑪麗裡面的一些庭院和水池,靈感也是來自本部大樓裡的一些建築物。

(各學系學會就是貼類似的宣傳海報,上面印有內閣成員的照片)

 小說裡面提到的「俄羅斯紅月」,原型是港大附近的一間俄國餐廳「莎厘娜」(Czarina),是有名的「港大飯堂」,於1964年開張,至2013年結業。請心儀女生去「莎厘娜」吃飯這些上一代的傳統,是我當年做資料搜集時在報章上讀到的片段,不過原文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再在網上找了一下,原來餐廳在2014年重開。不過無論是新舊「莎厘娜」,我都沒有吃過。

張愛玲寫小說特別喜歡真人真事,她的說法是她「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我則恰好相反,熱愛虛構到了近乎迷戀的程度。我喜歡把假的說成真的。《逐夢者》裡雖然有些場景人物都有參照的原型,但也僅是止於參照。

延伸閱讀:《逐夢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