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別讓平庸埋沒了你》Unmistakable: Why Only Is Better Than Best

  



最近看了這本書。

中文譯名很吸引,但其實英文原名Unmistakable: Why Only Is Better Than Best比較切合主題。

第一眼看見英名書名的時候想起Zero To OneZero To One這本講Start-up的小書討論了如何跳出惡性競爭的困境——要不,你是獨市生意;要不,你的產品遠遠拋離對手,獨佔鰲頭。這本書的主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獨一無二」當然勝過「最好」,因為前者獨步天下,後者卻要面對競爭,憂懼自己有天被人超前趕上。

這本書嚴格來說並不算寫得十分好。並不是說作者Srinivas Rao沒有見地,只是這本書的結構有些鬆散,內容重複,以其他人的事例佐證時又寫得頗為空泛,閱畢全書覺得水份有點重,感覺上是把100頁的內容,硬撐成了200多頁。跟Zero To One比,後者明顯比較扎實精煉。

可是我還是喜歡這本書。買這本書是希望在事業上「另入歧途」時,能夠讀到一些鼓勵的說話,最後我也沒有失望——它反正就是不斷告訴你不要放棄就對了。

那很重要,也很好。任何時候,只要覺得焦慮、覺得害怕,把這本書抽出來隨便翻一頁,也會讀到這項最重要的信息——「總之不要放棄」。


Srinivas Rao以「衝浪」作比喻,講述「獨創自我」(Unmistakable)時會遇到的種種難題。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玄,其實舉凡是自由工作者或是想要創業的人,在作者的定義裡皆屬需要「獨創自我」之列。因為這些範疇都需要很多創意,沒什麼規章可循。

有幾點我覺得Srinivas Rao講得很好(只可惜部份發揮不佳):

l      當你不想「循規蹈矩」地找份正當職業時,你必然會面對許多批評反對的聲音。他們(多數是你的親友)會責備你不切實際。
l      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恐懼」難免,因為你會害怕最後一敗塗地。
l      你或許一直在等待「最佳時機」,但其實多數情況下這種東西並不存在,一直等待只是浪費時間。
l      想要成功,你需要的不是「地圖」,而是「指南針」。
l       消除恐懼最好的方法不是在「岸邊卻步」,而是「付諸行動」。
l       你必須明白「犯錯難免」。
l       誰都會面對低潮,只是有些人能夠重新振作,更多人卻沒有撐過去,選擇了 放棄。
l     不要妄想吸引所有人,那只會誰也吸引不了。因為你太四平八穩,庸俗普通。
l  「世界上最棒的衝浪手,都是那些玩得最開心的人。」你應該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樂在其中。

其中我最喜歡他的「地圖」和「指南針」的比喻。「地圖」隱喻前人的成功路徑。Srinivas Rao的「地圖」是:柏克萊大學 —> 工商管理碩士 錢多事少的矽谷工作機會。可是這幅「地圖」並沒有引領他得到一份「做少少賺多多」的「筍工」,相反,畢業後他一再失業。這時他才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方向,問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Zero To One的作者Peter Thiel也說過相似的話:

The highest prize in a law student’s world is unambiguous: out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graduates each year, only a few dozen get a Supreme Court clerkship. …… If only I got the clerkship, I thought, I would be set for life. But I didn’t. At the time, I was devastated.

Set for life,多麼令人心動的遠景。如果可以,當然誰都想找一份高薪厚職一世無憂,所以法律醫學精算的學位才會爭得頭崩額裂。問題是,這種我們以為「包生仔」的行業,是不是真如我們想像般美好,只要成功入行,就一勞永逸,一輩子都能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

認識好些法律系畢業的朋友,是考上了法律系才知道原來今時今日當律師有那麼艱難。讀了,才知道原來不是所有畢業生都能讀PCLL (法學專業證書);也不是讀了就有training contract;更不是所有律師的起薪點都有那麼高;如果不當solicitor而是當barrister,那就更不容易了,大律師的就業前景就是「僧多粥少」這四個字,更別說你還得支付chamber的費用。

我那些讀法律系的朋友,自然都是聰明過人的高材生。可是這個當初他們以為讀完就可以set for life的選項,最後都令他們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不是因為「成功的律師」不風光,而是他們沒料算到成功的律師會比想像中少那麼多,甚至不是所有法律系的畢業生都能夠順利入行。

若能走一條「保證成功」的路,誰想一直承擔各種風險,然後朝不保夕?只是,有時一些我們以為很實際的決定,其實只是另一種的不切實際,因為對別人來說「成功」的地圖,你用起來並不保證成功。

 我在2011年開始寫這個網誌,叫〈黑羊浪蕩誌〉除了因為世界很大很想出去走走,更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我失去了可以參照的地圖,在人生的路上迷路了,覺得遊蕩於世間,前路茫茫。

2011年到2017年這六、七年間,我就像Srinivas Rao說的那樣,因為害怕,一直在岸邊看著別人衝浪,自己卻不敢下水;以為在等待時機,其實只是浪費時間。

我為此感到非常後悔。為什麼要那麼畏首畏尾呢?為什麼不試試看呢?當然犯錯和失敗都是難免的,可是一直不敢試的話,又哪裡會有成功的一天?再者,到底是誰跟你保證,走「穩陣路線」就真的很安全也很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