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超無聊日常] 九唔搭八的幾則感想

看見#深度西班牙推薦 Amazon Prime 的新戲《Red, White & Royal Blue》,我剛好這個月有訂 Amazon Prime,便看了,看完覺得果然不錯,馬上推薦給我的所有 gay friends 和一眾腐女朋友,大家一致好評,簡直是看過的都說好。

 

故事講述平行時空的美國總統兒子 Alex 戀上英國王子 Henry,設定非常 juicy。現實中「哈利王子」的正式名字正是 Herny,電影也不忘抽水,讓戲裡的王子講了這麼一句臺詞:「Well, technically, I’m the spare.」呃,現實裡的哈利王子除了確實是「spare」,還剛好寫了那麼一本自傳叫《Spare》。很多人都說扮演王子的演員 Nicholas Galitzine 長得像王子,可是對照一下現實中貨真價實的王子……我們還是逃避現實吧。然後在評論區竟然有人提起 Joe Biden 那醜聞纏身的兒子……我只能說 FF 的時候就不要面對現實,OK

 

我以前很少看 BL,近年多看了一點主要是去英國讀書時,同宿舍的好朋友安涾娜很迷 BL。這次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就向她推薦。安涾娜看得心滿意足,說邊看邊禁不住嘴角上揚,我告訴她:「台灣人管這叫姨母笑』,廣東話沒有這種講法,但我覺得姨母笑』很傳神。你肯定就是在姨母笑。」安涾娜回我一排 emoji

 

我跟安涾娜接著又聊了一會天。她在英國唸博士,說日子算是過得不過不失吧。我大部分在英國認識的朋友都留了在英國,有時我非常想念他們,也會有點掛念蘇格蘭。我覺得在蘇格蘭那一年,是我人生很難忘的一年。如果不是找工作太難,我應該會像他們那樣留在蘇格蘭。

 

最近在很多港人移英群組裡,都看見有人談論一條 YouTube 片:一個香港媽媽移民英國之後很不習慣,邊拍 YouTube 邊崩潰痛哭,說雖然很努力想要適應,卻怎麼也適應不了英國的生活,覺得自己很沒有用。不少人對這位媽媽的崩潰嗤之以鼻,覺得她小題大做,太過嬌慣,沒有適應能力。我看完影片再看留言,心裡百般喟嘆。

 

即使我自己很喜歡英國,也不得不說英國有英國的缺點,而且這些缺點對於某些人說可能是很難克服的問題。譬如天氣。我自己對陰雨天無感,雖然冬天三點就天全黑兼下雨很不方便,但我個人並不至於抑鬱,然而我另一個同學則對英國的冬天深惡痛絕,一直跟我說:「這到底是什麼鬼地方!」後來英國宣布封城時同學更是乾脆跑了去其他歐洲國家。我自己對英國的天氣是沒有所謂,但我覺得同學的不適應也是很真實的。

 

又譬如脫髮的問題,我剛去英國的時候掉了很多頭髮,身邊幾個留學生也一樣大量脫髮。我想我們大約都掉了一半的髮量吧。但因為我們幾個恰好頭髮都很多,沒了一半頭髮看起來還是很正常,就沒有受到太大困擾。換成是本身頭髮少的人,這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了。很多人說硬水導致脫髮是無稽之談,事實上也確實不是所有人都有脫髮。我懷疑這是水土不服的一種。我的歐洲朋友本來就飲用硬水,一點事也沒有。至於其他同學,在第一年過後,也慢慢適應,沒有再大量脫髮,只是減少了的髮量,也沒有長回來。這些問題是不是一個問題呢?因人而異。只能說要適應外國的新生活確實是不容易的。

 

香港人的移民熱點,目前是英國、加拿大和澳洲。最近看到新聞報導,說德國將廢除禁止雙重國籍的限制,還打算大幅度降低移民門檻。我以前學過德文,曾幾何時有想過去德國,就好奇看了一下。按照目前的報導,似乎去德國的難度將會變低。簡單來說,就是德國政府明年將會推出一種叫做「Chancenkarte (英文為:Opportunity Card)」的新計劃,就算不會德文也有機會拿到工簽去德國找工作。我上網簡單查了一下資料,很遺憾地發現文科生在德國找工作似乎還是比較艱難,德國現在比較容易就業的是 IT 人才。只是啊,如今全世界都在搶 IT 人才,有這樣的資歷,大抵選擇很多,未必想去德國。因為,說是不需要會德文,語言卻始終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完全不會德語的話,在德國恐怕很難生存。即使是有新聞裡提到的 B1 水平,我個人覺得在德國生活還是不很夠,更別提未必能夠理解語言背後依附的不同文化和邏輯了。

 

結論是:「人生」這個真實遊戲好難玩,還是回去看平行時空裡,總統兒子和王子甜蜜相戀的童話故事吧 ()


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芭本海默

最近流行「芭本海默」,我湊熱鬧也去了戲院看了這兩套電影。

 

以前在香港看電影時,就算是港產片,也例必有中英文字幕。慣了電影有字幕,最初在加拿大看電影就很不習慣,總覺得字幕處空蕩蕩的,好像少了些什麼。啊,當然,更大的問題是沒有字幕看不懂。

 

這次去看《Barbie》,看完自我感覺良好,自信心爆棚,覺得住久了英文終於進步了,沒有字幕終於不再是問題,誰知轉頭再看《Oppenheimer》,呃,對不起,還是聽不懂,英文只聽懂七成。

 

網上流傳《Oppenheimer》有觀看門檻,其中一項是英文要有 IELTS 8.5。我跟一個 IELTS 8.5 的朋友去看,看完問朋友覺得 IELTS 8.5 夠不夠,朋友一臉苦瓜乾:「不夠,我懷疑就算 9 分滿分也不夠。」

 

唉,英文呀,怎麼學來學去還是不夠。小時候我最討厭英文的了,學英文都是得過且過,誰想到有天英文竟然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早知道小時候就用功一點好了。真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看個電影也要淚兩行。

 

《芭比》跟《奧本海默》嚴格來說都不是我杯茶,真要挑的話我比較喜歡《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的敘事方式很有種在讀文學作品的熟悉感,碎片化跳躍式的非線性敘事完全就是當代文學的招牌敘事手法。我個人說不上特別喜歡這種非線性敘事,但就對同時出現彩色與黑白兩種敘事角度感到驚豔。我不是資深電影迷,不知道同樣的手法是不是早在別的電影裡出現過,我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覺得新鮮。因為有黑白影片作為對照,彩色的部分就顯得特別強烈,有更強的視覺刺激,配合音響,很能反映主角奧本海默的各種心理轉折與情緒波動,令觀眾更容易代入奧本海默的世界。相反,黑白單調,感覺上很多細節沒那麼生動鮮活,也沒有彩色影像所具有的溫度,產生一種無以名狀的距離感,無論角色情緒再激昂,還是有一種隔岸觀火的感覺。這兩種敘事角度在我看來,就如同在小說裡交錯出現「我」的第一身敘述,以及「他」的第三身敘事。我覺得頗有點意思。

 

可是電影這種東西也確實是見仁見智,看完電影後我跟朋友發表偉論,講了上面這一大堆,朋友傻眼,道:「我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一點也沒有覺得有顏色的時候就有拉近跟奧本海默的心理距離!」

 

嗯,好吧,至少我們都認同:《奧本海默》的英文好難懂。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Eat or Heat?——英國的貧窮問題

 



YouTube 看到德國之聲一條關於英國貧窮問題的紀錄片,看完感受很複雜。

 

我自己很喜歡蘇格蘭,將來如果有機會,也會想在那裡生活幾年。然而這條紀錄片令我想起了還在蘇格蘭的時候,已經隱隱約約感受到經濟的不景氣,以及找工作之難。

 

紀錄片提到英國現在越來越多人要依賴食物銀行救濟,很多人甚至要面對「Eat or Heat」的殘酷選擇——買了食物,就沒錢開暖氣。片中那種電力公司插卡式「預繳計費裝置」(prepayment meter),我在英國有見過,朋友離開宿舍後租住的地方便是用這種。增值起來不怎麼方便,而且額度很快用完。英國的能源確實是貴,之前就算住學校宿舍,也常常覺得冷,因為學校暖氣開得很節約,冬天只在日間有暖氣,晚上十一點之後就自動關掉。

 

沒有工作的人當然不好過,然而,現在物價飛漲到一種地步,就算是有不錯的工作,生活也大受影響。其中一雙住在 Leighton Buzzard 的夫婦,便表示他們如今花起錢來變得非常謹慎。紀錄片說他們是典型的中產家庭,有自住物業,住在距離倫敦市中心四十分鐘車程的城鎮,丈夫是電腦經銷商,太太在汽車公司任職經理,兩人月入加起來在 £3,500 左右。以前從來沒有為錢傷過神,現在卻益發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壓力。他們也開始在暖氣的用度上斤斤計較,要用哪間房間,就只開那間房間的暖氣,而且只開一小時。

 

除了電費,另一個令他們頭痛不已的問題是托兒。他們家裡迎來了一個新生命,雀躍之餘,卻面對無力負擔托兒服務的窘境,太太可能無法回去上班,而得留在家中看顧孩子。她的姐姐也面對同一問題:本身是公務員的姐姐,因為付不起托兒費用,只得和丈夫雙雙轉為兼職員工,以便自行照顧小孩。姐姐說:「學校放假時找人照料兩個孩子,要花 £120,而我一天的淨收入是 £80,我還去上班根本就沒有道理!」

 

以前聽人說過,香港女性之所以能夠在職場上撐起半邊天,是托了香港有外傭的福。事實上,我的一個朋友在英國生下小孩之後,確實因為無法負擔托兒的費用,而一直沒有重回職場。

 

我上年年底去蘇格蘭參加畢業典禮,覺得英國的物價不貴,大部分東西都比溫哥華便宜一截,看來我是算漏了能源價格。紀錄片裡的一個案例提到,£20 的預繳電費,只夠用四天。看完整套紀錄片,不由得慨歎:真是世道艱難,處處都難啊。

 

YouTube 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68yyrKUOA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三十五歲已經太老」——論職場的殘酷

[正在冒煙的繁忙紐約街頭;我只想起一個英文字:overwhelmed]


最近在 YouTube 看見兩則影片,一條講中國職場認為「三十五歲已經太老」,要被淘汰;第二條則探討年輕人為什麼想要躺平。兩條放在一起看特別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滑到最底查看連結。

 

第一則新聞簡而言之,就是說現在中國青年三十五歲已經被嫌棄太老,很難找工作。僱主據說都想要二十至三十的年輕人,覺得他們更好用也更便宜。

 

假設二十二歲畢業,三十五歲時不過工作了十三年,距離六十歲這個最低退休門檻,還有二十五年,這樣就已經被嫌棄太老,我覺得匪夷所思。我本來以為三十幾歲的人比較成熟又有點經驗,不是轉行的話應該不難找工作,看來現實是有些公司還是只想要便宜又新鮮的肝。

 

退休年齡不斷延後,大家又當不成人才而是成為了耗材,不能想像會引發何等巨大的壓力與焦慮。

 

在加拿大找工作不必申報年齡,僱主也不問年紀,我在加拿大一年,沒有感受到這邊的職場有年齡歧視,反而是缺乏相關經驗的新畢業生最難找工作,因為加拿大最講究相關工作經驗。

 

然而在看完這則新聞後,我也禁不住想,想要中年轉行的我,到底有什麼東西比得過年輕人?要體能沒體能,要說思想上跟年輕一代沒有脫節,我也不玩 TikTok

 

只能說,在失去青春的同時,如果我們沒有在別的地方進步成長,那生活肯定會很不容易。尤其是現在競爭太大,生活成本也太高。

 

上星期上班的時候,我被困 Skytrain 站的升降機。那個車站的扶手電梯修來修去沒修好,於是我和其他人一起去搭升降機,結果去到地面時門卡住了,打不開,現場所有人幾乎都是即時同聲嘆。

 

大部分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向老闆報備,有人鉅細無遺,劈頭第一句就是「現在是幾點幾分,我在什麼站,總共有幾個人一同被困」,我差點以為她在寫什麼調查報告。另外還有人在打完電話後,開始隔著升降機的玻璃門遙望巴士站,數自己錯過了多少班巴士。後來還有一位女士按下緊急通話鍵,追問控制台到底維修人員什麼時候才會來。控制台說五分鐘,女士連珠炮發:「五分鐘又五分鐘,我們都被困半小時了,人呢?我們全部都趕著上班,要遲到了!人呢?人在哪裡!」控制台在短暫的沉默過後,調帶無奈地重複道:「請再等五分鐘」。掛線後那位女士一直喃喃自語:「我們因為遲到被扣的薪水呢,誰補給我?」

 

那刻我想起我朋友很喜歡的 WhatsApp 貼圖,上面寫著「我最鍾意返工」,拿香港人「奴隸獸」的社畜屬性開玩笑,天快要塌下來還是惦記著要準時上班。然後我笑著笑著就哭了:怎麼飛越了半個地球,還是掙不脫社畜的命運?

 

升降機裡被困的有八九人,就一位女士最淡定。她打電話回公司時,還跟上司閒聊了一會兒,開了個玩笑,估計是上司講道理,也比較寬容。至於我嘛,我畢竟很快就要成為「前員工」,老闆也沒有為難我。可能在所有人之中,最沒有心理負擔的,就我和這位女士了。

 

終於等到了維修員,對方三兩下就把門打開了。其實從我們被困到被「營救」,前後只花了半句鐘多一點,我覺得算有效率。可是門一打開,大部分人還是以百米賽跑的姿態往巴士站衝了過去,那位淡定女士忍不住出聲提醒:「不用跑,巴士還沒有到!」

 

這樣迫不及待難道是為了熱愛上班?當然不是,反映的只是世道艱難。

 

我在另一篇網誌也有提到過,這次辭職,我的心情其實十分忐忑,主要是因為感受到經濟的不景氣,知道找工作並不那麼容易。事實上,公司的招聘廣告一出來,很快就收到了很多申請,老闆也順利請到了令他滿意的新人。大概是因為這樣,最近老闆待我特別和顏悅色,畢竟我的辭職並沒有為他造成什麼不便或麻煩。我覺得這樣的結果也是皆大歡喜,可以順利交接,大家好聚好散就最好。

 

有趣的是我的兩個同事卻為我抱不平,主要是他們覺得我辭職了,我上司卻沒有一點失落,也沒有出面挽留,他們覺得這是「枉費在工作上那麼盡力」。

 

我聽見時非常訝異,但回心一想,覺得這可能是折射了他們自己的心聲。他們在公司裡過得並不開心,自覺恪盡職守,為公司盡心盡力,薪水卻根本追不上通脹,努力也沒有獲得上司的認同。

 

我理解這樣的心情,然而這和愛情一樣,覺得被薄待,走人才是上策,而不是死守著等對方「幡然悔改」。畢竟這麼大間的公司,真的是「沒了誰都可以」。

 

當然,這種「留守」也未必是出於自願,更多是現在工作實在不好找。

 

作為準前員工,另一個特點是大家比較願意向我敞開心扉講真話。有同事就坦言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只能過得一日是一日。這位本地同事非常年輕,他說:「我已經比同輩的人賺得多,錢還是完全不夠花。生活艱難到,我常常懷疑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同事其實有一雙巧手,所有需要手工技藝的工作他都是做得又快又好,只是恐怕入錯了行,不該來我們公司。我鼓勵他去別處試試,他迷惘道:「我到處應徵,對方一聽說我沒有相關經驗,都是直接拒絕,連見也不見。」我只能鼓勵他再接再厲,不要放棄:「像買彩票那樣,抽獎機會越多,中獎機會越大。」我確實覺得他有才能有天分,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配對永遠最難。我自己也是在「能力」、「興趣」、和「錢」三者之間,努力找重疊最多的項目。並且,希望在轉行的過程中,不要餓死。

 

我這個年輕本地同事有次開玩笑道:「我聽說現代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可是我覺得自己活得像個奴隸,再討厭也得上班,不然便連飯也沒得吃。」

 

這個笑話很殘酷,現實卻也可能真有這麼殘酷,有個同事恐怕近期就要丟飯碗。我某次加班晚了離開辦公室,撞見她在哭。聽說因為管理層覺得她表現不佳,把她的工作拆件分給別人,然後直接把整個職缺削掉,於是這位同事即將成為過剩人手。公司剛開始把她的職務分派出去的時候,其他人還羨慕她工作輕鬆了,薪水卻沒有變,沒意識到這一切只是解僱她的前奏。據講同事現正申請移民加拿大,若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丟了工作,自是很大的打擊。

 

生活這麼不容易,似乎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想小孩當醫生律師。我跟公司同事聊起這個話題,一位爸爸就大笑認同,說希望自己的女兒選擇比較有前途的職業;另一位同事反應則是截然不同,雖然已經年過五十,說起父母當年的逼迫,仍是一臉心有猶悸:「他們就想我唸醫。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讀醫科。」

 

我微笑。我也是完全無法想像自己讀醫科。可是不少父母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雖然不相信兒女可以在文學藝術這樣的領域取得成就,卻堅信只要夠努力,一定能夠當醫生。

 

其實我覺得真正講求實際的話,與其逼孩子做些什麼,不如協助他們找到興趣、能力,和社會需求的交匯點,那同樣是「錢途無限」。便是小孩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夢想,在我看來還是放手讓小孩及早去試比較好,便是一敗塗地,也多的是轉向的機會。畢竟年輕人也不是笨蛋,追逐過夢想後若是發現自己其實不願意付出追夢的代價,自然會自我調節,改變人生的方向。

 

Youtube 兩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v5_yvV2o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nBWCNA0mc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讀藝術要有「鈔能力」——報考英國大學插畫系的一些感悟

[倫敦一間藝術館,名字我忘了]


 

很久沒有發文,因為最近真的身心俱疲。

 

在眾多想寫、計劃寫的素材之中,一個本來排很後面的題材無預警地跑了出來,一直嚷著「寫我寫我」,於是只好先寫一寫這個相當冷門的題目。

 

先講結論:我覺得讀藝術有一種能力特別重要,那就是——「鈔能力」。

 

這不是搞笑文,我是認真的。

 

三四年前,我打算辭職再唸書的時候,一開始想讀的是插畫。我從小喜歡畫畫,但一直沒怎麼正式學過。那時候辭職再讀書本來就不是出於什麼實際考量,加上想圓留學夢,便開始著手研究有什麼學校可以唸。

 

我的目標很明確:我想唸一兩年書,不要花太多錢,目標是想體驗生活,順便學畫畫。

 

很快我就發現英國大學的插畫系碩士是一個貌似可行的選項:

²  MA 讀一年,MFA 讀兩年,可長可短,任君選擇

²  本科讀什麼不重要

²  英國有大量大學有插畫系,想選哪個城市都可以

 

我當時看了很多其他人分享去英國讀插畫的心得,有看見像我這樣不曾受過專業美術訓練也成功入學的例子,馬上充滿信心,覺得萬事俱備只欠報名……呃,還有作品集。沒錯,就是報考插畫系最重要的作品集。

 

作品我有,可是那個所謂「portfolio」,到底要怎麼做?學校網頁裡提到的「sketch book」又是什麼?

 

網上找來找去都找不到「portfolio」的樣式,我最後找到的是教人做「portfolio」的學校。我約見了其中一間。天真的我以為把畫作拍照然後做點簡單排版就是「作品集」,但跟那邊的老師聊完後得出的結論是,手上的作品不行,必須重做。

 

我現在已經忘了當時為什麼沒有自己亂做一通,隨便交上去就算,而是選擇跟這間學校上課,學做合標準的「portfolio」,可能是當時太想學點正統的東西,加上那時工作的待遇太好,有閒錢。

 

——好吧,主要是第二點。

 

反正,我在疫情期間斷斷續續上了三四個月的課,過程一言難盡。

 

我當時讀了兩個韓國插畫家寫的《去倫敦上插畫課》,其中一位就談到在英國讀書時最大的挫敗感來自完全不知道老師想要的是什麼,她一直被批評,卻一直搞不懂對方為什麼覺得她的作品那麼糟。簡而言之,就是她想做的作品老師並不認可,而她不懂為什麼。

 

而這,正是我當時上課的感受:極其迷惘、混亂,與充滿挫敗感。我要去到很後期才有點明白老師想要的是什麼。

 

[以下純為個人極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客觀證據支持]

 

我覺得英國的 art school,就算是理論上來說比較「商業化」的「插畫系」,還是傾向跟 fine art 靠攏。也就是說,他們會想見到很多大膽、實驗性強的作品。我當時一度困惑為什麼我讀插畫系不是畫畫就好,而要費勁試驗各種不同的媒材,彷彿是要去參加當代藝術展。

 

後來我就漸漸明白過來,這也是英國的插畫碩士不講究本科是否相關的原因,他們重視的不是「畫技」,而是「概念」,我個人認為這種傾向與大行其道的「conceptual art」不無關係。

 

也所以,所謂的「sketch book」,並不是單純的日常塗鴉集,而且展現創作過程的重要紀錄。成品很重要,過程也同樣重要。

 

而只要去英國各間學校的網頁看看就會發現,學生作品的畫技不見得是最純熟最無懈可擊,可是構想一定特別,很有個人風格。想要那種講究畫技的插畫,美國的大學可能比較合適,譬如在三藩市的「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我查到的資料就說他們提供非常紮實的繪畫訓練,但那也意味著要讀很久而且很貴——MFA 的話,大概是七萬美金吧。

 

所以說,唸 art school 最重要是有「鈔能力」。

 

事實上,那間「portfolio 學校」不論師生,都來自很不錯的家庭,跟他們交談,有種很「posh」的感覺,令人感嘆「藝術果然是有錢人的玩意」。因為老師自己也是名校畢業,很清楚藝術學校的招生準則,學生考入著名藝術學院的比率也相當高。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錢到底有多萬能。跟考公開試一樣,天資聰穎的學生可以不靠補習奪得佳績,但我們都心知肚明,有補習跟沒補習,結果可以差很遠。

 

最後我報了一堆學校,除了最著名的那幾間譬如 UAL Kingston 不予錄取,其他都陸續收到錄取通知,當中包括我最心儀的學校。

 

我當時掙扎了很久要不要去讀,畢竟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就是為了要讀插畫。可是坦白說,我在學做 portfolio 的時候,並沒有特別享受,甚至有點覺得,英國大學的插畫系似乎和我想的不一樣。猶豫不決之際,沒想到上天幫我做了決定,我最想唸的那個課程因為疫情取消了,不開課,於是我臨時變陣去讀文學。

 

當時真的是最後一刻才報名,最後一刻收到錄取通知,最後一刻才申請學生簽證。申請文學碩士的過程就容易多了,我只申請了兩間,兩間都收了我。決定轉讀文學時我鬆了一口氣。我那時突然意識到,原來文學和畫畫之間,我的心還是會優先選擇文學。

 

雖然,在英國讀文學這段經歷也同樣是一言難盡。

 

那麼,要考上英國的插畫系,是不是一定要找專人指導怎麼做 portfolio 呢?我覺得視乎你想考的是什麼樣的學校。我考的那堆學校之中,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主動給我獎學金,因為我本科的成績很好——而我本科讀的是中文系。我估計是因為 ARU 的排名不佳,即使插畫系風評不錯,收生的時候還是會考慮一下學業成績。

 

而就算是我本來心儀的那間學校,他們收我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我寫小說很特別。可見作品集雖然重要,卻也不是一切。

 

我在那間「portfolio 學校」讀了三、四個月吧,花了兩三萬港幣,完全天價。是否值得?

 

以結果來說,我覺得值得。

 

除了有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到英國的插畫課程大概不太適合我,變相省了很多錢。

 

 

 相關舊文

 

〈所以,英文很爛的我要去英國讀文學了〉

 

一言難盡的英國留學生活:《去蘇格蘭看天鵝》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別人的故事] 十三歲的他:「我覺得我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

 

[大馬與小馬;Burnaby 的圖書館門前]


 

我薪水太低,週末有時會去兼職。兼職的地方常常碰見一個等著上補習班的小男生,日子久了,我們有時會聊上幾句。

 

小男生名叫提奧,今年十三歲,是菲律賓移民二代,人長得高,言行舉止也很成熟,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十三歲。

 

每次見到提奧,他總是一臉倦容,在不停打呵欠。熟了之後我笑問他怎麼星期六日也無精打采,是不是 party 過度。提奧總是一臉認真地答:「我上個星期測驗。」又或者:「我在寫一份很重要的功課。」反正他的測驗考試功課報告似乎是永無止境。

 

久了我不免好奇:「不是聽說加拿大唸中學都很輕鬆,大學才辛苦?」

 

提奧道:「我必須很用功讀書。我將來要當醫生,要考進醫學院。」

 

「當醫生是你本人的志願,還是你父母的志願?」

 

「我和我父母都有吧。」提奧說。「我父母很擔心我的未來。」

 

「擔心的意思是?」

 

「擔心我沒有錢。」提奧一臉認真嚴肅,我忍俊不禁。

 

「也不是只有醫生賺錢。」我笑道。

 

「對,還有做生意。所以我父親現在已經開始教我投資了。」

 

我「Wow」了一聲,表示欽敬。我問提奧都在上什麼課。他答:「嗯⋯⋯中文、西班牙文、法文、游泳集訓。最近是這幾樣。」

 

我吃了一驚。「這麼多!那你哪裡還有時間去玩?」

 

提奧搖搖頭。「我很少去玩的,都在讀書。」

 

「你同時學三種語言,不會覺得混亂?」

 

「我爸爸覺得這些語言有用,尤其是溫哥華多華人,將來我當了醫生,會中文可以有很多華人客戶。」

 

「那你本身會什麼語言?英文跟 Tagalog ?」

 

「嗯,Tagalog 的話,我算是會一點點,我不會說自己能講 Tagalog。」提奧的母語是英文,和不少亞洲移民一樣,他的父母顯然覺得學其他語言比學父母的母語來得有用。所以他們花錢讓提奧學中文,卻不怎麼注重他的塔加路語。

 

「可是除了讀書,你難道沒有別的事想做?譬如打機?」

 

「我很少打電動,除非我哥找我玩;他非常喜歡打機。」頓了一下,他又補充:「我哥是學動畫的,打機對他的工作有幫助。我想我哥應該很快就會搬出去住吧。」

 

我不死心。「你才十三歲,真的沒有對什麼東西充滿熱情嗎?」

 

提奧笑了笑。「我覺得我的熱情都被學業耗盡了。」此言不虛,他連說話語調都很平,甚少起伏。

 

「那麼跟朋友玩呢?你一定會想跟朋友玩的吧?」

 

「我朋友有常常叫我出去玩,或者去他們家玩,但我都拒絕了。」

 

「為什麼?!」

 

「因為浪費錢呀。」

 

我心想去朋友家玩是有多浪費錢,道:「你就不會偶爾很想跟朋友一起玩的嗎?」

 

提奧想了想:「有時會很想。很想的時候我跟我爸講,可不可以這天不去上課,少學一天法文,我爸爸就會跟我說我這是在浪費他的錢。」

 

我愣了一下,這時才明白過來。

 

「那你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重獲自由?難不成是十幾年之後?」我開玩笑般問。

 

「有可能。」提奧卻很認真,開始計數:「我還要再唸四年高中,之後唸四年大學,然後考醫學院再讀四年,畢業後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再考證照,應該還要再讀十幾年吧。」

 

我差點不知道要怎麼接話,只得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比我乖多了。我小時候都不讀書只顧著寫小說;我父母叫我考醫科我叫他們自己考,把他們氣到七竅生煙。你父母一定對你引以為傲。」

 

提奧苦笑了一下。「不,我覺得我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我覺得所有亞裔小孩的共同困境,那就是永遠都不可能令父母真正滿意。」

 

我怔了怔,沒有想到這竟然會是一個十三歲小男孩的心聲。

 

提奧這時要去上課了,我們的閒聊告一段落。

 

提奧應該要算是很乖的孩子了吧,父母不滿意是嫌不夠出類拔萃嗎?

 

提奧很喜歡 Uncle Roger。北美的移民後代,很多都很喜歡 Uncle Roger 這類調侃亞洲文化的 comedian。另一個很受歡迎的叫 Steven He,其口頭禪「emotional damage」可謂家傳戶曉。

 

而所謂的「emotional damage」,是父母造成的,亞洲父母的大絕,是超越物理魔法化學界限的最強攻擊,能夠對小孩身心造成永久傷害。因為小孩天生都想得到父母認同。

 

跟提奧聊完天之後,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新聞。

 

彭亦亮是北美著名的職業電競選手,遊戲代號 Doublelift。他因為很有天份,很早就在業界嶄露頭角。彭亦亮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移民二代,父母來自上海。他父母對他想投身電競這個志願很不理解,覺得他是玩物喪志,正經事不幹都在不學無術,一直用各種方法逼他放棄。因為彭亦亮不肯依從,滿了十八歲之後,他就被逐出了家門。

 

彭亦亮有一個大他七歲的哥哥。根據報導,哥哥脾氣溫和,多數時候都順著父母的意思,跟父母相處得比較好。哥哥一直支持彭亦亮的電競事業,也不斷試圖緩和他和父母之間的衝突。可惜的是,即使彭亦亮獲獎無數,有大批粉絲支持,年收入也節節攀升,彭父彭母還是覺得他不務正業,一直堅持要彭退出電競圈,好好找一份「正經工作」。他和父母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及至 2018 年,彭亦亮迎來了事業的高峰,他的隊伍首次打入了北美聯賽決賽,眼看奪冠在望,這時卻傳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他那溫厚謙恭的哥哥,竟然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父母。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是情場失意受刺激過度,也有說是精神失常。

 

最初讀到這則新聞時我很震撼。一則為彭父彭母的固執感到訝異:兒子已然闖出這樣一番成就卻還是不為所動,仍然堅持要兒子「回歸正途」;再則也為血案感到震驚,萬萬沒想到最後竟是一直溫順的大兒子動了殺念。是隱忍太久,無法再忍,還是精神方面的問題?

 

讀罷新聞不由得悲嘆,這真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亞洲父母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的愛,往往摻雜控制的成份。各種控制干預,都是以愛為名,怕孩子受傷,怕孩子沒有美好前程。千算萬算,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人是獨立個體,有獨立意志,試問有誰,真的能一生都順著別人的意思過日子?

 

如果以「聽話」為最高準則,那麼恐怕真的,大部分小孩都無法令父母百分百稱心如意。

 

然而,其實是不是可以改變一下心裡那把衡量的尺,教導小孩獨立自主,活出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畢竟世上的路有千百萬條,條條大路通羅馬,或者並不需要堅持自己心中的捷徑,更毋須執著自己眼裡唯一得見的羅馬。

 




 [別人的故事]系列

〈我要我的幸福,我去北歐追夢〉

〈他的動畫夢

〈憧憬與失望〉

〈「我為了來這裡,賣掉了家裡的一切!」〉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