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術館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術館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因為你新穎,所以你古怪


(The Impressionists and The Man Who Made Them - Trailer)

剛看了一套很有意思的紀錄片The Impressionists and The Man Who Made Them,主角不是印象派畫家,而是背後推動他們被社會接納的法國畫商 Paul Durand-Ruel

現在社會高舉創新,說創意是天底下最有價值的東西——這句話我認同——然而,人類對於真正「新穎」、「前所未見」的東西,接受能力往往很低。

譬如當年的印象派畫作。

我們如今覺得馬奈(Édouard Manet)、莫奈(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莫莉索(Berthe Morisot)、西斯萊(Alfred Sisley)和竇加(Edgar Degas)這些藝術家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但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在他們出道後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他們的畫作乃至他們本身,都是被恥笑謾罵的對象。普羅大眾對他們的評價是:「一群瘋子在畫不知所謂的東西。」

其實嚴格來說,馬奈和竇加都不完全是印象派的一員,但因為他們一個啟發了印象派,一個受印象派影響至深,所以沒差,同樣都落入了被大眾厭惡的黑名單。

我們現在也許難以明瞭印象派為什麼會惹起那麼大的反感。他們的畫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啊,起碼比畢加索來得「正常」。可是那是十九世紀的法國,當時大眾對藝術抱持非常傳統的審美觀。

那時候的畫家如果想要在畫壇謀得一席位,首先要得到藝術學院的認可,才可以在「沙龍」展出自己的作品。那些有份做決策的院士,卻只是把評審過程當成聯誼活動,大吃大喝之後結伴去看畫,每幅看二十秒就決定是出線還是出局,整個操作相當隨心,毫無標準可言,大部分時候都是院士在「圍威喂」,挑選自己朋友的畫作入圍。十九世紀的法國藝壇,識人好過識畫畫。

「學院派」的審美觀很單一,他們喜歡神話故事,喜歡歷史主題,喜歡那些光滑、看不見筆觸的畫風。而印象派的畫家不想延續這些老舊的套路。他們想畫新的題材,想試新的技法。

適逢「枝裝合成顏料」在當時剛剛面世,畫家第一次可以輕而易舉地帶著畫具和顏料去戶外寫生,對著真實的風景畫畫。在這些一管管的合成顏料發明之前,畫家需要自己用礦物加雞蛋磨製出各種顏色,工序繁複,而且牽涉一大堆工具,根本不可能背著顏料出門。所以舊時畫家畫畫,是真正的「閉門造車」。

但當管狀顏料出現之後,情況就有翻天覆地的轉變,去大自然寫生再無障礙。印象派畫家著迷的東西,更是從事物本身,轉移到光影變化之上去了。可是他們這樣畫畫,完全違背了學院派和一般民眾的審美標準,印象派因而受到多數人的鞭撻。

馬奈有幅非常著名的作品,叫《吹笛子的少年》。這幅畫當年也被藝術學院的評審當掉了,沒能在沙龍展出。

(Édouard Manet, The Fifer, 1866;網上圖片) 

這幾個不被傳統學院派認可的畫家無法在沙龍展出自己的作品,只好另起爐灶,自行策展,可是幾次展覽都是失敗告終。人流稀少、畫作滯銷還未算最差的情況,更壞的是觀眾聯群結隊前來恥笑他們,所有報章輿論都是一面倒地劣評如潮。那些畫家,瀕臨餓死邊緣。

在這個時候,宛如救世主一樣的畫商   Paul Durand-Ruel 出現了。他在一次畫展中看見莫奈等人的畫,非常喜歡。他親身拜訪莫奈和畢沙羅,買下了他們手邊所有畫作,並且承諾持續購買他們此後的作品,令那些藝術家可以安心創作。

但印象派的畫持續滯銷,法國大眾不喜歡這些作品。於是,在此後長達二十年的時間,Paul Durand-Ruel的畫廊只能艱苦經營,而且不斷陷入破產邊緣——因為他買入了太多印象派畫家的畫,又大多數都賣不出去。

譬如馬奈一幅現在相當著名的作品The RailwayPaul Durand-Ruel 便「持貨二十年」也沒能夠脫手。

 (Édouard Manet, The Railway, 1873;網上圖片)

然而   Paul Durand-Ruel 確實是傳奇人物,在亂世面對經濟不景等多重打擊,仍然有辦法創造奇跡。

話說他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想做畫廊,而是想參軍。但因為經營畫廊的父親身體欠佳,只得無奈接手家裡的生意。他本身是一個虔誠天主教徒,支持忠於君主。但私生活如此傳統保守的一個人,卻愛上了當時被視為離經叛道的印象派藝術,兼且矢志不渝。

Paul Durand-Ruel 終其一生皆熱心推廣他所認定的優秀藝術家,除了辦聯合展覽,他還為畫家舉行個展。雖然他並不是第一個幫藝術家辦個展的畫商,但他顯然是第一個很有系統地推廣個別藝術家的人。蘇富比的董事便這樣評價他——說他 marketing the temperament of the artist——以藝術家的獨特氣質作為招徠。

Paul Durand-Ruel 也確實努力不懈鑽研營銷之道,從他的日記可見他時刻反省自己的市場推廣策略到底有什麼不足之處:「……我發現在小型展廳展出數目少一點的畫比較好賣。像我之前的展覽,一次過展出太多印象派的精品,反而令顧客拿不定主意,看完便離開。我的場地設計令顧客寧願在別處買沒那麼好但比較貴的作品。這些畫作在我的畫廊裡展出的時候令人覺得價格太高。」好的作品固然重要,可是有辦法讓市場認識、接受這些傑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正如影片結尾專家這樣作結:Paul Durand-Ruel 不是影響了藝術史,而是在藝術市場發展史裡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奠定了現代藝術市場的發展模式——找到有潛質的新人,然後堅定不移地支持他們;現代的畫商,應當是獨具慧眼的「伯樂」。

Paul Durand-Ruel 對於印象派畫家近乎無限量的支持,在現在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畫廊雖然是他的家族生意,但他其實並不是錢多到花不完的富二代。他的妻子29歲就病死了,他要獨力照顧五個孩子,打理畫廊的生意,而且還要想辦法推銷印象派的畫作,可以想像一定殊不容易。可惜,雖然他扭盡六壬,法國市場始終不買帳。

Paul Durand-Ruel 別無他法,只好去美國碰運氣。

他賣畫到美國已有一段日子,熟知美國市場的口味,那次去美國,他偷偷混進了幾幅莫奈的作品,結果賣出了!於是,他帶著360幅印象派的作品前往美國舉辦展覽。在這個時候,因為印象派的「醜聞」已經持續多年,美國人都曾耳聞印象派的「惡名」,卻還是第一次親眼得見這些作品——他們喜歡這些新鮮的、前所未見的東西。

印象派的畫作在美國銷情順利,連帶慢慢地,法國也開始有收藏家願意購買——且是用美國人開出的高價。

紀錄片看到這裡,我不期然想起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的故事——不都是一樣的嗎?在一個地方受到冷待,那麼,到別處去吧。世界上,總有懂得欣賞你的人。


==================
相關連結:

關於Searching for Sugar Man〈「才華」這種東西〉

*我邊看紀錄片,邊禁不住微笑著想:不知道程蕊寧會不會有天也變成另一個Paul Durand-Ruel
關於賣畫、關於轉型:程蕊寧的故事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美術館系列] 大阪市立美術館——江戶戲畫特展



從小就喜歡去美術館,每次去旅行,總要查一下當地有什麼美術館。一直很想寫一個「美術館系列」,但因為惰性,又想著自己並非專家,就耽擱了,沒有寫。

這次去大阪,看了兩個美術館,其中「大阪市立美術館」的特展我很喜歡,回來後就一直想著一定要寫一篇作紀念。


「大阪市立美術館」46月有一個特別展,叫「江戸の戯画-鳥羽絵から北斎・国芳・暁斎まで」,展出共六個畫家的作品。美術館一般都有常設展和特別展,特展都是「期間限定」,要看很講緣份。這次的特展我就很喜歡,這還是我第一次看一個這麼大的「浮世繪」畫展。


我有朋友很喜歡日本的藝術展覽,覺得他們在佈置上很用心。我兩年前在東京去過幾間美術館,也確實覺得日本人的展館做得非常一絲不苟,例如在上野公園的「東京都美術館」,本身的建築便已是十分有藝術感。然而,因為我看的多是西洋畫,就館藏而言,我之前在日本看過的美術館並不算很有特色,很難跟歐洲的匹敵。

這次去大阪市立美術館,同樣覺得展館佈置精緻,美術館本身的建築亦簡約之餘又有美感。


(美術館的全景圖,美得像幅畫)

(瑰麗的大廳)

 (往大門的方向望)

而最喜歡和覺得驚喜的,還是展覽本身。這次看的日本畫,令比較常看西洋畫的我,覺得大開眼界。

六個畫家之中,我最喜歡葛飾北齋和歌川國芳。看完這個展覽就會明白日本的漫畫產業為何如此蓬勃,根本是一路都有歷史承傳。

展場不許拍攝,只能拍拍場刊。


 (會場有賣便宜又精美的明信片)


葛飾北齋的畫風細膩,人物神態描畫得極好,一張小小的圖已經有很多細節,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歌川國芳是另一種類型的。一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歌川國芳的畫功跟葛飾北齋比差得有點遠,但看他後來的畫,卻很有驚喜。除了畫功躍進之外,還見匠心獨運。有用「貓」的形態拼成日文字的剪影,有形態特殊表情生動的精怪,他畫的衣服更是一絕,無論是配色還是上面的圖騰,就是用現代的標準去衡量,也是既獨特又有美感的精巧之作。



看完就覺得,出色的藝術家,果然都是有辦法畫出新意的人。技術好當然令人目眩,可是看看場內那些畫作,便知道單純只是畫功好的作品看多了,還是會有審美疲勞。畫功結合創意,才是令人過目難忘的東西。

特展在二樓,地下是常設展。常設展的展品多是西洋畫,印象中絕大多數是日本畫家的作品。可是那些展品跟特展比,對我而言就平淡乏味許多。並不是說那些作品畫得不好,只是畫風和題材一看就很容易聯想起當代一些西洋名畫。說到底,藝術還是很講求創新的東西。所以要當藝術家,才是那麼的難啊。

美術館處於一個小公園裡,逛完美術館在附近閒逛也是賞心樂事。

 (美術館大門對出是景觀開場的廣場)


資訊:官網 http://www.osaka-art-museum.jp/
入場費:成人:1400円;學生:1000円
特展展期:17/4/2018 - 10/6/2018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