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奇聞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奇聞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加拿大奇聞系列] 我的財產不是我的——被盜領的錢,被亂賣的屋

 

[江湖兇險,危機四伏]

 

這篇本來放在 Facebook,後來在留言裡發現這些奇葩亂象竟然比我想像的還要常見,新聞連結馬上又多兩條,乾脆整理一下,放在網誌,方便閱讀。

 

寫這篇最初是因為在網上看見一單非常離奇與離譜的新聞後續:曾在加拿大留學的 Moffy Yu 2017 年的時候,於多倫多購入一個兩房單位。2019 年她回中國奔喪,結果在疫情爆發期間,被人冒名頂替,賣掉了她名下的公寓,還被歹徒冒領了三十萬加元的銀行存款。

 

我第一次看到這單新聞時,除了覺得離譜,也很想知道受害人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夠討回被騙徒冒名賣掉的房子。結果是——因為她有買「房屋產權保險」 (Property Title Insurance),所以保險公司幫她把產權討了回來。當下頓時覺得:果然還是保險公司比較靠得住!

 

至於那被人盜領的三十萬加元,則是一如所料,她與 TD 銀行多番交涉,仍然沒有任何進展。我看這新聞,真是百感交雜。我剛來加拿大的第一個月,就在各種陰差陽錯下,把應該要轉給自己的錢,莫名其妙地轉了去其他人的戶口,平白丟了七千加元。我這段痛苦往事,已經在網誌談過,在此不贅。反正,我覺得跟銀行打交道是一個非常難受的經歷,宛如跌入一個無邊無際的黑洞,不知道銀行什麼時會有回音,甚至不知道會不會有回音。我那時查了很多新聞,發現但凡是出了差錯要跟銀行討錢,十之八九都沒有什麼好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錢一旦出去了,便出去了,多數追不回來。受害人如果想討回損失的款項,就只能是由銀行作出賠償。而想銀行賠償,幾乎都要靠 CBC News 這樣的英文媒體介入跟進。

 

加拿大有不少這種相當離譜的奇葩新聞,我在網誌也詳細聊過其中幾宗。簡單總結一下,最令我瞠目結舌的有以下幾條 (排名難分先後)

 

一、人不在加拿大卻被人冒充身份賣掉房產 (近年有好幾單,詳見文末的新聞連結)

二、被人假冒身份申請放棄永居資格——很多資料都填錯了,這個申請卻居然還是通過了,受害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 renounce PR status」;

三、三十萬加元支票寄失,銀行跟郵局都不肯負責 (也是 TD 銀行)

四、在銀行櫃檯做 Wire Transfer,錢去了另一個戶口。理論上來說 Wire Transfer 要核對收款人名字,但錢最後還是轉錯了。那個發了一筆橫財的「錯誤收款人」馬上領出全款關閉戶口走人,滙款人就此成為苦主 (呃,剛好又是 TD)

五、一位 66 歲,一生都在收紙本帳單,從來沒有開設過網上戶口的女士,被人假冒身份開了網上銀行戶口,分六次轉走了兩萬三千元加幣,她的全部身家 (這次是 BMO)

 

其實還有其他,只是上述這五單,令我最為印象深刻,因為實在太過離譜。

 

加拿大這麼容易被人冒名頂替,歸根究底,我覺得一來是執行系統設計不良,二來是執行的人時常馬虎了事。理論上來說,像買賣房子、匯出大額現金、放棄永居身份這些重大舉措,執行起來都應該至少有幾重關卡,由職員仔細核實身份。但看新聞就會發現,不少時候,即使細節對不上,那些虛假申請卻還是過了。

 

難怪那麼多人都說加拿大是「運之國」,運氣不好的時候,真是什麼事都會發生。

 

加拿大的騙子,是很專業的,各種騙案防不勝防。老實說我都不知道做些什麼能夠以策萬全了,因為,那似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說,還是要時刻提高警覺,慎防個資外洩。你看看新聞裡的各種身份核實程序多麼兒戲,搞不好歹徒有名字、住址、出生年月日就能開始行騙了。

 

********* 

[一點更新]

Facebook 上發了這一篇之後,「Jess加國楓什麼」留言說這種被人盜用身份賣掉房子的事情,在加拿大發生過好幾次,我用關鍵字一查,馬上找到了兩單 2023 的新聞:一單是特定案件的詳情,另一單是 CBC 對於盜賣房屋這個問題的跟進報導。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一對加拿大夫婦前往海外工作,出租了位於多倫多 Etobicoke 的房子,打算將來搬回加拿大的時候,再拿回來自住,結果太太有天突然發現房貸供款戶口被關閉了。他們意識到中間肯定出了什麼差錯,因為他們可沒有申請過結束戶口,只是,他們怎麼也沒有料到這個差錯居然有這麼巨大,如此令人難以承受——他們在加拿大的房子,被人冒充身份賣掉了。那不啻是晴天霹靂——一夕之間,你的房子不再是你的,而你還是最後知道的那一個。

 

這可不是什麼十年難逢一遇的奇事,根據 CBC 報導,當時至少還有另外三起同類騙案。

 

而在 CBC 的另一篇相關報導中,則提到自從 2019 年以來,至少有三間位於 BC 省的房子在業主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掛牌出售;而在大多倫多地區,則至少有三十項被人盜用身份出售房產或申請房貸的紀錄。

 

讀完之後,我久久無語。這麼離譜的事情,居然一點也不少見,而政府似乎也沒有打算要做些什麼。

 

所以,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難道是每一次外出公幹旅遊,都有機會被歹徒看中偷賣房子嗎?而上文那對加拿大夫婦在 Etobicoke 的房子甚至不是空置的,而是有租客入住的,竟然也能被人冒充身份賣掉。只能說,加拿大真是又又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

 

 

延伸閲讀:

〈七千加元離奇失蹤事件〉


〈三十萬加元寄失了!〉


 *** 

 

相關連結:很長的新聞清單

1. 人不在加拿大卻被人冒名頂替賣掉房產,Moffy Yu 的故事

中文報導:〈身分被盜 存款遭竊30萬元 銀行投訴無果〉https://www.singtao.ca/6787878/2024-07-23/news-%E3%80%90%E8%AE%80%E8%80%85%E7%88%86%E6%96%99%E3%80%91%E8%BA%AB%E5%88%86%E8%A2%AB%E7%9B%9C+%E5%AD%98%E6%AC%BE%E9%81%AD%E7%AB%8A30%E8%90%AC%E5%85%83+%E9%8A%80%E8%A1%8C%E6%8A%95%E8%A8%B4%E7%84%A1%E6%9E%9C/?variant=zh-hk

英文報導:How thieves stole a Toronto condo and sold it for $970K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title-fraud-toronto-condo-1.6720439

 

2. 被人假冒身份申請放棄永居資格

〈遭假冒申棄永居權 中國移民險失身分〉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40620/vaa1h_r.htm

 

3. 三十萬加元支票寄失,銀行跟郵局都不肯負責

Retiree out $300K after Canada Post loses inheritance cheque sent by registered mail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inheritance-300k-lost-canada-post-certified-cheque-1.6973897

 

4. 在銀行櫃檯做 Wire Transfer,錢去了另一個戶口

$10,000 wire transfer disappears after bank puts it in wrong account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wire-transfer-disappears-banks-1.6401776

 

5. 沒有開設過網上戶口的女士,被人假冒身份開了網上銀行戶口

Bank won't reimburse Ottawa woman who lost $23K to fraudsters, family says

https://www.cbc.ca/news/canada/ottawa/ottawa-senior-online-bank-fraud-bmo-1.6150127

 

6. 加拿大夫婦前往海外工作,被人假冒身份賣掉房子

Couple whose Toronto home sold without their knowledge says systems failed to protect them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couple-toronto-home-sold-says-system-failed-them-1.6726043

 

7. CBC 就同類房屋詐騙作出的系列報導

At least 3 B.C. homes listed for sale without homeowners' knowledge amid surge in title fraud in Ontario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mortgage-fraud-bc-homes-1.6732176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加拿大奇聞系列] 三十萬加元寄失了!


 

先此聲明,這不是我的錢,我才沒那麼好命可以收三十萬加元的支票。這是一則我剛從 CBC 新聞網上讀到的離奇故事。

 

雖然,這張鉅額支票的收款人也說不上運氣有多好就是了。

 

苦主 Louis Kavaratzis 住在魁北克,他父親過世後留給他們兩兄弟一筆遺產,他那住在東安大略省的兄弟透過 TD 銀行,用 certified cheque 的形式支付他屬於他的那三十萬,並且用掛號寄出支票,然後……呃,然後就悲劇了。

 

他的兄弟 George 自從在七月二十五日寄出支票後,那張支票便憑空消失,無論怎樣查問加拿大郵政,都是遍尋不獲;找銀行想要取消支票,TD 卻表示愛莫能助。最後還是如同所有牽扯到加拿大銀行的糾紛故事般,私下解決不了,唯有求助傳媒。CBC 一跟 TD 聯絡,TD 便表示可以重發支票——前提是,George 要簽署一份協議,如果有其他人持票領走那三十萬,George 必須悉數賠償 TD

 

這種條款 George 當然無法接受,他還價十五萬,最終答應銀行,如果最後有人兌現那張支票,他將賠償銀行十五萬加元。這為他帶來沉重心理壓力,他表示:「我餘生都要提心吊膽,每年都要擔心會不會今年就有人來領走那筆錢。」

 

CBC 記者聯絡加拿大郵政查問詳情,郵政局什麼資訊也沒有披露;最後有向這兩兄弟道歉,但不作任何賠償。記者翻查掛號信的追蹤資訊,發現原定四個工作天寄到的支票,花了一倍的時間,在八月三日才到達 Louis 所在的 Ayer's CliffLouis 收到通知後馬上去郵局取件,卻被告知:信不見了!Louis 大感錯愕:「中間才隔了兩句鐘,怎麼可能這麼快就把信給弄丟了?」而最神奇的是,雖然 Louis 一直沒領到那封信,幾天之後追蹤系統卻顯示那封信去了另一間郵局,而且寄件人 George 已經簽收了信件。出現了如此匪夷所思的發展,當事人自然追問郵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郵局的解釋是:有職員錯誤地把 George 的簽名掃描進了系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郵政局的跟進到此為止。

 

眼見支票寄失,尋常人的反應自然是馬上聯絡銀行,要求把支票作廢,這兩兄弟也確實這樣做了。銀行卻表示:certified cheque 是不能作廢的,一手交票銀行就得一手交錢。你可能會問:支票不是有寫收款人名字的嗎?新聞也有提到,一般而言,兌現支票的話,確實要查看證件,看看姓名是否相符,但現在騙徒非常猖獗,各種造假防不勝防。

 

新聞沒有明言,但我想意思大概就是,要是有心人拿著假證照把支票拿去銀行兌現,銀行職員又沒有看出來那是假證件,那錢就會沒了。對於這筆損失,銀行不想負責,跟苦主各承擔一半已是仁至義盡。

 

不要問我為什麼明知道支票不見了,可能有人會冒領還是無法採取更有效的跟進措施。銀行就是一再強調:certified cheque 無法作廢。

 

記者後來還訪問了一個專家,說大額匯款最安全的方法是 wire transfer,其次是用 bank draft,最後才是 certified chequeWire transfer 到底有多安全,我覺得其實也不好說。我在舊文分享過另一單 CBC 新聞報導,有人去銀行櫃檯辦 wire transfer,結果職員竟然搞錯了,錢轉了去別的帳戶,銀行一開始還不肯負責,苦主的錢差點要不回來——呃,對了,那間銀行,剛好也是 TD

 

這單新聞,很悲劇很離譜,卻也很加拿大。在加拿大生活久了,便知道 Canada Post 嘛……有時實在是不能盡信。除了聽過各種寄失的故事,我室友更是有一個非常神奇的遭遇。

 

話說當時我室友剛遷入我現在住的公寓,不知何故,一直等不到銀行、政府應該要寄來的各種重要信件。她本來以為是銀行出了什麼問題,叫銀行重發,沒想到提款卡都寄了第二次了,信箱還是空空如也。後來她打電話問郵局,跟職員各種周旋後,有天郵局職員忽然聯絡她,措詞頗不客氣地指責她沒收到信是因為自己沒有查看郵箱。她錯愕之餘去開信箱,赫見一大疊信件——全部都是寄給她,她等了好久的信。她天天查信箱,什麼也沒收到,跟郵局聯絡後,一夕之間,信就忽然成堆出現。我和她都想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我室友的加拿大郵政魔幻經歷了。

 

自此之後我就學懂,如果有很重要的東西要寄,最好不要用 Canada Post,雖然,話說,CBC 有另一則新聞是 UPS 差點寄失了一張三萬多加元的銀行匯票。呃,不要問我哪間快遞可靠,我不知道。

 

除了郵政,加拿大的銀行服務同樣是一言難盡。在香港習慣了銀行的高效可靠,我剛到加拿大的時候撞了一個很大的板,差點平白丟了七千加元。受過教訓才明白什麼叫「各處鄉村各處例」,不同國家有不同做事方式,不能理所當然地以為銀行全世界都一樣。

 

譬如在加拿大想要做跨行轉帳,並不那麼簡單直接,e-transfer 只適用於小額交易,大額轉帳銀行通常會勸你到分行做 wire transfer 或者乾脆出一張銀行匯票。重點是:去分行做,不要自己網上做。

 

我因為太習慣什麼都用 online banking 搞定,前陣子便差點又撞板。加拿大有一種叫 TFSA 的免稅儲蓄戶口,有供款限額,超過限額會被稅局罰款,所以供款要非常小心,不可超額。我用銀行手機 app TFSA 的供款,去到最後「submit」那步出現系統故障,無法完成交易。我等了一陣子,見沒有收到任何供款成功的電郵,便放心地用網上銀行重新供了一次款。結果我相信大家都猜到了——沒錯,第二天起來後,我發現雖然我只收到一封確認電郵,但銀行幫我供了兩次款。

 

我馬上致電銀行熱線,也親身去了分行,得到的答覆一致,那就是多出來的那一次雙重供款無法取消。我最後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才解決掉這個問題,過程太繁瑣複雜,在這裡就不細述。反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去分行問的時候,一個經理打扮的職員對另一個職員搖頭嘆息:「TFSA 供款超額可麻煩大了,怎麼會自己網上做?」我的幾個本地人朋友也是劈頭就問我:「你怎麼不去分行辦?」經一事長一智,我終於學乖:在加拿大,重要的銀行事務最好還是找真人代辦,無論是去分行,還是打電話都可以,就是別要自己上網做。這是一般加拿大人的常識。

 

通篇都在吐槽加拿大,似乎講了不少加拿大的壞話。然而在讀到這篇很誇張的新聞時,我其實還同時讀到了一系列英國的新聞報導,誇張程度不亞於這一篇。當下不由得感嘆:真是生活艱難呀,全世界都難。

 

礙於字數所限,英國的新聞就下次有機會再分享。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七千加元離奇失蹤事件——加拿大銀行的保安漏洞〉

 

新聞報導:

Retiree out $300K after Canada Post loses inheritance cheque sent by registered mail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inheritance-300k-lost-canada-post-certified-cheque-1.6973897

 

Inheritance found: UPS tracks down missing $36,000 bank draft weeks after it was mailed from Edmonton

https://www.cbc.ca/news/canada/edmonton/ups-lost-inheritance-saskatchewan-bank-draft-1.4495463

 

$10,000 wire transfer disappears after bank puts it in wrong account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wire-transfer-disappears-banks-1.6401776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七千加元離奇失蹤事件

 


2022 年對於我來說,堪稱是相當倒楣的一年。年初在香港進了一趟醫院,來了加拿大之後不久,又遇上了「七千加元離奇失蹤事件」,以至於在加拿大這頭半年,除了要適應新環境和找工作,還必須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嘗試追回那憑空不見的款項,有時真是心力交瘁。

 

追討的過程太痛苦,我一個在加拿大定居多年的朋友勸我放棄,說:「做人要想開一點,你就當破財消災。」可是我實在不能接受事情不明不白,連個答案也沒有,於是還是窮盡一切辦法一直追。

 

在追尋的過程中,我意外發現了一個我之前並不認識,也沒有想像過的加拿大:原來加拿大的銀行系統,存在著我以前想也沒有想過的問題——透過銀行轉帳,在加拿大並不那麼安全可靠。

 

在跟銀行纏鬥了將近半年之後,事情總算是有了個結果,現在我也就可以完整地講一下這則加拿大銀行驚嚇奇遇了。

 

憑空蒸發的七千加元

 

我年初抵加後,做的第一件事是登記加拿大手機號碼,然後開了一個加拿大銀行戶口。當時選擇的是 RBC,想法很簡單,因為 RBC 據說是全加最大的銀行。當時我和朋友一起去開戶,幫我們開戶的客戶服務經理 A 先生很健談,當我們談到要怎麼在網上過數時,A 先生語帶驕傲地提到 e-transfer,說那是方便又好用的線上轉帳服務。

 

這就是悲劇的開端了。

 

我在香港有個 HSBC 戶口,很簡單就可以把錢從香港匯到加拿大的 HSBC。加拿大這邊收到錢之後,我想把錢轉到 RBC。我習慣了網上轉帳,加上當時也還沒有申請到支票簿,沒有多想就用 e-transfer 來過數。HSBC 的最高單次轉帳限額是七千加元,我就轉了七千元。結果填好姓名、電話跟電郵地址之後,按下確認鍵,沒多久,收到電郵說錢已經成功轉給了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人。我打電話問 HSBC,那個接線生堅稱轉帳正常,錢的確是匯了去 RBC,可是我再打電話問 RBCRBC 表示沒有任何匯款到帳。於是我又打電話給 HSBC,這次的客服說:

 

營運 e-transfer 的是 Interac,銀行也只是使用 Interac 的服務,所以如果你 e-transfer 出了問題,要聯絡的是 Interac。」然後無論我怎麼要求,她都拒絕立案處理,堅持要我自己找 Interac

 

我邊寫電郵給 Interac Google,發現 Interac 一早明言所有轉帳不能逆轉,頓時心感不妙。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Interac 根本就是一個黑洞,我寫給他們的所有電郵都石沉大海。

 

於是,我聯絡幫我在 RBC 開戶的 A 先生,他叫我去找 HSBC,以「收款人姓名不對」為由取消轉帳。我覺得電話熱線靠不住,直接跑了去銀行分行。

 

然後就是非常漫長的拉鋸戰。

 

E-transfer 不會核對姓名

 

我跟銀行的交涉過程極其繁複,在這裡就不一一細列,反正,花了很大的功夫,我才弄明白了 e-transfer 的運作方式。簡單來說,雖然我在輸入資料時需要填寫姓名、電話和電郵地址,但實際上,在轉帳時真正會用到的,只是電郵,,電話。以電郵為例,轉帳用的連結會發送到登記的電郵地址,收款方只要答對保安問題,即能取得款項。用 e-transfer 進行轉帳,並不會核對姓名或者其他資料。

 

E-transfer 轉帳出現問題並不罕見,常見的情況往往是「電郵地址填寫錯誤」,或者「電郵被駭」。銀行那邊見我並沒有填錯任何資料,便不斷問我是不是我的電郵被駭客入侵;但我的電郵運作正常,沒有任何被駭的跡象。

 

於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事情便陷入了僵局。銀行一直沒能夠告訴我,為什麼那七千加元會被轉了去別的戶口,我只能夠不停打電話、寫電郵追問最新進展,過程非常痛苦。

 

然而事後回想起來,有可以追問的地方,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因為錢雖然還是去了 RBCRBC 卻拒絕提供我任何協助,只叫我自己找 HSBC 跟進;而 HSBC 雖然在一開始時也想把我打發掉,但後來畢竟指派了一個職員專門跟進我的個案,而且最幸運的是,負責我個案的 B 先生非常盡責,態度也很好。

 

可惜追了幾個月,還是沒什麼追展。我邊追銀行邊 Google,看了一堆 CBC 新聞之後,心涼了一截。

 

事故頻生的 e-transfer

 

只要上網找 CBC news e-transfer,很輕易便可以找到一堆因為 e-transfer 而丟錢的新聞。我在這裡簡單撮譯幾則:

 

2019 5

 

RBC 開戶超過 30 年的忠實顧客 Anne Hoover,被盜取 $1734。她用 e-transfer 轉帳給朋友,結果朋友在點開收款連結時,驚見「款項已被收取」的訊息。RBC 責備 Anne Hoover 的保安問題設置得太簡單,只肯「好意賠償」一半的款項。

 

同樣地,RBC 的另一個顧客 Dr. Sylvia Veith 因為 e-transfer 損失了 7000 元,RBC 的回覆是「there was nothing that could be done」。

 

CBC news 要求採訪 RBC Interac,兩邊都拒絕接受訪問。

 

數據顯示,在 2018 年,一共有 163 宗關於 e-transfer 被盜的個案。

 

2019 9

 

住在 Manitoba Rene Trudeau 顧人為自己家安裝了一扇新的大門,事後他用 e-transfer 付裝修師傅共 3300 加元的裝修費,裝修師傅卻說一分錢也沒有收到。

 

大驚失色的 Trudeau 馬上聯絡銀行 TD 叫停滙款,但只追回了300 元,其餘 3000 元已被人領走。為了搞清楚錢到底是怎麼不見的,以及到底去了哪裡,Trudeau TD 艱苦周旋了七個月,最後發現是裝修師傅的電郵被駭了,而因為 Trudeau 設置的保安問題比較簡單,很容易就被猜出了答案,於是那三千元就這樣沒了。TD 說,這一切都是 Trudeau 的錯。Trudeau 追問錢的下落,TD 僅表示錢被滙了去另一間銀行,但具體是哪一間?TD 拒絕透露。

 

在另一宗事故裡,Charlotte Mustard 被盜取了 3000 加元,她向銀行 CIBC 求助,CIBC 要她簽保密協議才肯「好意」賠償她一千元。Mustard 憤而拒絕,轉而聯絡 CBC news,說:「他們的態度徹底惹毛了我,這算什麼好意?公義何在?!」

 

CBC 的記者續道,涉及 e-transfer 的投訴近年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單是他們的新聞團隊,就收到了 56 個讀者報料,涉及被盜款項共 64,000 加元,而當中近四分三的受害者,最終都無法取回款項,只能自行承擔損失。

 

想要拿回錢,除非銀行願意賠償

 

看完一堆新聞之後,我幾乎可以肯定,無論那筆錢離奇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多半是沒有辦法悉數追回來的了,因為新聞報導裡的所有e-transfer 事故,無論有沒有報警,唯一的解決方案都是靠銀行賠償。我沒有看見任何一篇報導有提到騙徒落網的消息。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跟銀行周旋了幾個月之後,HSBC 幫我從 RBC 追回小部分款項,剩下的大部分是追不回來了。HSBC 建議我向 RBC 作出正式投訴。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可以透過「投訴」來促使銀行作出調查。也是這次投訴,我見識到了 RBC 的「厲害」。

 

上面那則新聞的苦主 Rene Trudeau 在講述他跟銀行的交涉過程時,用了一個字形容銀行的客戶服務:atrocious。我覺得這實在是一個再精準不過的字眼,我對 RBC 客戶服務的感受,也正是這種無法更糟糕的感覺。

 

在拖了很久之後,RBC 打電話告訴我,他們試過幫我追討,可是那筆錢已經追不回來了。我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RBC 一開始不肯透露,後來我一再追問,才說:「我唯一能夠告訴你的是,那筆錢循手機號碼轉走了,因為那個手機號碼登記了 auto-deposit (自動入帳)。至於去了哪裡,因為涉及其他客戶的私隱,恕我無可奉告。」

 

至此,我才確認了整件離奇失蹤事件的肇因——電訊商給我的那個手機號碼,是一個循環再用的手機號碼,而前任主人登記了銀行的自動入帳服務,所有與這個號碼相關的 e-transfer 轉帳,都會自動存入他的戶口,而不需要經過回答保安問題的步驟。

 

RBC 說他們什麼也做不了,叫我自行報警;我不服上訴,最後拿到的「終極報告」「精彩絕倫」:那封信一開始先簡述事件經過,可是寫的不是他們的調查結果,而是「我的表述」,其中包括「你表示你的匯款經由手機號碼去了另一個戶口,而那個戶口登記了同一個手機號碼」。

 

這樣的句式實在是經典得不能夠再經典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明明一直在等他們的調查結果,最後出來的報告卻是把他們在電話裡跟我說的結論,換成是我告訴他們的事發經過。

 

有個這樣的起首,後面的內容當然就更沒有什麼實際有用的資訊可言,落落長的「終極報告」只是在一味數落我的錯處,說我有這樣的結果只是咎由自取,跟銀行沒有關係。

 

在讀到這樣的一份報告時,與其說我覺得憤怒,倒不如說我實在是累了。這樣一直跟銀行、警察不停書信往還,電話交涉,已經耗費了我相當多的時間精力,加上現在這份忙碌而令人疲憊不堪的工作,我長期擠不出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眼前的生活,只是繁瑣、累人,且毫無意義。

 

消沉了一天之後,隔日起牀,還是決定奮戰到底。RBC 不會再處理我的個案,再上訴要去 ADR Banking Ombuds Office。看新聞說去 Ombudsman 上訴得直的機率其實頗低,只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在去 Ombudsman 之前,我跟 HSBC 再交涉了最後一次。負責我個案的 B 先生很同情我的遭遇,嘗試幫我申請由銀行作出賠償,沒想到,這次居然申請成功了!這個意想不到的轉折簡直宛若神迹!

 

幾點感想

 

雖然最後僥倖拿回了錢,可是過程是痛苦的,所以把這件事寫出來,希望其他人可以防範於未然。我的幾點觀察是:

  •  e-transfer 是有風險的,大額轉帳就不要用了。
  • 加拿大的手機號碼會重用,尤其是溫哥華,不要信電訊商講那是全新的號碼,我登記的時候我的電訊商也是這樣告訴我的。
  • 轉帳被盜的錢多數追不回來,最後要銀行自掏腰包作出賠償,但銀行多數都不肯,所以最好自己小心,避免陷入這般困境。
  • 因為要保障客戶私隱,銀行不會透露騙徒的任何資料。譬如即使我想對那個拿了我的錢的人興訟,也根本找不到那個人。
  • 加拿大關於銀行轉帳的罪案其實很多,2021 CBC news 報導了一單駭人聽聞的新聞:一位 66 歲,從未設立任何網上銀行的老太太,被騙徒假扮成戶口持有人騙過銀行,開立了網上戶口,並且透過 e-transfer 轉走了 23,716.38 加元——那是她的畢生積蓄;而 BMO 一開始時拒絕賠償。
  • 很遺憾地,在銀行分行進行 wire transfer 也並非萬無一失,CBC news 在今年四月就報導了一宗這樣的新聞:一對夫婦透過他們的 TD 帳戶在分行轉帳一萬加元給兒子在 CIBC 的戶口,結果那一萬加元憑空消失了。事後發現 CIBC 錯誤地把錢滙入了另一個人的戶口,而那個人在隔天就把所有錢領走然後取消了自己的 CIBC 帳戶,跑路了——對,CIBC 沒有核對收款人的名字就把錢入了帳。事後,銀行只肯「好意賠償」一半金額,直到那對夫婦找上了傳媒,才肯作出悉數補償。
  • 沒錯,如果不幸遇上這樣的事,很大機率要找傳媒協助才有機會追討成功。以前我在香港用慣了 online banking,現在來了加拿大,發現還是支票和本票最可靠。 



相關新聞報導:

Banks tell dozens of customers they're to blame for thousands of dollars lost to e-transfer fraudsters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etransfer-fraud-banks-blame-customers-1.5286926

 

RBC customer out of pocket after fraud: What you need to know if you e-transfer money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rbc-customer-out-of-pocket-after-e-transfer-fraud-1.5128114

 

Toronto-area man out $2,775 after e-transfer fraudsters impersonate him on email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etransfer-fraud-security-1.5296860

 

BMO customers out thousands of dollars unable to prove fraudulent e-transfers weren't their fault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bmo-customers-thousands-etransfer-fraud-1.6423576

 

Bank won't reimburse Ottawa woman who lost $23K to fraudsters, family says

https://www.cbc.ca/news/canada/ottawa/ottawa-senior-online-bank-fraud-bmo-1.6150127

 

$10,000 wire transfer disappears after bank puts it in wrong account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wire-transfer-disappears-banks-1.6401776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