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賽里格曼那隻被命運電趴的狗

 


臨離開香港之前,匆匆跟朋友見了見面聊上幾句,其中一個是曾經共事過的 A,也在「典獄長」手下待過,兩年多前辭職走了。他因為在這個辦公室的年資比我深,在「典獄長」旗下工作的時間遠比我長,心理陰影面積因而大概是數以倍計。

我辭職,最主要還是真的想轉行;A 當時辭職,卻恐怕說不上是心甘情願的,比較像是被逼到走投無路,只能黯然離去。在我看來,他的毅力算是很好的了,長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還是捱了這麼久。妙的是「典獄長本人渾然不覺自己有什麼不對,得悉 A 求去後,竟問:「好好的幹嘛辭職?」在「典獄長」的認知裡,他才沒有在雞蛋裡挑骨頭,A 這樣不濟他也沒有「趕盡殺絕」炒他魷魚,簡直是仁至義盡。

「典獄長」是真心覺得 A 不行,因為 A 沒有辦法討老闆 (即是「典獄長」本人) 歡心。A是沉默寡言,努力工作,但不懂得講好聽說話的那種人,遇上喜歡別人拍馬屁的「典獄長」,下場自然是死得很慘。「典獄長」認為,以 A 的平庸資質放棄這樣的大好工作,簡直是腦袋燒壞了。事實是,像我們這種臃腫的大機構,裁員是相對罕見的事,A 的確是放棄了一份很穩定的工作。

A 當時其實是找到新工作才辭職的,只是那份新工作並不很好,若以安穩程度作為衡量指標,可算是比本來的那一份還要差。後來 A 的組別出現人事變動,他的新老闆竟然比「典獄長」還要變態,自此,A 宛如活在地獄。

那晚 A 和另一個舊同事餞別我,我們講起「做人最緊要開心」這種沒有營養的話題,一直顯得心事重重的 A 苦笑了一下,道:「我想我從來都沒有開心過。」我們問 A 什麼時候完約,A 說:「剛續約了,之前也擔心了很久,你知道我的情況……我的上司並不算很喜歡我,這樣也能續約,算是萬幸。」我和另一個舊同事對望了一眼,沒敢說話。

我們一直以為,A 完約了就會走,因為他現在工作的地方,前景非常不看好,待下去大抵也只是蹉跎歲月。A 的年紀跟我差不多,轉行的成本跟我一樣是一年比一年高昂。

A 說再見時,我看著他那雙永遠帶點鬱結的眼睛,裡面埋藏著深深的疲憊。

那一刻,我想起了那隻被心理學家電擊的狗。

這是一個相當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跟所有的實驗一樣,永遠有殘酷的實驗組,以及純粹運氣使然避過一劫的對照組。實驗將狗分成三組:第一組最幸福,什麼壞事也沒有發生在牠們身上;第二組稍為倒楣,牠們被電擊,可是只要觸碰壓桿就可以煞停;第三組至為不幸,牠們就算像第二組的狗一樣拍中壓桿,也不能停止電擊。換句話說,無論怎樣掙扎,牠們也是一直被電。

這個實驗的第二部分,是把這三組狗放進一個小空間裡,由一塊矮板隔開兩邊:一邊通了電,另一邊則安全。只要跳過那道矮欄,便可以逃脫被電擊的命運。第一、二組狗都很快就跳到另一邊去了,可是第三組狗不跳,牠只是趴伏在地上認命地接受電擊,低低地哀鳴。即使實驗員用盡各種方法鼓勵牠跳,牠都不肯。

這就是 Martin Seligman 提出的概念——「習得性無助」。人和動物因為悲慘的遭遇,後天形成「做什麼也沒有用的悲觀信念。

我想 Martin Seligman 想證明的可能是,「做什麼都沒有用」並不是真的,可是我第一次讀到這個實驗之後,卻無法自制地一直在想那些狗。

我在想:不知道牠們後來怎樣了。

被用於實驗的動物,命運都是坎坷的,不論是「對照組」還是「實驗組」,都是「被實驗的對象」。你問那些狗為什麼明明可以逃卻不跑,可是牠們被困在實驗室這個更大的籠牢裡,所謂「逃脫」的選項分明就是虛假的。這個實驗完結以後,難道就沒有下一個實驗了嗎?

我很懷疑。

所以我第一次讀到這個實驗的時候,讀到的並非「不要絕望」,而是「被操縱的不幸」。這些狗,對照組也好,實驗組也好,命運都操縱在人類手裡。我覺得,你不能說第三組狗的絕望放棄是毫無道理的。

倘若世上果有「命運」這回事的話,人類的處境,或者就只是跟這些狗一樣。

有些人之所以樂觀向上,永遠滿懷希望,可能只是因為幸運地抽中了對照組,沒有試過被命運電趴而已。

被命運電趴是一種非常不好受而且陰霾久久不散的經歷。

很多年前,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因為面對一個很大的困境,而我並不曉得要怎麼解決,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一種非常無助的狀態,時常焦慮到睡不著。我很記得當時研究院的一個同學是工作過好幾年才入學的,比我們年紀大一點,人也比較成熟穩重。她因為經歷了父母雙亡,男友入獄這樣的種種磨難,臉上總帶著淡淡的抑鬱。有一天,她不無感慨的問我:「你是不是一直都這樣無憂無慮?」大概是因為我喜歡笑,她就以為我總是很開心。我當下怔了怔,那時跟她不熟,也不方便說些什麼,只笑著反問:「你常常都很有憂有慮嗎?」她興許覺得我就是被命運眷顧的幸運兒所以人那麼天真,於焉只是苦笑以對。

後來畢業了,人生有很多情境不由自己選擇,我的問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有天,我跟她通電話,我在電話這一邊講到崩潰痛哭。我到現在還很記得這一幕。我並不常哭,甚至可以說是不習慣流淚,更加別說在別人面前哭了,那是成年之後的唯一一次。在電話裡面講的內容不是我哭的原因,我心裡面清楚我沒有說出口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正因為至關緊要又無法對任何人坦承了。在我崩潰痛哭的同時,我必須面對的是我的整個世界已然坍塌的現實,我曾經仰望過的,曾經渴求過的,曾經以為唾手可得的,全部都被現實粉碎了。我在那一刻如此清晰地意識到,我無法不面對現實,它就矗立在我面前,我無從逃避。世界坍塌後我往深淵直墜,真的就是跳樓機那種 free fall 的感覺,不知道跌到何時何地才會停下來,彷彿永不見底。

我甚至不覺得自己還可以再爬起來。

我想最糟糕的,大概就是那種很尖銳的酸楚——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什麼我就不能像「其他多數人」一樣,有些「正常一點」的遭遇?

我一直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遠比我不幸,譬如那些生於戰亂國家,一出生就飽受戰火蹂躪的第三世界居民;譬如近在泰國,因為家庭經濟問題必須賣身的雛妓。可是當你情緒崩潰的時候,你並沒有辦法看那麼遠,你就只會用身邊的人來做比較,然後覺得命運真是他媽的不公平。

在很多年之後的今天,我終於能夠拉遠一點距離看待自身的命運。我想,很客觀地說,雖然我算不上是什麼命運的寵兒,可是跟很多人相比,我真的並沒有特別不幸。我只是沒有特別幸運。因為人生本質就是困難的。以前在文學作品裡讀到的悲劇以為是極端戲劇化的個別例子,其實那不是,那是人生真實的寫照。有時現實甚至比小說還要駭人。

我通常不看驚慄片,有次為了陪母親勉強入場看了一齣改編自 Stephen King 原著小說的同名電影《1408》。電影並不特別恐怖,故事亦四平八穩甚至可說是無甚驚喜。然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過了這麼多年仍然清楚記得——主角被困在靈異房間,逃脫不得,痛苦不已之際,房間天花板緩緩降下一個繩圈,上面寫著 Express Checkout。我當下覺得非常非常的震撼。

如果說那間恐怖房間隱喻了痛苦的人生,多少人正被卡在宛如地獄的人間進退不得,這時唯一的「特快退房」方法,就是這一個繩圈。套上去,你就能夠完完全全地 quit game,不用再玩這個一點也不好玩,只是令人痛苦萬分名曰「人生」的爛遊戲。這樣就能夠解脫,是多麼大的誘惑——如果你甘心的話。

大概我們都覺得放棄是軟弱的。然而一再被命運電擊,很難不是終有一天被電趴在地上。

A 跳過一次那個矮欄,想逃避電擊,可是電擊沒有停下來,甚至變本加厲。這極度令人沮喪,可也似乎恰恰正是人生的本質——你不知道要跳多少次欄,才能夠逃過電擊;而這種逃脫,即便成功,也可能僅是短暫的。

A 暫時不想跳了。我被電趴在地上很久,現在又跳了一次,是不是可以逃掉,仍是未知之數。有可能鋪天蓋地都是命運的羅網,怎樣也掙脫不了。只是這種時候,我總會想起世上很多比我肩負更沉重命運的人,無時無刻在想辦法找出各種各樣的空隙,再跳一次。又一次。

Stephen King 早年人生頗為坎坷,他筆下的故事隱隱透露了他的叛逆與倔強——譬如《1408》的那個主角不甘心就這樣被鬼房間玩殘,他不肯選擇「特快退房」,他選擇放火燒房間。

還有小說〈春〉裡那個含冤莫白坐了二十幾年冤獄的角色,無論如何,不肯就此老死在監獄。

或許一直跳下去,就只是因為不甘心。

 

===================

相關舊文

「典獄長」的故事以及 Stephen King 的小說〈春〉:

〈所以,英文很爛的我要去英國讀文學了〉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設計美好人生




最近聽音樂的時候,程式自動放了首 Kpop,一看名字,是 BTS 的   ON。這是作為山頂洞人的我,第一次聽 BTS 的歌。我覺得蠻好聽的,有一種青春無憂的快樂。

手頭積了一堆沒做完的工作,可是並不是很能夠集中精神。週末想要認真一點,不意到了下午一陣強烈的倦意襲來,上牀睡了睡,睡得並不安寧,此時便意識到心裡那隱隱約約的焦慮:世界會怎樣呢?香港又會怎樣呢?

在疫情肆虐,必須家居隔離不見天日的時候聽 BTS,歡樂得有點不真實,彷彿很清楚意識到自己就處於一個肥皂泡泡裡,一戳就穿,外面是一個瘟疫與暴力橫行的世界,隔著透明的肥皂泡縱然把現實看得一清二楚,還是害怕那層薄薄的膜會破裂掉。那從來都不是什麼防護罩,然而心理上就是渴望這點保護。生的韌力需要一點真正的勇氣,真正的勇氣非常難得。

人生並不容易。在 Humans of New York 讀到一個故事:主角在十五歲喪父,他爸爸是自殺死的,發現屍體的是他哥哥。這件事對他、媽媽和哥哥的打擊都很大。他媽媽生於破碎家庭,一生經歷過很多波折,事後勉力振作,照顧他們兩兄弟,但哥哥一直無法從喪父之痛復元,五年後,他哥哥也自殺死了幾乎崩潰。他媽媽提議他參加三項鐵人,靠訓練撫平哀傷。他照做了。不久,他媽媽也穿上運動鞋,開始外出跑步。她說跑步賦予她生存的意義,令她得以看見生命的色彩。後來她自己也完成了三項鐵人的訓練,甚至考取了教練資格。接著她決心要完成一項高難度比賽 Ironman competition,但基於體能所限,試了四次也沒能完成,第五次參賽時,她已經六十八歲了,所有人都反對她比賽,怕她猝死在路上,但她決心要再比賽一次,於是比賽時他就全程陪在母親身邊鼓勵她。臨完成前他眼見時間不多了,想提醒母親加速,結果她自己也留意到了,對他說:I’m going to be an Ironman!

這個短短的故事我讀了覺得感觸又感動,再看看底下的留言,很多人都很有共鳴,說自己曾經也經歷過同樣的椎之痛

人生在世,前路難測。那個一百萬的問題是:到底可以怎樣應對?如果人生卡住了,陷入膠著狀態,可以怎麼辦?

最近看了一系列 TED Talk Designing Your Life就是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兩個講者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都是設計師,在 Stanford University 合辦了一門課,教學生製訂自己的人生藍圖,大受歡迎,他們後來合寫了一本書,叫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主要談工作。生離死別受制於「命運」,相比起來,事業是比較能夠自主控制的一環。工作的時間那麼長,上班快樂,等於人生幸福了一半。

Dave Evans 訪問了一堆快要業的 Stanford 學生,問他們將來打算做些什麼,結果絕大部分人都猶豫、迷惘,甚至一臉尷尬。Dave Evans 的總結極有見地:「Stanford 的學生當然是聰明的,可是聰明不等於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教育程度高也不等於就很有目標。」大部分人其實都對於人生和未來感到迷惘,並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才真正適合自己。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你可以應用設計師的思維步建構自己滿意的人生。

第一步是分清楚眼前面對的問題,有些什麼是不能夠改變的 (他們稱之為「重力問題」,意即一如重力是物理現象,是一些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因素),又有些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他們認為「重力問題」其實遠比想像中來得少,只是我們總是錯判,覺得很多事都是無能為力,回天乏術。他們並不相信「已經太遲了」這樣的論調,掛了一塊寫著「You are here」的牌匾在 Stanford 的辦公室門外,告訴訪客:你這一刻就在這裡,你隨時都可以在這裡重新開始。

接著是勾勒理想人生的雛型Bill Burnett  Dave Evans 打了一個具象的比喻:如果平行宇宙是真的,你可以在不同宇宙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有多少種人生是你夢寐以求的?很多人想像出七八種,他們要求讀者列出三個答案,方便進一步設計和檢驗。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之外,這條問題非常難答,我想了好幾天,才想出三個完全不一樣的案。我猜這也是我曾經對轉行這件事感到如此絕望的原因——我自己一早就畫地自限了

對於怎樣構想出三種不同的職業,作者提供了實用指引:第一種職業可以是你現下喜歡做、想做的;第二種是,萬一第一個選項被 AI 取代了無法繼續,你會想做的工作;第三種則是撇除經濟因素,你最想做的事。

幻想另一種人生,個人覺得是蠻重要且頗有意思的一環。透過這樣的想像,突然就意識到人生也並不是那般枯燥無望,有很多事還是有興趣想要試一試,其中有一些似乎也有可能做得到反正就是「看見各種可能」。

有時候你信了,路就真的出來了。

Bill Burnett  TED Talk,我最喜歡是他講關於「相信自己幸運」那一段 (17:25開始)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解釋當你覺得自己運氣好,會更加容易發現其他機會。Bill Burnett 總結So you want to get good at being lucky。那並不是叫大家種生機轉運,而是一些正面想法有助提升整體表現。
  
想要切換人生跑道,孤注一擲地跳船不是明智的做法,事先做點資料搜集、嘗試透過義工、實習等方式了解一下工作的真實面貌比較不容易失望,所以兩位作者建議所有人入行前想辦法跟行內人談一談,了解一下你感興趣的那個行業實際上是怎樣的,省因為錯誤投資而浪費掉的時間。而且在與行內人互動的過程中,也較有可能找到真正理想的工作。這或者 networking 的真正——不一定是什麼虛偽的巴結討好,而是讓自己能夠認識這個行業,也讓別人有機會了解你。

作者還特別談到不必製訂一個太長遠的目標,五年就好。我們的社會一直灌輸一種「三十歲了哪一行就得一路幹到底」的概念,但其實那反而不切實際作者鼓勵大家每幾年就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設計方案,總之,保持彈性。

我在制度僵化的大機構做事久了,覺得自己的思想變得狹隘又悲觀,這本書某程度上,幫助我重新審視人生的多種可能於我而言,也是這本書的最大價值。

以前我很少看這種類型的書,因為覺得通常結構鬆散、水份太高——這本其實也沒有例外,很多內容、想法都是一再重複。對這個題目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兩個作者分別主講的兩個 TED Talk,要義都在裡頭了。

當然,最重要還是自己沒有放棄,相信人生可以變得更好。作者沒有這樣說,但我猜他們會認同——為什麼要自主設計人生呢?因為最在乎你是不是快樂的那個人,應當是你自己。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