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為什麼我很倒楣,卻不熱衷命理


 

我從小到大運氣都不怎麼樣,參加抽獎是逢抽必輸。最經典的一次,是小學班主任去歐洲旅遊,買了一堆手信回來送學生。派贈的辦法是抽籤,人人有份,永不落空,差別只是抽到哪一份。我抽到的東西是:一塊只有小學生姆指大小的擦紙膠。我看著那塊橡皮擦,又看看其他同學的杯子、鎖匙扣、特色文具,有些困惑眼前這塊橡皮擦到底「歐洲」在哪裡,結果老師有些抱歉地跟我說:「我記錯了人數,紀念品買少了一份。」我愣住。所以,這個擦紙膠,原來真的不是歐洲的東西,只是隨便要來湊數的,一班四十幾人,我就中了那四十幾分之一的機率。好像也是自從那時起,我開始意識到,我從娘胎自帶的運氣,應該不太好。

 

去到今年,我運氣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低谷。從年頭起就發生了一堆鳥事,包括突然進了一趟醫院做了個手術。最近開始上班,有天早上去公司途中巴士就突然停下來不開了,前面是長長的車龍。等了很久,巴士司機對我們說:「前面森林大火,封了路。你們下車走路去其他站坐其他交通工具吧。走路應該比較快。」於是,我默默地下車走路去上班,中途還得越過及腰高的雜草叢,簡直有一種披荊斬棘的感覺。想當然爾,是日上班遲大到。

 

但在抵達加拿大之後,最崩潰的事,還是要數我那無緣無故被銀行轉了去別的銀行帳戶的七千元加幣。在我跟銀行周旋了幾個月之後,結果出來了:銀行給我入帳一千多元,說「那個戶口就只能追回這些錢」。我看著那連原本金額五分之一都不到的數目,堪稱目瞪口呆。

 

我的室友從頭到尾目擊整件事的經過,也是覺得十分震驚。她對我說:「你總是掛在口邊說人生在世,運氣好最重要,我一直覺得你這不是廢話嗎?現在我懂了。」

 

我有些哭笑不得。可是我想,沒有經歷過長年霉運的人,確實很難理解運氣的重要性。

 

「運氣」這種東西的最大特質是:你沒有辦法控制自身運氣的好壞。讀書或許可以將勤補拙,但運氣卻很難透過後天努力作出改變。人生的各種倦怠與無助,大概都起源於這些「無能為力」的感覺。所以我一直都很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很相信風水命理,因為風水命理既解釋了運氣的機制,也提供了改變的渠道。我記得有次我和一個篤信風水命理的朋友談及「算命」這個話題,朋友可能覺得我的問題是在挑戰她的信念,不無尖銳地回應道:「很多人都不信,我希望等你願意相信的時候不會是已經太遲。」

 

我當刻有點訝異;然而與其說信與不信,倒不如說我個人並不是特別喜歡「命理」這套想法。

 

等將來人生閱歷再多一點,我應該會想寫一本關於「命運」的小說。人生所有事情是不是打從人呱呱墜地就已經全部決定好了;我一直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除了這一堆莫名其妙的鳥事,好在最近還是有一些好消息。

 

之前談到有朋友在英國工作時遇到一點麻煩,需要接受紀律聆訊,最近結果出來了,是個好消息——大部分指控都不成立又或是被僱主那邊撤回了,雖然最後朋友還是收了一個書面警告,但仍然比本來設想的最糟後果要好上很多。朋友說,連律師也說她幸運,因為惹上這種麻煩通常結局都會很慘烈。我和其他幾個朋友倒是覺得,運氣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她後來有重新振作,據理力爭,令那間公司意識到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她身上並不可行。我覺得有時真是滿殘酷的,一開始她的僱主擺明覺得她年輕不懂事,性格又溫順,夠好欺負,於是一收到投訴,馬上就把矛頭都指向她,公司那邊卻什麼事都撇清關係。

 

朋友隻身赴英求學,家人都在遙遠的他方,早就有點想家了,加上她在英國求職、工作都不很順利,遇到這種飛來橫禍,不免心灰意冷。不久之前她就一直跟我們說,她累了,決定收拾行裝回家鄉。

 

可是我們幾個都覺得,沒有做過的事無論如何不能承認,這隻「死貓」不能生吞。她消沉了一陣子之後,打起精神,蒐集證據進行抗辯,一一列出公司這邊的不當行為。她說聆訊那天對方被她殺了一個措手不及,沒想到小白兔急了,竟然也會咬人,而且還咬得他們頗痛。席間,對方的代表越聽越神色凝重,後來,他們甚至在結果出來前就撤回了一部分的指控。最後的聆訊結果,朋友雖然說不上是全身而退,但起碼沒有蒙上永不磨滅的污點,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我們幾個都很替她高興。她本人也可算是撥開雲霧見青天。

 

我想這也是我個人不熱衷命理之說的原因。運氣好是最重要的,運氣好一開始就不會遇到這種無妄之災。可是萬一運氣不好,除了與命運纏搏到底,在我看來也就似乎別無他法。對未來抱持一點未知之數,大概才更有一點想要戰鬥至最後一刻的勇氣。

 

另一件令我覺得很高興的事,是一個在英國認識的朋友來加拿大探親,順道去了溫哥華探我。見到她的那天,我非常非常開心。我們互道了近況,她在知道我的新工作並不十分如意之後,很溫柔地安慰我,說:「我懂!19 年的時候我剛要畢業,室友突然搬走了,我要獨個支付整間公寓的租金,而且更雪上加霜的是,後來 COVID 殺到,經濟蕭條得不得了,我千辛萬苦才在大學找到工作,沒想到那份工作很辛苦,主管也很不近人情。我要通勤兩個多小時去上班,下班回到家已經快要九點了,我那時也在想:這和我想的不一樣!可是為了有錢交租,那樣的日子我還是一咬牙忍了下來。真的我懂,人生就是會有這種低潮。」

 

我聽完禁不住微笑,確實因為她的話感到了很大的安慰。我們見面那天,在一家蛋糕店吃完蛋糕之後,去了 Science World 那邊的 False Creek 散步。我一直喜歡水,酷愛各種海洋湖泊,聽著朋友的話,看著一片微波粼粼,覺得胸中的鬱悶消減了不少。

 

我在英國認識的朋友都是很好的人,我一直覺得能夠認識他們很幸運。舊讀者大約都知道,我讀書的第一個學期十分不順利,後來是因為被一個歐洲學生放鴿子,我得自己過聖誕節,才因緣際會認識了這一班朋友。人生有時就是這樣,充滿各種意外。

 

臨道別時,朋友說:「哪天你回愛丁堡,可以住我那裡,什麼時候都歡迎。」她說了好多次。

 

我喜歡她的用字——「回去」;愛丁堡確實是我的另一個家。

 

朋友離去後,我沿著 False Creek 又走了一小段路,看著那片水光瀲灩,我想起還在蘇格蘭的時候有次和幾個朋友去海邊玩,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當初沒有辭職離開香港,就終其一生都不會有機會認識到他們。

 

我想就是為了這些可能很美好的未知未來,我願意冒險。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第一個禮拜]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真實心情 (下)


 

上篇在這裡,沒有看過的可以先看上篇。

 

我覺得在科技公司上班,坦白說,很多事情都和我想像的不一樣。簡單來說,我就是美劇看太多,完全誤會了。

 

早前 Elon Musk 收購 Twitter,搞到 Twitter員工上下人心惶惶,我還是在那時才很遲鈍地意識到,併購案對於員工來說,很多時候都不是什麼好消息。我這間公司在不久之前就面對了同樣的處境,同事說當時大家都非常擔憂,害怕會出現大幅度栽員,最後出來的結果算是皆大歡喜,但公司現在就要達成一個被我的同事形容為「非常進取」的營收目標,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公司的業務會如此繁忙。

 

電視劇裡的科技公司有健身設備、各種放鬆用的遊樂設施,又有塞滿各國美食的員工餐廳。我在矽谷工作過的朋友說她的公司確實如此,不過我的公司大概不是那種規模,就沒有電視裡演的誇張。辦公室裡確實有足球機之類的休閒娛樂設備,我也確實有見過在辦公時間有員工在打乒乓球,但那並不是常態。大部分時間,工程師不是在埋頭寫程式,就是在遠端開會。那種傳說中「很 chill」的工作模式,我目前還未有幸得見。

 

我還沒有找到工作之前,常常去參加一些練習英文口語的「new comers group」,有一次同組不少人都慨嘆好工作難找,有人笑言:「我們應該去唸書,學寫程式,軟體工程師實在太吃香了。」這的確也是我們這些門外漢的理解,自己沒有寫 code 的能力,就羨慕那些精通程式語言的人。我找工作的時候,發現凡是與高科技相關的職位,薪水都要比別的工種起碼高一倍。在溫哥華找工作不算很難,要找到薪水不俗的卻是非常不容易,難怪很多人想要擠進科技產業這扇窄門。

 

然而我這星期上班的時候,卻偷聽到兩個工程師在討論 rescind offer。所謂「rescind offer」,是指公司把已經給出去的 offer 收回來,很多人為了新的工作機會辭職、搬家,臨上班前最後一刻新僱主卻把 offer 撤回,令那個本來要去履新的員工瞬間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科技公司這樣出爾反爾在過往非常少見,最近幾年卻開始變得不那麼罕有。那兩個工程師在說,上年明明還景氣不錯,沒太多經驗也能輕易入行,今年卻又開始出現 rescind offer,想來是經濟開始變差。聽他們的討論,現在市場競爭應該非常激烈,最頂尖的人才仍然是所有公司都在搶,可是經驗略淺的那一批可能就得面對比以往大的挑戰。

 

在後 covid 時代,可能我們難免要面對經濟衰退的問題。作為 new comer,我覺得找工作並不那麼容易,能夠拿到這間公司的 offer,我始終覺得算夠運。只是,我仍然想轉行。主因並不是工作太忙常常需要無薪加班,那種忙碌程度坦白說頂多跟以前在香港工作時差不多,並不是不能應付的強度;更大的問題其實是這份工作的性質,它跟我以前工作重疊的部分,恰恰是我個人覺得最無趣的那些東西。

 

我跟朋友談起我的新工作,說沒想到會跟以前的工作那麼類近,它們明明是業務性質差那麼遠的機構。我的朋友馬上激動地說:「我就跟你說了天下烏鴉一樣黑,所有公司都是一樣的,換間公司並不會有很大差別!」我懂她的意思,可是我想我並不完全認同。

 

譬如我雖然並不喜歡這份工作的性質,可是我有比較喜歡現在這間公司。我的同事和我遇到的大部分加拿大人一樣,非常友善。然後我對這問公司的業務也比較感興趣,我非常期待之後的業務培訓,很想了解他們的核心技術。縱使我未必想在這個職位待至天長地久,有機會了解一下科技產業終究是個難得的經歷。

 

舊讀者大概都知道轉行從來都是我的一大目標,我很不喜歡我以前的工作,但那份工作待遇很好,所以即使上班很抑鬱,我還是為了現實的原因捱了很多年。直到兩年前辭職去讀書,簡直是如釋重負。

 

我記得以前跟朋友聊天,偶爾有人會說他們很羨慕我目標明確,知道自己想要追逐的是什麼,不像他們,沒有任何想做的事,出來社會後就一直都很迷惘。我自己倒不覺得我的狀態有什麼不同。沒錯,我知道自己的志願是專職寫作,可是在寫作能養活我之前,我同樣需要一份工作。而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並不知道那應該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甚至,我在找到對上一份工作之後,就因為薪水待遇以及年齡日長害怕轉變,而明知那份工作不適合我,仍然不敢辭職求去,結果卡了在一個死胡同裡,日日夜夜飽受焦慮與抑鬱煎熬。最後我之所以辭職,也不是我勇敢,而是因為現實跟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這其中的轉折,過於長篇,在此不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散文集《去蘇格蘭看天鵝》。

 

接下來,希望工作上軌道之後有機會跟工程師聊聊天,了解一下工程師的真實生活。

  

延伸閱讀:

 

[第一個禮拜]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真實心情 ()

 

《去蘇格蘭看天鵝》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第一個禮拜]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真實心情 (上)



上篇提到我最近找到了工作,因為公司那邊急著要人,所以我簽完文件後隔兩天就去上班了,至今差不多一週的時間,似乎也可以簡單講一講在科技公司上班是什麼樣的感覺。

 

同樣是先講結論:如果能通過試用期,我想我應該只會在這間公司待上一年左右的時間,等 CGI 的學校再開課,便會回去繼續受訓。

 

這樣說並不是因為覺得公司不好,一週太短,不足以評斷公司是好還是不好;我只是很清晰地意識到,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所以這間公司只能是一個中轉站,之後我必須繼續前進試別的東西。

 

之所以這麼快可以下定論說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是因為它的工作性質跟我以前的工作出乎我意料之外地雷同。我在職場上兜了這麼多年圈,走了這麼多年冤枉路以後,非常深刻地體會到,公司的文化固然重要,可是上班滿足與否,最關鍵的因素始終是工作性質本身。那些重重複複,瑣碎繁雜的工作我實在是怕了;難得可以有重新選擇職業的機會,我還是想加入創意產業。我這樣不是說這間科技公司沒有創意,而是我這份工作本質上不存在什麼創意的空間。

 

簡單講一講我的工作。我不會寫程式,也不具備科技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找到的工作是非技術職位,相當於公司裡的頭號打雜。上班第一個禮拜的感想是:非、常、忙。

 

我一直聽說在加拿大上班比較有 work-life balance,這邊也不像香港那樣經常需要超時工作,如果要加班,基本上一定會有補償,但我第一個星期的體驗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上班首五日,我每一天都無法準時下班,最早下班那天加班了半小時;最晚那天遲了超過兩個半小時才能離開辦公室。而且那並不是因為我是新手,對工作流程不夠熟習,所以要「自主加班」,而是因為當時有些事情要處理,我人必須待在辦公室裡,直到完結了才能離開。也就是說,這些加班是不能避免的,而且我的主管雖然知道我必須加班——事實上我加班的時候他人就在那裡——但也並沒有提出任何加班補償。我入職時有一份必須閱讀簽署的員工守則,上面寫明加班要賺加班費或者 time off,都必須在事前得到主管的書面同意。這點其實和我以前在香港工作時一樣。

 

我現在的工作坦白說並不難做,甚至某程度上可以說是相當容易,文書處理的部分跟我以前的工作高度相似,我做起來可謂駕輕就熟。工作的流程如此類似一開始令我有點訝異,我本來以為要花上一點時間適應加拿大的系統,沒想到差別其實並不那麼顯著。後來我想,可能那是因為香港真的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所以能夠輕易與西方的系統接軌。我這個職位因為要處理大量文書工作,對英文有一定要求,前任職員的母語是英文,本來我以為我接手的時候要面對英文能力不足帶來的挑戰,結果因為工作流程相仿,而我以前在香港工作時大部分文書往還都是用英文,雖然是不那麼道地的英文,但畢竟是實用商業英語,可以通用。於是關於書信的部分,我其實上手比想像中要快和容易。

 

問題出在工作量。這份工作的工作量比我想像中要大很多、很多。我每天的標準工作時數,不連午休為七小時,基本上每一分鐘都在忙不停手。因為經常要寫很長的英文電郵,我也沒有任何時間慢慢雕琢文字,都是寫完檢查一次沒有錯字,就得把電郵發出去再寫下一封。這時我就有點慶幸上年跑去英國唸了個學位,有一年密集英文寫作訓練,不然現在我應該會很崩潰。

 

另一件令我覺得有點崩潰和意想不到的事,是公司對於文書處理的「低科技」安排。我需要處理頗多數據,但更新數據的方法竟然是人手用 excel 逐項輸入,和我以前在「非科技公司」工作時一模一樣。我從前常常跟朋友吐槽舊公司的落後與原始,但原來「自動化」這件事即使在科技公司也是不存在的。我想可能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在於:這些「文書處理」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根本就不是重點所在,他們不會把資源投放在這些領域。

 

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人手安排上。這間公司在溫哥華有好幾個辦公室,但我那組人少得可憐,我們用遠少於辦公室數目的人手,處理整間公司的所有雜務以及行政工作。我試過午飯吃到一半,有人跑過來查問公事。那時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跑去外面吃午飯。

 

技術人員的日子有沒有好過一點,我並不知道,因為我目前仍然沒有機會跟工程師聊天,我只是聽說會計部門也是同樣淒慘,工作量大到崩潰。另外,我也聽說每個星期六日都有工程師回來辦公室趕進度——雖然,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明明可以遠端工作,還要專程回辦公室。

 

在那串長長的工作清單中,我最喜歡的是「幫植物澆水」。公司放了不少盤栽,有大有小,大部分都枝葉茂盛,為辦公室憑添綠意,當午後陽光透過大玻璃窗照進來的時候,看著那些植物,不由得心情愉快。不過我向來不是蒔花養草的料,往績是高達百分百的死亡率,希望這些植物的生命力夠頑強,有辦法存活下去吧。


延伸閱讀:

 

[第一個禮拜]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真實心情 ()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加拿大找工作] 我拿到了一間國際科技公司的 Offer

 


找工作找了一個多月,最近找到工作了,整個過程可謂峰迴路轉,結果也十分出人意表。先講結果:我在一間國際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因為我沒有技能,這並不是什麼高階工作,但薪水福利在同類型工作中算不錯。最後有拿到 offer,其實連我自己也很意外。

 

事情是這樣的: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一直不很順利。我想轉行,然而上年報讀的 VFX課程因為各種原因我暫時沒能完成,VFX 相關的工作目前是沒有希望的了,只能打這個行業其他工作的主意。溫哥華的好處是創意產業發展興盛,有非常多的 Film StudioGame Studio,打開招聘網站,不難找到遊戲公司、電影製作公司的各種職缺。只是我顯然過於樂觀,嚴重低估了進這些公司工作的難度。有些招聘網站譬如indeed,會在應徵者交完履歷表後顯示該職位的總申請人數,我有次應徵了一間 film studio 的行政工作,一交完履歷表,看見跳出來的總投考人數是 1500 人,而那個廣告才登了沒兩天;我完全低估了這些行業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力。我跑去 LinkedIn 查看這些公司非技術人員的 profile,結果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唸相關科系或者在這個行業打滾過一段日子,譬如很典型的例子便是電影公司的行政助理是唸電影出身。去到這個時候我就意識到,在沒有完成相關訓練之前,我能加入這類行業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當然,看見那些公司請人,我還是繼續有投履歷表,只是我也開始申請一些其他類型的工作。我最大的心願是轉行,但考慮到自己不熟悉加拿大文化,找第一份工作可能會遇上比較大的困難,我便也報考一些本行的工作。本來只是以備不時之需,沒想到報了好幾份竟是完全沒有任何面試機會,都是被直接回絕,不禁令我覺得事態有點不妙。在這之前,其實我的心態一直滿輕鬆的,覺得「大不了就回去做本行」,完全沒有想過,以前的工作經驗在這邊不見得有認受性。

 

去到這個階段,我唯一有的面試機會只是一些兼職工作,全職工作的申請全部石沉大海。這時我厚臉皮地請一位以前在獵頭公司工作的朋友幫我看看我的履歷表,她一看就說我的履歷表寫得不好,很容易在第一關就被刷下來。她說多數人都是按照網上的樣版寫履歷,但那些樣本往往都是糟糕的示範,我聽完簡直有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在根據她的建議重寫履歷表之後,我又申請了一堆工作,這次範圍更廣泛了,只要是能符合最低申請資格的,我都報一報。

 

這次面試的機會明顯增多,但因為我採取「亂槍打鳥」的「大包圍」策略,其中不少有面試機會的,其實都是不適合我的工作。譬如有一次我報了一間移民顧問公司,見工之前我以為是負責處理移民申請個案,面試的時候才知道他們其實想請銷售人員,所謂的「顧問」就是「推銷」移民方案,「說服」別人移民。我上網查了一堆移民法例,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他們問我的問題是:「如果對方猶豫不決,你要怎麼說服他現在就移民?」「你有辦法說服你的親友移民嗎?」「你手頭有沒有一張可以推銷的人名清單?」我當下有點訝異,我沒有跟移民顧問公司打過交道,並不知道原來他們的營運模式跟保險公司相似。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提起移民公司,表情都充滿戒心。

 

移民公司以外,我還申請過教育機構的工作,但因為我沒有相關證照,不能教書,能做的只是普通辦公室行政。那次面試對方開門見山,劈頭第一句就說他們的時薪只有 16 元加幣,問我有沒有問題。BC 省目前的最低工資是 15.65 元,所以他們開出來的時薪只是比最低工資多一點點。拿最低工資在溫哥華很難生活,這種價位很難回答說「沒有問題」。

 

後來我又面試了另一份工作,是一間有點規模的本地公司,這間最後有給我 offer。可是我收到書面錄取通知後一看,發現跟我預期的薪資水平差了一截。面試時我們有討論過 expected salary,我回答的數字是年薪,對方即場換算成時薪,說跟他們的預算相符。可是我收到的錄取信寫的每週工作時數是 35 小時,而不是面試官當場計算時用的 40 小時,因為每週少了 5 小時,最後年薪就少了不少。按照加拿大的勞工法,meal break 並不需要支薪,所以中間差了的是每天 1 小時的午休時間。我婉轉地跟 HR 點出這項誤差,對方考慮了一下之後回覆我,說午休可以照支薪,但午飯時間我不能離開辦公室,也可能要在那段時間處理一點公務。簡單來說,就是時薪沒有辦法加,頂多加工時。

 

因為覺得找工作並不那麼容易,這個工作機會我認真考慮了很久。這份工作的缺點除了薪水不理想,它的工作性質我也不感興趣,唯一好處是離家近,走路可以到,能夠省車錢省通勤時間。天人交戰了一整天,我想起自己之前一直勸朋友慎選工作,覺得沒道理勸人慎選自己卻一點原則也沒有,便婉拒了這個 offer

 

就在我有點忐忑地想著不知道回絕那個工作機會是對是錯的時候,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間科技公司登場了。這是一間主力研發人工智能的國際科技公司,在世界好幾個國家都設有辦公室,算是頗具規模。我最初會投考這間公司,純粹是出於什麼都報一下的心態,完全沒有寄予厚望,事實上,我一投完履歷轉眼就把它給忘了,甚至連那間公司的招聘廣告都沒有存檔。

 

面試這間科技公司的時候,我也同時在面試一份大學的文職工作,兩邊的面試流程十分相似,都是總共有三輪:首輪 HR 面試、筆試,最後是部門的 final interview。因為我投考的並不是十分高階的工作,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料到會有這麼多輪甄選,而且筆試的部分也比我想像中要難,預備起來花了我不少時間。有段時間消失不見沒有更新,就是在埋頭苦讀準備筆試。

 

拿到第一間公司的 offer 時,這兩間剛做完了筆試,我當時並沒有什麼十足把握。後來 final interview,跟科技公司那邊的主管聊完之後,也沒有十拿九穩的感覺,只能說我有點運氣,他們很缺人用,希望可以請一個能夠馬上履新的人。在收到科技公司錄取通知的同時,大學那邊也說想跟我做個 reference check,我想那應該是很有機會被錄取的意思吧?坦白說我覺得事情的發展真的完全超出我的預料,因為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幾乎是完全沒有面試的機會;而在這三間公司以外,我還報了很多很多其他的工作,那些申請俱是石沉大海。也就是說我在最後這個申請階段只有這三間公司肯見我,卻非常幸運地三間都同時對我感興趣。果然求職還是要講點運氣。

 

因為是科技公司,即使我不是技術人員,我還是必須簽署保密協議 Non-disclosure agreement,也就是所謂的 NDA。看著那份 NDA,我覺得世事十分神奇。三年前我寫《日照在陰影外》的時候,寫的就是專門研發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那時讀了很多資料,NDA 是常常出現的關鍵字,我怎麼也沒有料到,三年後,我竟然真的加入一間專攻 AI 的科技公司,而且還簽了一份 NDA

 

三年前小說出版後不久,我下定決心要辭職。小說是九月出版的,去到十一月我開始找學校、準備考 IELTS,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種「雖然已經下定決心,但心裡還是忐忑不安」的感覺。我在舊東家待了天長地久的時間,心裡一直害怕離開了就無法找到更好的工作。在收到 AI 公司錄取信的那一刻回望過去,感覺非常奇幻。原來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想要過新的生活,的確是需要有點冒險精神。

 

 

延伸閱讀:

小說《日照在陰影外》


〈「Mensa入會沒什麼用,買東西都沒有折!」〉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我覺得我好幸福」

[那天的陽光就跟照片裡的同樣燦爛]
 

之前提到我有個在英國的朋友遇到了一點麻煩,目前需要面對紀律聆訊,事情的發展很不順利:她向工會求助,但工會說她年資太淺,不符合受助資格;在外面找律師,又發現費用貴到難以負擔。她焦慮到夜不能寐,看了醫生,醫生讓她吃安眠藥,她吃了還是睡不著。

 

紀律聆訊的決定雖然還沒有出來,但那份工作顯然是不能繼續下去了,她開始在找其他工作,然而結果不是沒有回音就是被直接拒絕。她告訴我,她沮喪到無以復加,覺得自信心完全被擊潰。她決定,如果一個月後還是找不到別的工作,她就放棄回家。然而我的朋友來自一個相對保守的國度,「回家」意味著「順從父母安排結婚生子」,她出來留學,本來就是想掙脫年紀輕輕就相親嫁人的命運。

 

我勸她不要放棄,說不是她無能,而是英國找工作本來就不容易,一個月時間太短了,她應該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她茫然問我:「到處競爭都那麼大,連我的家鄉都是競爭激烈一大堆畢業生在搶工作,我到底可以往哪裡去?」

 

我不勝感喟,我想學校的環境跟現實社會實在差太遠了,真的是一出學校門口社會就逼著你長大。可是如果不學著對抗命運,就只能任由命運擺佈了。

 

話雖如此,我自然了解,事實上做起來這到底有多不容易。

 

最近這一星期我都忙於求職,之所以發奮找工作,當然不是因為我熱愛工作,而是因為荷包沒錢了。窮乃是人生一大動力。幾天前我拿到了一個 offer,但那不是很好的工作,再三猶豫,想起自己勸朋友的話,最後沒有要。即使心裡明白這是一個理智的選擇,因為找工作不容易,婉拒之後我還是幾度自我懷疑有沒有做錯決定。

 

因為英文不夠好,面試準備起來相當費勁。基本上我必須事先準備好講稿,重複練習很多次,才能說得比較流暢。我試過沒猜中面試的問題,臨場爆肚,結果辭不達意,表現慘不忍睹。其中最最最吃力的部分是一開場的閒聊,因為以前學的都是教科書的英文,寒暄起來顯得異常生硬,更別提「開點小玩笑炒熱氣氛」那麼高階的社交技巧了。

 

為了講英文流利一點,我上網找語言交換的練習機會。這樣一找,沒想到倒也有不少奇遇。世上想要學中文的人比我想像中要多,而且明明中文那麼難,還是有人靠自學就有辦法對答如流。

 

其中一個是現居溫哥華的日本人,他英文不錯,普通話也講得很好,而且能寫不少簡體中文字。他說他的中文都是靠自學,主要方法是背字典。他對中文成語非常著迷,說話的時候一逮到機會就用成語,而且都沒有用錯。我頗感驚嘆,他不以為然:「對你們來說只是很普通的事吧。」我告訴他在日常生活根本不會用到成語,而且成語對於很多人而言也是一點都不容易,他不信,追問我最喜歡哪個成語。我心想正常人哪裡會有什麼「最喜歡的成語」,隨口答了一個然後反問他:「那麼你呢?」他露出一個心之嚮往的表情,微笑道:「我喜歡含笑九泉』。」

 

我十分詫異。他用中文解釋道:「我知道很多人覺得這樣很烏鴉嘴,可是我覺得含笑九泉』實在是一種境界。」說著,他又是一臉為之神往。看著一個人用一臉夢幻的神情講「含笑九泉」,我只能竭力控制自己的嘴角不要抽搐。後來他又談到自己不喜歡東野圭吾,欣賞的是三島由紀夫:「我媽媽很迷東野圭吾,我不喜歡,他的文字太單薄了,不耐看,文字功力遠遠不如三島由紀夫。」聽完他說喜歡三島由紀夫,我好像突然又明白了他為什麼鍾愛「含笑九泉」。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個英國學生。他本身住英格蘭的一個小鎮,因為求學去了倫敦。這個學生的母語是英文,但小時候學過一點廣東話,廣東話發音不錯,就是太久沒說所以講得不是很流利。我們一半時間講廣東話,一半時間講英文。通話的時候他人在外面,正走路回宿舍。我看著電話那頭的倫敦街景,隨口問了一句:「你喜歡倫敦嗎?」他綻開燦笑,用廣東話道:「好鍾意。我覺得我好幸福,倫敦好多機會。」那日正好天晴,夏天的陽光映照在他那張年輕而對未來充滿憧憬的臉上,我在他的眼裡看見了熠熠生輝的希望與對生命的熱情。

 

他說他想當導演,因為很多荷里活電影都在倫敦拍攝,他之前也有爭取到參與大型電影製作的機會;與我通話之前他剛剛去了一間 film studio 叩門,可能遲些會去那邊實習。

 

我聽著心裡面覺得羨慕,又莫名其妙地受到了一點鼓舞。我突然想起來,很多年前當我還是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我也曾經對未來充滿希冀,大抵臉上也流露過同樣的神情。雖然這中間經歷了很多波折,可是在這麼多年後,我終於如當年所願般,可以去世界別的地方看看,追逐自己心中的想望。

 

不知道在將來,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那樣,能夠衷心地說一句「我覺得我好幸福」?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再爛的工作也比沒有工作好」

 

(圖為:在英國唸書時上課的課室,每次從大玻璃窗看出去,都是風景秀麗如畫。大抵真的,當學生總是幸福的)


又好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可以的話,其實倒想寫得頻密一點。

 

這一個星期發生了很多事。我在蘇格蘭讀書時認識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傳來好消息,他找到了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剛剛前往倫敦履新。我收到消息時開心瘋了,非常非常替他高興。我們上年九月畢業以來他一直在積極找工作,現在終於成功了,而且是很一份很好很適合他的工作。聽到消息的時候我禁不住想,作為一個外國人在異地討生活真的很不容易,花了八九個月求職聽起來很漫長,但如果想找一份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可能這也是必要的等待。

 

朋友出發時傳來照片,他在火車上透過車窗看往月台,月台上佇立著他男友和一個我們都認識的好朋友,他們在他上了車後還是捨不得離開,非得目送火車遠去不可。朋友拍下了火車即將駛離月台的那個瞬間,即使隔得那麼遠,月台上那兩個人的五官模糊不清,那種依依不捨之情還是如此不容錯認——原來你很不捨得一個人,並不需要靠眉目傳情,而是整個人從頭到腳都會寫滿思念。

 

我看照片的時候腦海裡浮現很多跟這班好朋友膩在一起的好時光,一時之間有點眼淺。要說赴英讀書有什麼超乎預期的事,應該就是認識到這班朋友。一開始交友如此困難,後來還遇上封城這種疫情高峰,最後竟然還是有緣結識到這幾個好朋友,真的是我運氣好。我和他們真正相處的時光,也就只有第三個學期那短短幾個月,分別時卻覺得彷彿已經認識了好幾年,友誼深淺原來真的不在乎時間長短;他們年紀全部比我小一截,交朋友原來也真的不論年齡。

 

有時候我會覺得能夠認識他們實在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我這幫朋友來自五湖四海,如果我當初沒有去讀書,大概一生也不會有機會和他們相遇。

 

畢業後我這班朋友全部留了在英國,我到現在還是會偶爾會夢見他們。一個禮拜前我就夢見其中一個朋友,夢裡他笑容燦爛,道:「嘿,你剛剛哪裡去了?我們今天要去高地旅行你忘了嗎?」

 

如果可以的話,我實在想跟他們待在一起多一點時間。但現實總是充滿各種掣肘,我基於現實的考量離開了英國,留在英國的他們也在面對各種困難。

 

在聽得朋友找到工作的好消息後不久,另一個朋友捎來一個晴天霹靂的壞消息:她在工作上惹上了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麻煩,得出席紀律聆訊。我們幾個七嘴八舌幫忙出主意,朋友畢竟年輕,被僱主突如其來的翻面不認人殺了個措手不及,因為自覺百辭莫辯,又對看起來曠日持久的聆訊程序心生畏懼,竟是打算承認其中幾項指控,我們都馬上勸阻她說萬萬不可。朋友這個東家我一直覺得有點問題,答應了把她從兼職轉正,講了半年,一直沒有落實,現在還忽然對她提出如此嚴厲的指控,我們幾個都覺得,對方不過是想找個借口把她辭退。

 

友人手足無措,意志消沉,另一個朋友語重深長勸她:「我們作為外國人生活在異鄉,家人都不在身邊,無可依傍,遇事就更加不可退縮。你一定要為捍衛自己的權益奮戰到底,因為其他人不會關心你的權利有沒有得到保障。」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對,但友人畢竟太年輕了,加上甫畢業沒有任何職場經驗就遇上黑心僱主,確實會不知如何是好。

 

我自己在經歷過職場的慘痛教訓後,終於學懂了工作還是要慎選的。只是朋友剛畢業急著找工作的心態我也很理解,「再爛的工作也比沒有工作好」,這種想法我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尤其是我目前在加拿大求職艱難,也經常受到動搖,你看,「必須儘快找到工作」這種想法是何等根深柢固。可是看看我那位在倫敦找到工作的朋友,他才華洋溢,能力過人,也花了八、九個月才覓得心儀工作。可見求職這回事,真的急不來,也不能急。

 

至於我在加拿大找工作的近況以及一些小故事,下篇續談。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找工作的感悟:人生是由什麼組成的

 


休息了一段時間,終於病好了,最近開始在找工作。

 

小時候常聽人說「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我當時並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兩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國生活,漸漸開始有點體會:譬如在國外想吃家鄉菜,幾乎都總是貴的,因為那些東西現在都成了「進口貨」;人在異鄉想討生活,又多數不太容易,因為現在自己變成了不了解本地文化的「外地人」。不見得一定去到「賤」的程度,可是本來的學歷不一定有認受性,以前考過的專業資格不見得有用,甚至因為日常交際用的不是母語而無法好好地表達自己……這些問題都是真實的。

 

這樣的感覺我人在英國時尤其強烈,現在來到了加拿大,不是完全沒有「人在異地真是不容易啊」的感嘆,不過跟在英國的時候比,確實覺得要輕鬆一點。可能是因為加拿大本身是一個移民國家,對於其他文化比較包容,甚至加拿大文化本身就有點「聯合國」的傾向,走在街上我很多時候甚至沒有自己是「外國人」的自覺。雖然我抵達加拿大以來多災多難,但就這一點而言我確實很喜歡這個地方。

 

之前在 IKEA 買傢俬,送貨員是兩個年青移民,其中一個很健談,一臉熱情地問我和室友來了多久,喜不喜歡加拿大。我好奇問他「那你喜歡嗎」,他用力點頭,說:「喜歡呀,這裡有多元文化,什麼人都可以自在地生活。」我來的時日尚短,目前感受最強烈的是「講英文」這件事:在日常生活裡大家都講英文,大部分人的英文都帶口音,而且因為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口音也是五花八門,卻似乎完全沒有人在意,也不會出現什麼溝通障礙。聽多了我講起英文來是越來越放鬆,不像在英國時開口前總得再三思量句子正不正確,甚至開始生出「我英文其實還不錯」的錯覺。

 

至於找工作這件事,也同樣是比在英國的時候感覺有希望。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工作很好找,找工作還是不容易的;只是在加拿大我能夠應徵的工作跟英國比真的要多出很多。譬如我以前在香港從事的工作,行頭窄,不容易轉工,在這邊我竟然有見到一份我能夠完美符合應徵條件的工作空缺,薪水還不俗。

 

然而我找工作的最大難處在於,我想要轉行,而我目前的履歷表跟我想從事的行業八竿子打不著,所謂「萬事起頭難」,確實如此。我目前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怎麼把那個頭起出來,於是天天絞盡腦汁在 covering letter目標是言辭懇切地天花亂墜,把我那些完全不相關的工作經歷硬包裝成「對貴公司很有幫助」、「你相信我我真是個人才」這樣的結論,這幾封求職信可算是我輩子寫過最有創意的實用文了。

 

在我寫求職信寫到頭昏腦脹的時候,我想起上年讀書寫論文的情景,發現兩者有些共通之處——不都是提出一大堆論點嘗試說服別人嗎?於是突然覺得學位沒有白讀,我好像也算是有受過一點正式的英文寫作訓練。

 

我這些「創意實用文寫作」別人買不買單,暫時還是未知之數,但有些公司不看求職信,直接叫人填申請表,那樣的應徵模式我一概是秒速陣亡——一填表,一目了然,我就是跟那些職缺沒有丁點關係。我讀過的學位、做過的工作、認識過的人……幾乎都跟我現在想應徵的行業沾不上邊,即使那明明是一個我真正感興趣的行業。

 

最近整理履歷表的時候,把以前的工作一項一項列出來,數一數,我畢竟在一個不喜歡的行業裡待了這麼多年,不由得有點——嗯,要怎麼說呢,也不是感慨、感傷這樣的心情,而是覺得很奇怪,好像現在連自己有點糊塗了的感覺。

 

對呀,當初到底是怎麼走到現在這一步的呢?

 

人生是由什麼組成的,這個問題我以前並沒有認真想過,到了最近這一兩年,我漸漸覺得,人生原來就是由每一天的生活日復一日地疊加而成。今天的生活影響了明天,明天又影響了後天。因為一天很短,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多少有點漫不經心,有時累了還不免得過且過,結果沒想到在累積了很多個很短很平凡的一天後,生活的模式就固定了下來,甚至變成難以逆轉。因為一天不長,一個月不長,一年也不長,我們對光陰的流逝沒了戒心,漸漸竟忘了兩三年或許不礙事,但五年就開始要命了,十年更是在浪費寶貴光陰。當我剛畢業的時候因為生計的問題找了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某程度上就是為未來「錯誤的發展路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簡單如在當代社會很重要的「人脈」,其實也是「你在什麼地方打滾自然就會認識到什麼樣的人」,像我這樣一直待在不相干的領域,自然就與我真正感興趣的行業不會有任何交集。如果我中途有及時糾正最初的偏差的話,大概現在也不至於跟本來的目的地差了十萬八千里;如今想要改變航道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只是得慢慢重新來過。

 

不知道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糾正前行的方向,不過如果我真的想前往自己心中嚮往的目的地的話,還是要一天一天地重新積累的吧。人大了才知道,原來要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難度很高。

 

希望有公司會被我的花言巧語所騙……呃,我的意思是被我「感動」啦,那麼,「萬事起頭難」的那個頭,應該就終於可以給我起出來了。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