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若為自由故

 


[魚缸的世界是美麗的,與此同時,所有的時間流動,卻也被囿於那一小方寸之間]

 

維拉莉亞來了溫哥華。

 

維拉莉亞是我在蘇格蘭讀文學時的同班同學,墨西哥人。她有歐盟護照,當時已經申請了 settlement,可以留在英國發展,但因為去英國讀書拿了墨西哥的國家獎學金,按規定必須回國工作一段時間,於是在畢業後,她很快就回去墨西哥了。

 

她比我先離開英國,她走時,我依依不捨,差點淚灑機場。在英國讀書那一年,適逢 COVID 大爆發,經歷了無法正常上課、封城等種種雞飛狗跳的突發狀況,生活並不容易,所有人都努力苦中作樂。我那段在蘇格蘭苦樂參半的生活裡,處處都有維拉莉亞的身影。後來我把這一年的生活寫成散文集《去蘇格蘭看天鵝》,維拉莉亞的名字在書裡也是不斷出現。

 

維拉莉亞,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朋友。

 

自從在蘇格蘭一別,我們差不多三年沒有再見。這次維拉莉亞來溫哥華,是要參加親戚的婚禮,在加拿大小住兩週。

 

我們再見面的時候,倒是一點隔閡也沒有。維拉莉亞道:「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但我又覺得一切都沒有變。」然後維拉莉亞又說:「我夢見過你好幾次,夢見我們一起到處去。」

 

我帶了維拉莉亞去看溫哥華水族館,又帶她去吃暖暮拉麵。維拉莉亞非常喜歡吃拉麵,我想起在愛丁堡時跟她去吃日本拉麵,她那一臉雀躍的神情。這次她也是吃得眼睛發亮,碧色眼眸熠熠生輝。她說暖暮很好吃;墨西哥也有拉麵店,也好吃,但不如暖暮好吃。

 

我們聊天,聊過去現在未來。維拉莉亞說她打算讀博,去歐洲讀,要不明年要不後年,反正這兩三年應該就會起行。她有考慮過美國,但因為談不上喜歡那邊的生活最後作罷。「加拿大我倒是從來沒有考慮過,」她笑著這樣說。「來加拿大應該是最容易的,我有親戚朋友在這裡,只是加拿大我覺得並不是適合讀文學的地方。」

 

我問她要去歐洲哪裡呢。她說:「目前在考慮德國,我學德文好一段時間了。」她告訴我她心儀的那所學校的名字。哎呀,那不就是我當年想去的同一間學校嗎?我哈哈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真的很奇妙。

 

我本來也是打算讀博的。二十歲開始學德文,學了好幾年,就是為了準備去德國讀博。後來因為家庭變故沒有去,出社會從事自己並不喜愛的工作,一晃眼就十幾年,早就斷了去外國留學的念頭了。沒想到呀,真是沒想到,居然,突然之間,又有了去外國讀書的機會。真的,在去英國讀書的前一年,我想都沒有想過要去留學。我是 2020 年去英國,卻是在 19 12 月才決定要辭職去讀書。

 

如果單從投資成本回報的角度看待留學這件事,這肯定是個錯得離譜,虧到血本無歸的投資項目,可是我實在無法說我後悔。在蘇格蘭這一年,並不是全然美好,頂多算是好壞參半,可是,還是那句:我一點也不後悔。

 

如果從來沒有去過,我永遠不會知道原來去外國讀文學是這個樣子的。有點失望,有點不過如此,可是我去了,即便覺得其實也不外如是,那也是,只有真正試過才會有的體會。

 

很想要的東西,千辛萬苦得到了,發現和想像的不一樣,原來也不一定是會感到失望失落,反而是覺得:啊,原來是這樣的呀,一直都以為錯了,現在我終於知道了真實的模樣。這也是另一種的心滿意足。

 

那天我和維拉莉亞在水族館待了很長時間,我們看著水裡優雅游弋的美麗生物,驚嘆自然與生命的神奇。「你覺得,這些魚快樂麼?」在其中一個魚缸前停下,我這樣問維拉莉亞。

 

她想了想,道:「我不知道。這裡有維持生命需要的一切,可是這裡不是海洋。如果是我的話,我肯定是不快樂的。」

 

然後我們去看水族館的 4D 電影《Turtle Odyssey》,講海龜從出生到在怒海求生,到回歸出生地交配繁殖的一生。大海深不見底,自然世界危機四伏,可是那片海呀,確實沒叫錯就是汪洋,廣袤得不見邊際。玻璃缸那個一眼望完的世界,與在海洋暢游,如何能夠同日而語。

 

維拉莉亞看罷感嘆:「即使命短,能見識過真正的海洋,也比困在玻璃缸中一生無風無浪來得強。」我笑著和應:「是啊……」

 

四年前辭掉無比穩定,而且堪稱高薪厚職的工作,也算是徹底放棄了庇護,投奔怒海汪洋。相比起以前不鹹不淡的平穩日子,這幾年確實不得不面對自然世界的各種挑戰,沒少失過眠,沒少作過噩夢,沒少為錢發過愁。

 

可是一池死水與驚濤駭浪,我好像還是覺得後者比較可以忍受。

 

當然,我可以如此任性地選擇「自由」,是有前提的。我可以說辭職就辭職,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沒有家庭負擔。跟現在才二十歲的年輕一代比,我是上一代的人了。我那一輩普遍思想比較傳統一些,大都想成家立室;就我這人從小是異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想結婚生子。這一路走來,我沒少被勸說過,也曾因為社會壓力動搖過,不過我很幸運,時代變化得快,隨著世代更迭,大家的想法也不一樣了。

 

當我看見網傳的那句口號「不婚不育保平安」時,更是忍不住扠腰仰天大笑——等了這麼久,阿姨我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作為女性,能夠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很多以前不可能的東西都變可行。這種以前的人無法想像的機會,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

 

維拉莉亞道別的時候,她有些不捨得的道:「如果你也來歐洲發展,那我們就又可以一起去旅行了。」

 

我微笑。去歐洲發展嗎?不知道去不去得成啊,歐洲經濟不好,找工作難著呢。

 

然而,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延伸閱讀:

《去蘇格蘭看天鵝》

https://readmoo.com/book/210223105000101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英國比較好?——她為什麼想要離開加拿大

 

[大陰帝國 VS 夏天的大溫地區]

YouTube 上偶然看到一條影片,訪問一個去了加拿大多倫多碰運氣的香港 90 後女生 KarenKaren 說她想離開加拿大,轉戰英國。Karen 曾經在英國唸過七年書,基於種種原因,她覺得還是英國比較適合自己。


 

我看完之後覺得這個訪問挺有意思的,也想就「英國 VS 加拿大」這個話題聊兩句。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反正我作為沒見過世面的熱帶鄉下人,來加拿大之前,一直以為英國跟加拿大這兩個英語系國家,生活起來應該不會差很遠,是故一路假設自己既然能適應英國的生活,在加拿大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結果……

 

我錯了。而且還錯得滿離譜的。

 

問題是具體到底是為了什麼不適應,我自己還說不清。

 

我來了加拿大兩年多不足三年,在溫哥華認識過幾個英國人,有的在溫哥華落地生根,生活愉快,有的在加拿大過了幾年就決定打包回家,跟溫哥華講 Bye Bye。我認識的第一個英國人是舊公司的前同事,我入職時她已經遞了辭呈,正準備回英國。她當時在溫哥華生活了兩三年的時間,經歷談不上很愉快,所以決定不留下來。她知道我在英國唸過書後,馬上跟我抱怨加拿大很多日常用語跟英國很不一樣,這邊的人常常聽不懂她在說什麼,甚至頗為直白地問我「覺不覺得溫哥華人並不真的那麼友善」,讓我十分訝異。我們邊聊天邊一起去買咖啡,她點餐時服務生沒聽清楚,問了一句,她馬上尷尬道歉,說自己口齒不清害他沒聽懂。那一刻,坦白說我非常吃驚。服務生是聽不慣她的口音還是只是一時沒聽清楚,我不確定;但看前同事的反應,她似乎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並且下意識認為別人就是聽不懂她的英文。前同事是英格蘭人,講起英文來就是 received pronunciation 那種標準發音;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適應不良,居然會是來自溝通困難。

 

有趣的是,不久後我認識了一個從英國回流的加拿大人,他這樣評論英國:「我覺得英國人很冷淡很疏離,我花了一年才打入當地人的圈子,他們才有時會約我出去,」他連連搖頭。「我太想念溫哥華了,這裡的人永遠那麼友善那麼熱情,我在倫敦太寂寞了。」是故,雖然他從事的 Data Science 行業在英國其實有更佳發展前景,他還是毅然辭職回來。

 

聽他這麼說的時候,我忽然就想起小時候讀過的「瞎子摸象」。每個人摸到了大象的一小部分,便以為那就是大象。當然,旁觀者可以居高臨下地批評當局者一葉障目,可是我作為「瞎子」的一員,那一方寸的大象,確實就是我這狹隘小心靈對於「大象」的全部認知了。

 

不全面,但對於我本人來說很真實。

 

想要客觀而全面地描述大象太難了,起碼我做不到,頂多只能分享一下其他人的觀點,貢獻一下自己的想法。

 

好啦,這個免責聲明有點長,回到 Karen 的訪問。Karen 從以下幾個方面闡明自己為什麼想離開加拿大去英國:

 

一、家人在英國,她對英國比較熟悉,而且英國比較方便,沒有車也能生存

我的不負責任亂評:有親戚朋友確實是很加分的,我自己很想念蘇格蘭很大程度就是很想念那邊的好朋友。

 

至於英國交通比較方便這點,我覺得視乎是哪一個城市。Karen 有提到她全要是講倫敦;倫敦有地鐵的確是比其他城市方便不少,不過交通費也很可怕就是了。

 

我當時住愛丁堡,沒有地鐵,主要交通工具是巴士,但那邊的巴士和溫哥華的一樣不怎麼可靠:遲到、沒到、脫班、不停站……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在愛丁堡生活可以不開車,在溫哥華沒有車也同樣可以生存。真要說愛丁堡比較方便的話,可能是愛丁堡比溫哥華小,很多地方都走路可到。我在愛丁堡的時候,能走路去的地方,絕不坐公車,因為要等那些冷門的巴士路線,真的會等到望眼欲穿,然後還不知道巴士最後是不是會來。這一點,跟溫哥華是一模一樣。

 

二、工作機會比較多、薪水比較好

Karen 說英國比較容易找工作,倫敦的薪水也比多倫多高至少 50%。她舉了在英國當咖啡師的親友為例,折合港幣月入大概 15,000 - 20,000 之間,比加拿大的薪資要高出 40%

 

這項資訊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並不知道原來兩地咖啡師的薪水差那麼遠,果然是隔行如隔山。

 

我身邊人的際遇,倒是跟她的經歷剛好相反。我的朋友主要有兩大類人:其一是唸文學的,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加拿大都有點慘,見了面都是同聲一哭;另一邊則是立志要走學術路的,唸文科理科的都有。英國大學教職員的薪水跟香港比,算不上高,資歷不深的講師年薪大約在三至六萬鎊之間。相較而言,朋友說北美的薪酬就要優厚許多。其中一位友人,在芬蘭的大學教過幾年書,幾年前被北美的高薪厚職吸引了來溫哥華,年薪近二十萬加元,外加優渥福利。他慨嘆這樣的數字,在歐洲絕無可能。而他如果肯去美國,待遇甚至還會更好。

 

當然,學術界非常難撈,在這裡絕對沒有勸說大家入行的意思。舉這個例子純粹是慨嘆不同行業的情況果然可以很不一樣。

 

三、英國生活成本比較低

這點我認同。除了倫敦市中心的租金貴得離譜,英國其他城市的租金應該都比溫哥華、多倫多便宜;而食品、日用品這些東西,就我所知普遍也是溫哥華、多倫多比較貴。

 

四、英國找工作沒加拿大那麼看重 referral

這點我也認同。加拿大那種做什麼事都要有推薦人的習慣有時讓我覺得有點煩。

 

五、英文不好的人去加拿大比較好

這點其實不是 Karen 想要離開加拿大的原因,而是她比較兩個國家之後給其他人的建議。我覺得她說得沒有錯,在加拿大生活,尤其是在溫哥華、多倫多這樣的地方,想要不講英文沒有很難。譬如加拿大的主要銀行都設有廣東話熱線,甚至是去銀行分行排隊,也總有一兩個能講中文的職員。

 

只是,英文不好而又想要生活得好的話,還是有個前設的——那就是本身夠有錢。

 

影片留言區有人說,想要賺錢多不要被剝削,就不要打華人工,而是打「白人工」。然而想要找到所謂的「白人工」,英語流利,是基本要求,很多公司還希望應徵者了解加拿大文化,能好好融入公司團隊。

 

我個人是覺得英文很不好的話,無論去英國還是加拿大都會有些辛苦。英文很差而沒有錢,在加拿大或許可以勉強生存,但恐怕很難生活。

 

客觀的分析?

如果可以,我倒希望可以很客觀地評論這兩個國家,可惜我沒這個能力。唯有從衣、食、住、天氣這幾方面粗淺地談一談我偏頗的個人認知。

 

我在英國的時候嫌英國的衣服醜,去了加拿大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真的醜。加拿大的衣服不好看還賣很貴,簡單來說就是「燒鵝的價錢,蔗渣的味道」。加拿大這個國家基本上是不注重美感的,要買衣物的話,就只有功能性的衣服值得買,品質是真的好。

 

英國是著名的美食沙漠,英國人都是潛在的地獄廚神。但我真的超級無敵掛念她的 scone with clotted creamMackie's 雪糕,和蘇格蘭的羊扒。至於亞洲食物方面……呃,還是忘記英國吧。我還在蘇格蘭的時候,愛丁堡有兩間日本拉麵很有人氣,愛吃拉麵的蘇格蘭人每每講起都要流口水,說住愛丁堡真幸福,能吃到 Maki。但我當時吃過覺得就是「味千的味道,一風堂的價錢」。要論亞洲菜,還是溫哥華的亞洲菜才真正對得起「美食」這兩個字。

 

租金以外,兩地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英國比較多老房子,加拿大譬如溫哥華則有很多新式高樓大廈,有電梯還有 concierge。英國那些老房子除了有時會有老鼠,還有各種老房子獨有的問題——譬如我朋友租住的公寓,有一天睡房的天花板忽然塌了下來,屋頂出現了一個洞。她受到很大驚嚇,馬上決定搬走,結果房東居然故意刁難,一直不肯跟她的新房東確認她有準時交租,害她差點租不成新單位。

 

——沒錯,租房子要有推薦人,沒有前房東背書,在英國不容易租地方,這點和溫哥華是並無二致。

 

天氣

英國是出名的「大陰帝國」,長期陰雨綿綿,晴天的日子少,萬里無雲的大晴天我更是從來沒有見過。

 

溫哥華也下雨,但下雨的日數不能跟英國比。如今正值盛夏,更是很久沒有下過一滴雨,日日艷陽高照。英國可沒有夏天就不下雨這件事。

 

可是我必須說,我愛蘇格蘭的天氣!我酷愛那無時無刻都在吹的風,喜歡那永遠溫吞吞的太陽,更別說夏天也鮮少高於 25 度是有多麼深得我心了。

 

結論

我就說了這種比較是不可能客觀持平的,因為單論客觀條件,英國其實並沒有很好,加拿大也並沒有很差。可是我作為文藝中年,我愛文學、我愛劇院、我愛藝術展!所以我的心,只能偏向英國。




延伸閲讀

英國的危樓——CBC 報導英國超過一百間學校有坍塌風險: “Crumbling concrete closes over 100 U.K. schools ahead of new semester”

https://www.cbc.ca/news/world/crumbling-concrete-closes-over-100-u-k-schools-ahead-of-new-semester-1.6956437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我在想是不是應該離開加拿大

 


 

很久沒有更新,最近的生活就是一片兵荒馬亂,各種花式崩潰,讓我身心俱疲。

 

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好吧,就先講講我在加拿大的主菜:學業。

 

我來加拿大,主要是為了求學,希望學成之後可以轉行,結果讀書這件事嘛,就如同我一貫的加拿大生活,一波三折。我現在上網課,之後會改成去學校上課。然而一旦變成上實體課,我便需要學生簽證。好死不死加拿大今年收緊了學生簽證的配額,申請學簽的難度驟然上升。以前申請學簽已是難,現在只有更難。

 

至於學業本身,也是越讀越辛苦。我讀的那個密集課程有點太密集了,作為毫無相關經驗的新新新手,光是搞定那些軟件我就吐了半公升血,再加上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完這個學期的 Final Project,我到了後期長時間眼痠頸硬頭痛欲裂,身體嚴重不適。無日無夜對著電腦,確實有損身心。

 

屋漏偏逢連夜雨,我的房東還剛好要在這種時候賣樓——也許不能怪她,這兩年利率飆升,供樓成本暴增,我交的租金已經不夠她償還房貸的利息。業主本人的講法是她也很無奈,利息貴成這種樣子,她情願賣樓套現另作投資。

 

這也側面反映了目前在加拿大,生活是何等艱難大。利息高企,租金飛漲,日用品、食品貴得嚇人,薪金的增幅卻很有限,更別提我是全職學生,根本沒什麼收入可言,入不敷支只是理所當然。

 

我這次搬家,租金就毫無懸念地貴了一大截,而且屋子還很難租。大部分業主都想優先租給有穩定工作的人,我沒有工作,不少業主一開始已經會直接跳過我。而願意租給學生的那些業主呢,通常第一句都會問我哪來的錢交租,問我是不是家裡會幫我付。老實說我每次聽見這樣的問題還蠻詫異的,畢竟阿姨我都一把年紀了,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是很正常的事嗎?然而每次我答說我有積蓄,可以自己付的時候,對方十之八九都是一臉不以為然,有一個地產經紀甚至語帶不屑道:「我不知道你有多少積蓄可以夠交租,你也不用告訴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她甚至連房子都沒有讓我看。

 

在溫哥華租樓,流程堪比應徵工作。在 Craigslist 之類的招租網站看見心儀的租盤後,要寫一篇自我介紹向業主、經紀介紹自己,要等對方確認也對你感興趣,才會安排時間讓你看房子,而且這些預約還通常不能改動,因為好的租盤往往在第一天開放參觀後,就會馬上租出,房東、經紀說什麼時間能看房子,就只能按他們說的時間去看,如果跟他們說這個時間不行能不能改一改,我個人的經驗是百分百石沉大海,對方不會再有回音。

 

我因為要遷就看房子的時間,兼職那邊不得已請了幾次假,結果就丟了工作。確實也是我不好,因為是臨時收到通知可以去看,只能臨時請假,令老闆很為難。反正最後就是:本身已經沒有錢,租金又翻了番,還連僅剩那點微薄的收入也沒了,2024 年我的關鍵字果然就是窮窮窮。

 

找房子的過程令我很崩潰:不斷寫電郵要求看房子,不斷被無視;難得找到喜歡的地方,交了申請表爭不過別人,等了兩天最後被拒絕——沒錯,跟找工作一樣,這邊租屋要填申請表、繳交相關證明文件,還必須有推薦人。一般來說,房東、經紀那邊會打兩通電話核實租客的身份:一通打給前房東,一通打給現任僱主。主要推薦人多數就是前房東和僱主,大部分房東還會查租客的信用評級。會這樣謹慎我估計是因為 BC 省的法律偏向保護租客,對業主而言,最怕請神容易送神難,放租遇著個租霸。

 

而我找房子特別崩潰,除了因為我是個沒有錢的窮學生,還因為我的學簽遲遲沒有到手,比較保守的房東就不願意冒這個險。願意租給我的地方,不少都是在市場上不太受歡迎的租盤,或者是業主有附帶條件。譬如有一個業主就要我預繳一年租,另外有兩個就要求我在沒有實地看過房子的情況下簽約。我全部都拒絕了,但內心非常崩潰,尤其是我還得兼顧學校那日益繁重的課業,狀態根本左支右絀。

 

喔,對了,就在同一時間,我家浴室的玻璃門還自行分體,在某天下午毫無預警地突然「匡噹」一聲,爆裂成一堆玻璃碎屑。真的,就是毫無先兆,誘因從缺,驀地猶如山洪暴發,「噹噹噹噹」玻璃碎了一地。

 

當時在客廳的我聞聲而至,瞪著那流溢至浴室門的玻璃殘渣,無語問蒼天。

 

事後我和室友到處問人,才知道這種全玻璃構造的淋浴間會自動解體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至少在北美並不罕見。會突然自己碎裂主要是因為出廠時手工不好,玻璃並不平整,又或者是門鉸裝嵌出了問題。上網查,有些個案是在淋浴中途爆裂,那個可憐的苦主就此被飛濺的玻璃劃傷,全身濺血。我和室友買了租客保險,打電話問保險公司怎麼辦時順口問如果受了傷保險公司是否理賠,但原來我們買的保險並不包這種意外事項,所以萬一受傷,我們並不能透過這份保險索償。我和室友面面相覷,只得暗自慶幸碎的只是玻璃,人沒有事。

 

以上就是這兩個月我的生活撮要,基本就是崩潰崩潰再崩潰。去到要交 Final Project 的最後一個禮拜,坦白說,我真的極度疲憊不堪,有一瞬間,我幾乎確信我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這次的 Final Project 的了。來溫哥華兩年,從來沒有一刻,我是如此地想要放棄。

 

讀書很辛苦,就業前景非常差,加拿大也一直沒有放過我,從我第一天入境就對我開啟「困難模式」。初衷是「讀書轉行方便寫小說」,結果讀到顧此失彼,連最最最想做的寫小說也完全沒有時間精神兼顧。至此,我真的懷疑人生,懷疑眼下這個決定是否正確——我真的,還要繼續嗎?

 

學校是千辛萬苦才考上的,要放棄,多少有兩分不甘,只是同時也害怕顧忌沉沒成本最後會導致沉船。這個學期的 Final Project,最後在極度艱辛的情況下,勉強做完了,老師的評價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令我更加猶豫不決。這門學科,我要學大概是有能力的,只是當中要付出的那些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延伸閱讀

 

「加拿大崩潰系列」閱讀清單:

 

〈在「運之國」,有三個倒楣鬼當了好朋友〉

 

[溫哥華生活紀事] 種族歧視,以及,生存的壓力〉


 〈倒楣的我,在加拿大這個運之國〉

 

〈溫哥華的生活,我並不適應〉

 

〈廢柴作者的倦怠心靈〉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轉行這麼難] 興趣不能當職業

 

[園中花開萬千,到底要選哪一朵]

 

小時候長輩總是耳提面命:「興趣不能當飯吃,做人要腳踏實地。」我每次聽了都要暗暗翻白眼,覺得好煩。後來再長大點,開始在師兄師姐那裡聽到了一些把興趣當職業然後 burn out 的鬼故事,但因為我一直無緣把興趣當職業,也就只停留在「鬼故聽很多,自己沒遇過」這種道聽塗說的狀態。

 

直到最近,「把興趣變職業」這件事終於有點眉目了,我卻漸漸有些體會到前人的忠告從何而來。

 

先講結論:只因為有興趣就選擇某個職業,可能真的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我從小立志寫小說,但那是志業,不是職業,因為我的小說不賺錢。畢業後我在不喜歡的領域待了好多年,幾年前終於受不住辭了職,之後便一直在找更適合自己的行業。眾所周知香港人的「最鍾意返工」是基於「鬼叫你窮」。我窮,所以,班,是一定要上的。我只是想要找一個上起來別太難受的班,於是就有了這幾年的轉型與尋覓。

 

我嚴重偏科,才能有限,從小除了寫故事就只愛畫畫,小時候想過如果不寫小說那就去畫漫畫,要轉行時就自然把主意打到美術相關的行業上。

 

和美術有關的產業可以粗略劃分為純藝術和商業美術這兩大塊。純藝術那邊我在香港的時候有研究過——當然我不是想當藝術家,我沒那種本事——但很快我就發現這個圈子完全不適合我。當代藝術水很深,牽涉複雜的資本操作,那個圈子太 posh,和我這種窮人格格不入。

 

於是我轉向商業美術。來加拿大之前,我一口氣報考了插畫、設計和動畫系,很幸運地全部都被錄取了,但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入學。在朋友的建議下,我讀了 3D Art,學怎麼製作在遊戲和電影裡會用到的各種電腦生成圖像。第一個學期感覺根本是在學電腦而不是在學美術,第二個學期終於跟畫畫比較相通了,我卻心有旁騖,無心向學,上課越來越提不起勁,連朋友都禁不住問我最近為何如此懶散。我懶洋洋的答道:「It is too much.」上學期做功課用力過度,對電腦的時間太多,對於這一科,有點厭倦了。

 

索然無味,欲振乏力。就是這八個字。

 

這時我才恍悟小時候幻想的什麼不寫小說畫漫畫根本白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真要有這麼喜歡畫畫,我就不會寫小說廢寢忘食,畫畫卻是心血來潮才偶一為之。美術不是我的本命,是興趣是愛好,是 hobby——放假很閒才想要做的那種。

 

這種喜歡很淺,很脆弱。我願意為寫作作出各種犧牲,一旦換成 3D Art,就變成一點犧牲也不樂意,對於壞事也沒有什麼容忍度可言。加拿大崩潰日常的各種不順、行業不景氣工作前景的不明朗……所有微小的東西疊加在一起,匯結成一種異常疲憊的狀態,我有時好想放棄,有時會問為 3D Art 來加拿大到底值不值得。

 

所以「興趣不能當職業」這句話,如果講的是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愛,那還真是有點道理。

 

眼前這條職業路向,是客觀分析後得出來的理性選項,不是出於激昂的熱情。理智分析的好處是,風險真的比較低。雖然我電腦不怎麼樣,也不像大部分同學那樣 3D 軟件從小玩到大,這兩個學期下來,卻沒有敬陪末座,奇迹生還。就客觀現實而言,這應該是我能力上可以勝任的工作。

 

畢業之後如果沒有失業,是不是會覺得「果然理智思考作出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抑或,會覺得,「果然還是要對工作有熱情才會開心」呢?

 

 

相關舊文:

令人很累的加拿大崩潰日常:〈倒楣的我,在加拿大這個運之國〉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倒楣的我,在加拿大這個運之國

 

[在一個 random 的地方非常 random 地出現一架超手推車,真的很符合加拿大很 random 的作風]

 

加拿大是有名的「運之國」,做什麼事都要講運氣。現在是稅季,我要報稅了,銀行的 T5 一直沒收到,偏偏我那間銀行不設網上下載,只寄紙本結單。打電話去熱線,等了很久,銀行職員說怕是寄失了安排重發,然後我望眼欲穿,到現在還是沒有收到。

 

加拿大郵政就是這麼我行我素,運氣來了信就會收到;要是時運不濟嘛,那就……再接再厲,多打幾通電話,多補寄幾次。

 

我大概是運氣不很好,在加拿大生活各種阻滯,簡單如買一台電腦,也要翻來覆去,折騰了很久才買成。當時是要買讀書用的電腦,先在 Best Buy 網上訂,兩天後被取消訂單,我在 London Drugs 再訂,還是被 cut 單——都說我信用卡資料有問題。打電話給銀行,銀行說「沒有啊沒有簽帳被拒啊」,我於是不死心試第三次,毫無懸念地訂單還是因為同一個原因被取消了。我把所有與信用卡相關的文件看完又看,突然發現月結單上的名字居然是錯的,在我的姓氏與名字之間,硬生生多了一個不相干的英文字母,但信用卡上印的名字明明是對的呀,這個多出來的英文字母到底是怎麼來的?致電銀行熱線,職員好聲好氣,帶笑道:「真的呢,不知道為什麼系統幫你設定了一個 initial,哈哈。」我當場吐血。好不容易更正資料,再訂,信用卡依舊沒有過,一模一樣的訂單取消警示,我心如死灰,申請了另一間銀行的信用卡,這次終於抱得電腦歸。

 

都說加拿大精神就是「是是旦旦,求求其其」,有人說都怪這裡的人做事太馬虎了事,甚至說加拿大人就是懶,但我常常懷疑這到底單純是人的問題,還是更大程度上是系統的問題。我自己在加拿大上班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覺得特別輕鬆,老闆也不是沒有要求,只是這邊工作效率確實普遍不高,對工作上的各種錯誤也相對比較包容——不包容也得包容,因為很多時候一旦錯了,很難改。難在,系統不讓你改。

 

是的,這邊的系統似乎普遍缺乏彈性。我上年網購了兩條冬天保暖褲,收到發現太大了,本想兩條都退,申請了退款之後想起要等好久才會收到新褲子,我冷怕了實在捱不住,便打電話給客服想改成退一條留一條。客服說 return label 一旦生成就不能改動,叫我用同一個 label 把褲寄回去,他們收到幾條就退幾條的錢。結果我十月寄回去,二月還是沒有收到退款。本來熱線太難打不想打電話,但填完網上表格,寫完電郵依舊沒有回音,只好挪出一個早上的時間打熱線跟真人客服「激情對話」。

 

接通電話,解釋完我的情況之後,客服爽快即時退款,但退的,居然是兩條褲的錢而不是一條。我連忙澄清我只寄了一條回去。客服說:「錢已經退了,我沒有辦法改。真是對不起呢,給你帶來那麼多麻煩。」聽著她誠懇地道歉,我呆住了。慢了好幾拍才反應過來:難怪衣服寄了回去,一直沒有退款,看來是系統不允許作出任何改動,收貨的職員不知道要怎麼辦,乾脆把我的退款申請直接晾在原地沒有碰。

 

在加拿大生活了兩年,我覺得加拿大的行政系統普遍都是混亂而僵化的,很多在亞洲稀鬆平常的改動在加拿大會要了系統的命,不論是公共機構還是商業機構都一樣,我也搞不清那是科技的問題,還是管理的問題。反正在這邊,就是會遇到明明十萬年前就申請了改地址,東西還是寄了去舊地址這樣的煩心事。也因為系統僵化,在這邊想要處理問題,上上之選永遠是打電話,因為只有真人才有辦法繞過系統,作出人性化的處理。

 

我來加拿大初衷是為了進修轉行,結果花了好多時間在打電話追漏改錯之上。有時不由自主感嘆:加拿大果然是運之國,而運之國大概不適合我這種倒楣鬼吧。我名字果然沒有改錯,果真就是黑到印堂發黑的一隻黑羊呀。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別人的故事] 海外生活的淚與汗

 


[回香港時去了沙田的文化博物館,說不想家是騙人的,可是這個博物館也快要不存在了]


我在加拿大認識的朋友中,和我最要好的是文誠。之前我有寫過文誠的故事;最近文誠告訴我,他要離開加拿大了。

 

文誠跟隨夫婿赴加,已經快五年了。他丈夫在加拿大的工作,待遇非常非常好,比起在歐洲的時候好多了。然而因為去到後期,他丈夫對這份工作感到頗為厭倦,便跟文誠商量,不如打包東西回北歐老家。不得不說,文誠丈夫果然跟文誠一樣,都是一副灑脫性子,他那份薪水對於我來說簡直天文數字了,他們兩個還是拿得起,放得下。

 

文誠丈夫篤信:沒有什麼比快樂和自由更重要。錢,夠用就好。

 

文誠和我一樣是來自熱帶鄉下的窮人,灑脫如他,也忍不住說:「我跟他說,那是好多好多錢好嗎?你就這麼不在乎!可是對於他來說,錢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文誠其實有考慮過不是現在就走,而是多留半年,因為多留半年他就能申請入籍加拿大,成為加國公民。「你也知道我的護照有多不好用,去哪裡都要簽證,還常常遭拒簽。我本來想叫我老公先回去,我在這邊多留半年。可是他說我自己留在這裡不好,說要陪我。但他工作又不開心,我不想他為我勉強留下來。」他露出他招牌的灑脫笑容。「一開始我也有點失落,後來就想清楚了,我這樣等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在這裡生活其實也沒有特別開心,我很早就在想念歐洲了,那本加拿大護照,我其實並不需要吧。」文誠以前提過,他在歐洲有居留權,但要申請入籍相當不容易,所以他一開始才會想要申請加拿大護照。

 

文誠要走我自是非常的不捨得,可是在很久以前我就預知了這一天遲早要來——就像文誠說的那樣,他在這裡,並沒有過得很快樂。我和他最初之所以那麼投緣,也是因為,我們當時,都在加拿大面對了類似的困境。

 

移居海外,多少有點被連根拔起的感覺,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有人脈;學歷打折扣,工作經驗打折扣,薪水更是折扣再折扣,唯一加完又加的不斷上漲的租金和生活成本。

 

加拿大雖然是移民大國,可是作為外來人口想要在加拿大立足,仍是相當不容易。最近我一個朋友便跟我訴苦:「我找工作真是找到好沮喪,能報的不能報的我都報了,還是沒有回音。」她在香港有專業資格,赴加以後馬上考加拿大的資格試,卻發現就算考試合格也還是過不了第一關:「每次一聽見我拿的不是本地學位就馬上把我刷掉,」她搖頭苦笑。「就算我報最初階的職位也還是沒有回音。有朋友甚至問我,會不會想轉行。」

 

可是因為朋友很堅定地想要留在加拿大,再痛苦,她還是決定捱下去,決不回香港。

 

我自己也無時無刻在考慮去留問題。溫哥華的生活成本高得嚇人;距離我學成轉行,又遙遙無期,加上經濟不景,找工作越來越難,我常常問自己:我,真的要留下來嗎?留下來會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東西嗎?

 

 

相關舊文:

 〈我要我的幸福,我去北歐追夢〉



[別人的故事]系列

〈十三歲的他:「我覺得我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

〈他的動畫夢

〈憧憬與失望〉

〈「我為了來這裡,賣掉了家裡的一切!」〉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