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在「運之國」,有三個倒楣鬼當了好朋友

 

[友誼是生命中的光]


 警告:以下是悲慘世界負能量故事放送時間,熱愛正能量的朋友請跳過這一篇。

 

跟兩個朋友吃飯聊天。雖然是同鄉,但我們是在加拿大才認識,因為一個共通點,我們很快變得很熟絡——那就是,我們都很「黑仔」。

 

我在加拿大遭遇過各種奇奇怪怪的大小意外,跟別人說,別人總覺匪夷所思;跟這兩個朋友說,卻至少會有一個跳起來大聲道:「我也試過!」

 

譬如我申請的加拿大信用卡,不知道為什麼無法在網上購物,每次去 London DrugsBest Buy之類的網站買東西,總會在一天後被取消訂單,說是信用卡有問題。這樣的奇葩遭遇同樣出現在朋友 A 身上,因為一開始她只有一張加拿大信用卡,而很多像 IKEA 那樣的商店不接受外國信用卡,她長期只能用 PayPal 結帳。

 

而這次我提起不久前家裡停電,朋友 B 就幽幽道:「我最近也停了兩次電。現在一下大雨我就焦慮,怕又要停電。冬天停電真的很可怕,我在想是不是要買張厚毛氈,可是真的好貴。」她長嘆一口氣。

 

我點點頭,非常理解。為了省電,我現在在家都穿幾層衣服,基本上不開暖氣,加上來加拿大之後胖了十公斤,禦寒能力有所提升,現在停電對於我來說最可怕還是無法做功課,暖氣倒還是其次——當然,等之後再冷一點的時候,停電沒暖氣就真的會很恐怖,在下雪天我這十公斤脂肪可就不夠用了。

 

相比起溫哥華的高昂物價,拿到手的薪水是如此的微薄,乃至於買張毛氈要思前想後,在我們三個看來是正常不過的事。

 

兩個朋友在香港都有很 decent 的工作,來加拿大之後砍掉重練,求職之路並不順暢。朋友 B 尤為一波三折,不斷經歷找不到工作、被解僱、遇到變態上司、被各種剝削壓榨的可怕循環。提起工作,她就搖頭嘆息:「我現在真的很沒有安全感,」她笑苦。「不知道什麼時候停電,不知道什麼時候失業,一切都是說來就來。」

 

我想起停電後我跟同學提起停電令我很崩潰,一個加拿大同學輕鬆笑道:「加拿大就是會停電啊,所以你有電用的時候要心懷感激,不要理所當然。」我問同學:「你試過停電嗎?」他說沒有。我當下氣笑了,差點想跟這個外國人解釋什麼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我把這件事當笑話告訴兩個朋友,朋友沒有笑,只是搖頭搖頭再搖頭,長嘆道:「我好怕這種正能量。」

 

朋友和我一樣,是循加拿大政府開放給香港人的特殊通道來加拿大。她是打算申請永居的,但因為不斷短暫就業然後又失業,到現在還沒有工作夠 1560 小時,未有達成申請要求。現下加拿大政府改變移民政策,申請永居的等候時間越來越長,但中間的過渡措施實行起來又非常混亂,她看著也是憂心忡忡。她說:「六月的時候,我有想過要是再找不到工作,我就放棄了。現在有工作,我打算再堅持一下,不過等可以申請永居,我也不知道到時會變成怎樣……」她表情有些茫然。「如果到時變成幾年也申請不到,我可能還是會回香港就算。唉,現在不想這麼多了。」

 

雖然大家都說移民政策本來就存在很多變數,但大多數香港人來的時候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作出周詳準備,或多或少決定做得有那麼一點倉卒,所以現在的變故,確實令不少人措手不及。

 

我有時覺得,加拿大其中一個問題是不習慣作長線規劃。政府也好,其他機構也好,制定系統制度時似乎都有點缺乏深思熟慮,很多時都是見招拆招,見步行步,做法也不講究統一規範。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這樣,「運氣」在加拿大才變得那麼重要:不同人處理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標準;運氣好壞,決定了得到的待遇,決定了事情的結果。

 

我是那種手氣很不好,從小到大都沒有抽奬運的人。但在香港時,從來沒有特別覺得運氣會影響日常生活;來了加拿大之後,馬上感受到「運氣」的作用被無限放大。

 

我跟朋友笑言,我剛來加拿大就平白無故丟了七千元,堪稱一落地就受到加拿大命運鐵拳的重擊。朋友一臉悵然:「我覺得我是每天都受到加拿大鐵拳的重擊,最近一單,是我被人盜用身份申請信用卡。我也沒亂上什麼網,也不知道是怎麼洩漏個人資料的。」

 

見朋友那麼惆悵,我心裡長嘆一聲。「運之國」啊,加拿大也果然是「運之國」。有和我一樣倒楣,甚至更倒楣的朋友,但我也有認識在加拿大什麼都順利什麼都好的人。大概加拿大還是更適合天生運氣好的人吧?對於沒有好運相助的人——譬如我——加拿大就是名副其實的「艱難大」。

 

因為大家在討論去留,我插口道:「最近經濟不景氣,我很大機會畢業就失業,加上租金好貴,坦白說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到畢業,有時我也在想要不要趁早止蝕離場。」

 

兩個朋友異口同聲:「沒有收入光燒錢真是太恐怖了!」

 

對啊,在溫哥華沒有收入確實是太驚悚的體驗了。

 

 

 

延伸閱讀:

 

〈倒楣的我,在加拿大這個運之國〉


 〈加拿大,艱難大?〉


 〈七千加元離奇失蹤事件〉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中年轉換職場跑道中期回顧

[加拿大的秋天是很美的,但我也是去到今年才有心情欣賞這種美了]


雖然這篇談的是人到中年轉換職場跑道的辛酸,下文亦包含各種來自現實生活的打擊。但在開始正文之前,我想簡單談一談「追夢」這件事。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覺得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或者是那個被用到爛的詞:「夢想」。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想要成就,但生活還是美滿愉快,我並不認為「有夢想」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也不認為「有夢想」的人會比沒有的人生活得更開心。只是有些人,不知道為什麼,生下來就是有些什麼很想做到很想完成,對於這些人來說,實踐這些心願,往往就變成了「人生的意義」。

 

當然,大家都明白,「天不從人願」、「事與願違」是常態;而「心想事成」之所以成為新年祝福語,跟「恭喜發財」一樣,都是因為大家都想要,但獲眷顧的幸運兒只是少數。「追夢」的成功率,從來都是低的。

 

然而人的一生,其實是由「活著的時間」所構成,在一大堆的「不可控」中,我們唯一有點控制權的只是「怎樣運用活著的這些時間」。人生的「意義」,大抵就是我們有沒有用這些活著的時光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即使我目前處於掙扎求存的狀態,我還是覺得,如果一個人真有什麼人生目標是很想完成的話,絕對應該勇往直前,而且越早開始越好,因為年輕的時候,有更多失敗與捲土重來的空間。就算是最後決定放棄,起碼試過了也不會留下遺憾。

 

畢竟二十歲做不到的事情,在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會在到了四十歲的時候變得容易,甚至只是會變成一個更大的挑戰。

 

如果你是一個年輕讀者,那麼這篇對你的啟示,約莫就是拖延所帶來的現實後果;如果你和我一樣,想要中年轉行,那麼我想跟你說的是:轉變不是不可能,但要做好面對難關的準備。

 

回到正題。

 

舊讀者都知道,我在 2020 年辭掉了在香港的穩定工作,去了英國讀書,自此踏上轉換職場跑道的遠征旅程。如今四年過去了,我轉行尚未成功,所以這篇是「中期報告」。

 

對於中年轉行,這幾年來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

 

一、理財很重要

 

沒錯,排第一位的就是錢。對於我來說,錢是工具,不是目的。錢換不回青春,所以在年輕有體力的時候去實踐理想,與把理想放一邊先選擇賺錢,我個人的體悟是前者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錢,那麼請務必做好財務規劃,因為最慘就是付出了青春,放棄了理想,最後卻還是沒有錢。

 

我是失敗的例子,長期欠缺規劃,導致雖然有工作的那十幾年收入不錯,資產淨值仍然偏低。學習投資是一個漫長過程,我因為在這方面非常失敗,只能當反面教材。各位讀者請引以為鑑,學好理財,這樣收入所得才不會被通脹吃掉。

 

二、過程可能比想像中更曲折

 

我從來沒有想過很容易,但現在的進程確實比預期中來得慢。我先去英國讀了一年書,找不到工作於是去了加拿大,換成唸 3D Art,但剛好遇上行業不景氣,近幾年都在裁員,只好再調整方向另外再讀 3D Art 相關的技術課程。除了學費、生活費,時間成本也是遠超預期。如果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那麼明年秋天應該畢業,但屆時能不能找到工作,是一個未知之數。

 

這幾年的生活,毫無疑問非常辛苦,但讓我最感受更深刻的是:最大的心理掙扎,是來自我不夠喜歡 3D Art。我當初轉行的最大目標,是找一份能夠讓我有時間心力寫作的工作,然而這幾年為了轉行,卻荒廢了寫作,第三本小說遲遲未能寫完,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覺得,如果是要中年轉行的話,最好還是選擇一個自己真的很喜歡的領域,不然很難堅持下去。

 

另外就是,如果覺得很難做決定,心裡猶豫不決,那麼這並不一定是出於優柔寡斷,而有可能是眼下的選項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三、年齡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我在《去蘇格蘭看天鵝》那本書裡面提到過一個五十歲才讀書轉行的加拿大同學,我非常佩服她的勇力與毅力,但她至今畢業兩年,並沒有找到工作,一年前為了節省生活成本,不得不離開了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加拿大。

 

撇開職場有沒有年齡歧視不談,年紀大了學新東西確實是不如年輕人快——至少,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在英國讀文學的時候還好,除了英文太差沒遇上什麼問題;但去到加拿大學 3D Art 時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與年輕同學之間的巨大鴻溝——人家一次就學會的東西我要重複學三遍;別人三小時能完成的功課我要做大半天。而且同學體力好,可以讀書、兼職、戀愛、Party……N 軌並行,第二天還是精神奕奕;我呢,光讀書一項就耗光了我的所有精力,而且無法再像二十歲時那樣做功課做通宵。

 

很遺憾生物的生理設計都是由青春變老,所以只有等老了,才知道曾經的青春好體能是多麼寶貴的東西。

 

容我再次強調:如果你有什麼人生目標渴望完成的話,請把握青春,盡早開始。年紀大了,即使經濟上比年輕時寬裕,還是有可能無法抵消其他隱藏成本所帶來的影響。

 

舉個例子,上個禮拜我和朋友去看 Flamenco,那天我日間上課,晚上看表演,理論上並不衝突,但實情是那場表演我是如坐針氈,心裡惦記著沒有做完的功課,看得一點也不享受,只是不斷祈禱表演快點完場,讓我可以回家。

 

日間朝九晚五的課,真的令我很累很累。年少時那種下課去做兼職,下班後再去看展覽、看表演,可以把生活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的日子,是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中年再讀書,不至於學不會,也不至於學不好,但真的要花上比以前、比其他年輕同學要來得多的心力和時間,而且對於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比以前要來得高。

 

我今年年中的時候搬了一次家,搬家之後,精神狀態明顯比之前要好,除了因為搬家之後少了很多亂七八糟莫名其妙的天降橫禍,還因為我的睡眠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

 

這幾個月睡得夠,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這兩年長期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這主要是跟之前的室友作息不一樣,我又必須在安靜的環境下才能專心工作,導致我總是太晚才睡,又太早就醒過來。

 

以前住家裡,也不見得和所有人的作息都一樣,但當時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年紀大了,身體似乎對環境的容忍適應程度也大大降低。翻譯成白話就是:沒有變有錢,身體卻嬌貴了。

 

新居租金很貴,對我的經濟造成沉重壓力,但矛盾的是,最近這幾個月是我在加拿大這三年裡生活得最好的一段時間。

 

這種狀況令我不禁想重提第一點:做好理財規劃實在是重中之中。如果我當初有好好理財,現在就不必時常為錢發愁了。

 

所以結論是:錢買不到青春,有什麼心願請盡早付諸實行,實在缺錢要向現實低頭的話,請做好財務規劃。

 

至於我這個中年轉行的實踐結果,大概最快要到明年秋天,才會有更新進展了——如果我最後有成功讀完所有課程的話。



**其他日常分享與小短文,請見我的   Facebook Page**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溫哥華生活紀事] 種族歧視,以及,生存的壓力

[溫哥華的冬天還沒到,我的精神寒冬倒是提前了]

 

趕功課的時候時常忘了日夜,等終於有空了決定到外面去逛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因為確實想不出來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最後去了逛 Metrotwon 的商場。這個購物商場應該算是大溫地區數一數二大的商場了,但人在加拿大實在沒什麼購物慾,沒逛多久,就想回家。

 

離開前決定去附近的 Dollarama 一趟,買盒保鮮袋,就這樣在商場玻璃門的位置迎面遇上一個大概四十歲的白人女人,我們距離很近,但沒有撞上。我一開始沒有看見她,所以步伐有點急。自動門一打開,我剛抬眼,她就對著我瘋狂輸出連串髒話,關鍵詞是「China」和「Vagina」。那一刻,沒有憤怒沒有害怕,我只是非常驚訝。匆匆一瞥間,只見她臉上溢滿厭惡與憎恨。

 

我沒有停頓,繼續向前走,自動關上的玻璃門把這個憤怒的金髮女子與她的咒罵阻隔了在身後。

 

Dollarama 裡找保鮮袋的時候,我想著:我跟加拿大真是沒有緣份,明明加拿大人以友善見稱,加拿大社會也最講究族群共融,結果我人生去過這麼多地方,明刀明槍的種族歧視只見識過兩次,居然兩次都是在加拿大。

 

這次以外,另一次是在 Chinatown。我和一個也是香港來的朋友去那邊吃菠蘿油,結果一個白人男人對著我們叫了好久的「ching chong」。我當時心想:都什麼年代了,還 ching chong!我以為這麼老套的東西是在幾十年前的舊電影裡才會出現。

 

這兩次經歷,最神奇之處是 Chinatown Metrotown 都是有很多華人聚居的地方;我以前還一直以為是少接觸才容易產生歧視偏見。

 

休息了一個禮拜,網課那邊又開學了,我的美術課迎來了最後一個學期。與此同時,程式課那邊我也交了第一份佔分很重的程式功課。剛開始寫的時候,心裡怕死了,覺得肯定寫不出來。後來看了兩天 YouTube,功課居然就寫好了。難怪我那些讀 Game Design 出身的同學都說:「看 YouTube 吧,YouTuber 通常都講得比老師好太多。我們學寫程式都是看 YoutTube 學會的。」

 

讀書很忙,功課很多,但單就課業而言,我還能應付。最大的壓力來源,去到最後原來並不是學寫程式,而是生活本身。

 

雖然一再壓縮生活開支,但財政上還是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我貪小便宜,想在銀行開那種高息戶口,浪費了不少時間之後被告知並不合資格,銀行職員一再跟我說最直接是把發薪的 Payroll 轉過去,但我沒有工作哪來的 Payroll 呢?後來轉而去另一間銀行開了一個學生戶口,申請了一張信用卡。沒有工作,加上是全職學生,銀行僅批了一千加元的額度。我之前還在工作的時候有申請過別的信用卡,所以幸運地還是有信用卡可以用。在加拿大,Credit Score 很重要,這個數字會影響包括租屋在內的生活多個層面。要改善 Credit Score,便要懂得正確使用信用卡;想要提升信用評級,每個月的消費不能超過信用卡額度的三成。一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所以Credit Score 怎麼也升不上去;後來知道了,每次大額消費後馬上清繳欠款,令消費額維持在 30% 以下,這樣 Credit Score 才慢慢好轉。所以拿到一千加元額度的話,實際能用的只有三百元。

 

所有這一切,都側面反映了有工作的重要性。然而,遊戲業的前景持續不明朗。我去 LinkedIn 找校友的 Profile,結果不論是美術學校那邊的,還是程式課的應屆畢業生,大部分人的頭像都掛著「OPENTOWORK」的綠圈圈。兩三年前,程式課的畢業生可是未畢業就能找著工作;現在大環境確實是不一樣了。

 

精神壓力大,加上我在溫哥華除了讀書完全沒有生活,在愛丁堡看完 Fringe 之後被振奮的士氣完全消退,我的精神狀況開始反覆向下,具體就表現在身體出現的各種痛症。

 

星期一的時候,毫無緣故地忽然頭就很痛,痛到完全睡不著,最後一宿未眠。第二天起牀,浴室鏡子裡的倒影形容憔悴,臉色蒼白如紙。登時心想:真是見鬼了。因為精神狀態非常不好,最後只得放一天假,什麼也不做。但糟糕的是,躺在牀上卻又睡不著。

 

隔天總算好了點,猶豫了一陣子,我點開了香港的求職網站,這還是過去四年來的第一次。我用各種關鍵詞認真搜索了兩句鐘,不出意外地沒有找到感興趣的工作。要是回歸本行的話,工作機會是有的,只是薪水不怎麼好,我也實在不想做。

 

現在唸的科目,大概是我有能力讀好的東西,長遠的前景也大抵是不錯的。只是我的精神狀況現在有點不好,甚至呈現每況愈下的敗象。到底是不是能夠撐到畢業,我也就實在是有點不敢說了。



**其他日常分享與小短文,請見我的   Facebook Page**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重訪英國有感 (三) ] 我要何去何從

 

[攝於愛丁堡 Waverley 火車站附近,是以前從宿舍去王子街的必經之路]


最近在學怎麼用 Marvelous Designer,越學越起勁,越用越歡樂。

 

Marvelous Designer 是一款專門針對衣物服飾製作的3D 軟件,用電腦模擬衣物穿在角色身上時的各種皺摺。這個軟件用起來有點像做裁縫,原理很相似,只是布料和針線都是虛擬的。現實中我手工不濟,以前家政課學織毛衣,沒織兩行就把針步完全織錯了;沒想到在虛擬的世界,我居然做得還不錯。

 

上個學期其實就在學 Marvelous Designer,只是我很快就放棄了,覺得好難好煩,總之不想學。

 

差別是什麼呢?可能是——我剛剛去完愛丁堡參加完藝穗節回來。

 

我知道這個答案聽起來令人很無言,叫人很想翻白眼,可是,我覺得,這真的就是轉變的原因之一。

 

是的。之一。

 

除了因為去完 Fringe 心靈滿足,還因為搬家後運勢轉趨正常,終於不必每天應付一堆雞飛狗跳的無厘頭天降橫禍,而且新家還很好住,每天都睡得很好。

 

生活就是這樣的,一個整體。

 

我為什麼會來溫哥華學 3D Art 呢?除了因為朋友推薦,也因為我還在愛丁堡讀書時學過幾個月,覺得感興趣也有一定滿足感,所以最後才決定花那麼多精力搬來溫哥華,讀完一整個專業訓練課程。

 

然而,舊讀者都知道,我讀這個專業課程讀到滿腹挫敗感,甚至堪稱意興闌珊,幾次在退學的邊緣掙扎。不單讀者看得一頭霧水,心想這是何苦來哉,連我自己也充滿懷疑,不明白為什麼會跟最初的認知差那麼遠。

 

現在回頭看,我想那是因為,生活是一個整體,不能靠單一的項目支撐起全部。

 

我來了溫哥華兩年多不足三年,頭兩年的生活非常不愉快,而且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頂點是去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我並不是一個重視節日的人,以前也不怎麼慶祝聖誕節,只是人在異地,而且是一個自己有點適應不良的異地,總是渴望聖誕快樂——其實也挺反智的,平日不開心怎麼聖誕就會忽然開心起來?但反正,那個聖誕是我人生過過最糟糕的聖誕,我甚至在想,我以後也不想在溫哥華這個鬼地方過聖誕。這和我那一年的生日願望一致——希望以後也不用在溫哥華過生日。

 

在溫哥華的生活為什麼過得這麼糟糕,太多前因後果,唯一簡單直接的是那極度兇猛的負面情緒。我記得,那時在看 Netflix 的《The Crown》,有一集講戴安娜情緒失控,其他皇室成員在背後議論這件事,其中一個,好像是瑪嘉烈公主吧,她說了一句大概是這樣的對白:「她太不開心了,人抑鬱的時候會做很多瘋狂的事。」這一句話擊中了我。我覺得自己當時就處於這種瀕臨崩潰,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邊緣。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可是這確實就我當時精神狀態的寫照。

 

朋友勸我:「不開心便不要留下來。」可是,不留下來,我要去哪裡呢?人可以不談論政治,政治卻不會放過任何人。無論是留在溫哥華,還是回香港,對於我來說,都不是好的選項。

 

我剛到溫哥華的時候,去參加 meetup event,好幾個當地人跟我說:「溫哥華是一個很寂寞的城市。」我當時很詫異,也很疑惑,問來問去也沒弄明白溫哥華寂寞在哪裡。在溫哥華生活兩年之後,這居然也成為了我的總結。

 

不是因為在溫哥華沒有朋友,而是有朋友在身邊還感到深刻的孤獨感,那才是更可怕的寂寞。

 

劉索拉有本書叫《你活著因為你有同類》,書的內容我早已忘光,就記住了書名。我這次去愛丁堡借住朋友家,她室友也在唸博士,唸的是建築。她的書桌上放了兩本村上春樹小說的英譯本,我很驚喜,跟她聊村上春樹。我不是村上迷,但真的好久沒有遇到過看村上小說的人了。

 

臨離開愛丁堡的前一天,我沒跟朋友一起去看表演,而是獨自去了逛美術館。愛丁堡有非常多免費的博物館,我那天一口氣逛了四個,從傳統油畫到當代裝置藝術,我都貪婪地沒有放過。

 

我身在加拿大的朋友笑我「總是喜歡這種貴族才喜歡的東西」。文學跟藝術都是普通人不該接觸的玩意麼?但在愛丁堡,這些都是免費的,我去看畫展沒花一分錢。

 

當然,我明白這就是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質,反過來,想在愛丁堡看冰上曲棍球也是緣木求魚,因為愛丁堡的天時地利人和並沒有成就輝煌的體育事業。

 

坦白說,我是有想過要不要搬去愛丁堡長住的。但人在情緒平穩的時候,理智就會回籠。愛丁堡的物價雖然還是比溫哥華低,但證簽、搬遷等各種費用加起來,並不是一個小數目,我在溫哥華的生活開銷太大,這兩三年下來,手裡已經沒有什麼餘錢。再者,就這樣回去的話,根本沒解決一開始的最大問題——我在愛丁堡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以前想著溫哥華失敗了還能回愛丁堡,不過是自我安慰。資源有限,作出抉擇那一刻,就意味著只能是二選一。

 

所以,我現在到底是要何去何從,老實說,我也並不知道。可能還是得先看看能不能順利畢業,其他的之後再算。

 

但這一刻,我很慶幸,這個書唸起來終於有點從前的影子;我做功課,終於不是一種只想交差了事的心情;曾經混亂崩潰的異國生活,終於有了一點起色。

 

 

相關系列

 

[重訪英國有感 () ] 為什麼物價貴了那麼多,還是比加拿大便宜


[重訪英國有感 () ] 人生不是童話故事

 

《去蘇格蘭看天鵝》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重訪英國有感 (二) ] 人生不是童話故事

[童話般的愛丁堡,卻不等於住在愛丁堡就能活出童話故事]

 

這次去愛丁堡的時候,剛好碰上兩件事:一是負責收垃圾的工人醞釀罷工,英國報章預言愛丁堡將出現滿街垃圾的可怕場面;二是英國出現針對外國移民的騷亂,關於英國很危險的說法甚囂塵上。

 

結果在我抵英的前一天,工會與資方展開談判,罷工暫緩,我在愛丁堡的那一個星期,街道仍然整潔;而傳說中要擴散至蘇格蘭的騷亂,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本來說要在 Glasgow 集會,後來也是沒了下文。

 

我覺得是我幸運,朋友卻說:「我一直不覺得騷亂會蔓延至愛丁堡,蘇格蘭人根本不 care 什麼外國移民啊失業率很高啊這種事,去搞暴動還不如去酒吧醉生夢死。而且現在還正值 Fringe 呢,滿街都是外國人,要是誤中副車怎麼辦?」

 

有時我覺得愛丁堡有點像世外桃源,外面紛紛擾擾,這裡還是一片祥和。因為愛丁堡實在不錯,我的朋友都想留在愛丁堡,但要留下來,卻也是談何容易。

 

我的朋友之中,五個正在攻讀博士。學術之路不好走,沿途各種兇險,其中一個朋友,因為參與的研究項目爛尾,導師又不想費精力救她,致使她讀了兩年的博士研究出現未來無法畢業的風險。她苦思冥想良久,決定棄讀。本來她作為研究生有一點學生補助,棄讀的話就會完全沒有收入,於是她急切想要找到一份工作。然而她最想得到的那份工作卻在我們為她慶祝生日那天拒絕了她,令她禁不住當眾落淚。

 

她想要找實驗室的工作,但她專精的領域,在蘇格蘭境內工作機會並不多,很大概率要去英格蘭,甚至是北美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她實在不想去。她在英國生活了超過十年,早幾年就是在英格蘭度過。她至今忘不了她臨大學畢業時發生過的一件事:她當時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一個新來的亞洲人教授。這個教授英語不太好,而且明顯無法融入學校的文化,朋友猜他應該有受到其他人的排擠,反正結果就是,學期還沒完結,這個教授就丟下一切回家鄉去了,留下徬徨的她,變成了沒有人理的無主孤魂。

 

是的,學校明知道她的處境,卻沒有伸出援手,任由她自生自滅。而且最令她心寒的是,在發現自己沒了指導教授那天,她在下課後,獨自趴伏在實驗室的長桌上哭到雙肩發抖,結果一個負責管理實驗室的老師走過來,拍了拍她,冷漠道:「脫下實驗袍,掛回原處。」

 

經此一役,她決定去蘇格蘭。這只是擊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前她還經歷過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令她覺得自己可能不太懂得怎麼和英格蘭人相處。無獨有偶,提起英格蘭,我的幾個朋友都面有難色,委婉表示跟英格蘭人打交道「需要技巧」。

 

但英格蘭確實有較多工作機會。我一個朋友,去了倫敦工作,且獲得工簽贊助,六年後可以成為英國公民;另一個朋友,快要博士畢業,也是在英格蘭的大學找到研究員的工作。

 

蘇格蘭找工作不容易,同樣不容易的,還有「讀博士」這件事。

 

這次去英國,順道慶祝一位朋友博士畢業,他這個畢業,也是來之不易。他的研究進行順利,沒有任何問題,差錯是出在簽證上。因為要遷就 external examiner 的時間表,他的論文答辯日期被安排在他的學生簽證完結之後,他於是要申請延長學生簽證,沒想到因為他是在疫情期間入學,學校沒有給他安排通過 ATAS 的審核 (即證明學生從事的高科技研究與核武之類的大殺傷型武器無關),於是學生簽證也就無法延長。那刻,朋友驚慌失措,想著莫不是辛苦了這麼久,最後竟要毁於一旦。幸好,四處奔波之後,終於有驚無險地解決了簽證的問題。只是在此期間,一如預料,學校什麼協助也沒有提供。

 

為此我們幾個皆感嘆:作為學生,你以為你能倚靠學校,沒想到有事第一個丟下你不管的,就是學校。

 

另一個在唸博士的朋友,就是收留我的那個朋友。她這個博士唸得不很順利,主要是和導師有點溝通不良。有一天晚上,她因為壓力太大,憂心過度,忍不住哭了出來。她因為論文的草稿無論怎麼改導師還是不滿意,而陷入強烈的自我質疑,覺得自己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只是因為運氣好,而不是基於實力。這種迷失的心情,在讀博士這個漫長又孤獨的過程中,其實很常見。讀博士,真的,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

 

尤其是如果研究的項目沒什麼資金的話,讀博還意味著會很窮。一個朋友就幽幽地跟我說:「我銀行戶口只剩下 £110 了,要捱到月底。」我能說些什麼呢?唯有安慰道:「還有兩星期不到,捱一捱就過了。」

 

真實的人生真是很俗氣的。即使是再美麗如畫的城市,大部分人的生活,也不會是一個童話故事。

 

 

相關系列

[重訪英國有感 () ] 為什麼物價貴了那麼多,還是比加拿大便宜


[重訪英國有感 () ] 我要何去何從


《去蘇格蘭看天鵝》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