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HKPO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2011

去了聽香港管弦樂團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我對古典音樂認識很少,去之前對「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沒什麼概念,只是見HKPO的新年音樂會年年座無虛席,雖然史特勞斯為主的曲目令我很遲疑,還是去了湊熱鬧。

場刊說,以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作品來慶祝新年的傳統源於1920年代末,後來維也納愛樂樂團沿襲這個傳統,每年一月一日舉辦演奏「全史特勞斯作品」的音樂會。我看了頓時對貨真價實的納也納新年音樂會失去興趣。

節目表上的13首曲目,我最欣賞的是蘇佩 (Franz von Suppe)的<<詩人與農夫>>,他顯然跟史特勞斯家族沾不上邊。我聽過的史特勞斯作品不多,但大部份不是我那杯茶。這次新年音樂會挑選的樂目尤甚,多數曲風甜美、工整得像沒有靈魂的塑膠芭比。HKPO的水準很好,只是這些曲目我沒有共嗚。

雖然如此,這場新年音樂會我還是看得很開心。奧地利籍指揮 Johannes Wildner活力十足,他常常在指揮台上跳來跳去,又搞怪摘下台前裝飾用的花,送給坐在他附近的樂團成員。他學了一句字正腔圓的廣東話「你好」,努力發揮最大經濟效益說了一次又一次,每次有遲到的觀眾入場他就大聲叫「你好」,正一「學左唔好SAI」。他有機會就搞爛gag,惹觀眾發笑。穿著黑色踢死兔的他不知道為什麼令我一再聯想起米奇老鼠——其實他真的挺像的,除了鼓起的大肚子比較圓之外。

全個音樂會我最喜歡的是安歌的<<藍色多瑙河>>,聽的時候我想起從前看過的華爾茲舞,舞者雙雙隨著美麗的旋律優雅地滑行、旋轉,像流雲;白的、藍的、紫的紅的及地長的裙襬隨著舞者靈巧的迴轉而綻放成一朵又一朵的花,非常的美,卻又稍縱即逝。

回來在youtube上搜尋用<<藍色多瑙河>>作背景音樂跳的華爾茲,卻是意外的難找。勉強找到一段短片還可以,還是遠不及想像的十分之一來的好看和教人目眩。果是還是幻想最美。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好人

我對小時候的印象很模糊了。我懷疑我六歲之前應該是那種古靈精怪,很讓大人頭痛的小怪孩。有次我們一家去親戚家拜年,我看見一個阿姨脖子上繞了一圈很古怪的東西,就扭過頭很大聲的跟父母說:「你瞧,阿姨頸上掛了隻死狗。」不消說,這令所有在場的大人都極其尷尬。那時的我,並不知道世界上有「皮草」這玩意,也不曉得那隻很像狗的東西,名曰「狐狸」,是高貴的象徵。

我媽媽很努力的教我禮數,她說不可以亂說話,對著長輩只能說好聽的話。從我由小到大都沒什麼長輩緣可見她的教導不很成功。我大概是名副其實的「狗嘴吐不出象牙」。

在成長的日子裡我一直有一定程度的調適困難。我身邊所有的人都似乎比我會做人,其他人的人緣似乎總比我來的好。漸漸地,我不太講真心話——尤其是批評的話。

大學時代認識了一個同學,他人好的沒話說,你請他幫忙他能幫的一定幫。他待你那麼好,以致我和幾個同學都以為他肯定當我們是好朋友。直到有一天,畢業了,group project 都做完了,找他參加大同聚會,他一直推。我直截了當問他這是幹什麼,我很煩,問了很多次,他不得不答我:我沒當過XXX是朋友。

之所以想起這件事,是因為最近在讀 Khaled Hosseini 的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燦爛千陽>>)。

小說中,小女孩 Mariam 是富賈 Jalil 和女僕 Nana 鬼混後生下的私生子。儘管Nana 一直告訴女兒她是不受歡迎的「意外」,Jalil 根本不想要她,Mariam 就是不信,因為 Jalil 待她是那樣的好。她認為他如果只是想贖罪而不是真心愛惜她,不可能待她那麼好。後來悲劇發生,亦正是因為Mariam 判斷錯誤,自視太高。

小說中的Jalil 覺得是 Mariam 逼他——如果她沒有逾越本份,他其實不介意一直把戲演下去。如果可以,他當然是希望做好人的。

我們當然都有希望得到別人讚美和肯定的時候,我們當然會在乎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可以,我們當然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不錯的人。

不過,我想,做人如果能夠誠實一點,有時或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悲劇與怨憤。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理想主義者

本身並不特別喜歡看電視劇,平日也沒有追看劇集的習慣。於是,本來並不打算摻一腳談<<天與地>>。

<<天與地>>在無線電視劇中,確實很出格。因為家裡有人是它的粉絲,我也就斷斷續續的看了一點。我想大概是因為我頗喜歡讀文學,而不少文學作品在表達手法上都以突破傳統為己任,很多人說<<天與地>>不易看明白,我倒不覺得。有時反而覺得它的插敘、暗喻和各種象徵、寓言挺有親切感。

<<天與地>>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是那段全城熱傳,出自劇中資深音樂人 "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的對白,我想不少朋友都看過了,也就不贅言了。我對這段對話頗有同感。不必去到文藝、音樂、人生哲學這樣的層次,其實單是日常飲食,在很久以前已經出現單一化的現象。我小時候上不同的茶樓就會吃到不同的點心,現在去哪一間基本上味道都是一樣的。

而真正令我覺得感動,是我在蘋果副刊讀到的戚其義和周旭明的訪問。周旭明在訪問裡這樣說:

「家明除了是角色,也是寓意,他是每個人的理想。當人吃掉理想,各人會各有一套生存態度。葉梓恩就是一直沒有放棄理想的人,所以她開始時並不快樂,可以想像,一個三十多歲的人,還執意於十多歲時的理想,一定不會快樂的。」

我一直不太喜歡「理想主義者」這個詞,一方面「理想主義者」聽起來很高尚,另一方面又令人覺得代表了近乎無知的天真,彷彿理想主義者都不食人間煙火,彷彿他們都沒有考慮過現實的需要。而我覺得,執著於理想的人不一定是這樣的。

不過,我認同周旭明的話,去到三十多歲仍然執著於年輕的理想,幾乎肯定要感到失落。

很多時候我們把三十歲當成是人生的分界線,過了三十歲,就要成熟,要理性,不可以再任性地過生活——意思就是說,是時候要成家立室了,要腳踏實地找份長工,開始存退休金,而這些,很多時候和追尋理想並不相容。

令我感動的正是戚周二人面對這種困境的取態。記者問戚其義他是四個角色 (指葉梓恩、Ronnie、黑仔和鼓佬)中的哪一個,他答:「我就當然是葉梓恩。我覺得,咁大個台裡面,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堅持的。我感到不快樂時會在戲劇裡尋找快樂。葉梓恩面對這種環境也一樣,明知個台係咁,但我的理想在這裡呀!我們在公司尋求另一種快樂,另一種空間和平衡。」

我所理解的「理想主義者」就是如此:他明白現實的限制,然後他堅持了下去。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In Time (潛逃時空)

中文譯名跟 Inception <潛行空間>很像,香港的電影譯名就是喜歡來這套。

看之前就聽人說,亮點是女主角,某友人還跟我說她全場的視線都追著女主角跑。所以雖然覺得背景設定挺有點創意,卻對它沒什麼期望,但求週末能看點鬆弛神經又不會無厘頭得太過份的東西——好吧,我很膚淺的。

結果反而覺得它遠沒想像中爛。

電影的構想不錯,說在未來「時間」——確切來說是「生命」——成為了交易的貨幣,所有人到了25歲就會停止衰老,手臂上的時計就會開始倒數。工作賺回來的是「時間」,日常生活花費的,也是「時間」,譬如坐巴士要扣1小時,交租要扣一天,諸如此類。如果一個人夠富有,時間無限累積,便可以得到永生。

當然,所有人都永生的話地球很快人口爆炸,電影裡出現了幾次的一句對白是:要死很多人,才能換得一個人的永生。

男女主角看不過眼這種富人有幾千年生命而窮人卻要天天跟時間競賽的巨大落差,跑了去劫富濟貧,把搶回來的時間到處派,然而他們很快發現,這樣根本沒有用——流通的時間多了,商販便大幅加價,手頭的「時間」就算多了還是追不上通脹。

同行的友人說這樣的未來很悲哀,時間就是金錢顯得命很賤。然而這套電影我想並不是單純滿足幻想的科幻電影,它想講的顯然是當下的世界。

我們現在大概也是這樣的,很多窮人被剝削,然後成就了幾個富商。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我想當教授」

讀到一個挺有意思的網誌,叫100 Reasons NOT to go to the Graduate School (下簡稱100 Reasons),作者矢志列出100個不讀研究院 (作者專討論人文學科) 的原因,還呼籲網友跟他一起想。我讀了其中45個,覺得大部份跟我聽回來的情況頗為相近。

讀書時我是一個書呆,所以身邊的朋友理所當然大部份是書呆。有些讀文學歷史、有些修科學。我曾幾何時想過「獻身研究」,後來寫過幾篇學術論文,發現一點也不好玩,光做註釋就搞得我頭昏眼花,就沒在學術路上走下去。

身邊倒有不少朋友選擇了學術這條路:有搞人文學科的,有泡實驗室的;有的在本地升學,有的不惜借錢往外國去。100 Reasons裡的第29條曰:你或許一開始並沒有當教授的打算,後來你發現讀完博士,你已別無選擇。

不能否認有很多學生像網誌說的那樣,做人「懵盛盛」,沒想清楚為什麼要讀研究院就糊里糊塗讀了。譬如本人當年考慮讀,便出於「唔知畢業做咩好」、「我好鍾意讀書」、「讀左先算」等等等等完全不成理由的原因。然而我那些最後真的讀了上去的朋友,卻是一開始便立志要成為教授的。事隔數年,若不把成功上岸的師兄姐算在內,畢業後真的當上了教授的人數目前為 0。

100 Reasons 說人文學科的前景黯淡,可是我那些從事科學研究的朋友似乎也沒有多如意。文科也好,理科也好,博士畢業還是無止境地做博士後 (雖然似乎科學那邊真的比較好景,連博士後也多上許多)。在外國混不容易,回來卻是更加難。其中一個讀書成績一向很好的朋友最近跟我說,他很想很想回香港,如果沒辦法在香港找到 tenure-track的話,他就改考政府工。花了那麼多時間精神卻考公務員,而且還不知道考不考得上——那個網誌說的好,There is a psychological cost for quitting.

其實到外國讀博,本來就有點孤注一擲,要付出的代價或許比從前憑空想像的要大很多。譬如我這位朋友在外國讀博期間,父親因病過世,他雖然盡力請假,但大部份時間都無法待在香港。現在家裡只剩下母親,想盡點孝道,卻沒有錢。這些都是20歲的時候不會預算到的東西——不會想到30歲人卻還沒「正式」工作過會有多難受。

網誌第43個原因連結了 Thomas H. Benton的文章 The Big Lie About the 'Life of Mind'。據講Thomas H. Benton 是英文系的副教授,他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勸人不要讀人文學科的研究院,因為畢業就失業,除非肯做廉價勞工,當人工低兼沒福利的Adjunct。他說不少人寫信罵他「功利」,對不起學術,還說能過the "Life of Mind"即使沒錢也應甘之如飴云云。我不否認能把興趣變成自己的職業自是妙不可言,也確實認同「錢」並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但我想,很多人——至少我不少同學確實如此——在走上學術之路前,還是像Benton說的那樣,其實並不十分清楚等在自己面前的是什麼。

100 Reasons還有幾篇談感情的文章,我讀了也頗感慨。下次有機會再談。

典型

11月來到了最後一天,整個11月我就是在忙忙忙,公司裡的FILE堆得半天高,三面成牆,把我圍在中間,我這是坐困FILE城。

大概是對得電腦太多,這幾天都眼睛發痛。

不經不覺踏足社會已有好幾年 (那個「幾」總之多過三就是了),到現在還是不很習慣上班下班,回家就看電視睡覺,週六日去主題公園,放長假去外遊的「典型都市人生活」。

太久沒看書就覺得人很虛;太久沒看電影見到trailer就雙眼發青光;太久沒遇見知同道合的書友就只好在網誌裡自言自語。

畢業後時間一直過得很快,快到回首一看,暗自心驚。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文學

非常喜歡讀小說。

讀過的小說中,有兩本異常喜愛,其一是Patrick Sueskind   Das Parfum (中譯《香水),另一本是Khaled Hosseini  The Kite Runner (中譯《追風箏的孩子)

我第一次讀罷《香水》,全身冒雞皮疙瘩,指尖發寒。就可惜出版社竟把作者的姓Sueskind譯作「徐四金」,這麼俗氣的名字跟小說的意境未免差太遠了。

後來《香水》拍成電影。如果沒讀過小說就看電影,應該會覺得電影不錯,但我看了小說在先,就覺得電影實在差太遠。尤其是小說臨近結尾時的那種震撼,電影完全拍不出來。友人甚至沒看懂,一直問我:結尾那幕是什麼意思?


《香水》構思獨特,詞藻華麗,關於氣味的描寫非常細膩,又同時予人無窮的幻想空間。The Kite Runner 則是另一種風格。作者的筆觸淡然平實許多。


雖然The Kite Runner大熱跟故事的阿富汗背景應該脫不了干係,但我喜歡這本書卻與它任何可能有的政治意蘊無關。這本書在我讀來是在講「忠誠」與「背叛」。男主角自私又懦弱,背叛兼出賣自己最好的朋友。然而讀完整個故事,我卻沒對這個男主角生出厭惡,只是在讀畢之後,掩卷嘆息許久。讀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卻沒恨這個叛徒,這種閱讀體驗,在我來說還是第一次。


後來跟一個「文學青年」提起這本書,他第一個反應就皺眉。他認為這種「暢銷書」都沒有可讀之處,我問他有沒有看過,他說他不會看這種明顯是炒作「阿富汗議題」的書。接著他就跟我談卡夫卡,說這些書跟真正的「文學」差遠了。


卡夫卡不是不好,他很優秀,但為什麼要那麼刻意的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為什麼要認定「暢銷書」都沒有價值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