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歡讀小說。
讀過的小說中,有兩本異常喜愛,其一是Patrick Sueskind 的 Das Parfum (中譯《香水》),另一本是Khaled Hosseini 的 The Kite Runner (中譯《追風箏的孩子》)。
我第一次讀罷《香水》,全身冒雞皮疙瘩,指尖發寒。就可惜出版社竟把作者的姓Sueskind譯作「徐四金」,這麼俗氣的名字跟小說的意境未免差太遠了。
後來《香水》拍成電影。如果沒讀過小說就看電影,應該會覺得電影不錯,但我看了小說在先,就覺得電影實在差太遠。尤其是小說臨近結尾時的那種震撼,電影完全拍不出來。友人甚至沒看懂,一直問我:結尾那幕是什麼意思?
《香水》構思獨特,詞藻華麗,關於氣味的描寫非常細膩,又同時予人無窮的幻想空間。The Kite Runner 則是另一種風格。作者的筆觸淡然平實許多。
雖然The Kite Runner大熱跟故事的阿富汗背景應該脫不了干係,但我喜歡這本書卻與它任何可能有的政治意蘊無關。這本書在我讀來是在講「忠誠」與「背叛」。男主角自私又懦弱,背叛兼出賣自己最好的朋友。然而讀完整個故事,我卻沒對這個男主角生出厭惡,只是在讀畢之後,掩卷嘆息許久。讀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卻沒恨這個叛徒,這種閱讀體驗,在我來說還是第一次。
後來跟一個「文學青年」提起這本書,他第一個反應就皺眉。他認為這種「暢銷書」都沒有可讀之處,我問他有沒有看過,他說他不會看這種明顯是炒作「阿富汗議題」的書。接著他就跟我談卡夫卡,說這些書跟真正的「文學」差遠了。
卡夫卡不是不好,他很優秀,但為什麼要那麼刻意的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為什麼要認定「暢銷書」都沒有價值?
讀過的小說中,有兩本異常喜愛,其一是Patrick Sueskind 的 Das Parfum (中譯《香水》),另一本是Khaled Hosseini 的 The Kite Runner (中譯《追風箏的孩子》)。
我第一次讀罷《香水》,全身冒雞皮疙瘩,指尖發寒。就可惜出版社竟把作者的姓Sueskind譯作「徐四金」,這麼俗氣的名字跟小說的意境未免差太遠了。
後來《香水》拍成電影。如果沒讀過小說就看電影,應該會覺得電影不錯,但我看了小說在先,就覺得電影實在差太遠。尤其是小說臨近結尾時的那種震撼,電影完全拍不出來。友人甚至沒看懂,一直問我:結尾那幕是什麼意思?
《香水》構思獨特,詞藻華麗,關於氣味的描寫非常細膩,又同時予人無窮的幻想空間。The Kite Runner 則是另一種風格。作者的筆觸淡然平實許多。
雖然The Kite Runner大熱跟故事的阿富汗背景應該脫不了干係,但我喜歡這本書卻與它任何可能有的政治意蘊無關。這本書在我讀來是在講「忠誠」與「背叛」。男主角自私又懦弱,背叛兼出賣自己最好的朋友。然而讀完整個故事,我卻沒對這個男主角生出厭惡,只是在讀畢之後,掩卷嘆息許久。讀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卻沒恨這個叛徒,這種閱讀體驗,在我來說還是第一次。
後來跟一個「文學青年」提起這本書,他第一個反應就皺眉。他認為這種「暢銷書」都沒有可讀之處,我問他有沒有看過,他說他不會看這種明顯是炒作「阿富汗議題」的書。接著他就跟我談卡夫卡,說這些書跟真正的「文學」差遠了。
卡夫卡不是不好,他很優秀,但為什麼要那麼刻意的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為什麼要認定「暢銷書」都沒有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