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理想主義者

本身並不特別喜歡看電視劇,平日也沒有追看劇集的習慣。於是,本來並不打算摻一腳談<<天與地>>。

<<天與地>>在無線電視劇中,確實很出格。因為家裡有人是它的粉絲,我也就斷斷續續的看了一點。我想大概是因為我頗喜歡讀文學,而不少文學作品在表達手法上都以突破傳統為己任,很多人說<<天與地>>不易看明白,我倒不覺得。有時反而覺得它的插敘、暗喻和各種象徵、寓言挺有親切感。

<<天與地>>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是那段全城熱傳,出自劇中資深音樂人 "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的對白,我想不少朋友都看過了,也就不贅言了。我對這段對話頗有同感。不必去到文藝、音樂、人生哲學這樣的層次,其實單是日常飲食,在很久以前已經出現單一化的現象。我小時候上不同的茶樓就會吃到不同的點心,現在去哪一間基本上味道都是一樣的。

而真正令我覺得感動,是我在蘋果副刊讀到的戚其義和周旭明的訪問。周旭明在訪問裡這樣說:

「家明除了是角色,也是寓意,他是每個人的理想。當人吃掉理想,各人會各有一套生存態度。葉梓恩就是一直沒有放棄理想的人,所以她開始時並不快樂,可以想像,一個三十多歲的人,還執意於十多歲時的理想,一定不會快樂的。」

我一直不太喜歡「理想主義者」這個詞,一方面「理想主義者」聽起來很高尚,另一方面又令人覺得代表了近乎無知的天真,彷彿理想主義者都不食人間煙火,彷彿他們都沒有考慮過現實的需要。而我覺得,執著於理想的人不一定是這樣的。

不過,我認同周旭明的話,去到三十多歲仍然執著於年輕的理想,幾乎肯定要感到失落。

很多時候我們把三十歲當成是人生的分界線,過了三十歲,就要成熟,要理性,不可以再任性地過生活——意思就是說,是時候要成家立室了,要腳踏實地找份長工,開始存退休金,而這些,很多時候和追尋理想並不相容。

令我感動的正是戚周二人面對這種困境的取態。記者問戚其義他是四個角色 (指葉梓恩、Ronnie、黑仔和鼓佬)中的哪一個,他答:「我就當然是葉梓恩。我覺得,咁大個台裡面,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堅持的。我感到不快樂時會在戲劇裡尋找快樂。葉梓恩面對這種環境也一樣,明知個台係咁,但我的理想在這裡呀!我們在公司尋求另一種快樂,另一種空間和平衡。」

我所理解的「理想主義者」就是如此:他明白現實的限制,然後他堅持了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