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人生有幾多個七年——BBC的56UP






在Facebook看見有page推BBC的紀錄片56UP,說BBC在追踪了一群英國人的一生後,發現成功須父幹,低下階層最後始於是低下階層,而出生自富貴人家的則輕輕鬆鬆繼續富貴。

我對這種追踪成長的紀錄片向來很感興趣,看完56UP後覺得上述的結論完全是穿鑿附會,上網查了一下,卻詫異的發現這原來的確是這套UP Series一開始的拍攝目的——它想證明,這些孩子所誕生的社會階層,將決定他們將來的成就高低。

UP Series正確來說並不是BBC的出品,拍製它的是ITV,BBC只是其中一個播放頻道。

ITV自1964年開始,追踪紀錄14個英國人的成長歷程。第一輯拍攝的時候,那些孩子時值七歲。之後ITV每隔七年追踪他們的近況一次。之所以叫56UP,是因為這是第八個「七年」,他們56歲。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老生常談,卻也是看56UP時最強烈的感覺。片中的被訪者我相信都沒有要「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圖,但他們平淡的描述在我看來卻是不多不少有幾分滄桑。

——也不是極為不幸,只是也沒有一直都很快樂。

離婚、失業、得病、痛失至親……這些受訪者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年輕時大部份人都有理想,最終如願以償的並非多數。

當了律師的、成為大學教授的,人生縱有逆境,終究衣食無憂;相反貧病交加的,被個「錢」字壓在眉心,容貌格外蒼老。

其中Neil令人印象深刻。他曾經居無定所,露宿街頭,最後當了議員。他在訪問裡面說,他當議員,只是因為找不到薪水更高的工作。

錢。錢。錢。節目裡面並沒有任何一個受訪者令我覺得他過份重視物質,但「錢」這個字卻壓垮了好些人的生活。果真是「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別人的大半生,花幾個小時就走馬看花完了。別人的人生也跟我們的沒什麼不同,反正是很難一路順遂到底。

下次遇到逆境時不妨看看這套UP Series,提醒一下自己:你不過是剛好走到很多人都走過,甚或是正在走的崎嶇山路而已。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中學這個羅馬鬥獸場

讀文學出身的,老實說並沒什麼出路可言。我身邊的人十之八九,都在教書。教大專的有,教中學的也不少。我最常聽的職場故事,是學校的故事。

最近有個中學教師自殺了。有三個碩士學位,失業了兩年。我不知道一般人對教書這個行業有多少認識——希望不會仍停留在N年前薪高糧準無所事事的印象——但新聞見報了以後,令我覺得難過 (卻不意外)的是,我讀到了不少冷漠得近乎刻薄的留言。

現在教書——準確來說是現在才入行教書,等在你前面的,九成九,是條荊棘滿途的黑路。

七八年前,當我的朋友拿著碩士畢業證書去中學見工時,校長就已經跟他說:「現在學歷膨脹,別說碩士不算什麼,博士也很尋常。」偏偏老師的學歷可以用來妝點學校的門面,找工作那麼難,所有人都只好拚老命去讀,以增加勝算——你知道嗎?校長殺你價的時候,就跟你說學歷膨脹,寫學校的師資簡介時,老師有多少個學位,都算是學校資產,多一個博士就是多一個博士。收生越不理想,Banding 越低的學校,越看重這些——「我們學校的師資可是很優秀的,有三個博士十九個碩士。」

就像健吾在〈八十後教育地獄〉裡說的那樣,教書的有三個碩士學位加身,有什麼出奇?

對,八十後教育地獄。屈指一算,現在大部份在教育界裡載浮載沉,不上不下的,大抵都是八十後。

命苦的六十後七十後有沒有?當然有。從前因為殺校被裁了出來的,就是被殺個措手不及的苦命一族。而且數目並沒有大家想像中少。

我讀書的年代老師十之八九都很有威信,學生、家長再怎麼樣也總給老師幾分薄面。現在提「老師的尊嚴」卻活像諷刺。我身邊在教中學的朋友,有的試過「扮財神」在街邊派傳單傳宣自己的學校,有的得在小學升中派位放榜時駕著私家車四處去「兜客」(哪個學生願意上鉤就馬上送他去學校面試)。因為小事被家長無理投訴,被老細「怒抦」更是無日無之,然後還得終日誠惶誠恐,怕因為得罪了校董校長副校panel家長裡的任何一個人,而下年不被續約。

至於人工嗎?噢,對了,我一直忘了提人工這回事嗎?沒錯,這世界上是有教師薪級表的,理論上來說所有老師都應該因應教學年資按照薪級表跳薪的。然而實際上不少學校卻是校長喜歡怎樣就怎樣。

對。校長是很惡的。有教書的朋友甚至形容校長做「土皇帝」(尤其是津校。官校的校長反而似乎比較多掣肘)。

所以,如同世界上所有別的辦公室,今時今日,教員室裡的明爭暗鬥也可以媲美後宮甄嬛傳。

——當年我們一班同學仔一心想著教育界比較單純,不用爾虞我詐,如今想起來,是多麼的天真。

  •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德國的生果報Bild

    學過好幾年德文,曾經程度不錯。嗯,曾經。咳。

    德文的檢定水平以A1, A2, B1, B2, C1, C2來劃分(程度由低至高排列),現在移民德國要有B1的水平,也就是一般日常溝通的程度。當年我的德文班同學不少去了德國升學。在德國讀大學要考TestDaf,也就是所謂的「德福試」,考試結果分為TDN 3, 4 或 5。不達標就叫 "unter TDN 3" (unter 是under的意思)。TDN 3, 4 相當於B2的程度,TDN 4, 5 則大約是C1。大部份德國的大學要求TestDaf起碼要有TDN 4。所以N年前我們班同學的德文程度大約介乎B2與C1之間。因為我特別懶,打些折扣我的德文當時大概剛剛好有B2 (咳)。

    N年之後重溫舊夢再學德文,開始天天讀一兩篇德文新聞。一開始讀的時候,頭痛得要死,尤其是國際關係的那些報導,天哪,一句有超過一半的字都是不會的。

    還好這世上有Bild。偉大的德國生果報。

    Bild, Spiegel, Sueddeutsche Zeitung都是德國的大報,Bild據說還是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走的完全是生果報路線 (其實最近這陣子讀下來我覺得更像巴士的報),報導內容主打奇人異事(譬如有一篇就叫<一夜情的happy ending>),行文簡易,篇幅精短,非常適合德文程度不高的初學者——呃,我是說,你看全世界的讀者都一樣啊,都想看容易讀的文章啊。

    下面選引兩項報導給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第一篇是中國青年吃太多麥樂雞長出豐滿胸部的新聞報導 (沒錯,這就是歐洲銷量第一大報會報的東西無誤)

    http://www.bild.de/news/ausland/mann/waechst-huehnerbrust-41854636.bild.html

    第二篇,鏘鏘,真是了不起,是最近熱爆全球的北京Uniqlo試身室Gathering短片——聽說微博上的都給刪了,沒關係,在Bild的新聞網你還能看得到。厲害吧?

    http://www.bild.de/video/clip/sex/paar-hat-sex-in-umkleide-41800316,auto=true.bild.html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越活越無感

    在facebook看見有人分享這篇文章 (連結按這裡),據說是一個46歲銀行家的自白,講述自己在發現太太有婚外情十年後,自己是如何的冷漠無感,然後驀然省悟:太太說得對,他變了。

    他說自己20歲時想寫本改變世界的書,想環遊世界,想幫助世界各地的窮人。他對生命的熱情不單吸引了他太太(當時是女友),還令學校裡的女同學都對他青睞有加。可是他是獨子,很需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於是後來他投入了朝九晚七的行列 (呢,你看,外國人現在也是朝九晚七的啦)。寫書?環遊世界?所有的進度都停留了在他20歲那年。

    他說後來有15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爸爸,父親病死的時候他正爭取升職,結果職升了,他父親也死了。至死他們沒有見著面。他還說他很久沒有跟太太親熱,妻子有婚外情跟兒子也不同情他。

    於是他說,他後悔了,做人不該是這樣子的。他呼籲像他這樣的人及早回頭是岸,不要為了「覺得自己在走最安全的人生道路」而放棄理想,不要像他那樣,沒有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後到老才來後悔。

    故事這樣就完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那然後呢?他說自己後悔了,那麼他會改變現在的生活模式嗎?他說他發現錢不是最重要的。可是他會為了這種了悟辭掉他現在的工作嗎?還是他會說自己現在已經老了,找新工作太難,還有小孩要照顧,然後一邊感歎一邊充滿厭倦之情的生活下去,直到連對「物是人非」也無感為止?

    其實這個銀行家的故事 (不論真假),只是老生常談。有多少人感慨年華老去,而壯志未酬,到了最後也是感慨一下而已。

    大家都知道要怎樣才能生活後幸福快樂:不外乎就是找份自己真心喜愛的工作,與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但都市萬千人,九成都是為兩餐頂硬上,嫁娶的那個不算討厭,只是也沒有在婚禮上聲稱的那麼喜歡。而我們,是不會辭職,不會離婚的。

    然後有一天,大概就會這樣想:生活就是這樣子的嘛,平平淡淡,安安穩穩,沒波折也沒起伏——平淡是福嘛,不是嗎?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德國的高中畢業舞會

    在Deutsche Welle讀到這一篇 (連結按這裡),頓時莞爾。

    美國的畢業舞會Prom是什麼樣子在美劇見多了,德國以前(2, 30年前吧我想) 據說是不搞那種「輕浮」的高中畢業舞的。現在呢?五月沒到,地區小報就開始在專欄裡教路買畢業舞會 (德文叫Abiball) 的戰衣了——還附設女生專用的進度表:兩星期前要搞定鞋子了,一星期前最好來個戰衣預演。

    花一整個月選一條裙子,那條裙子一定很精彩了吧?不,你錯了,不是一條,是三條:一條smart dress 領畢業證書時穿 (舞會前);一條正式隆重的舞會晚禮服;還有一條sexy的小裙裙在之後的派對裡穿。

    所以別笑港女謝師宴搞大龍鳳了。跟德國新一代比,還差得遠呢。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夜深時分。睡不著。這幾年間,這個城市變化之巨,令人悵惘。很多人離開。很多人想著要離開。然後就是在這種時刻,才更加明白,原來我是愛著她的。

    ----------------------------------------------------------------------------------------------------------





    傅佩嘉的《絕》,是我讀書時代很流行的一首歌。那時候傅佩嘉叫高雪嵐。

    --------------------------------------------------------------------------------------------------------

    讀大學的時候,Nostalgia 是文學研究的熱門題目。我當時莫名其妙——怎麼有這麼多人熱衷回頭看過去,這樣頻頻扭頭往身後看,還要怎麼走前面的路?

    那時候在港大的圖書館看《玻璃之城》,看著上一代描述他們那時代的Hall Life,那種隔了一重有種距離感的Hall Life;電影我看了不是不感動的,但也並沒有太深刻的感覺。

    ——那時候我對張燊悅的故事還比較感興趣。

    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是一整個仰望前方的時期,雖然也不是說那段時間的人生有多順遂,然而因為天真,想法簡單,倒確實是快樂且對未來樂觀的。

    許多年後再聽黎明在《玻璃之城》裡面唱的Try To Remember,竟然覺得那是我聽過最能夠打動我的版本。

    --------------------------------------------------------------------------------------------------------

    大學時代認識了不少聰敏過人的同學。其中一個為人特別好。聰明人,尤其是年輕的聰明人,難免有幾分恃才傲物。但這個同學為人謙厚,而且很好說話,有事找他幫忙,他總是說好。

    同學中學讀名校,會考9A,非常有語言天份。我認識他的時候他至少精通五種外語。可惜他的人生並不十分順利。高考前夕被診斷出患上Clinical Depression,之後一直要長時間服藥。精神科的藥物吃了容易睏倦,他每天都要睡上很長的時間。當時我想:病著時當且如此,如果他的病治好了,不知道該有何等成就。

    他談起自己的病,是從容的:「不能接受的是我媽媽。她一直跟醫生說我兒子9A的,怎麼會有這種病?」他笑道。

    畢業後與他並不常見,只知道他三十不到就當上了大學的助理教授,且與女友共偕連理了。讀書時他正值熱戀,天天跟我們講他女友的事,我聽到後來就取笑他痴纏。

    然後有一天,我聽說,他死了。在準備出版著作的前夕,因病猝死了。才三十出頭。天妒英才。

    我一直想起他那時候笑得一臉幸福地跟我們說他女友這樣那樣。

    ---------------------------------------------------------------------------------------------------------

    傅佩嘉的《絕》在1999年派台。雖然我當時「文藝青年病」正發得厲害,卻並沒有特別愛這首歌。不多不少是因為對歌詞有點不以為然——被一個人搞得「戀愛絕後」,是不是太沒志氣了一點?

    再聽見它,是在黃偉文的作品展。剎那之間,竟是百感交雜。我從來不是傅佩嘉的粉絲,從來沒有特別喜歡過這首歌,在聽這首歌的時候,卻竟爾覺得,整個學生時代海市蜃樓似的浮現了在我眼前。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金石為開這個騙局

    偶爾在網上讀到John Lennon 前妻的報導

    1968年,藍儂因為小野洋子與辛西亞離婚。某次,辛西亞從意大利旅行回來,小野洋子穿著她的浴袍和藍儂坐在浴室地板上的場景成為刺痛她一生的畫面。
    離婚之後,噩夢遠沒有結束。兒子朱利安小時候曾經問辛西亞:「爸爸總是宣揚愛與和平,但是他為什麼不愛我?」
    他的爸爸藍儂則向全世界宣告:「我和小野洋子的兒子尚恩(Sean Lennon)才是我的第一個孩子,朱利安只不過是我和大多數英國人一樣犯的一個酒後錯誤。」
    藍儂和辛西亞離婚時,曾想讓辛西亞拿不到贍養費,並試圖狀告辛西亞通姦。結果小野洋子懷孕了,辛西亞反告約翰通姦成功。「披頭四」的粉絲們要很艱難才能嚥下這個細節:藍儂曾在電話裡反覆對辛西亞說:「我最多只能給你7500英鎊,你也只值這個價格。」
    另一方面,小野洋子也曾和前夫爭奪女兒京子的撫養權,結果她前夫帶著京子逃跑了。藍儂帶著小野洋子在全世界尋找京子,並打著家庭的名義讓全世界幫忙。與此同時,他對辛西亞不聞不問,並禁止「披頭四」的所有成員去看望他們。
    情節恍如我小時候讀到的狗血通俗小說。

    我不是披頭四的樂迷,不敢肯定上述報導有幾分真實。若實情確實如此的話,倒頗令人欷歔。

    小學時代讀了大量中國民間故事——因為本人的母親大人買了一堆 (反正在她心目中都跟「三言二拍」沒什麼分別,都是看起來很有教育意義)——其中一個常常出現的主題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其實粵語長片說的也是差不多,那些「浪子回頭」呀,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呀,諸如此類的故事,都是換湯不換藥。

    小時候我就不信,長大後見多了旁人悲慘的遭遇就更加肯定是騙人。

    毫無底線地對一個人好,就算對方本來是喜歡你的,最後的結果少不免是把對方的胃口越養越大,越來越不滿足,然後有天他覺得你怎麼總是不如他心中所想,你覺得越來越疲累。

    如果他本來就沒有很喜歡你呢?那很簡單,你就等著被人踐踏吧。

    在一個人不喜歡你的時候,是可以非常無情的。你想要討好他麼?感動他麼?「喜歡」卻是這麼虛無縹渺的一件事。對著會考化學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考個A尚且如此的難,何況是要融化一個人的心?

    報導的尾段如是道:

    在回憶錄的最後,辛西亞寫道:「如果我年少的時候知道為約翰傾心意味著什麼,我會轉身離開絕不猶豫。

    文學總是把單戀淒美化,讓文學青年相信為愛犧牲是多麼偉大多麼可歌可泣事。然而,雖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喜歡哪一個人,婚戀關係卻是清醒的選擇——你喜歡的人不愛你,你應該選擇離開而不是留下來虐待自己吧?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