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Mindset:「我相信我可以進步」


(網上圖片)

Carol S. Dweck的《Mindset》是相當著名的一本書,她的這套理論教育界也引起頗大的迴響。我第一次的時候覺得推論的過程有點不夠紮實,作者一開始就說人類有兩種mindset,卻沒有講清楚這種二分是從何而來。一路讀下去,不時有種作者想盡辦法把不同故事塞進自家理論框架的感覺,所以當時看完並沒有特別想要寫書評推薦

然而隔了一段日子之後,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不時在面對日常難關時想起這本書,漸漸覺得作者的一些觀點,對於人生也似乎有頗為實際的用處。是故我覺得還是可以談一談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是講學習的態度,然後引申到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

很多父母迷戀小孩的IQ數字,彷彿智商高就代表高人一等。然而智商測試一開始出現在學校裡,其實並不是用來辨識天才,而是想找出能力稍遜的學生,幫助他們在學業上取得進步。

——對,測智商是為了日後進步。也就是說,在最初,大家並不認為智商這個數字是一成不變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才能、智力都是天生的,生下來有多少,就有多少,不能改變,無法逆轉——譬如你若是沒有藝術的天份,就注定一輩子當不了畫家。完。

可是這種「傳統智慧」卻不見得是對的,有不少研究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譬如這本書;譬如另一本書《Talent is Overrated》。

Dweck認為世上存在兩種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growth mindset

簡單來說,fixed mindset支持的就是上面剛剛提過那種世界觀,認為人的才智能力在生下來那刻已成定案,聰明的人會一直聰明,蠢的那些則永遠難有成就。這些人很計較成敗得失,因為所有的成功和失敗都直接反映了他「夠不夠好」。一旦遇上挫折,反應很大,創傷很深,難以克服。他們其中有些因為覺得自己聰明過人,就鄙視努力,覺得要下苦功的人都是蠢材;遇上自己不擅長的事,更是想盡辦法逃避,因為他不能夠讓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完美。他覺得別人會通過他的成就來衡量他的價值。

但並不是所有fixed mindset的人都「打天才波」,有些也很努力。只是他們努力並不是為了改善自己,而是渴望令到旁人欽羨,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別人的想法而活。這樣的人,通常不享受努力的過程,常常覺得壓力很大,因為他害怕自己會輸。輸了就代表他不夠聰明、不夠好,父母和身邊其他親近的人或許就會覺得他沒有用。fixed mindset的世界比較黑白分明。

growth mindset的人對於挫折的反應遠沒fixed mindset那麼大。他們享受學習的過程,覺得最重要的並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自己能有多少進步。他們遇上挫折,也會覺得失意,可是對於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在這次失敗中他能夠學到什麼,下次又要如何進步。因此,他們通常能夠享受他們正在追求的事業,也比較能夠保持在事業的高峰。

書裡面有一個例子我覺得頗能概括作者的想法:九歲的Elizabeth很喜歡體操也相當有天份,她第一次參加比賽,對自己頗有信心。可惜她雖然表現不俗,卻沒有勝出,因為更多人比她更好。作者問:如果你是Elizabeth的父母,你會跟她講以下哪一番說話呢?

() 告訴她你認為她是最好的;
() 她被奪去了那些本來屬於她的獎牌;
() 安慰她體操也不是那麼重要的東西;
() 說她是有能力的,下次一定贏回來;
() 告訴她她沒有贏的本事。

Dweck認為,現代社會有很強的信念要保護小孩子的自尊心免於受傷,但上面好幾種說法長遠而言,其實都有壞的影響。

()項只是在說謊,你知道她並不是最出色的體操選手,Elizabeth自己也心知肚明。這樣說對於她未來進步根本沒有任何助益。

()項簡單來說就是叫她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我沒得獎不是因為我不夠好,而是因為裁判有問題。以後她面對自己的不足,就都會怪罪他人。

()項是教Elizabeth貶低她不擅長的東西。

()項是最危險的說法——「有能力」就能自動得到一切了嗎?她這次沒有贏,為什麼下次就可以贏回來呢?

()項聽起來很殘忍,而且也不應該講得這樣毫不婉轉,可是Dweck認為,這是一個有growth mindset的父母會向Elizabeth傳達的信息。一個有growth mindset的家長會這樣說:

Elizabeth,我明白你的感受,盡了全力但沒有贏確實很令人失望。但你知道嗎,你的能力還不夠。有很多女孩子比你練習了更久,也比你要努力許多。如果在比賽勝出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那麼你也必須要付出努力。」

如果Elizabeth只是把體操當成餘暇愛好,那沒有關係;可是倘若她想在比賽中突圍而出,她就必須付出更多。

「相信自己可以進步」,除了有助Elizabeth那樣的小孩提升自己的表現,Dweck相信還可以幫助一些不被看好的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

書裡有一節叫Great Teachers,提到一位叫Marva Collins的老師,她的學校往往是那些被標籤成「邊緣學生」的青少年的終點站——有個男生在四年間換了十三間學校、有個用鉛筆刺傷兒童被踢了出精神復康中心、有個八歲的用鉛筆刨的刀片到處割開同學的衣物、有人有自殺傾向、有人第一天上學就用鎚子傷人……所有人都覺得這些學童學業一塌糊塗是咎由自取——除了Collins

Collins向她的學生保證,他們全部都能夠學習,能夠學懂那些知識。她說:「我知道你們很多人無法拼寫自己的名字,你們不會那些英文字母,你們不知道怎樣閱讀,不曉得同音字,不懂得如何分音節。我保證這些你都可以做到。學校過去或者令你失望,但失敗已經成為過去,你在這裡可以得到成功。你可以有能力讀艱澀的書而且會明白它們在講些什麼。你會每天都寫作。可是你必須協助我來幫助你。如果你不付出任何努力,不能期望得到任何回報。是你必須朝著成功』前進,成功』不會自己走向你。」

那些曾經不斷被退學的學生,喜歡Collins的學校。他們對前來訪問的記者說:「學習令你的腦袋變大。」那些被主流學校放棄的學生,後來有能力套用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來分析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馬克白》。

聽起來很勵志,對不對?

我必須要說,我覺得Dweck為了強化mindset的重要性,有點過份簡化了這個世界。我們都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完全是對的,付出的努力有時可以跟收穫不成正比,而且也不是你付出的努力比別人多,你就一定表現得比別人好,可是那種覺得「我可以學習」、「我可以進步」、「我能夠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這樣的信念,卻可以形成一個很強韌的心理狀態。我覺得growth mindset實用的地方是教你如何面對失敗。當面對困難的時候,不要想這意味著你沒有通過考核,不要想這證明你不夠好、不夠聰明,而是想: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這是一個進步的空間。

那些不費吹灰之力就問鼎天下的天才只存在於神話,現實中大部份人都需要經過各種刻苦練習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他們現在的成就,而且在過程中他們絕對是百份之百失敗過。不要迷戀天才了,「天份」固然存在,也確實有高低之分,可是若不想浪費自己的天份,還是得好好練習,不斷改進吧。TwoSet Violin不是說了? “Ling Ling practices 40 hours a day.”

mindset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DweckTED Talk


[*註:我讀到一些批評,說其他學者無法重現Dweck的實驗結果。在學術研究的領域,如果其他研究人員無法重複某個實驗,然後得出相同的結果,那麼這個理論的可信性要大打折扣。我目前對Dweck實驗的可重複性抱持審慎觀望的態度;至於mindset這個理論,我個人的看法是,mindset的確有它的重要性,但Dweck把它誇大和簡化了。]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