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那就再換一個計劃




2020年這樣一眨眼就過了半年。

整理草稿的時候發現上年九月開始構思的一個中篇小說,對上一次更新進度,已經是上年十二月的事了,暗暗吃了一驚。

一直有錯覺以為並沒有把故事擱下那麼久,可是原來生活的種種繁,對寫作的確有構成障礙。

當下有點懊惱。

有時覺得寫小說真是很脆弱的一件事,比最嬌貴的植物還要難栽種,稍有差池,便很容易宣告夭折。

那為什麼偏偏就想要寫小說呢?我也不知道。這件事其實滿困難的,如果能夠改一改志願,可能人生會比較容易。

我覺得寫作這件事,可能是抑青年的強逼症 ()

關於寫作的書我並沒有讀過很多,認真算起來,就只有村上春樹和 Stephen King 寫的那兩本,兩本都高度推。我看 Stephen King On Writing 在先,感受特別深。除了關於寫小說非常實際的建議,他還花了相當的篇幅回顧自己的寫作生涯。讀完有種感覺,不是他選擇了寫作,而且因為他的人生軌迹如此,所以他寫作。

他最後談論寫作與快樂的部分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他遭遇了嚴重車禍,九死一生,就是靠寫作一點一點復元:Writing did not save my life—Dr. David Brown’s skill and my wife’s loving care did that—but it has continued to do what it always has done: it makes my life a brighter and more pleasant place…. Getting happy. Some of this book—perhaps too much—has been about how I learned to do it.

我想寫作確實是一帖很有效的抗抑鬱藥。

而我也是在長大後,才明白學習變得快樂,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常常覺得快樂是一種自然反應——開心就開心,不開心就不開心,無從干預。長大成人之後,不開心的原因有千百種,而我們的應對之道,卻沒有多少招。

最常見是上班時不快樂。很多人都上班不快樂,可以怎樣?

——不怎麼樣。工作在本質上就不是一件樂事,你受薪還想快樂,是不是太貪心了一點?

工作不快樂,作為補償,我們消費,我們買很好的東西給自己,用美食犒賞自己。

之前跟一班朋友聚餐,其中一個把手機掏出來的時候馬上被眼利的人發現是最新最貴的型號,起鬨笑他奢侈,亂買東西。結果朋友無比認真的說:「我現在沒有再買東西了。不想買。」後來才知道他工作壓力太大,吃不下、睡不著,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做,狀態差到被親友勒去見醫生。可是他說:「我打算再捱五年。給我五年時間,五年後賺多一點錢,我就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可是我們總低估工作壓力衍生的問題,高估自己忍耐的能力。

我的另一個朋友好一段日子不見人影,再出現時告訴我原來他之前動了手術,一直在家休養,不能見人。

我吃了一大驚,細問之下,才知道他遇上一個惡魔般的變態老闆,自此經常胃痛,他以為只是源於食無定時,豈料是膽管炎,發現時炎症已經太厲,要把膽割掉。

他自嘲道:「我現在是無膽匪類。」

他說,他一早想辭職,可是被家裡責備他過於軟弱,受不得一點挫折,便一直苦忍,代價是膽嚴重發炎,連肝也被波及。

這是現代人的信念:如果你不能適應高壓工作環境,是你沒有用。

我們眼前總是只有一條路,不是「1」,便是「0」,沒有別的選項。不是捱下去,便只有舉手投降,當一個「失敗者」。

最近看了 Donald Trump 的一本舊作 The Art of the Deal。我想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太會想跟 Trump 打交道,可是他的人生哲學還是有一些過人之處。除去發大財的部分,我自己頗欣賞他永遠對各種選項保持開放態度。他在書裡一再強調的是:如果這個計劃行不通,那我就換一個!反正總有別的好方案。

很多人都說「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信念。當「此路不通,很可能只是意味著不如走另一條路。這個入口可能不是以「門的形式出現,甚至可能看起來不像「窗,但是通往別處的選項在大多數情況下,終歸是大於「一

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非常不可愛,總是很嚴肅地看待這世界的一切。我很認真謹慎地計劃未來,彷彿只要夠認真,未來就一定都在我盤算之內。當時幾個同學都說專職寫作會很窮,最有尊嚴的生活是讀完博士在大專教書,餘暇寫作。後來我因為現實的問題無法繼續學業,很長時間內心非常苦澀,覺得錯失了什麼重大的機會。然而這麼多年後回頭看,我才明白當年我們幾個是何等天真。難道讀完了博士就一定有教席了嗎?難道一邊教書真的能夠抽出時間來寫小說?我們只是看見有師兄師姐成功了,便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也可以依樣畫葫,複製別人的成功。然後還很傻地認定,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美國有一間非常著名的音樂學校叫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申請成功率僅在百分之四至五左右,所有學生都會得到全額獎學金資助——對,不用學費,如果你考得上的話。每次聽見別人提起這間學校,總是充滿讚嘆與仰,校友清單列載的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郎朗、Hilary Hahn、陳銳……。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學生,以考入這間學校為人生目標。

——當然,這當中並不包括我;音樂這件事我沒天分到一種絕望的境地。可是,如果用「讀音樂作為類比的話,有一段時間,我的視野狹隘到,若我是一個音樂學生,我眼裡就一直只看得見 Curtis 的存在。

我想你讀到這裡,一定看出來了,這種想法是多麼的愚蠢。Curtis 確實是極度享負盛名的學校,可是難道好的學校就只有一間嗎?難道所有不是在這間學校讀書的人,都不能成為出色的音樂家嗎?

這當然是非常有違邏輯的想法,可是我以前的確或多或少有這種傾向,總是覺得某一個關鍵步沒有成功,就不可能有下一步。我的所謂「卡關」,所謂「人生鬼打牆」,就是由此而來。

此路不通,或者是至少暫時不通,明智的做法是探索另一條出路吧。為什麼必須要一直撞牆呢?

這些我現在覺得很合理很明智的想法,在我以前單一的世界觀裡是不存在的。我那時並不明白什麼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日間的工作並不怎麼令人愉快,一直在籌謀轉行。過程並不順利,堪稱一波三折。本來想做的事情因為疫情做不成;換了一個選項,卻發現有些隱藏條款之前沒看清楚。

那要怎麼辦才好呢?

我緩緩的思索著這個問題,然後腦海裡浮現了一個清晰的答案——

那就再換一個計



延伸閱讀:






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恐怖愛情故事——自私的情人



之前讀到一篇文章說因為拍賣的關係,Sylvia Plath 生前寫給朋友的信件曝光。喜歡英詩的人大概都知道 Sylvia PlathSylvia Plath 堪稱才貌雙全,不單長相秀麗,且十分多才多藝,早慧的她,八歲已經發表詩作,還曾經憑畫作在藝術比賽得過獎。我的插畫導師常常笑言喜歡藝術的人通常都讀書不成,但這個「定理」在 Sylvia Plath 身上絕不適用,她學業成績極其優異,先後在 Smith College 和劍橋大學讀書,皆領有獎學金。她在劍橋讀書時認識了後來的丈夫 Ted HughesTed Hughes 是近代享負盛名的作家,自 1984 年起擔任英國「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 直至逝世,文壇地位超然。

(Sylvia Plath and Ted Hughes, Archivio GBB/Contrasto/Redux, 網上圖片)

Sylvia Plath 漂亮有氣質,Ted Hughes 年輕時也是風度翩翩,看照片但見一雙璧人,兩人都熱愛寫作根本是天作之合,可是照片永遠都比背後的生活來得簡單動人。被拍賣的Sylvia Plath 親筆信寫的是什麼呢?

——裡面記載她被丈夫毆打,導致流產。

年少時第一次讀 Sylvia Plath 的故事,覺動魄驚心。有一套電影講述她的生平叫 Sylvia,在 2003 年上映,香港的譯名很有詩意,叫《篇篇情意劫》,真是再準確不過的翻譯,她跟 Ted Hughes 的愛情故事,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情劫」。

Sylvia Plath 一直飽受抑鬱症之苦,21 歲時曾服用安眠藥企圖自殺,在 2歲與 Ted Hughes 結婚之後,迎接她的並不是婚姻的幸福,而是丈夫的不忠。無疑 Sylvia 本身一直受抑鬱症困擾,曾多次自殺未遂,但 Ted 顯然令一切雪上加霜。畢竟有哪個正常人會在妻子懷孕時毆打她?

婚姻生活不似預期,另一方面,Sylvia 的事業發展亦不如意。她對自己的寫作事業有很大的期許,以她的才華,也屬合理期望,可是跟丈夫比起來,她的寫作事業可以說是頗不得志。她本來立志寫散文和故事,詩只是副產品,但她寫的散文並不受歡迎,臨死前發表的唯一一篇長篇小說最初在文壇也是反應冷淡。

1962 年,Sylvia Ted 結婚約六年之際,Sylvia 發現 Ted 跟房客Assia Wevill 有私情,Assia 和丈夫   David Wevill 當時正租住他們的房子。兩個月後,Sylvia 帶著兩個小孩離開了 Ted。分居的那段時間,Sylvia 創作力爆發,寫下了多首她畢生最重要的詩作。可惜與此同時,她的抑鬱症亦越趨嚴重。及至 1963 年 月 11 日,Sylvia 在家中自殺身亡,死時年僅 30 歲。

她是中一氧化碳毒死的,據記載她當時「thrust her head far into the gas oven and had really meant to die」。我不知道當時的   gas oven 長什麼樣子,但把頭整個探進煤氣爐裡吸煤氣尋死,這個舉動本身令人悚懼——悚懼在那種必死決心背後隱含著的絕望。

Sylvia 在兩個小孩熟睡時自殺。她為防小孩吸入一氧化碳,小心翼翼把孩子睡房的門縫用毛巾封好。彼時長女 Frieda  兩歲半,次子 Nicholas 剛滿一歲。

然而恐怖的是故事的後續發展。

一如許多出軌的故事,Ted Sylvia 死後跟外遇對象 Assia 在一起了,Assia 幫忙照顧 Sylvia 兩個年幼的孩子。可是 Assia 不是贏家,Assia 除了因為 Sylvia 自殺引發的輿壓力備受困外,還一直憂心 Ted 會出軌,而 Ted 也不負所望,果然外遇不斷,並且一直不肯跟 Assia 結婚。六年之後,Assia 帶著她和 Ted 所生的4歲女兒一同赴死——以同樣的方式,開煤氣自殺。然而這或者不算是報應,起碼對於 Ted 來說不是。因為他很快就再婚了,娶了一個比自己年輕 20 歲的護士。

這也是整個故事最令我震驚的一環——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竟然還有女人肯嫁他

嫁錯人的代價十分高昂。Sylvia 死前和 Ted 雖已分居,但在法律上仍屬夫妻關係,於是 Ted 了她的遺產,當中包括她的所有著作。Sylvia 11 歲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一直寫到自殺前都不曾停歇。她死後,日記結集成書,Ted 是其中一個編。可是為 Sylvia 編書不是出於舊愛難忘,亦不是為了讓世人讀到 Sylvia 的遺作——恰恰相反,他很可能只是為了方便自己「編輯」那段過往。他不但燒了 Sylvia 最後一本日記,還弄丟了她另一本日記,和一部未完成小說的手稿,又以版權持有人的身分限制她的部分著作只能在 2013 年後出版。

Ted 聲稱自己把 Sylvia 自殺前正在寫的那本日記銷毀了,是為了保護 Sylvia 的孩子,不想讓兩個小孩讀到那些日記,因為「遺忘了方能活下來」。

Ted 口裡說「遺忘」,實際上卻沒半點讓一切歸於寂靜的意思,他在1998年出版詩集 Birthday Letters》,主軸就是寫他和 Sylvia 的往事。這本詩集成了暢銷書,橫掃各大獎項。

不論 Ted 說的是什麼,做的又是什麼,這樣慘痛的經歷,恐怕都是難以輕易抹去,亦不能靠燒日記來解決的。當年傳媒的報導堪稱鋪天蓋地,但小兒子 Nicholas Hughes 據說早年對母親自殺這件事並不知情。然而即使小時候不知道,長大後大抵還是逃不過這些往日舊事的糾纏。Nicholas 像父母一樣聰慧過人,對海洋科學非常感興趣,成年後當上了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的助理教授。可惜雖然成就不俗,卻沒有活得很快樂。在 2009 年,Nicholas 自縊而亡,終年 47 歲,據說他臨終前活得非常抑鬱。

才華洋溢跟人品高尚是兩件事,「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或許並不是無的放矢。我還記得很多年前的報紙頭條:一個中文系教授把他女兒壓制在地板上,狠狠地揍她。那暴戾的一幕被人拍下,爆料給報社,世人才得悉他道貌岸然的另一面。當時年紀小,被新聞大大嚇了一跳。小時候很天真地以為大學教授都必定溫文爾雅又有修養,並不知道人品跟職業沒半點關係。世人多厚待有才華的人,才華就是最大的光環,可是我一直覺得作品歸作品,作者歸作者,作品好不等於人品好。文學界總是很浪漫地說作品反映作者的精神面,但我個人的觀測是兩者絕大部分時間完全沒有關連。


無論那個人多有才華,只要在現實中是一個仆街,便應該避之則吉,不相往還。

華文界也有一個著名詩人在現實中不宜交往,名曰徐志摩。徐志摩奉父母之命娶了妻子張幼儀,說不喜歡她,卻沒忘記盡夫妻義務,張幼儀懷孕了便逼她墮胎。據說他嫌棄張幼儀沒有學問,人很土,上不了檯面,可是張幼儀卻才是真正令人景仰的那一個。徐志摩逼她離婚之後,她獨力撫養小孩,還在德國進修,讀幼兒教育。徐志摩的父母叫她回國,她回來後,一邊在大學教德文,一邊以徐家養女的身分奉養徐家父母。張幼儀有句話很有名:「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張幼儀胸襟廣闊,我很敬佩。可是我覺得對著仆街,做人還是不宜太厚道,不然很容易姑息養奸。

長輩流行一句話,說結婚是女孩子第二次投胎的機會。因為帶點投機的意味,我並不十分喜歡這種說法。然而不能否認,不論男女,選錯結婚對象,結果都是災難性的。如果育有孩子的話,這種災難更是禍延下一代

有些人相信愛能夠改變一切,可是這世上有些人生理結構異常,對別人的苦難完全無動於衷。在我看來,自私是一種病,無藥可治,男女亦然。若你不幸遇見一個自私的傢伙,還是快點跟這人說再見吧,因為一個自私的人,永遠不可能真正在乎你的感受。所謂分手保平安,此處適用


延伸閱讀

Sylvia Plath的詩:

幸福就是離開那個自私的情人——小說《日照在陰影外》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比天才更可敬的是——



譚劍這篇貼文看得我心有戚戚焉



「馬勒的成功萬中無一。作品是否受歡迎,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不過,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向命運低頭,或者不屈不撓作戰,不管你不是音樂家。」

說得真是好。

後久以前已經聽人說:life is not linear,生命不是一條一路往前,沒有轉折的直線。我以為我明白這個道理,其實不然。我固然不信那些二十二歲畢業,二十八歲結婚,三十歲生子這樣的人生時間表,可是曾幾何時,我非常相信只要有天份加上肯努力,自然會有所成就。這真是一種非常天真單純的想法。

如果人生有那麼簡單直接,就不會有那麼多鬱鬱而終的故事了。

我想這種誤解,大概是來自社會對於天才的吹捧與迷戀——我們都想要那種主角光環,有能當然就是過關斬將,遇神殺神,遇佛滅佛啊這樣才痛快淋漓誰想要苦苦扎掙的人生?

可是這當然不是現實的全部。沒錯,是有像莫扎特這樣的神童,可是一如譚劍所言,也有馬勒這種在生時作品不太受到重視,死後才被人重新發現以及正視作曲家。

現在被譽為美國近代最偉大長篇小說的《白鯨記》,剛出版的時候,第一年僅出五本。

最近讀了一篇關於詩人 Sylvia Plath 的文章,於是重新讀了一次她的生平和作品,感觸很深。她的故事我正在寫,篇幅有點長,應該要稍後才能面世。讀到評論說她本來立志寫散文和故事,詩只是副線,可是最後跑出的是詩,散文跟故事集的評價她在世時只是一般。Sylvia Plath 是非常有才華,同時志向十分遠大的作家,可以想像對她來說,她的寫作事業並不順遂,與心中想像恐怕相去甚遠。Sylvia Plath 最後自殺身亡,死時年僅三十歲。

雖然我一早知道她的故事,再讀的時候還是深深惋嘆。如果她有再活一點,肯定可以留下更多精彩的作品。

其實不單是寫作、音樂、藝術這樣的領域,我想根本人生所有的領域都樣,不是有天份、夠努力就會「成功」;沒有「成功」也不一定因為你缺乏相關才能。那只是因為,狹義的「成功」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配合。

我寫《逐夢者》的時候,看了很多鋼琴演奏相關的資料。有次在一個討論區看見有人發文問「很遲才學鋼琴有沒有可能成為獨奏家」,大部分的回覆都是「很難」、「沒有聽說過」。古典音樂這個領域的競爭無疑是非比尋常地激烈的,有看 TwoSet Violin 的話,即使不是圈裡人,都會感受到想在這個界別出人頭地是如何的艱難——很多人才七八歲,演奏已經有職業水準了。 TwoSet Violin 自愧弗如的悲壯表情,雖然搞笑,卻是其來自有因。

所以最後,我寫宋玥夢沒能成為她最想成為的獨奏家,因為有些現實的限制是很真實地存在的;可是她畢竟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在台上獨奏的機會她用自己的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人長大了,對天才的愛慕越來越少。相比起來,那些無論經歷什麼挫折,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即使沒有得到很多認同,即使長時間默默無聞,依舊努力不懈的那些人,更加令我景仰。他們都是心靈真正強大的一群。


延伸閱讀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設計美好人生




最近聽音樂的時候,程式自動放了首 Kpop,一看名字,是 BTS 的   ON。這是作為山頂洞人的我,第一次聽 BTS 的歌。我覺得蠻好聽的,有一種青春無憂的快樂。

手頭積了一堆沒做完的工作,可是並不是很能夠集中精神。週末想要認真一點,不意到了下午一陣強烈的倦意襲來,上牀睡了睡,睡得並不安寧,此時便意識到心裡那隱隱約約的焦慮:世界會怎樣呢?香港又會怎樣呢?

在疫情肆虐,必須家居隔離不見天日的時候聽 BTS,歡樂得有點不真實,彷彿很清楚意識到自己就處於一個肥皂泡泡裡,一戳就穿,外面是一個瘟疫與暴力橫行的世界,隔著透明的肥皂泡縱然把現實看得一清二楚,還是害怕那層薄薄的膜會破裂掉。那從來都不是什麼防護罩,然而心理上就是渴望這點保護。生的韌力需要一點真正的勇氣,真正的勇氣非常難得。

人生並不容易。在 Humans of New York 讀到一個故事:主角在十五歲喪父,他爸爸是自殺死的,發現屍體的是他哥哥。這件事對他、媽媽和哥哥的打擊都很大。他媽媽生於破碎家庭,一生經歷過很多波折,事後勉力振作,照顧他們兩兄弟,但哥哥一直無法從喪父之痛復元,五年後,他哥哥也自殺死了幾乎崩潰。他媽媽提議他參加三項鐵人,靠訓練撫平哀傷。他照做了。不久,他媽媽也穿上運動鞋,開始外出跑步。她說跑步賦予她生存的意義,令她得以看見生命的色彩。後來她自己也完成了三項鐵人的訓練,甚至考取了教練資格。接著她決心要完成一項高難度比賽 Ironman competition,但基於體能所限,試了四次也沒能完成,第五次參賽時,她已經六十八歲了,所有人都反對她比賽,怕她猝死在路上,但她決心要再比賽一次,於是比賽時他就全程陪在母親身邊鼓勵她。臨完成前他眼見時間不多了,想提醒母親加速,結果她自己也留意到了,對他說:I’m going to be an Ironman!

這個短短的故事我讀了覺得感觸又感動,再看看底下的留言,很多人都很有共鳴,說自己曾經也經歷過同樣的椎之痛

人生在世,前路難測。那個一百萬的問題是:到底可以怎樣應對?如果人生卡住了,陷入膠著狀態,可以怎麼辦?

最近看了一系列 TED Talk Designing Your Life就是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兩個講者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都是設計師,在 Stanford University 合辦了一門課,教學生製訂自己的人生藍圖,大受歡迎,他們後來合寫了一本書,叫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主要談工作。生離死別受制於「命運」,相比起來,事業是比較能夠自主控制的一環。工作的時間那麼長,上班快樂,等於人生幸福了一半。

Dave Evans 訪問了一堆快要業的 Stanford 學生,問他們將來打算做些什麼,結果絕大部分人都猶豫、迷惘,甚至一臉尷尬。Dave Evans 的總結極有見地:「Stanford 的學生當然是聰明的,可是聰明不等於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教育程度高也不等於就很有目標。」大部分人其實都對於人生和未來感到迷惘,並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才真正適合自己。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你可以應用設計師的思維步建構自己滿意的人生。

第一步是分清楚眼前面對的問題,有些什麼是不能夠改變的 (他們稱之為「重力問題」,意即一如重力是物理現象,是一些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因素),又有些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他們認為「重力問題」其實遠比想像中來得少,只是我們總是錯判,覺得很多事都是無能為力,回天乏術。他們並不相信「已經太遲了」這樣的論調,掛了一塊寫著「You are here」的牌匾在 Stanford 的辦公室門外,告訴訪客:你這一刻就在這裡,你隨時都可以在這裡重新開始。

接著是勾勒理想人生的雛型Bill Burnett  Dave Evans 打了一個具象的比喻:如果平行宇宙是真的,你可以在不同宇宙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有多少種人生是你夢寐以求的?很多人想像出七八種,他們要求讀者列出三個答案,方便進一步設計和檢驗。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之外,這條問題非常難答,我想了好幾天,才想出三個完全不一樣的案。我猜這也是我曾經對轉行這件事感到如此絕望的原因——我自己一早就畫地自限了

對於怎樣構想出三種不同的職業,作者提供了實用指引:第一種職業可以是你現下喜歡做、想做的;第二種是,萬一第一個選項被 AI 取代了無法繼續,你會想做的工作;第三種則是撇除經濟因素,你最想做的事。

幻想另一種人生,個人覺得是蠻重要且頗有意思的一環。透過這樣的想像,突然就意識到人生也並不是那般枯燥無望,有很多事還是有興趣想要試一試,其中有一些似乎也有可能做得到反正就是「看見各種可能」。

有時候你信了,路就真的出來了。

Bill Burnett  TED Talk,我最喜歡是他講關於「相信自己幸運」那一段 (17:25開始)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解釋當你覺得自己運氣好,會更加容易發現其他機會。Bill Burnett 總結So you want to get good at being lucky。那並不是叫大家種生機轉運,而是一些正面想法有助提升整體表現。
  
想要切換人生跑道,孤注一擲地跳船不是明智的做法,事先做點資料搜集、嘗試透過義工、實習等方式了解一下工作的真實面貌比較不容易失望,所以兩位作者建議所有人入行前想辦法跟行內人談一談,了解一下你感興趣的那個行業實際上是怎樣的,省因為錯誤投資而浪費掉的時間。而且在與行內人互動的過程中,也較有可能找到真正理想的工作。這或者 networking 的真正——不一定是什麼虛偽的巴結討好,而是讓自己能夠認識這個行業,也讓別人有機會了解你。

作者還特別談到不必製訂一個太長遠的目標,五年就好。我們的社會一直灌輸一種「三十歲了哪一行就得一路幹到底」的概念,但其實那反而不切實際作者鼓勵大家每幾年就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設計方案,總之,保持彈性。

我在制度僵化的大機構做事久了,覺得自己的思想變得狹隘又悲觀,這本書某程度上,幫助我重新審視人生的多種可能於我而言,也是這本書的最大價值。

以前我很少看這種類型的書,因為覺得通常結構鬆散、水份太高——這本其實也沒有例外,很多內容、想法都是一再重複。對這個題目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兩個作者分別主講的兩個 TED Talk,要義都在裡頭了。

當然,最重要還是自己沒有放棄,相信人生可以變得更好。作者沒有這樣說,但我猜他們會認同——為什麼要自主設計人生呢?因為最在乎你是不是快樂的那個人,應當是你自己。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