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談寫作的書,我讀得並不多。幾年前讀過Stephen
King的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十分喜歡,覺得很有啟發性。對於「小說要怎麼寫」,大抵十個作家有十種看法;Stephen
King就和村上春樹不太一樣。唯一的共通之處,或許只在於他們對「寫小說」這件事都相當認真。
村上寫小說超過三十五年,這本書是他在創作路上的經驗之談。他在書中談及的幾件事都令我頗為印象深刻。其中,我最深有同感的是他對「虛構」的熱情。在村上看來,幻想是很重要的,作家不一定非要有什麼波瀾壯闊的親身經歷,所寫的角色也不必在現實裡真有其人,甚至如果角色在現實中有真人作為原型的話,他會有點不安,會想盡辦法將之改頭換面。
村上非常享受虛構的過程,一日未寫完,一日也不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對於他來說,虛構最美妙之處,是可以透過想像在小說世界體驗另一種生活。這也是我覺得寫小說最過癮的地方。日常生活千篇一律,要逃脫刻板的日常過另一種人生談何容易,可是寫小說的時候卻可以在虛擬的空間裡扮演別人,換一種嶄新的角度看這個世界。
所以我並不是太能夠理解為什麼張愛玲對於「真實的故事」如此迷戀。我覺得張愛玲的小說好看,可是如果寫的故事有藍本可依,還沒開始寫就已經知悉故事的起承轉折,作為作者,寫的時候不是十分無趣嗎?然而這種分別又只是再一次印證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也就實在無對錯之分。
另一件我覺得有趣的事,是村上認為「身體健康」與「寫好小說」之間存在莫大關係。村上覺得身體不夠健康,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寫好小說,他因此養成了跑步的習慣。同樣的看法幾年前我在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的傳記裡面讀到過。理查費曼覺得精神不能獨立於肉體存在,肉體腐朽,思考能力就會下滑。這和村上的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並不是村上的忠實讀者,但讀罷本書,不禁對他生出了幾分敬意。村上之所以成為傑出的小說家,除了才華、努力之外,我覺得他的性格也發揮了很大影響。村上在成為作家之前,和太太一起開咖啡店。開始時經營困難,後來生意漸上軌道,慢慢有不錯的盈利,那時候村上也開始寫小說。因為他想認真寫小說,雖然賣書的錢遠遠不及店面的盈利,他還是把店給賣了。旁人都勸他不要這樣做,那始終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叫他把店暫時交給別人看一下就好。但村上就是覺得不行。他覺得想做好一件事就應該全情投入。
我讀到這段時深感佩服。我自問就沒他那份破釜沉舟的勇氣。
村上的心理質素是異常的好。試過創作的人大概都會認同,讀者的迴響對於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可是你並沒有辦法叫天下的人都喜歡你。無論作品得到多高的評價也好,也總會有人不喜歡。村上也不例外。他自言寫作以來面對不少批評,可是他覺得作為作者,如果太在乎別人,就無法寫下去了。他在書裡引了一句 Rick
Nielsen 的歌詞總結他的看法:
如果不能讓全部人快樂,就只好自己快樂吧
然而村上並不是單純地無視他人的評價。面對批評,他認為應該在兩個不同的階段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小說定稿之前,應該把初稿給不同的人看,並且認真看待他們的批評。無論是否認同那名讀者的看法,都應該重寫讀者指出有問題的段落。因為村上認為,既然有人讀完覺得那段寫得不好,那麼那段文字或多或少都有可以改善的地方。重寫的話肯定可以有進步,也幾乎都一定比之前的版本好。
至於小說定稿出版了之後,村上就認為不應該太在乎別人的批評了。只要作者在寫的時候盡了全力,就已經足夠。就算出來的效果不如理想,那也沒有辦法,因為畢竟這就是「當下這個我」所能寫出的最佳作品。
村上那種力臻完美,希望不斷進步的精神令我非常欽佩。這大概就是真正的「身為職業小說家」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