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的成功萬中無一。作品是否受歡迎,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不過,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向命運低頭,或者不屈不撓作戰,不管你不是音樂家。」
說得真是好。
後久以前已經聽人說:life is not linear,生命不是一條一路往前,沒有轉折的直線。我以為我明白這個道理,其實不然。我固然不信那些二十二歲畢業,二十八歲結婚,三十歲生子這樣的人生時間表,可是曾幾何時,我非常相信只要有天份加上肯努力,自然會有所成就。這真是一種非常天真單純的想法。
如果人生有那麼簡單直接,就不會有那麼多鬱鬱而終的故事了。
我想這種誤解,大概是來自社會對於天才的吹捧與迷戀——我們都想要那種主角光環,有能 者當然就是過關斬將,遇神殺神,遇佛滅佛啊 ,這樣才痛快淋漓!誰想要苦苦扎掙的人生?
可是這當然不是現實的全部。沒錯,是有像莫扎特這樣的神童,可是 一如譚劍所言,也有馬勒這種在生時作品不太受到重視,死後 才被人重新發現以及正視的作曲家。
現在被譽為美國近代最偉大長篇小說的《白鯨記》,剛出版的時候,第一年僅 售出五本。
最近讀了一篇關於詩人
Sylvia Plath 的文章,於是重新讀了一次她的生平和作品,感觸很深。她的故事我正在寫,篇幅有點長,應該要稍後才能面世。讀到評論說她本來立志寫散文和故事,詩只是副線,可是最後跑出的是詩,散文跟故事集的評價 於她在世時只是一般。Sylvia Plath 是非常有才華,同時志向十分遠大的作家,可以想像對她來說,她的寫作事業並不順遂,與心中想像恐怕相去甚遠。 Sylvia Plath 最後自殺身亡,死時年僅三十歲。
雖然我一早知道她的故事,再讀的時候還是深深惋嘆。如果她有再活 久一點,肯定可以留下更多精彩的作品。
其實不單是寫作、音樂、藝術這樣的領域,我想根本人生所有的領域都 一樣,不是有天份、夠努力就會「成功」;沒有「成功」也不一定因為你缺乏相關才能。那只是因為,狹義的「成功」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配合。
我寫《逐夢者》的時候,看了很多鋼琴演奏相關的資料。有次在一個討論區看見有人發文問「很遲才學鋼琴有沒有可能成為獨奏家」,大部分的回覆都是「很難」、「沒有聽說過」。古典音樂這個領域的競爭無疑是非比尋常地激烈的,有看
TwoSet Violin 的話,即使不是圈裡人,都會感受到想在這個界別出人頭地 是如何的艱難——很多人才七八歲,演奏已經有職業水準了。 TwoSet Violin 自愧弗如的悲壯表情,雖然搞笑,卻亦是其來自有因。
所以最後,我寫宋玥夢沒能成為她最想成為的獨奏家,因為有些現實的限制是很真實地存在的;可是她畢竟 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在台上獨奏的機會;她用自己的辦法,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人長大了,對天才的愛慕越來越少。相比起來,那些無論經歷 了什麼挫折,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即使沒有得到很多認同,即使 長時間默默無聞,依舊努力不懈的那些人,更加令我景仰。他們都是心靈真正強大的一群。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