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麥嘉緯

話說一開始搜尋的關鍵字並不是「麥嘉緯」,而是那套港台節目「我係乜乜乜」。

我看「我係乜乜乜」的動機是很膚淺的——聽說「叻哥」的那一集頗富娛樂性。沒想到聽到片頭的那句開場白:「到底香港,仲係咪我地既香港」,不知不覺,就在YouTube上看完了全輯。

在YouTube上按來按去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下面這段比「叻哥」受訪更富娛樂性的「回應投訴聲明」:


因為太好笑,我手癢的在Google搜尋了一下麥嘉緯,關鍵字原來是「靚仔」、「女友」和「男神」,還有人在Yahoo 知識+上求問麥嘉緯的個人資料。我頓時莞爾。

外表真的是很重要的啦。

很多人讚他KO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的那集節目,我有看過。很坦白的說,我認為他的表現並沒有其他人說的那樣好。我覺得他是語氣尖銳,多於問題尖銳。同樣是做時事節目,跟吳璟儁比,我就覺得吳璟儁更能夠從容不逼地把受訪者「逼埋牆角」。

Google到這裡,本來就要收檔,也沒打算要寫篇文章特地談些什麼,臨尾卻意外地讀到麥嘉緯在一個訪談裡談陳冠中的小說《盛世》。讀完這篇訪問,不由得覺得,這個人還是有點意思的。

麥嘉緯在接受蘋果訪問時說:「起碼我自己未認命。」真希望他的熱誠能一直繼續下去,一直也不要認命。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很好哇,那之後呢?







偶然聽到這首After Ever After,實在很喜歡。

美人魚的海洋被石油污染毁了;阿拉丁被CIA當成塔利班抓走了;貝兒被人告發她人獸交,野獸還被愛護動物協會帶走了;寶嘉康蒂的美麗家園被列強侵略,她的族人被凌虐屠殺,令她的心中充滿仇恨。

迪士尼的公主真的只能待在迪士尼呀。

忽然想起那本講雅子王妃的書。現實中怎會有人真的想嫁貨真價實的王子的呢?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Düsseldorf 見聞.(二) 法國人 (正確來說,是法國男人)



(這是法國同學隨身帶著的酒——他給我看的時候笑我分不清wineliquor)

***

整理文章的時候赫然發現,我原來曾經開了個系列的頭忘了寫下去…… Düsseldorf 話說已經是上年夏天的事了。

這一年的工作非常忙碌,而且因為我做的工作跟我的興趣背道而馳,頗多時間都處於一種情緒低落,不太提得起勁的狀態。因此就更加覺得當年不顧一切跑去 Düsseldorf 實在是做得太對了。希望下一次十把心一橫做的事會是轉行——好吧,我目前窮得很,我會努力的了。

 Düsseldorf 讀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法國同學,二十二、三歲的年紀,長相舉止都很「法國」——尤其是在喜歡「揩油」這件事上,更加是「叮」一聲的令我腦海浮現「法國男人……」這幾個字。

所有人都說法國賊多,但我跟友人的經驗卻是鹹濕佬更加多。在法國的時候,舉凡問路坐車吃飯,只是遇上的是法國男人,就十之八九會被人堂而皇之的揩油。最離譜的那次是我們坐飛機從巴黎到南法,在櫃位問行李的問題,竟然也被職員狂摸手臂。後來我們問路都挑女人。法國女人真的正常很多。

說回我的法國同學。其實他也是美男子一枚,同班一個母語也是法語的比利時女同學就非常喜歡他。開學第二天,我們在課後一大班同學跑去酒吧喝啤酒 (德國真的沒什麼娛樂可言),法國同學說他有朋友也來,隨後就來了一個德國型男。我起初以為他們是早就認識的朋友,隨口問了兩句,法國同學卻竟然告訴我他們是昨天才認識的。另一個同學問他們是怎樣認識的,德國型男頓了頓,看向法國同學,比了個手勢請他自己答,法國同學好像有些不理解對方為什麼不答,一臉坦然的道:「就Gay Bar呀。」

問問題的西班牙女同學臉上浮現一種很微妙的表情,我這種熱愛「田野觀察」的花生友心情就更微妙了。我一直以為同性戀在歐洲不是禁忌,難道理解錯誤了?

反正同枱沒有人在這個話題上繼續下去。在我還沒喝完半杯的時候,西班牙男同學已經喝到第三杯了 (是男同學沒錯,跟前面的女同學是兩個人;我們學校有非常多的西班牙學生)

這個時候法國同學問我要 Facebook,我見他一臉友善,就很隨便的加了。

那天晚上喝完酒後,我們各自九秒九散水回宿舍,法國同學很隨意的跟我們說:「再見,我現在要去他家。」他指指那位德國型男,然後他們就並肩走了。老實說,看著他們頎長好看的背影,我還真的有一種在拍電影的錯覺。

過了幾天,我們一堆同學課後一起去鄰近的小鎮玩,一大清早約了在車站等。我承認,我有偷偷想過我的歐洲同學是不是會集體遲到,你知道,傳說中的歐洲人總是慵懶又隨心。結果證明這絕對是偏見。我早到了,但沒多久法國同學也到了。我們先上去月台研究要怎麼補票,這時烏克蘭同學跟西班牙同學都到了。所有人都沒有遲到。

我們手上的月票 (我的是週票)只包 Düsseldorf 境內交通,到鄰鎮要另外買票。法國同學提議不買,烏克蘭同學大加反對:「被人捉到要罰六十歐的,你知道嗎?」(我認識的幾個烏克蘭同學都非常的奉公守法) 最後我們幾個同學都買了票,就只法國同學一個堅持不買。他說:「在巴黎我們也是這樣,沒有人會買票,反正沒人查。而且我買了月票,卻只用兩星期,算起來鐵路公司已經有賺了。」我聽罷秒冏,覺得法國同學在我心目中的俊雅形象瞬間崩壞了。

那天玩完後我們拍大合照,我本來是靠邊站的,法國同學向我熱情招手說他那邊有空位——我走過去之後發現他的意思是我人矮可以站在他前面也不會擋住。我心想「是旦啦」,然後拍照的時候他突然雙手抓住我的雙臂,幾乎是把我整個人環抱在他的懷裡。我又冏了。下一刻,他竟然開始上下摩挲我的手臂!我當下心裡千百萬句f_ck傾巢而出——同學,你不是喜歡男生的嗎?你不要揩油揩得這麼順便好不好?

接下來的日子,上課時他有時會調位特地坐到我旁邊,完全無視之前故意坐在他身邊的比利時同學越來越黑的臉。

因為我常常被誤會是日本人,這位法國同學有次就煞有介事的說:「你是長得像日本人,不然說是台灣人我也覺得像。我覺得那是因為你的衣著。」我後腦浮現三條黑線。你不是喜歡男生的嗎?你不是喜歡男生的嗎?你為什麼擺出一副對亞洲女生知之甚詳的表情??還知道怎樣分辨台灣女孩子跟日本女生?

到了課程完結,曲終人散的那一天,離開學校的時候我跟大家揮手講拜拜,這位先生很冏地當眾跟我要Goodbye Kiss。比利時同學的臉又黑了。我裝傻「嘎?」了一聲。他鄭重的道:「只是個頰吻。」我見他剛剛跟西班牙同學道別時也只是面頰蹭了兩下,心想這也沒什麼。沒想到他捉住我的雙肩,在我臉上很響亮的「啜」「啜」了兩聲。我覺得自己當時一臉的黑線肯定是明顯到肉眼可見的地步了。法國同學很開心的跟我說:「我將來去香港,會去找你的。」

我乾笑了兩聲,逃之夭夭。

上完德語課後,我是先去荷蘭兩天才回香港。在荷蘭的時候,一看 Facebook,竟然看見法國同學更新了情感狀態——他正跟一名法國正妹同居。

……

除了這六個點,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怎樣形容那刻冏到極點的心情了。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失眠的晚上

忽然夢見讀書時代的事,夜裡乍醒,然後就睡不回去了。

輾轉反側,只覺悵然。

人生快樂何在?幸福何在?說起來倒是很簡單的:也不過就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見自己喜歡的人。但說的容易,做的難。

也不是不知道天底下大部份人都在做自己不愛的工作,親吻自己並不真的那麼愛的人。但說到底,我就是不甘心。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愛情的現實

楊絳逝世。我在台灣天下雜誌的網站,讀到題為〈《我們仨》見她之前,從未想結婚;娶她之後,從未後悔娶她〉的文章。

裡面有一段是這樣的:

我第一次和鍾書見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見面後老錢開始給我寫信,約我到工字廳相會。見面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而我則緊張的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於是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以至於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了。

......

多年前,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我把它念給鍾書聽,他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我說,「我也一樣。」 

這樣的愛情,浪漫而動人,確實算是人世間最理想的婚姻了。可惜凡塵俗世,也就只一個錢鍾書,一個楊絳。

現今世代,心靈交流,還是遠比不上肉體交流;女子的貌,也恐怕還是比才重要太多。

友人是女博士,擇偶困難。她作主動追求成功的男友是大學裡的年輕教授,脾氣暴躁,人品不大好,對她也不甚好。我們勸她分手,她幽幽的說:「我可以有什麼選擇?難道選一個文學音樂藝術全部一竅不通的男人嗎?香港有多少個男人懂這些?」

她需要一個可以和她「對話」的男人。

唸會計的朋友問:「你們讀研究院的時候都沒有男同學或者師兄師弟的嗎?」

有。怎麼沒有?還多著呢。

「那為什麼把可以跟你聊天的男人說得這樣可遇不可求呢?」

因為一個(喜歡)讀書的男人,不見得會喜歡一個讀書的女人。

很多男人的愛情,似乎都是不太講究精神層面的交流的。

朋友跟一位頗有點名氣的大學講師很熟。講師在鏡頭前接受訪問時那種自信認真嚴肅的態度會令你覺得他非常有內涵,是個有批判思維的人,可是他幾任交往過的對象,都是二十出頭的0靚模。雖然他自己都快五十了,但跟許多男人一樣,覺得年過三十的女人有點老。

我的一個師兄四十不到,在大學裡當助理教授,他是非常熱愛閱讀的。有天見面,他開玩笑的叫我替他介紹女友。我調侃他:「你對相貌的要求這麼高,怎麼可能看得起我的同學?」

他先是否認,過了幾秒,又頗有點委屈的道:「天天見,太醜怎麼吃得消?」

問題是在大眼仔假睫毛整容及PS盛行的年代,所謂的「太醜」也不過是樣貌太普通且欠缺打扮吧?

實在不能抱怨港女橫行。如果品格好的女孩子才是「女神」的話,港女又豈會這麼放肆呢?

楊絳跟錢鍾書的愛情令人悠然神往,只是在今時今日的香港讀他們的愛情故事,總覺得像在讀神話故事那樣,遙遠又飄渺。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愛情與麵包

從小就聽人講「愛情與麵包」。

身為一個非常直來直往的小孩,我以為大人的意思是:(1) 愛情與麵包兩個只能活一個;(2)只要放棄愛情就可以得到麵包。那時候作為一個自以為是文青的熱血少年,我雖不認同,但勉強覺得這算是一種等價交換。到我真正出來社會做事之後,我就明白——你、真、是、想、得、美!

你現在做的工作是你的真愛嗎?你在實踐你的理想了嗎?如果沒有,那你有沒有大富大貴?

——我信相百分之八十的人前後兩者的答案都是「否」。

為了「麵包」做自己不愛的工作,十之八九,最多是「餓唔親飽唔死」,要發達?天黑了,發白日夢明天請早。

談情的時候,好些女人,真的會很理智地衡量「愛情」與「麵包」的問題。

尤其是快要30歲不結婚會死掉的那幾年,有些女人,會反覆地想:我和這個男人有將來嗎?他都30了,還是人工 2 萬樓下,沒有車沒有樓,又喜歡買玩具買模型,心智不成熟從來不為將來打算。這個人,我真的能和他走下去嗎?

這個「將來」,未必是大富大貴,但如果純粹是「餓唔親飽唔死」,又肯定是不及格的。女人的「將來」,很多時候是:有間自住物業、一年能去一兩次旅行、養得起細路,缺一不可。

但其實這三件事做起來,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並不是那麼容易。

我有個阿姨,幾十年之前因為嚮往外地的生活,嫁了去外國,不料異國極度歧視華人,剛到外地又言語不通,學歷不被承認,生活不如意,而且遇人不淑,丈夫不僅暴打她還不肯正經工作,致使生活十分艱難。後來她幸運地找到一份差事,小孩長大後丈夫也不敢再像以前般動手動腳,可是那已經是十幾二十年之後的事了。

情形就好像二十年前內地女人嫁來香港,她們對香港充滿憧憬,卻不明白要北上找老婆的,十居其九都不是條件好的男人。

最近我的一個師妹,也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嫁了去外地。

她結婚的時候28歲。對方是經人介紹認識的,大她六七年,說是專業人士。他有樓,而且地方大,一棟三層。香港混亂前景不明,遠不如那個法治之邦那麼令人心安。

她當時掙扎了很久,要不要跟那個男人開始。及後在一起了,每次見她,臉上俱不見甜蜜歡欣,最常掛在口邊那句話是:「他家房子真的很大。」問她與他相處如何,她只道:「我有點抗拒他的吻。」

當她突然宣佈結婚時,我著實嚇了一跳——我無法想像,要怎麼跟一個連他吻我,我都不願意的男人結婚。

後來,她嫁了過去,房子確實是大的,也如願找到了工作,她只是沒有料到自己會被當地人歧視,也沒有想到奶奶會有那麼難相處,更加沒有想到很多在香港她視作理所當然的事,在那個「很文明很守規矩」的異國是行不通的。

於焉抑鬱而焦慮。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很實際,其實可能只是另一種的「不設實際」。究竟是誰向你保證過,你不追求愛情,就一定能夠過上安穩踏實的好日子的呢?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低谷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角是一個30不到的青年,相貌中上,人品極好。他讀書成績不錯,大學畢業之後,做過一兩份工作,後來決定創業。此時他有一個青梅竹馬,拍拖多年的女友。他的打算是:只要事業上了軌道,就跟女友結婚。

剛出來社會做事的時候,他一個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有天突然向他表白,但他那時候和女友感情穩定,就婉拒了那個女孩。沒想到不久之後那個女孩子就自殺死了,沒有留下半句遺言。雖然不見得是為著他的緣故,他心裡始終覺得難受。有時想起那個兒時玩伴,總覺得內疚。

更加沒想到的是,兩年之後,他談婚論嫁的女朋友劈腿求去,分手時直言:你咁大個人仲冇D事業成就,屋企負擔又咁重,我覺得同你真係冇前途。

他如遭雷殛。這些年來,他一直努力不懈也不過是為了能與女友組織美滿家庭。哪裡想到,原來對方並不領情。

我知道,看到這裡你一定想問那個女友是否有沉魚落雁之姿——很抱歉,她只是一個普通人。難道你還真的以為,只有條件好的人才有資格變心嗎?

失戀了,不能失業,只能在事業上加倍地努力下去。然後有天醒來,他發現銀行戶口結餘赫然歸零——盜用的不是別人,是他的父親。不單錢全沒了,他家裡還負上了一條天文數字的債務。他那個向來嗜賭的爸爸,這次不小心玩大了,一時情急,跟大耳窿借了幾百萬。

當然,父親無業又年老,債務理所當然是算在他頭上去了。

在屋漏兼逢連夜雨的這一刻,他想起女友離開他時攻擊他的說話——如今竟是應驗得那麼徹底。
------------------------------------------------------------


回家的路上,聽見這首歌,就想起了上面的這個故事。

你問我這是韓劇還是TVB膠劇?很遺憾,都不是。這是發生在現實世界裡的真人真事。

人越大,越覺得做人實在很需要有點韌性,因為生命中的挫折逆境,遠比小時候的想像來得多。

失業、失戀、失婚、患重病、親友猝死、背負巨債、遭逢背叛……這些賺人熱淚的灑狗血情節原來並不只會在電視劇裡出現。現實中的人生有時竟然比小說還要曲折多舛。

我知道你想問男主角後來怎樣了。但這並不是電視劇,所以沒有結局可以預覽。他的困境是一個現在進行式——每天睜眼,只覺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常常惘然,不知道還可以怎樣走下去。

當然,更多時候,是在問「為什麼」。

——為什麼對她傾付真心,對方卻無法投桃報李?為什麼錢買不到的一片至誠,卻原來遠比不上真金白銀?為什麼都說天下排第一的真愛就是父母對子女之愛,自己的父親卻一直只顧自己,從來不曾為他著想半分?為什麼他的好朋友要死?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不活下去……

輾轉反側,在夜裡熱淚潸然。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從前不以為然,如今信焉。

所以格外喜歡這一首歌: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