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愛情的現實

楊絳逝世。我在台灣天下雜誌的網站,讀到題為〈《我們仨》見她之前,從未想結婚;娶她之後,從未後悔娶她〉的文章。

裡面有一段是這樣的:

我第一次和鍾書見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見面後老錢開始給我寫信,約我到工字廳相會。見面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而我則緊張的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於是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以至於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了。

......

多年前,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我把它念給鍾書聽,他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我說,「我也一樣。」 

這樣的愛情,浪漫而動人,確實算是人世間最理想的婚姻了。可惜凡塵俗世,也就只一個錢鍾書,一個楊絳。

現今世代,心靈交流,還是遠比不上肉體交流;女子的貌,也恐怕還是比才重要太多。

友人是女博士,擇偶困難。她作主動追求成功的男友是大學裡的年輕教授,脾氣暴躁,人品不大好,對她也不甚好。我們勸她分手,她幽幽的說:「我可以有什麼選擇?難道選一個文學音樂藝術全部一竅不通的男人嗎?香港有多少個男人懂這些?」

她需要一個可以和她「對話」的男人。

唸會計的朋友問:「你們讀研究院的時候都沒有男同學或者師兄師弟的嗎?」

有。怎麼沒有?還多著呢。

「那為什麼把可以跟你聊天的男人說得這樣可遇不可求呢?」

因為一個(喜歡)讀書的男人,不見得會喜歡一個讀書的女人。

很多男人的愛情,似乎都是不太講究精神層面的交流的。

朋友跟一位頗有點名氣的大學講師很熟。講師在鏡頭前接受訪問時那種自信認真嚴肅的態度會令你覺得他非常有內涵,是個有批判思維的人,可是他幾任交往過的對象,都是二十出頭的0靚模。雖然他自己都快五十了,但跟許多男人一樣,覺得年過三十的女人有點老。

我的一個師兄四十不到,在大學裡當助理教授,他是非常熱愛閱讀的。有天見面,他開玩笑的叫我替他介紹女友。我調侃他:「你對相貌的要求這麼高,怎麼可能看得起我的同學?」

他先是否認,過了幾秒,又頗有點委屈的道:「天天見,太醜怎麼吃得消?」

問題是在大眼仔假睫毛整容及PS盛行的年代,所謂的「太醜」也不過是樣貌太普通且欠缺打扮吧?

實在不能抱怨港女橫行。如果品格好的女孩子才是「女神」的話,港女又豈會這麼放肆呢?

楊絳跟錢鍾書的愛情令人悠然神往,只是在今時今日的香港讀他們的愛情故事,總覺得像在讀神話故事那樣,遙遠又飄渺。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愛情與麵包

從小就聽人講「愛情與麵包」。

身為一個非常直來直往的小孩,我以為大人的意思是:(1) 愛情與麵包兩個只能活一個;(2)只要放棄愛情就可以得到麵包。那時候作為一個自以為是文青的熱血少年,我雖不認同,但勉強覺得這算是一種等價交換。到我真正出來社會做事之後,我就明白——你、真、是、想、得、美!

你現在做的工作是你的真愛嗎?你在實踐你的理想了嗎?如果沒有,那你有沒有大富大貴?

——我信相百分之八十的人前後兩者的答案都是「否」。

為了「麵包」做自己不愛的工作,十之八九,最多是「餓唔親飽唔死」,要發達?天黑了,發白日夢明天請早。

談情的時候,好些女人,真的會很理智地衡量「愛情」與「麵包」的問題。

尤其是快要30歲不結婚會死掉的那幾年,有些女人,會反覆地想:我和這個男人有將來嗎?他都30了,還是人工 2 萬樓下,沒有車沒有樓,又喜歡買玩具買模型,心智不成熟從來不為將來打算。這個人,我真的能和他走下去嗎?

這個「將來」,未必是大富大貴,但如果純粹是「餓唔親飽唔死」,又肯定是不及格的。女人的「將來」,很多時候是:有間自住物業、一年能去一兩次旅行、養得起細路,缺一不可。

但其實這三件事做起來,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並不是那麼容易。

我有個阿姨,幾十年之前因為嚮往外地的生活,嫁了去外國,不料異國極度歧視華人,剛到外地又言語不通,學歷不被承認,生活不如意,而且遇人不淑,丈夫不僅暴打她還不肯正經工作,致使生活十分艱難。後來她幸運地找到一份差事,小孩長大後丈夫也不敢再像以前般動手動腳,可是那已經是十幾二十年之後的事了。

情形就好像二十年前內地女人嫁來香港,她們對香港充滿憧憬,卻不明白要北上找老婆的,十居其九都不是條件好的男人。

最近我的一個師妹,也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嫁了去外地。

她結婚的時候28歲。對方是經人介紹認識的,大她六七年,說是專業人士。他有樓,而且地方大,一棟三層。香港混亂前景不明,遠不如那個法治之邦那麼令人心安。

她當時掙扎了很久,要不要跟那個男人開始。及後在一起了,每次見她,臉上俱不見甜蜜歡欣,最常掛在口邊那句話是:「他家房子真的很大。」問她與他相處如何,她只道:「我有點抗拒他的吻。」

當她突然宣佈結婚時,我著實嚇了一跳——我無法想像,要怎麼跟一個連他吻我,我都不願意的男人結婚。

後來,她嫁了過去,房子確實是大的,也如願找到了工作,她只是沒有料到自己會被當地人歧視,也沒有想到奶奶會有那麼難相處,更加沒有想到很多在香港她視作理所當然的事,在那個「很文明很守規矩」的異國是行不通的。

於焉抑鬱而焦慮。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很實際,其實可能只是另一種的「不設實際」。究竟是誰向你保證過,你不追求愛情,就一定能夠過上安穩踏實的好日子的呢?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低谷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角是一個30不到的青年,相貌中上,人品極好。他讀書成績不錯,大學畢業之後,做過一兩份工作,後來決定創業。此時他有一個青梅竹馬,拍拖多年的女友。他的打算是:只要事業上了軌道,就跟女友結婚。

剛出來社會做事的時候,他一個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有天突然向他表白,但他那時候和女友感情穩定,就婉拒了那個女孩。沒想到不久之後那個女孩子就自殺死了,沒有留下半句遺言。雖然不見得是為著他的緣故,他心裡始終覺得難受。有時想起那個兒時玩伴,總覺得內疚。

更加沒想到的是,兩年之後,他談婚論嫁的女朋友劈腿求去,分手時直言:你咁大個人仲冇D事業成就,屋企負擔又咁重,我覺得同你真係冇前途。

他如遭雷殛。這些年來,他一直努力不懈也不過是為了能與女友組織美滿家庭。哪裡想到,原來對方並不領情。

我知道,看到這裡你一定想問那個女友是否有沉魚落雁之姿——很抱歉,她只是一個普通人。難道你還真的以為,只有條件好的人才有資格變心嗎?

失戀了,不能失業,只能在事業上加倍地努力下去。然後有天醒來,他發現銀行戶口結餘赫然歸零——盜用的不是別人,是他的父親。不單錢全沒了,他家裡還負上了一條天文數字的債務。他那個向來嗜賭的爸爸,這次不小心玩大了,一時情急,跟大耳窿借了幾百萬。

當然,父親無業又年老,債務理所當然是算在他頭上去了。

在屋漏兼逢連夜雨的這一刻,他想起女友離開他時攻擊他的說話——如今竟是應驗得那麼徹底。
------------------------------------------------------------


回家的路上,聽見這首歌,就想起了上面的這個故事。

你問我這是韓劇還是TVB膠劇?很遺憾,都不是。這是發生在現實世界裡的真人真事。

人越大,越覺得做人實在很需要有點韌性,因為生命中的挫折逆境,遠比小時候的想像來得多。

失業、失戀、失婚、患重病、親友猝死、背負巨債、遭逢背叛……這些賺人熱淚的灑狗血情節原來並不只會在電視劇裡出現。現實中的人生有時竟然比小說還要曲折多舛。

我知道你想問男主角後來怎樣了。但這並不是電視劇,所以沒有結局可以預覽。他的困境是一個現在進行式——每天睜眼,只覺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常常惘然,不知道還可以怎樣走下去。

當然,更多時候,是在問「為什麼」。

——為什麼對她傾付真心,對方卻無法投桃報李?為什麼錢買不到的一片至誠,卻原來遠比不上真金白銀?為什麼都說天下排第一的真愛就是父母對子女之愛,自己的父親卻一直只顧自己,從來不曾為他著想半分?為什麼他的好朋友要死?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不活下去……

輾轉反側,在夜裡熱淚潸然。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從前不以為然,如今信焉。

所以格外喜歡這一首歌: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實用資訊] Institut für Internationale Kommunikation (IIK) 報名流程、交通資料

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去了 Düsseldorf 讀了兩星期德文。兩星期可以學到的東西自然有限,可是像我這種畢業很久的人可以回去學校上兩星期課,已經很令我感動噴淚了。而且我很喜歡 Düsseldorf 這個城市。IIK 有辦兩星期的課實在太令人感動了。不過要注意的是,我讀的 Premiumkurs 並沒有A1.1 程度的課——也就是說如果你從來沒有學過德文的話,這種兩星期的課程就不適合你。 

IIK可以網上報名,非常簡單,去官方網站點選想要報讀課程,按指示填完資料就可以。IIK很會做生意,官網有多種語言可供選擇,擔心德文不夠好的朋友儘管選英文就可以,一樣能報名的 (不過德文版面的德文其實也很簡單)

IIK 接受多種付款方式,不過對於外國人來說,最直接的當然是信用卡。要注意的是交易金額超過某個數額 (好像是30歐?) 要付手續費 10 歐元。我因為沒時間研究有什麼方法可以免繳這10歐元就很乾脆的交了。呃,真是錯誤的示範。

報名的時候 IIK 就會要你選擇是不是也委託 IIK 安排宿舍。沒記錯的話這是不能後加的,所以報名前要想清楚到底要不要透過 IIK 安排住宿。IIK主要提供兩種住宿:一是和其他人合租公寓;二是住接待家庭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Host Family;這個翻譯我還真是看不慣)。暑假的時候還能選擇住大學宿舍。如果以上的你都不喜歡,官網說能幫忙介紹租屋子的渠道。但我這種懶人當然是直接住進學生宿舍就算。

我個人覺得初學德文的朋友最好還是不要自行租屋住,德國房東的麻煩指數可是世界聞名的。班上的同學和別人合租公寓,誰知道有一天打開櫥櫃的時候碟子忽然滾了下來,唏哩嘩啦的碎了一地。她驚魂未定,房東已經跟她追討賠償了。後來她跟房東嚴肅正經的約見面談,重申碟子不是她放上去的,而且盤子這樣滾下來她受傷了就該她索償了,事情才得以解決。當然,會面是以德語進行的。德國的經濟在歐洲數一數二的好並不代表國民的英語水平同樣是歐洲最強。

如果你選擇透過 IIK 安排住宿,那麼付款後很快就會收到 IIK 的電郵,裡面有網上表格的連結讓你勾選你想住宿的宿舍類型。它同時還會問你要不要 IIK 提供「接機」、「接火車」服務。當然,那是要錢的,而且很貴。最後會問你要不要 IIK 代買 Young Ticket。我一開始因為不是很了解 Young Ticket 到是什麼東東芫茜蔥,就沒有剔。後來上網查了一輪,發現無論如何都是買Young Ticket比較划算,就寫電郵問IIK能不能後加。結果IIK告訴我暑假不能透過IIKYoung Ticket,要自己把填好的表格交去車站買。網上介紹第一次購買Young Ticket是可以在第一天上課時向班上導師報名代辦。暑假沒這種服務大概是很多職員都放假了。

Young Ticket 簡單來說就是月票的青年版,讀語課程有學校蓋章證明就可以買,比普通的月票要便宜。德國的單程交通很貴,如果去讀書無論如何得買張月票。寫文章的時候我查了一下,2016年的票價是 54.75歐。Düsseldorf 的公共交通由 Rheinbahn 營運,官網有購票連結。我查到網上可以買7日票,非常興奮,因為我當時問IIK問來問去也搞不清楚到底要怎麼買Young Ticket。我當時買7-Tage Ticket票價是25.9歐,2016的價錢為26.8歐。買兩張7日票跟 Young Ticket差不多價錢。可是反正我只讀兩星期然後就去荷蘭玩了,二話不說就決定買兩張7日票。

然後問題來了,我看完了整個 Rheinbahn 官網,都沒有寫 Düsseldorf 要買哪種票,點進購票連結,一律只看到Preisstufe A (A123) B C D。看了又看,好不容易看到有頁面簡介說ABCD的分野是距離長短,卻沒有說清楚哪個城市配哪種價錢!

我看到吐血,唯有寫電郵問IIK

暑假時IIK回覆電郵的頻率是一天一次,就算我一收到馬上讀馬上追加問題,也是要等到隔天的同樣時間才收到回覆。而且很多問題他們的答案都是不知道、不清楚,譬如我問Düsseldorf 要買哪種票,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應該是A」。A有分1,2,3 啊?那到底是A1, 2 還是3??!!!

上網查來查去還是查不到答案,只好寫電郵問 Rheinbahn,結果石沉大海。我不死心,上網查到 Rheinbahn 隸屬 Verkehrsverbund Rhein-Ruhr (VRR),就再寫一次電郵給VRR,結果 VRR 很快就回覆了:



後來我追加問題,VRR也是幾分鐘後就馬上回覆。效率好到不行!(因為擔心寫英文會被無視,所以我兩次都是寫德文)



VRR解釋得很清楚,Düsseldorf 就是買A3的票。寫文章的時候我查了一下,官網仍然寫著 Das 7-TageTicket gibt es exklusiv nur in der Rheinbahn App oder online 也就是說,7天票只能在 Rheibahn App 或者線上購買。

我當時大概是衰神附體吧,搞餐懵終於弄清楚要買哪種票時,Rheinbahn 的線上商店竟然有bugF5鍵按得都快要換一個了,始終無法完成交易。

我崩潰而絕望地上VRR的官網,看看有沒有可能在VRR線上買到A3月票。第一次看英文版時完全沒看到Online Shop的頁面,手癢按德文版來看看,SxxT!它竟然有隱藏頁面!它竟然有隱藏頁面啊啊啊啊啊啊!不要懷疑,不見了的Online Shop就在德文主頁那裡。點進去以後,非常順利的就買到了7天票,電子郵箱光速收到了票的pdf檔,用白紙列印出來就可以用了。

2016再上VRR看,說有了新的線上商店,提供了一堆連結,Rheinbahn的票還是回到Rheinbahn的官網買。呃,我想,那意味著,Rheinbahn Online Shop已經可以正常運作了吧?

那麼Young Ticket又到底是怎樣買的呢?同學說她拿著IIK電郵附夾的影印表格去車站櫃枱就買到了。不過她從機場去宿舍坐的士(同學你未免太富有了吧!!) 所以她也不清楚在機場可不可以即場辧理。我問了幾個同學都說是星期一開學了才申請 Young Ticket

機場有車坐到中央車站,用Young Ticket 7日票都可以免費乘搭 (話說星期一才拿到 Young Ticket 的同學你都是怎樣去宿舍的呢?)

那張傳說中的 Young Ticket表格嘛,是夾附在IIK住宿通知的電郵裡的。我報課程後在網上查了一下,有人說暑假會很晚才收到住宿通知 (因為大部份職員都放假去曬太陽了)。果不其然,我寫去追了幾次,預定星期日入住宿舍,星期五香港時間晚上八點多九點,我都到機場了,才收到大學宿舍的詳細地址。預早查定地圖、規劃定路線這種春秋大夢全面告吹。好在出發前買了上網+通話的二合一電話卡。

說了一堆,最重要的還是買到一張可以上網的電話卡啊!


延伸閱讀——Düsseldorf 讀德文系列: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婚姻是合法的長期賣淫」


前陣子香港電台請了游學修跟劉鳴煒當嘉賓的那集《我係乜乜乜》很熱,我剛好有看。看完後本來有感而發想寫篇網誌,不料就緊接著爆出了李波的新聞,當下就什麼欲望都沒有了。

近幾年的新聞總是令人心灰意冷。

後來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的跟我聊起這個節目,女人的反應跟我料想的差不多,倒是男人的見解比較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車,有咩好講啫,咁都估到係咁架啦。

輿論上讀到負評如潮,我以為,他們或多或少會抱怨兩句港女拜金的。

唉呀。會不會是因為真的開始老了?所以才看得這麼化?

我的女性友人,十居其九,非常氣憤。不止一個跟我說:找王迪詩/小儀跟周秀娜同台吖,睇下D男人揀邊個?

不論替代游學修的「女主角」是誰,我聽見的劉鳴煒代選人總是周秀娜。咦,這是為了什麼呢?難道是說周秀娜是空有色相的佼佼者嗎?

無論如何,這種類比是頗教人玩味的。你看,男人以錢財取勝,女人就看皮相。噢,對了,有留意劉鳴煒在訪談中提到的女人的package嗎?他說男人也會考慮女人的package:樣貌、身材、性格、職業、學歷。

排名,我認為,當然有分先後。

很多很多年前,當我還是個天天愛讀文學的偽.文學青年時,我讀到一篇愛情心理學的科普文章,裡頭有這麼一句,大約是:女人追求物質,男人獵尋美色,是百年未變的社會現象,並且符合生物進化的原則。所以,愛情就是,美色與物質的交換。

作為熱血的偽.文青,我理所當然一讀到就腦門發熱,覺得這種文章是垃圾不如的偽科學——55,當然,更重要的潛藏原因可能是因為我既沒有美色,也沒有錢。嘿嘿。

反正,當年對「靈魂伴侶」深信不疑的那個文藝青年,即是本人在下我,對這種「女人愛財,男人愛貌」的論調是極其不以為然的。

直到後來,我才漸漸明白到一個道理:人世間的事應該是怎麼樣的,跟它實際上是怎麼樣的,很多時候,都沒有關係。

張愛玲常常在文章裡嘲諷那些以結婚為業的「女結婚員」,附以名句:「婚姻是合法的長期賣淫。」

年少時讀到,覺得她這人古怪又偏激。今時今日看到這一輯節目,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句忽然就蹦了出來。

說到底,其實是誰的錯呢?反正我們都知道,香港就是一個膚淺的地方。在男女都把「性格」放在那麼後的位置時,又還會有誰看重自己的品德呢?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Under The Sun

俄國導演以拍攝愛國宣傳片為名,在北韓拍了這一輯紀錄片 Under The Sun


距離我們不是很遠的地方,那裡的人過著的是另截然不同的日子。看了怎可能不為自己生而為港女感到慶幸。

幸福哪裡是必然的事。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30要逼婚

谷阿莫的電影評論,很好笑。沒時間看那麼多電影,看谷阿莫好了。幾分鐘就為您道盡來龍去脈,外加谷式的爆笑式辛辣評論,工作累到死時看一看,心情就會好。

雖然,按照谷氏邏輯道盡來龍去脈的角色通常都是解釋完就要死 (呃……) ;又雖然,網絡版權法通過後,他這種二次創作方式應該可以被告的吧……啊,那到時分享他的影片是不是也會被告啊?

他的很多影片都很好笑,這次講《剩者為王》,除了好笑,還令我想起了身邊的一些朋友。

在亞洲,女人年過/近 30而又未婚,嗯,日子應該會多少有點不好過吧?除了親戚朋友逢年過節的關切,還得怕嫁不出怕年紀太大很快生不了。於是沒男朋友的急著找男友,有男友的努力加餐飯餐餐逼婚。就像電影的女主角那樣,本來很厭惡母親逼婚,後來竟然自己也心急起來,男友不肯馬上結婚就跟他分手,另外找肯結婚的人。

聽起來很荒謬嗎?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覺得這種情節只是電影橋段,沒想到,後來,竟然一次又一次在現實生活裡遇上了。

我的朋友中,真的有病急亂投醫,為了趕在30歲前結婚,強逼自己嫁給不喜歡的「相睇對象」的人。我看著就心裡有點悲哀,她們其實生活不虞匱乏,有份正當職業,也不像第三世界的女性那樣被逼著嫁人,為什麼不能快快樂樂自自由由的過日子呢?

我們結婚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年輕時,理所當然,以為想要結婚是因為愛那一個人。長大後卻發現婚姻是一種社會制度,是一種社會需要。

年過30的女人,呃,很遺憾地,在很多很多男人女人心目中,都是「有點老」、「有點滯銷」了——這跟你認不認同沒有關係,反正也不是在問你的意見。

情形就好像年過30連首期也沒有的「廢青」一樣——你不覺得自己廢?沒關係啊,其他人覺得你是廢青就好。又沒有人問你的意見,這是社會定義好不好?

我從小到大都脾氣不好,青春期時候為了「為什麼要管別人怎麼想」而非常不耐煩。長大了反而有點明白——就好像你對買樓這件事再不以為然,等你要結婚時或者有機會的時候 (通常是家裡人給首期),你還是趕著要買;結婚,也是差不多罷?

話說回來,這個30歲的死線到底是誰定的啊?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得遵遁這條不知道是阿水定的死線啊啊啊啊?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