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eutsche Welle讀到這一篇 (連結按這裡),頓時莞爾。
美國的畢業舞會Prom是什麼樣子在美劇見多了,德國以前(2, 30年前吧我想) 據說是不搞那種「輕浮」的高中畢業舞的。現在呢?五月沒到,地區小報就開始在專欄裡教路買畢業舞會 (德文叫Abiball) 的戰衣了——還附設女生專用的進度表:兩星期前要搞定鞋子了,一星期前最好來個戰衣預演。
花一整個月選一條裙子,那條裙子一定很精彩了吧?不,你錯了,不是一條,是三條:一條smart dress 領畢業證書時穿 (舞會前);一條正式隆重的舞會晚禮服;還有一條sexy的小裙裙在之後的派對裡穿。
所以別笑港女謝師宴搞大龍鳳了。跟德國新一代比,還差得遠呢。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絕
夜深時分。睡不著。這幾年間,這個城市變化之巨,令人悵惘。很多人離開。很多人想著要離開。然後就是在這種時刻,才更加明白,原來我是愛著她的。
----------------------------------------------------------------------------------------------------------
傅佩嘉的《絕》,是我讀書時代很流行的一首歌。那時候傅佩嘉叫高雪嵐。
--------------------------------------------------------------------------------------------------------
讀大學的時候,Nostalgia 是文學研究的熱門題目。我當時莫名其妙——怎麼有這麼多人熱衷回頭看過去,這樣頻頻扭頭往身後看,還要怎麼走前面的路?
那時候在港大的圖書館看《玻璃之城》,看著上一代描述他們那時代的Hall Life,那種隔了一重有種距離感的Hall Life;電影我看了不是不感動的,但也並沒有太深刻的感覺。
——那時候我對張燊悅的故事還比較感興趣。
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是一整個仰望前方的時期,雖然也不是說那段時間的人生有多順遂,然而因為天真,想法簡單,倒確實是快樂且對未來樂觀的。
許多年後再聽黎明在《玻璃之城》裡面唱的Try To Remember,竟然覺得那是我聽過最能夠打動我的版本。
--------------------------------------------------------------------------------------------------------
大學時代認識了不少聰敏過人的同學。其中一個為人特別好。聰明人,尤其是年輕的聰明人,難免有幾分恃才傲物。但這個同學為人謙厚,而且很好說話,有事找他幫忙,他總是說好。
同學中學讀名校,會考9A,非常有語言天份。我認識他的時候他至少精通五種外語。可惜他的人生並不十分順利。高考前夕被診斷出患上Clinical Depression,之後一直要長時間服藥。精神科的藥物吃了容易睏倦,他每天都要睡上很長的時間。當時我想:病著時當且如此,如果他的病治好了,不知道該有何等成就。
他談起自己的病,是從容的:「不能接受的是我媽媽。她一直跟醫生說我兒子9A的,怎麼會有這種病?」他笑道。
畢業後與他並不常見,只知道他三十不到就當上了大學的助理教授,且與女友共偕連理了。讀書時他正值熱戀,天天跟我們講他女友的事,我聽到後來就取笑他痴纏。
然後有一天,我聽說,他死了。在準備出版著作的前夕,因病猝死了。才三十出頭。天妒英才。
我一直想起他那時候笑得一臉幸福地跟我們說他女友這樣那樣。
---------------------------------------------------------------------------------------------------------
傅佩嘉的《絕》在1999年派台。雖然我當時「文藝青年病」正發得厲害,卻並沒有特別愛這首歌。不多不少是因為對歌詞有點不以為然——被一個人搞得「戀愛絕後」,是不是太沒志氣了一點?
再聽見它,是在黃偉文的作品展。剎那之間,竟是百感交雜。我從來不是傅佩嘉的粉絲,從來沒有特別喜歡過這首歌,在聽這首歌的時候,卻竟爾覺得,整個學生時代海市蜃樓似的浮現了在我眼前。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金石為開這個騙局
偶爾在網上讀到John Lennon 前妻的報導:
我不是披頭四的樂迷,不敢肯定上述報導有幾分真實。若實情確實如此的話,倒頗令人欷歔。
小學時代讀了大量中國民間故事——因為本人的母親大人買了一堆 (反正在她心目中都跟「三言二拍」沒什麼分別,都是看起來很有教育意義)——其中一個常常出現的主題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其實粵語長片說的也是差不多,那些「浪子回頭」呀,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呀,諸如此類的故事,都是換湯不換藥。
小時候我就不信,長大後見多了旁人悲慘的遭遇就更加肯定是騙人。
毫無底線地對一個人好,就算對方本來是喜歡你的,最後的結果少不免是把對方的胃口越養越大,越來越不滿足,然後有天他覺得你怎麼總是不如他心中所想,你覺得越來越疲累。
如果他本來就沒有很喜歡你呢?那很簡單,你就等著被人踐踏吧。
在一個人不喜歡你的時候,是可以非常無情的。你想要討好他麼?感動他麼?「喜歡」卻是這麼虛無縹渺的一件事。對著會考化學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考個A尚且如此的難,何況是要融化一個人的心?
報導的尾段如是道:
在回憶錄的最後,辛西亞寫道:「如果我年少的時候知道為約翰傾心意味著什麼,我會轉身離開絕不猶豫。」
文學總是把單戀淒美化,讓文學青年相信為愛犧牲是多麼偉大多麼可歌可泣事。然而,雖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喜歡哪一個人,婚戀關係卻是清醒的選擇——你喜歡的人不愛你,你應該選擇離開而不是留下來虐待自己吧?
1968年,藍儂因為小野洋子與辛西亞離婚。某次,辛西亞從意大利旅行回來,小野洋子穿著她的浴袍和藍儂坐在浴室地板上的場景成為刺痛她一生的畫面。
離婚之後,噩夢遠沒有結束。兒子朱利安小時候曾經問辛西亞:「爸爸總是宣揚愛與和平,但是他為什麼不愛我?」
他的爸爸藍儂則向全世界宣告:「我和小野洋子的兒子尚恩(Sean Lennon)才是我的第一個孩子,朱利安只不過是我和大多數英國人一樣犯的一個酒後錯誤。」
藍儂和辛西亞離婚時,曾想讓辛西亞拿不到贍養費,並試圖狀告辛西亞通姦。結果小野洋子懷孕了,辛西亞反告約翰通姦成功。「披頭四」的粉絲們要很艱難才能嚥下這個細節:藍儂曾在電話裡反覆對辛西亞說:「我最多只能給你7500英鎊,你也只值這個價格。」
另一方面,小野洋子也曾和前夫爭奪女兒京子的撫養權,結果她前夫帶著京子逃跑了。藍儂帶著小野洋子在全世界尋找京子,並打著家庭的名義讓全世界幫忙。與此同時,他對辛西亞不聞不問,並禁止「披頭四」的所有成員去看望他們。
情節恍如我小時候讀到的狗血通俗小說。我不是披頭四的樂迷,不敢肯定上述報導有幾分真實。若實情確實如此的話,倒頗令人欷歔。
小學時代讀了大量中國民間故事——因為本人的母親大人買了一堆 (反正在她心目中都跟「三言二拍」沒什麼分別,都是看起來很有教育意義)——其中一個常常出現的主題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其實粵語長片說的也是差不多,那些「浪子回頭」呀,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呀,諸如此類的故事,都是換湯不換藥。
小時候我就不信,長大後見多了旁人悲慘的遭遇就更加肯定是騙人。
毫無底線地對一個人好,就算對方本來是喜歡你的,最後的結果少不免是把對方的胃口越養越大,越來越不滿足,然後有天他覺得你怎麼總是不如他心中所想,你覺得越來越疲累。
如果他本來就沒有很喜歡你呢?那很簡單,你就等著被人踐踏吧。
在一個人不喜歡你的時候,是可以非常無情的。你想要討好他麼?感動他麼?「喜歡」卻是這麼虛無縹渺的一件事。對著會考化學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考個A尚且如此的難,何況是要融化一個人的心?
報導的尾段如是道:
在回憶錄的最後,辛西亞寫道:「如果我年少的時候知道為約翰傾心意味著什麼,我會轉身離開絕不猶豫。」
文學總是把單戀淒美化,讓文學青年相信為愛犧牲是多麼偉大多麼可歌可泣事。然而,雖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喜歡哪一個人,婚戀關係卻是清醒的選擇——你喜歡的人不愛你,你應該選擇離開而不是留下來虐待自己吧?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天后老店
在《隨意到天涯》裡讀到這一篇,馬上惦記在心。家裡也有一隻肩帶扣斷掉了的手袋,除了肩帶不能用了以外,其他部份仍然完好。因為覺得它好用,小小的一隻能塞很多東西,而且也喜歡它的設計,捨不得丟,卻又因為帶扣斷了,沒法繼續用。正苦惱的時候發現竟有專門修理手袋的店,大喜過望。
就可惜店在北角,於我而言有點遠。一直拖,拖到今天才終於趁去北角拜見客戶時順道去了一趟。
這小店也妙,是由一對老夫婦經營的樓上舖,卻設有網頁,還能Whatsapp報價。有興趣的朋友可參下址:http://www.stylistichandbag.com
我按網頁的指示來到天后地鐵站A出口,從往電器道方向的出口鑽了出來,打開Google Map,不知道是不是我眼殘,竟然找不到電器道117號 (後來發現可能是因為不應作「電器道」而該是「電氣道」)。不死心用中原地圖找了一次,原來117號叫寶田大廈,從天后地鐵站沿電器道一路往前走,走過三個街口便到,倒是比想像中容易找。
店在唐樓3樓,小小的,像家居多於像商舖,店東夫婦很親切,走進去像探望長輩,有種很溫馨的感覺。師傅讓我稍等,很快就修好了。換了一雙帶扣,$180,老實說不便宜,但花這點錢能救回一隻好用的手袋,又覺得值得。
修完手袋時間還早,就在街上悠轉了一會兒。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港島,覺得街舊樓舊而且沒什麼好玩的地方。近幾年倒是越來越愛,在那些橫街窄巷晃蕩的時候有種回到兒時舊居的錯覺。
九龍新界都發展得太快,尤其是新界,近幾年幾乎是面目全非,唯獨港島一些舊區的步調溫一點,仍依稀有著記憶裡的輪廓。
往回走的路上有一間「龍鳳」,玻璃窗上貼著誘人的烤雞扒海報,反正晚飯是總要吃的,便走了進去。
滑蛋肉鬆烤雞扒意粉連熱飲$50,滑蛋好吃,烤雞扒是鹹的,肉鬆卻是甜的,一整個感覺有點怪。而且烤雞扒沒想像中出眾,果然還是「榮式雞扒」最好吃。
吃完坐巴士回家去,看著車外風景,忽地想起許多小時候的事情來,心裡不由得泛起一陣溫暖的快樂。
就可惜店在北角,於我而言有點遠。一直拖,拖到今天才終於趁去北角拜見客戶時順道去了一趟。
這小店也妙,是由一對老夫婦經營的樓上舖,卻設有網頁,還能Whatsapp報價。有興趣的朋友可參下址:http://www.stylistichandbag.com
我按網頁的指示來到天后地鐵站A出口,從往電器道方向的出口鑽了出來,打開Google Map,不知道是不是我眼殘,竟然找不到電器道117號 (後來發現可能是因為不應作「電器道」而該是「電氣道」)。不死心用中原地圖找了一次,原來117號叫寶田大廈,從天后地鐵站沿電器道一路往前走,走過三個街口便到,倒是比想像中容易找。
店在唐樓3樓,小小的,像家居多於像商舖,店東夫婦很親切,走進去像探望長輩,有種很溫馨的感覺。師傅讓我稍等,很快就修好了。換了一雙帶扣,$180,老實說不便宜,但花這點錢能救回一隻好用的手袋,又覺得值得。
修完手袋時間還早,就在街上悠轉了一會兒。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港島,覺得街舊樓舊而且沒什麼好玩的地方。近幾年倒是越來越愛,在那些橫街窄巷晃蕩的時候有種回到兒時舊居的錯覺。
九龍新界都發展得太快,尤其是新界,近幾年幾乎是面目全非,唯獨港島一些舊區的步調溫一點,仍依稀有著記憶裡的輪廓。
往回走的路上有一間「龍鳳」,玻璃窗上貼著誘人的烤雞扒海報,反正晚飯是總要吃的,便走了進去。
滑蛋肉鬆烤雞扒意粉連熱飲$50,滑蛋好吃,烤雞扒是鹹的,肉鬆卻是甜的,一整個感覺有點怪。而且烤雞扒沒想像中出眾,果然還是「榮式雞扒」最好吃。
吃完坐巴士回家去,看著車外風景,忽地想起許多小時候的事情來,心裡不由得泛起一陣溫暖的快樂。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過去這一年
最初建立這個網誌原意是找個地方練筆。畢業後就幾乎沒寫過幾篇文章,再生疏下去我恐怕連字都不會寫了!結果,網誌開是開了,對上一篇是什麼時候的事?一看,心虛到不行。只好抬首仰望天空:唏,今天天氣真是好!
過去這一年沒什麼長進。書看得少,發呆的時候多,唯一了不起的事情是千辛萬苦養成了做運動的習慣——敝人可是標準的書呆子,少時最大的嗜好乃是躲在圖書館裡看書。結果上年大病了一場,看了好久醫生,吞了好多藥,睡了好多晚醫院才好過來。委實覺得別無選擇,唯有日日運動身體好。
2013年已經過了大半。嗯,現在才發願要發奮圖強好像有點遲。呃,唯有希望今年會寫超過一篇的網誌。
過去這一年沒什麼長進。書看得少,發呆的時候多,唯一了不起的事情是千辛萬苦養成了做運動的習慣——敝人可是標準的書呆子,少時最大的嗜好乃是躲在圖書館裡看書。結果上年大病了一場,看了好久醫生,吞了好多藥,睡了好多晚醫院才好過來。委實覺得別無選擇,唯有日日運動身體好。
2013年已經過了大半。嗯,現在才發願要發奮圖強好像有點遲。呃,唯有希望今年會寫超過一篇的網誌。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It's the Climb
可能是年齡的關係,現在每次熱血總有幾分不好意思,覺得很有裝青春的嫌疑。
這陣子情緒低落的時候比較多,很會推卸責任的本人強烈懷疑是那堆亂七八糟的藥的錯。
低潮時就放 Miley Cyrus 的 The Climb,個人認為比什麼抗抑鬱劑都要有用。
很喜歡這個電影版本,隔著熒幕也能感受到沐浴陽光中的那陣暖意。
There's always gonna be another mountain
I'm always gonna wanna make it move
Always gonna be an uphill battle
Sometimes I'm gonna have to lose
Ain't about how fast I get there
Ain't about what's waiting on the other side
It's the climb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Oh My God,我又遇見潑婦了
我是太久沒來過了,新版面有點不會用。
最近最常出入的地方就是醫院,對這個地方的抗拒越來越大。身邊有親近的朋友從事醫護行業,一直知道他們工作很辛苦很辛苦,也明白很多時候是制度的問題,而不是醫護人員故意跟病人過不去,但醫院去得太多,少不免還是有血氣翻湧得目眦欲裂的時候。
前陣子去見醫生,領化驗報告。這個報告拖了很久了,差不多有一個月了,一直不出來。打電話去問,護士說要見了醫生才知道結果,不能在電話裡講。好不容易討了一個覆診期,在醫院大堂坐了很久,一直沒有輪到我,我越坐越覺得乏,渾身發冷,告訴「阿姐」,量了體溫,原來在發高燒。「阿姐」叫我去偏廳等。等了好一陣子,一個護士過來,看了我一眼:你在發燒,今天可能見不了醫生了。
我一愣,以為自己病過了頭聽錯,還沒來得及問,護士已經走人。又等了好一陣子,忽然叫我去登記處,護士說:你發燒,醫生今天不見你了。你下星期再來吧。
彼時我已在大堂等了兩句鐘。
本來病得很虛,突然一把熊熊烈火從心頭直燒向腦門。我說我等報告已經等很久了,一直沒有消息。現在我只是看報告而已,為什麼發燒就不能見醫生?我在發燒不是更需要見醫生嗎?
護士臉上流露驚恐的表情,那種眼神活脫脫像在說「Oh My God,我又遇見這種無理取鬧的潑婦了」。她見我還想說下去,隔著玻璃窗,按下咪高峰的揚聲按鈕:我現在幫你再問醫生一次。
後來醫生見了我,但我絲毫沒有成功爭取的快感。我覺得很沮喪。以前常常聽當醫生護士的朋友說病人如何發爛渣逼迫他們,現在輪到我了
後來我在大堂等了差不多四句鐘才見著了醫生。那位醫生說話倒很客氣。他說:對不起,要你等這麼久,規矩是見完發燒的病人,全間接見室都要消毒一次,只好最後才見你了。
心火一洩,我又回復混混沌沌的狀態,他說什麼我都應是是是。
後來我才知道,發燒病人待過的地方都要消毒是為了預防散播禽流感。那一刻,我忽然有點想昏倒。
最近最常出入的地方就是醫院,對這個地方的抗拒越來越大。身邊有親近的朋友從事醫護行業,一直知道他們工作很辛苦很辛苦,也明白很多時候是制度的問題,而不是醫護人員故意跟病人過不去,但醫院去得太多,少不免還是有血氣翻湧得目眦欲裂的時候。
前陣子去見醫生,領化驗報告。這個報告拖了很久了,差不多有一個月了,一直不出來。打電話去問,護士說要見了醫生才知道結果,不能在電話裡講。好不容易討了一個覆診期,在醫院大堂坐了很久,一直沒有輪到我,我越坐越覺得乏,渾身發冷,告訴「阿姐」,量了體溫,原來在發高燒。「阿姐」叫我去偏廳等。等了好一陣子,一個護士過來,看了我一眼:你在發燒,今天可能見不了醫生了。
我一愣,以為自己病過了頭聽錯,還沒來得及問,護士已經走人。又等了好一陣子,忽然叫我去登記處,護士說:你發燒,醫生今天不見你了。你下星期再來吧。
彼時我已在大堂等了兩句鐘。
本來病得很虛,突然一把熊熊烈火從心頭直燒向腦門。我說我等報告已經等很久了,一直沒有消息。現在我只是看報告而已,為什麼發燒就不能見醫生?我在發燒不是更需要見醫生嗎?
護士臉上流露驚恐的表情,那種眼神活脫脫像在說「Oh My God,我又遇見這種無理取鬧的潑婦了」。她見我還想說下去,隔著玻璃窗,按下咪高峰的揚聲按鈕:我現在幫你再問醫生一次。
後來醫生見了我,但我絲毫沒有成功爭取的快感。我覺得很沮喪。以前常常聽當醫生護士的朋友說病人如何發爛渣逼迫他們,現在輪到我了
後來我在大堂等了差不多四句鐘才見著了醫生。那位醫生說話倒很客氣。他說:對不起,要你等這麼久,規矩是見完發燒的病人,全間接見室都要消毒一次,只好最後才見你了。
心火一洩,我又回復混混沌沌的狀態,他說什麼我都應是是是。
後來我才知道,發燒病人待過的地方都要消毒是為了預防散播禽流感。那一刻,我忽然有點想昏倒。
訂閱:
文章 (Atom)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

-
(Vincent van Gogh: Flowering peach tree; 攝於荷蘭 Kröller-Müller Museum) 雖然寫了篇小說講彈鋼琴,但我本身並不是一個古典音樂發燒友。我是為了寫這篇小說才開始聽古典音樂。 於是知道了王羽佳。 ...
-
在朋友的推介下,我開始追看 Instagram 帳戶 Humans of New York (@humansofny) 。 Humans of New York 其實紅了很久,我一早就聽說過這個攝影日誌。攝影師 Brandon Stanton 在街上訪問路人,記下他們...
-
電影《狂舞派》的口碑很好,身邊很多朋友都很推薦,只是當年上畫的時候因故沒有看,結果 2013 年的電影,我拖到今天才看完。 就劇情來說,或者因為期望太高,坦白說,我是有點失望的。可是裡面的舞蹈真的很好看,演員跳得出色,排舞也排得好,很有點新意。 個人覺得電影最大...
-
TwoSet Violin 是當紅 YouTuber( 雖然他們有強調過自己不是 YouTuber ,而是 Classical Musicians) ,訂閱人數超過 140 萬,我猜很多對小提琴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他們。 我最初知道他們,是因為香港節慶管...
-
在放年假的時候,讀到王偉雄教授的文章 〈哲學之無力〉 ,當中介紹了一位美國哲學家 Herbert Fingarette 在 97 歲高齡 ,臨終前幾個月拍攝的 影片 。影片頗值得一看。 Herbert Fingarette 直言他害怕死亡。和他攜手共度了...
-
之前讀到一篇 文章 , 說因為拍賣的關係, Sylvia Plath 生前寫給朋友的信件曝光 。喜歡英詩的人大概都知道 Sylvia Plath 。 Sylvia Plath 堪稱才貌雙全,不單長相秀麗,且十分多才多藝,早慧的她,八歲已經發表詩作,還曾經憑畫作在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