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蘇格蘭學生生活結集 [2021年1月號]

在蘇格蘭讀書的生活點滴,基本上都放了 Facebook,雖然是零散的片段,亦不盡然是所有事都很美好,對於我來說仍舊是難能可貴的體驗。尤其是我小時候一直渴望去異國留學,看看別的地方有什麼樣的風景,現在總算是夙願成真。

以下都是原載於 Facebook 的舊文,整理後重貼此處,純粹是為了留個紀念。


=============


[2021113]

[那條據說「有點風景可以看的河」;那黑黑的一塊乍看以為是油污,後來發現應該是河面結了薄冰。]

[沿路看見河面遍佈裂開、未完全融化的薄冰。]

[地上也有碎冰;這邊晚上應該超冷。這一區的牆上都有很多塗鴉。]

[連 baking tray 都這麼便宜,真是很難想像。在別的地方,焗爐用的烤盤基本 £10 起跳。]

[黑色的那雙鞋 £4。我肯定香港買不到。]

[令我雙眼發光的碗碟架。如果不是考慮到路途遙遠,我應該會搬很多回宿舍。]

我系上的教授剛剛又跟我們提了一次:一科不合格也不要太介懷,大家繼續努力,只要最後所有科目的總分加起來合格就可以了!

教授的語調非常勵志,但我聽完只是覺得頭很痛。

從一開始的「一份功課不合格可以追」,到現在的「一科不合格繼續追」,老師根本就是曲線說明學院已經 fail 了一些人了。到底其他人是怎麼得出「英國的大學都是學店」這樣的結論?反而在香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讀 MA 會無法順利畢業。

我到現在還沒有收到成績單,是真正的「生死未卜」。不過,無論怎樣也好,我來英國並不單單是為了讀書,不可能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讀書上,唯有盡人事聽天命,希望上天保佑我。

蘇格蘭在上個月 26 號開始封城,封城聽起來很恐怖,好像會孤寡鬱悶死。但其實放假的日子也並沒有很長,我之前忙於應付學業,一大堆東西擱在一邊沒有處理,封城期間無法交際聯誼的假日,用來料理各種雜務只是剛剛好。

本來想趁放假寫小說,結果時間僅夠起了個頭,終點遙遙不見。假期大部分時間都花了在非常現實的「職涯規劃」,在看各種就業資訊,研究畢業之後的下一步。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赴英讀書,很真實的答案是:我在香港試過找工作,但我在本來的行業待了太久,想轉到別的行業一直求職失敗。我覺得過了某個時間點,在香港就很難轉行,可能是因為社會多少有一點年齡上的偏見。直接轉行機會渺茫,我只好先讀一讀書。

我一開始的盤算是畢業後回香港教社區學院,但基於目前的勢態,大概是此路不通。放假的時候狂看英國的求職網以及各種招聘廣告,可惜也沒有什麼結果。一來英國眼下的工作空缺確實不多,二來文學系畢業,便是在太平盛世也少工作機會。我還查了翻譯之類的工作,可是涉及中文的話,基本上都指明母語必須是 Mandarin。我在讀書時代雖然因為喜歡台灣,靠看台灣的電視節目自學過國語,不過在實際演練的時候,我在香港遇見的「國語人」都非常禮貌地請我直接講廣東話——在這裡垂死掙扎一下,「聆聽」這部分我的表現還是不錯的,基本上完全聽得懂,可見看電視的努力沒有白費。

即使有簽證可以在畢業後留下來,找不到工作也是徒勞。坦白說我的積蓄也不夠支撐長期失業。如果說我有什麼事是很想做的話,大概就是一直寫作寫到最後一刻。我很早就了解到寫作如同馬拉松,唯一的要訣就是死命跑下去,堅持到最後。所以,最重要的當然是在途中不要餓死;找工作是必須的。我不死心地又搜尋了很久,最後在英國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可能適合的工作機會。所以,視乎畢業時的情況吧,我有可能會再遷徙去別的地方,如果真是這樣,倒確實是應了「浪蕩誌」這個名字了,果然是去浪蕩天涯。

大抵是腦裡裝了太多東西,很多問題同時在轉,有天晚上睡覺睡到一半,忽然醒了過來,激動地坐起身,在心裡吶喊:「我想到了!我想到要怎麼寫了!」我一直在思索要怎麼把留學生活寫成一本書,想有一個討論的主軸,而不是僅僅把 Facebook 的文章結集。結果潛意識發揮潛能,在睡夢中找到答案。我爬起身把想法寫下來,再睡回去。

順帶一提現在半夜起牀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因為我宿舍的暖氣不夠,我睡覺都開電暖氈。已經有 N 個學生在宿舍的討論區抱怨過房間不分晝夜都冷颼颼了,學校這邊還是繼續跳針重複叫你「不要開窗」。不過可能我們在本地人眼中真是很沒用吧,因為我有聽說過有些本地人到現在家裡還是沒有開暖氣,而且目測他們的日常穿著頗為單薄。只能說唯一的安慰是喊冷的人當中有不少歐洲學生,可見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像英國人那樣有特異功能。

因為疫情,蘇格蘭的學校都是遙距上課,我現在所有的課都變線上課程了。放假忙到團團轉尚且不覺得封城有什麼所謂,開學時真正體驗到所有東西都變 Online 就切實感受到「沒有社交」的失落。老師、同學都見不著真人,也不可能像上學期那樣在下課後一起去喝咖啡聊天,想要認識新朋友似乎是益發渺茫了。班上有不少同學因為擔心疫情,上學期留在家鄉,打算等下學期疫情轉緩才來英國,沒想到現在情況反而比上學期還要糟糕,真是世事難料。

第一次參與這種「線上討論」,感覺非常彆扭,尤其是大部分同學都不願意開鏡頭,他們的畫面就都是黑漆漆的一片,看著宛如「面向黑洞」。另外發言流程也令我有點不自在,我們要先按下「舉手」鍵,老師再指示我們發言。我同組的亞洲學生一片死寂,但歐美同學卻是異常積極,他們按舉手鍵的速度簡直令我有種處身「校際問答比賽」搶答環節的錯覺,簡單來說就是對心臟很不好。我試著發言了一次,才放了幾星期假,急速退步,不知所云,表現慘不忍睹,老師聽完嘴角抽搐。還好有位同學人很好地在回應時表達了他對我觀點的認同,令我看起來不至於太蠢。失敗了第一次之後,我舉了第二次手。這回我在發言時裝模作樣地加插了一些術語,裝出一副「我真是文學圈一分子你信我」的樣子,老師也就寬心地笑了,稱許我「這個論點很好」。說起來在經歷了一整個學期的「九唔搭八」,「永遠在狀況外」之後,這還是我第一次聽到來自老師的稱讚。

這樣上課真是很傷神,於是我跑了去外面走走。之前聽說有條河有點風景可以看,雖然頗遠,但見時間尚早,便還是去了。結果那條河令人無言地又小又黑不溜丟,我沿著河岸散了一陣子步便放棄了,倒是回程時有點驚喜,見到傳說中的 Poundland (也就是英國版的 100 円店)。這間 Poundland 店面頗大,零食、廚具、收納用品、衣服鞋襪、維修工具、化妝品、清潔用品、文具⋯⋯大部分生活所需,都可以在店裡找到,而且也是真的便宜,很多東西 (包括毛線手套) 只賣 £1;一雙鞋子,也只賣 £4。我在放碗碟的櫃前雙眼發光,一套四隻叉子才 £1;在 Sainsbury's 買沒記錯要 £6.5。我毫不猶豫地買了,非常欣慰地,在新一年,我終於有叉用。


***


[2021121]

[小心翼翼地走路特別累,不知道有沒有消耗比較多的卡路里?]

[中間那隻好像獅子,右邊那隻又有點像狗狗,至於雪糕本體⋯⋯那是熊掌嗎?]
[註:後來有讀者留言指出那是狗]

[因為小小的一顆,所以覺得好吃]

[不好吃的甜筒只能佔一張圖的版面]


話說最近頗常下雪。之前因為沒有見過雪所以天天盼著下雪,結果現在頻頻下雪,我馬上完美展現人類「得到了就不珍惜」的劣根性,開始覺得下雪也不是那麼美好的一件事。

臨近要下雪的日子基本上都是陰陰沉沉,一副醞釀著要下大雨的樣子,氣溫也低,有時下雪前先下一陣子雨,雨粉紛飛的那種,綿密而陰寒。最要命的是天色灰暗到連街上景物也染上一層灰調,時間稍晚一點就變成像在看黑白片,所有東西看上去只有灰階上的分別,最白的是屋頂上的積雪,因為街道上的雪都變黑了。

近幾次下雪都在夜裡,第二天太陽無論露面與否,雪總是會慢慢融掉。大概因為這邊氣候終究不算很冷,積雪目前都是薄薄的,很少見到把整條道路都覆蓋掉的情景。這種時候走在路上,就有點痛苦,因為融雪中的路面異常濕滑,往往夾雜著一窪又一窪的黑水,如果不小心滑倒在地上,除了很狼狽,衣服恐怕也要洗很久。所以每次外出,總是盯著地面一小步一小步慢慢走,非常花氣力。

現實通常都不太浪漫,雖然,在罕見的晴天,看著屋簷、遠處山脈上那白得發亮的雪,還是會讚嘆「這樣的景色果然無論如何應該要親眼目睹一次」,並且生出一種「真是幸運啊我」這樣的感覺。

如果不是因為學業繁重,我大概會一看見太陽就往外面跑,畢竟我尚未見識過傳說中穿梭鬧市的狐狸;可惜一開學我就又忙到連睡覺的時間也不是很夠。

今個學期本來讀歐洲文學,可是上完第一節課我已經抓狂,千辛萬苦啃完 40 頁必讀篇章,我卻完全沒看懂作者在講什麼,跟讀了 40 頁外星文字沒有差別。最後我把心一橫,轉讀「日本文學」——因為是選修科,彈性非常大,讀什麼都可以,連「中國文學」也在選修清單上——這個「把心一橫」似乎是對了,讀了一整個學期,我第一次讀到用「人話」寫的學術論文。可能是因為用英語寫日本文學,對大部分論文作者甚至是讀者而言都是隔了一重,有些邏輯關係就不方便寫得太刁鑽,變相比較易讀。

這門課跟我上過的其他課都不一樣,本地生佔了多數,老師也是英國人。聽他們講西方如何理解東方文化,非常有趣。

今天也是一個「濕滑而陰冷的日子」,本想待在宿舍裡吹暖氣,可是最近天氣都不太好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外出了,最後就還是出去逛了一圈,順便到超市買點水果。路過冰櫃時看見這盒動物掌球雪糕,馬上受到感召,連一秒的猶豫也沒有就買了。說起來那是狗狗還是小獅子(或其他)?現在的卡通總是對我這種老人家帶來很大認知上的挑戰⋯⋯

回到宿舍馬上拆開來吃——對,我已經進化到在下雪天吃雪糕了,足證人類的適應力是何等強大——雪糕比掌心略小,應該加了不少 cream,口感順滑,但多吃了會膩,味道也一如既往地偏甜。不過因為是小小的一球,所以還不錯,不像我上次在 Tesco 買的焦糖甜筒,甜到不得了,我勉強啃完一個之後其餘都塞進了冰櫃不想再碰。這應該也是非常「亞洲人」的一個特性吧?總是嫌甜品太甜,歐美國家的人聽了不免翻白眼:甜品不甜還能算是甜品嗎?


***


[2021123]

[黑黑的那塊就是傳說中的 black pudding,因為覺得人在英國總得試一試。不至於很難吃,但也算不上好吃。一包有四塊,現在剩下的那幾塊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是不是很漂亮?這是晴天的威力啊。]

[耀眼的太陽。]

[亮點是燈柱與旗桿中間那白白的一點;那其實是月亮。月亮從下午兩點起就一直掛在天空裡了。]

[蘋果腸與紅蔥腸,因為 £5 有兩包所以各買了一包]

[個人很愛的秀珍菇,英文叫 oyster mushrooms,也算是個形似的叫法?]


星期六,我不想努力了,起牀後去了煮早餐。我已經好久沒有做過「煮早餐」這件事,基本上都是一星期去廚房兩次,煮一堆劣食塞進雪櫃,每日兩餐都是微波爐加熱解決。但開學之後的瘋狂課業令我覺得很累,很想過一些「正常生活」,於是決心今日要來一個「英式早餐」。

「英式早餐」的美好之處在於首先它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只是一味煎;其次就是把一堆東西逐樣慢慢煎,很令人有種揮霍時間的愉悅感。這才是我想過的留學生活啊,空閒時間多到爆,所有事都可以慢慢來。

大家留意到我的英式早餐亮點是什麼嗎?(不是證明我很窮的塑膠盒OK?雖然不能否認我的確沒有碟子⋯⋯)是陽光!如此充沛的陽光,我都不曉得多久沒有感受過了,拉開窗簾之後陽光直直地照灑進房間裡簡直是奢侈中的奢侈。於是,我吃完早餐後就九秒九往外面衝。

長久以來,蘇格蘭的太陽給我的感覺都很「假」,因為它雖然亮晃晃地懸在天上,可是當你真正走在太陽底下,不會感受到絲毫暖意。我記得我第一次經歷的時候滿心不能置信,不信邪地走到無遮無擋陽光最猛烈的地方抬頭對正太陽——然後,還是什麼都沒有。不溫暖,也沒有熱力。它就只是純粹很光。於是我常常有種置身片場的感覺,天上的太陽像電腦模擬的電影特效。

但今天,陽光竟然罕有地帶有溫度,走在街上,沐浴在和煦的日光之中,不由得有一點點感動。

趁有太陽,我去了附近的小山丘,是那種有舊城牆和小禮拜堂的小山,晴天自是遊人如鯽。因為之前下過雪,山上氣溫低,部分路面結了冰,有樓梯的路段還好,多少有些已經完全融冰的路徑可以選擇,去到最後一段坡路,卻是零死角全方位被冰霜覆蓋,且皆是凹凸不平的冰面,不論上坡還是下坡,遊人都是名副其實地「前仆後繼」。我有自知之明,沒有上山,就站在樓梯的盡處看其他人,有人腳踏 Converse,還是有本事溜冰般滑渡過去;但更多人是走沒兩步就整個滑倒在地。

風景看夠了,我下山去 Marks & Spencer。現在封城大部分店都沒有開,唯獨 M&S 因為有超市,連帶服裝部都繼續營業。之所以想去 M&S 是因為巴黎遊樂園說 M&S 有款豬肉蘋果香腸很好吃,我從來沒有吃過,就很想去買來試一下。巴黎遊樂園提到英國脫歐之後,法國的 M&S 因為通關問題全面大缺貨,她有些感嘆怎麼「脫歐」都講了這麼久,大家還是毫無準備。我讀到的時候忍不住覺得這種作風真是好「歐洲」——而因為英國脫歐了,補充一句,「這也真是好英國」。

在超市裡找蘋果腸時,意外看見在別的超市從來沒有見過的「秀珍菇」,禁不住覺得:果然只要有錢,什麼都能買得到啊。

過完美好的一天,回到宿舍,突然要面對現實——我星期一有課,必讀篇章加起來總共有179頁,我一頁也還沒有讀過。上天可以賜我一目十行的能力嗎?想想好像十行也不是很夠,還是十頁好了。

 

 

 


蘇格蘭學生生活結集 [12月號]

 在蘇格蘭讀書的生活點滴,基本上都放了 Facebook,雖然是零散的片段,亦不盡然是所有事都很美好,對於我來說仍舊是難能可貴的體驗。尤其是我小時候一直渴望去異國留學,看看別的地方有什麼樣的風景,現在總算是夙願成真。

以下都是原載於 Facebook 的舊文,整理後重貼此處,純粹是為了留個紀念。


=============


[2020121]


不知不覺間,我的第一個學期竟然就快要過完了,很快就要進入「考試/論文週」,也就是說我又要閉關孵論文。在職場打滾完一輪後再去讀書,我覺得自己最大的轉變是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投放很多心神在功課上面,大部分時間都覺得只要成績不太糟糕就好。漫長職場生涯帶給我的啟示是:讀書真的沒那麼重要,也對於現實生活並不那麼有用。

因為沒什麼機會再見到我的同學,下課後,我臉皮很厚地問蘇格蘭同學介不介意我跟她一道走,大家聊聊天。就這樣,我一路跟著她去超市,在超市陪她買完東西後差點跟著她去火車站。我坦白直言「因為平時都沒有機會跟當地人聊天」,她聞言大笑:「我知道。」好吧,看來我的臉真是藏不住心事,司馬昭之心是路人皆知。

蘇格蘭同學雖是本地人,但之前幾年並不住蘇格蘭,未來的計劃也是離開英國。她說她之前在挪威的國際學校教英文,因為學校有很多獎學金,所以什麼背景的學生都有,她很喜歡那種多元氛圍。若是在英國當教師,就不那麼美好了,一來選擇少,二來待遇也不太好。在公立學校任教的話,缺乏彈性,教師沒有自主權,必須依從僵硬的課程大綱授課,薪水還很低;私立學校呢?只有權貴才能入讀,跟她的教學理念不符。她說:英國的國際學校不多,而且都是私校,所以她打算去別的地方,因為她在英國看不見她想要的機會。

聽見她這樣說我有點訝異,也就坦言很多香港人因為香港目前的勢態,很想來英國。蘇格蘭同學顯然是知道的,笑了笑,應了一聲,又轉到別的話題上去。

蘇格蘭同學家裡的生意跟香港有點關係,加上有親戚在香港工作,對香港似乎頗為了解。不過我們每次觸及香港的話題,她都是微微一笑,不發表任何意見,亦從來不問任何問題。於是我雖然並不避諱談及香港,亦沒有刻意講太多。

因為聊起私校,我問蘇格蘭同學在私校裡階級觀念是不是很強。她說不單私校,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很講階級的地方,她說在英國沒有可能不意識到class的存在,因為那已經變成了part of the identity

我坦白告訴她赴英之前,我並不知道英國很講究階級。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說我並不是英國的熱情粉絲,沒想到她九秒九答道:「我也不是!」

這令我想起了一個香港同學對英國的評價。我抵英後不久認識了一個不同系的香港人,她在英國由本科讀到碩士,前後待了四年。就是因為她那時很激動地跟我說了一句:「英國才最講階級呢!」一直對英國無感且無知的我,才知道了這項「公認的事實」。這個同學在香港唸的是貴族學校,很講階級。聽完她描述她的中學生涯,我不禁覺得我在小說裡寫的「聖瑪麗」還是遠遠不夠「精英主義」,也不夠寫實。可是即便她經歷過這麼嚴酷的「訓練」,她還是對英國的階級觀念很不適應——也有可能是正因為她有這樣的背景,才對階級更加敏感——她對什麼人去什麼樣的超市,吃什麼樣的薯片如數家珍。她告訴我:「你不是那個階層的人,是不會吃那個牌子的薯片的。所以看你吃什麼零食,就知道你的出身。」

補充一句,香港同學口中的「窮人恩物」Lidl 正是敝人時時光顧的超市,在學校附近的分店,經常大排長龍,可見學校裡多的是我這種窮L

我跟蘇格蘭同學提起香港同學的「超市論」,蘇格蘭同學表示認同。她說很多人覺得英國人排外,誇口自己是 Great Britain,討厭來搶資源侵佔福利的新移民,其實真相是英國本身存在很多問題,窮人越來越多,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現在英國遭逢脫歐以及疫情雙重打擊,經濟極度疲弱,新一年的就業前景非常不樂觀。

我們去到超市,大門對面坐了一位有點年紀的女士,雖然包了頭巾,在這般嚴寒的天氣裡還是顯得有點狼狽。她跟我們打招呼,蘇格蘭同學走近她,彎腰溫柔問道:「我要去超市,我可以為你買點什麼嗎?」那位女士猶豫了一下,小聲道:「如果你方便的話⋯⋯」蘇格蘭同學點點頭,問她想要什麼。那位女士低聲答:「一個三文治⋯⋯」「你喜歡哪種口味?」蘇格蘭同學繼續問。問完我們入去超市,她首先去食物架拿了一個三文治,然後才去看其他她本來要買的東西。

我經常在各大超市門口看見露宿者,他們有些會直接問途人要錢,我猜這位女士跟我們打招呼也是出於類似的動機。我非常欣賞蘇格蘭同學的處理手法,她以一種非常溫暖的方式提供了她的援助。我聽說在英國,如果警察接到投訴個案需要處理,他們會先跟露宿者閒聊一陣子,買點水和食物給對方,再請他們離開。雖然蘇格蘭同學批評英國階級觀念重,但我覺得他們對於人的尊重,還是遠遠做得比香港好。

臨別之前我們交換聯絡方法,蘇格蘭同學的名字非常特別,我從來沒有見過,而且那種拼寫方式我也不肯定要怎麼發音。一問之下,原來這是出自蘇格蘭一種叫 Gaelic的語言。蘇格蘭同學不無惋惜地說自己並不懂 Gaelic,這是一種正在死亡的語言,只有住在高地的蘇格蘭人還在用。

那一刻我怔怔地想起廣東話,不知道那會不會也是我們的命運。之前一個大陸同學跟我搭訕,說她是廣州人,不過不太會講廣東話。她一臉遺憾,說那應該是她的母語可是她卻不會。我不知道要說些什麼才好。

我在一個香港人寫的歐洲專頁讀到一個故事,抒發了香港人對於未來的憧憬,期待許多年之後,在歐洲長大的香港家庭後代會去香港當交換生,充滿感情地去父母的家鄉看一看。在故事裡,這個歐洲長大的移民第二代,因為叔伯兄弟都是香港人,所以操流利廣東話,而且能寫中文。我讀完心裡只是滿滿的悵惘與失落。語言不是這樣運作的,想土生土長的移民第二代仍然精通父母的語言,是非常嚴苛的要求。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那種語言天分。

如果決心移民永遠離開,其實就意味著捨割。世事並沒有那麼多的兩全其美。

[圖為下午五點的天色;現在總是五點不到就天黑]

 

***


[2020123]

[我真是鄉下人,第一眼看見時,竟沒有意識到這是雪。昨夜降雪量應該很少,大部分地方的雪都已經完全融掉了。]

[在火車站門口看見坐在街頭舉紙牌的人,不由得想不知道露宿者在下雪的晚上該怎麼辦。]


早上出去市中心,路走到一半,發現街上好多白色的冰屑。正好奇,忽見停泊在道旁的車子擋風玻璃上,積了一層薄薄的雪,這才知道原來昨晚下雪了。

我怕冷,冬天通常只去熱帶國家,所以還未有幸見證過「下雪」這件事。原來,走在融雪的街道,唯一的感想是路面濕滑,跣到PK。因為不想樣衰地跌個四腳朝天,我一步一步走,小心翼翼。結果其他人一身輕便裝束,在同一條路上晨跑,輕輕鬆鬆地在我身側掠過。我滿頭黑線,覺得自己果然是古怪的亞洲人。

去到市中心,發現花圃的花草都結了霜,遠處的山巒皆鋪滿白色的積雪。和煦的日光灑照下來,霜花染上一層淡淡的暖黃。

與此同時,我手機跳出新聞通知,說許智峯決定流亡海外。他說,很多人勸他既然離開了香港,就不要再回來。眼前一切堪稱良辰美景,我讀著這樣的新聞,只覺無限悵惘。

腦海裡赫然浮現小時候讀過的《牡丹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我記得那時我在心裡嘀咕:古人真是好麻煩,總是那麼多的傷春悲秋。


***


[2020125]



昨晚看 reading 看到頭痛,正要放棄睡覺算數時,窗外響起一連串響亮的「雨聲」,因為大得不尋常,我掀起窗簾一看——哪裡是雨,都是冰珠,綿延不斷地打在玻璃窗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很快,窗框上就積滿冰屑。

因為已經很晚了,加上我這天讀英文的限額已滿,無法再多讀一隻英文字,就還是上牀就寢,結果聽了一整夜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睡不著。

——說好的「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咧?它給我直接下冰雹。果然現實都是不浪漫的。

第二天起牀晚了,窗櫺上的冰珠已經悉數融掉,但路面餘冰就仍舊是一顆一顆的清晰可見。今日不像前天,太陽沒有露面,是個大陰天且下雨,一出大門口,陰森寒氣就迎面撲來。

嗯,我今天還是乖乖留在宿舍寫論文好了。

 


***


[20201220]

[Tesco 的焦糖布甸一排六個才£1.3,而且很好吃]

[顏色令我想起梵高受日本版畫啟發畫的杏樹,那些花的圖案則有點葛飾北齋,反正都是東洋風]

[想了好久要不要買這隻碟子,但 £20⋯⋯]

 話說,我終於交完了所有的功課,可以收爐放假了。那種感動簡直是筆墨難以形容,接下來我絕對要靡爛個三五七天,什麼事都不做!

之前因為太多功課,心想反正我又不是要衝 Distinction,其中一份就做得有點馬虎,結果分數直線下滑,真的就只是剛剛好合格這樣的水平。而因為這份功課佔分很重,如果我不小心不合格的話,整門課會直接「肥佬」,未來的成績單上就會有一項很刺眼的 fail。雖然老師說:「即使一門課不合格,只要最後整體分數合格,還是可以拿到學位的。大家加油!」可是我一聽見那句加油,就滿心的不妙。以往每次有老師笑著說加油,結局總是對方「手起刀落」得毫不遲疑。而且她這句「一科不合格還是可以後來追上」,已經重複了很多次,你見她這樣一直強調,就瞭解她「維護本系名譽」的決心,肥起學生來,絕不手軟。

——到底是誰跟我說英國的學校都是學店,繳了學費就自動有學位?

我們寫論文之前,是可以跟老師談一談大綱的——呃,坦白說,也不是所有老師都「很樂意」跟你聊,不過簡單談一談,以我理解他們基本上都歡迎。我也跟其中一位老師約了個時間聊了半句鐘,聊完之後發現這樣單對單用英文談文學,其實是蠻累人的一件事,因為講的時候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我承認我懶,另一門課就沒有再約老師談論大綱。

然後就悲劇了。

我在死線前兩天,發現我原來把老師的要求理解錯了。因為曾經跟其他同學討論過,大家都有類似的認知,所以完全沒有料到老師想我們應用的是另一套理論。寫過作文的人都知道「重點錯」會有多大鑊,於是,我在死線前兩日才臨時臨急改大綱,同時重頭讀過其他真正相關的資料。照片裡的「營多撈麵加焗雞翼」是我的「早餐加午餐」——那是在我發現自己搞錯了重點之前的事,當時雖然也是三餐不繼,可是終歸是有飯可以吃的——在我發現自己面臨不合格這樣重大的危機後,在最後一天我除了唯有「通宵不寐」,還連飯也沒有吃。因為,煮飯,是需要很多時間的。而照片裡的營多,已經是我在宿舍裡的最後一包營多了。故事教訓我們:杯麵很重要。

我真的沒有立志要當一個優秀的學生啊,為什麼還是無法逃脫寫功課寫到很崩潰的命運?當然趕功課的時候壓根沒有時間自怨自艾;這是交完功課之後才有的奢侈。

交完功課後,我跟系上的一個墨西哥同學聊了幾句——就是那種考完試很想跟同學抱頭痛哭的感覺。她是領墨西哥政府獎學金過來讀書的菁英學生,之後打算攻讀博士,所以對分數比較著緊。她說,這個課程讀起來確實很有一點壓力。她慨嘆自己雖然 IELTS 聆聽、閱讀卷都有 89分,但寫起文章來還是有點力不從心。在英國讀文學,多數學校要求的最低分數線在 7 分,著名一點的要求 7.5,少數學校要求 8 分。我們學校屬於低門檻的 7 分,可是讀完一個學期之後,我不得不說 7 分這個最低入學要求真的就只是「最底線」的要求,介乎7-8 分之間的英語程度其實並不算很夠讀文學——不是不可以,只是會覺得吃力,也必須很努力。

以前讀本科的時候,因為我的大學很自由,可以跨學系跨學院讀選修科,我讀過心理學和天文學入門,雖然一樣是英文寫論文,但都試過有 A;而同期讀的藝術史成績就很慘烈。那時候我就知道,純文科的論文跟理科和社會科學這些領域不一樣,單靠「有力的論點」,並不足以取勝。因為說到底,論文也是一篇「文章」,文章的基礎要求就是語言能力。

我在這邊的領會也一樣。我差點不合格的那份功課,被老師圈起了其中兩句句子,批評我句式古怪。這兩句句子語法正確,但不符合語用習慣,等於還是錯,會扣分。我寫過一份功課,雖然老師稱讚說「this is a strong essay」,不過因為英文不夠,最後僅僅達到最低標準的 A (他們的 A 也分了三個等級,很講究)。所以如果英文既不夠好,又欠缺精闢見解,下場真的會很悽慘。做這份功課為什麼要做到連睡覺的時間也沒有,就是因為必須花時間多校對幾次,絞盡腦汁儘量做到行文流暢 (雖然人家要的其實是文采⋯⋯)。一想到這樣辛苦,最後九成九分數還是不會太好,難免有點傷心,可是既然當初選擇了要挑戰這個領域,就有心理準備不會太容易 (不過還是沒有料到竟然要通頂)

交完功課那天,我精神恍惚地去煮飯,結果一不小心,落地開花,碗就這樣跌爛了,就是營多雞翼麵的那隻碗,也是我在英國的唯一一隻碗。我只好爬出去市中心買碗,發現能放進微波爐的碗都好貴,看了幾家都在 £10 左右,思前想後,買不下手,乾脆去了百貨公司看看會不會有特價品。因為最近很多百貨公司都在打五折。

然後嘛,其實真的有五折,有的甚至是三折。只是百貨公司賣的多數是精品,所以五折之後的價錢仍舊相當可觀。

譬如照片裡的這套茶杯,我覺得很有點葛飾北齋的感覺,反過來一看,碟底的標籤寫著 £55。同系列有另一個款式六折,可是折後的價錢還是令我有點吃驚。

另外還有這隻山羊碟,我對牠的一臉無所事事相當鍾情,可是半價了還要 £20,而且我摔碎的是碗不是碟呀。

最後我還是沒有買到碗⋯⋯

補充一點:不是所有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就一定讀得吃力,我們班上有個印度同學就成績很好,而且他都讀得很輕鬆,常常幾個禮拜前就把功課做好了,抱怨日子好無聊,問我們有什麼事可以做。我好想問他:你可以順便幫我寫一寫嗎?

至於好奇我到底在讀什麼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段 YouTube片,由 Stanford University 英文系教授 Ato Quayson主講 What is Postcolonialism」,後殖民主義是什麼東東。當初我的老師熱情洋溢地向我們推介,我見是 YouTube,滿心歡喜地點開,以為會是我所認知的「那種 YouTube」,結果發現⋯⋯他就只是把我在書上讀到的,真人發聲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Keutz0zxU


***


[20201225]


因為 25 號是公眾假期,然後 26 號蘇格蘭又開始 lockdown,平安夜這天我就出了去買食材。想買雞翼,但超市的冰櫃塞滿賣相很不吸引的聖誕食品,雞翼反而斷貨。那些聖誕特色食品包我中過一次招,不便宜但比我自己煮的還要難吃,最後我兩手空空離開超市。

lockdown 前到處亂逛,路過一間小店,被漂亮的櫥窗吸引。店裡當時有一個客人,我進去的時候他正好在結帳,店東對他說:「謝謝你,謝謝你買東西支持我們!」我想起香港的小店面對大財團的壟斷,加上疫情影響,也是經營困難,於是便看看店裡有沒有什麼我需要的東西,算是聊勝於無地支持一下。

結果我看見這張「真羊毛」手作卡,覺得朋友會喜歡,便買了。店主很高興地祝我聖誕快樂,我說:「你店裡的東西都很可愛。」他答我:「連客人也一樣可愛!」真是一個很可愛的叔叔。

回到宿舍跟友人 Skype,順便獻寶,友人說:「這看起來好好摸,我應該會一直摸,把它摸到變黑。」那也不錯,變黑了就更符合本專頁的風格了,哈哈。

祝大家聖誕快樂!

 


***


[20201230]

[漂亮到爆的雪景]

[嬰兒頭大小的雪球]

[後面那排貌似是有錢人住的房子 (嗯,可能是中產吧)]


[我側拍,所以另一邊的窗子不太看得見,房子的設計有三面窗,聖誕樹都放在對正中間那扇窗的位置。這是出租的空房子,所以什麼也沒有;有人住的房子我沒有拍。]

[我在這邊見到的房子不少還有下面這一層,可以走樓梯下去,有種地庫的感覺。有些家庭把聖誕樹放這一層,對街那層靠窗放一大瓶花。因為樹真是很大棵,就算放地庫還是一眼就看得見。不過每次看見這種地牢的設計我都暗暗想:下大雨/雪會出事嗎?]


[Waitrose 很 fancy 的廁紙⋯⋯嗯,其實在香港也很常見。聖誕節經常有這種印花特別版。]

[這個好吃!]

[實物的樣子。一盒四包,感覺上可以吃很久。]

放假睡到九點多才起牀,一拉開窗簾,發現遍地都是白皚皚的雪,而且居然有太陽,胡亂吃了點東西就馬上往外面衝。手機說今天只有兩度,然而可能因為出太陽,並不很冷,就是手指很快發僵,不能不戴手套。

蘇格蘭現在封城,除了超市,大部分地方都不開門。我想了想,決定遠征去 Waitrose 見識一下。一直聽說英國的超市有等級之分,所有人都告訴我 Waitrose 是其中一間「最高級別」的超市,但因為我的住所方圓百里之內都沒有 Waitrose,也就無從得知它到底有多「高級」。

Waitrose 的分店並不算多,全部都離我的所在地超遠。最近那間走路去的話,以我的龜速要將近一句鐘。可是基於我是窮 L,我當然不會搭巴士⋯⋯啊我的意思是走路才可以好好看一看這個城市。

我是熱帶鄉下人,沒有見過雪,沿路東摸西摸什麼都覺得很新奇。在一面矮牆上我看見一個大雪球,嬰兒頭大小,我脫掉手套雙手捧起,原來很輕,很有空氣感,不比發泡膠重多少,而且一點也不冷。想起從小到大在電視裡看過的雪球大戰情節,不由得有點嚮往。

Google map 指示我走的路線會經過兩個住宅區,這一帶我從來沒有來過,環境非常清幽。我的學生宿舍算靠近市中心,附近有很多超市。我一直不是很明白為什麼這當中沒有 Waitrose。到距離 Waitrose 只餘下五分鐘路程的時候,我走進了一個看起來相當雅緻的住宅區,一排住宅都是那種三四層高的小屋,地下那一層有三面相連的大窗戶,雖然對正街心,然並不拉上窗簾,一棵偌大的聖誕樹雄踞中央,霸佔了中間那扇大窗的所有版面,樹上掛滿閃亮吊飾,相當搶眼。

我剛看見第一間的時候還以為是酒店,因為那是一棵很大的聖誕樹,直覺只有酒店才會放這樣誇張的東西。到走過第二、第三間房子,都在同一個位置看見不同裝飾的聖誕樹時,我忽然意識到,這是住宅;那個以書櫃、典雅牆紙、水晶吊燈,以及鑲框畫作為聖誕樹背景的寬敞空間,是一個客廳。剎那間,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 Waitrose 距離我住的地方那麼遠。

這時我遇見的路人,不少手裡都提著一袋二袋 Waitrose,看樣子是附近的居民。跟別的超市都聚在一起不一樣,在這裡 Waitrose 似乎是獨市生意。

我去的那間 Waitrose 非常的大,從鮮花到廚具由報紙到小說,可謂應有盡有。別的超市只有麵包架,它有蛋糕架,放滿可愛的卡通蛋糕;放雪糕的雪櫃超大,口味琳琅滿目,堪稱目不暇給。最誇張的大概是酒櫃——那遠遠不止是「櫃」,而是一整個區域,貨架接貨架地排在一起,櫛比鱗次,我還是第一次在超市裡見到這麼多不同種類的酒。

我覺得 Waitrose 的設置跟價位都有點像香港的「一田」,有些東西的確比其他超市貴一倍,可是牛奶、水果之類的食品則跟其他地方差不多,特價品也是真正的便宜。我在聖誕食品特價區撿了一盒 All Butter Savory Twist,半價 £2.5 有四大包,味道像蒜蓉包,質感似餅乾,很好吃。

我認識的一個英國人告訴我,很多本地人出於虛榮,願意付雙倍價錢買同等質量的東西,因為買 Waitrose 就是好,是有錢人的身分象徵。逛完一圈我並沒有特別感受到 Waitrose 的高貴,如果說跟其他超市有什麼不一樣的話,可能是裡面的人而不是貨品。在別的超市很容易遇見其他種族的顧客,尤其是亞洲人,可是在這間 Waitrose,不知道是不是事有湊巧,迎面碰見的都是白人。大部分店舖現在都要求顧客戴口罩,有些執行得頗為嚴格;便是不強制顧客戴口罩,起碼店員會戴。可是我在這間 Waitrose 裡遇見的人,包括收銀的店員,基本上都不戴口罩。這也使我顯得頗為異類。

離開的時候我又穿過那兩個高尚住宅區,突然「啪」的一聲,一隻雪球從天而降,擊中我那袋「蒜蓉餅」,濕漉漉的雪球滑進袋子裡去了。我邊嘗試把碎成幾塊的雪球撈出來,邊抬頭張望,看見道旁站了兩個六七歲的小鬼,正看著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們嬉戲時我誤中副車。我見他們臉上並無惡意,便低頭繼續試圖把那幾坨碎冰倒出來,那兩個小孩也轉身走了。不久前才在幻想什麼雪球大戰,下一刻就賜我濕冷的冰塊。現實果然很骨感。

沿路遇見不少出來遛狗的「街坊」,有些很友善,見了我笑容滿臉。我跟其中一個一臉好奇的金髮小女孩揮完手後,突然意識到,我在這個住宅區遇見的,都是白人。而所謂在其他超市比較常遇見其他種族的人,其實都是亞洲人。我好像很少遇見黑人。

文學課的其中一篇選讀小說是 Caryl Phillips 的短篇作品 Growing Pains,這篇自傳體小說非常好看。Caryl Phillips 憶述自己小時候在 Leeds 讀書,是班上唯一的黑人,五歲的他在當時已經意識到「社會階級」是什麼一回事。他喜歡聽故事,所以跟其他「出身良好,衣著得體」的小孩一起圍在老師身邊,聽她講故事,可是老師講的卻是 Little Black Sambo,於是所有同學的視線都落在他身上,令他懊悔萬分,覺得早知就跟其他衣衫襤褸的小孩玩在一起,而不要來聽故事。Caryl Phillips 生於1958 年,Little Black Sambo 因為涉及種族歧視,後來也在多國被禁。不知道英國現在的狀況,是不是已經跟 Caryl Phillips 的童年境遇很不一樣。

我班上並沒有黑人同學,平常在學校裡也很少遇到,只曾在宿舍裡偶然遇見過一個,她非常熱情,在我遇過的學生中堪稱最為友善。她來自美國,打算定居英國。我告訴她的我的英國同班同學想去美國,她搖搖頭,道:「那是因為她不知道美國實際上是怎樣的。」我很想聽她講她對於美國的看法,可惜我們沒有機會詳談,希望之後還會遇見她。

我的大學有很多美國留學生,人數大概僅次於大陸學生,與印度學生的數目應該不相上下。美國學生似乎普遍對美國有很多不滿,對英國則頗有憧憬。

英國同學想去美國;美國同學嚮往英國。理想世界大概是可以像他們那樣自由往還吧。不過當然現實中有很多人並不能如此自由地流動。

晴天的雪景真是非常的漂亮,然而回程的時候畢竟路上行人多了,白色的雪也開始滾成灰黑色,或者乾脆融化成髒污的黑水。那些紅綠燈路口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有些坑窪,積了一泓黑水,像我腿不夠長跨不過去,冰冷的污水就都濺到腿上,不小心有些污黑碎冰跑進鞋子裡去,隔著襪子也要覺得冷。

回到宿舍之後覺得,我還是開著暖風機看書好了。


***


[20201230]



作為從來沒有滑過雪的熱帶窮 L,我非常欣慰能夠在 2020 年完結前,成就解鎖,親身見證了「下雪」這件事。我還很無聊地脫掉帽子,就為著體驗一下雪花飄降到臉上是什麼感受

感想是:下小雪原來和下雨差不多,只是要再冷一點,而且雪花落下來之後基本上都是秒變水珠,所以其實並沒有很浪漫,哈哈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