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簡單而奢侈的快樂



聖誕節的時候去香港公園逛了個圈,遇上日光正熾的晴天,就暖洋洋的,連外套也不用披。

香港公園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被高等法院和金融中心包圍,卻仍然自得其樂地綠意融融;任外面的世界廝殺再盛,一走進公園,便是一派安寧的鳥語花香。


你看,湖後面就是中銀大廈。


去了溫室和觀鳥園,全部免費入場。溫室走到最後,非常妙。明明之前還是真實的室溫,走進那個宛如森林的地方,竟是一派夏日走到山澗處的舒適陰涼。


觀鳥園的鳥都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

再往上走,赫見一整幢古典建築。原來這裡有座「視覺藝術中心」。


可我還真是孤陋寡聞,我連有這個中心的存在都不知道。


建築物頗大,然而可以參觀的地方不多。


聖誕時節放了棵木製聖誕樹,簡約而雅緻。


參觀完原路下山,附近有個小型遊樂場,小孩子都歡天喜地的在跑來跑去。這樣的遊樂場小時候很常見,如今卻大部份都讓路給其他基建。其實當小孩最快樂並不是收到什麼名貴玩具,而是有人陪著自己跑跑跳跳,大叫大笑吧?

逛完坐地鐵回家,一對母女正好坐在我對面。媽媽搶過小女孩手裡的工作紙,生氣地責問她到底有沒有看清楚題目問什麼:「是114,不是114!你識字的,不是嗎?」

那個小女孩看樣子六歲不到,低著頭看著那道題目,不置一詞。她媽媽把筆塞給她,要她繼續寫。那個小女孩從頭到尾,不吭一聲,臉上的神情,近乎凝肅。

快樂很簡單,只是在香港是奢侈品。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樂觀是恩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是說

最近在讀 Daniel Kahneman 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譯《快思慢想》)。書讀得很慢,只看了一半不到。這是一本需要花精力邊讀邊思考的書,也是一本值得看的書。作者 Daniel Kahneman 是心理學家,專門研究認知偏差和行為經濟學,2002年憑他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思慢想》可以說是他對於人類思考機制的研究總結,指出人如何因為各種認知偏誤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其中有一節專論「樂觀」,挺有點意思。Daniel Kahneman 說,如果你能夠為你的小孩許個願,那麼你應該慎重考慮許他樂觀的天性。樂觀的取態很大部份是遺傳的,而樂觀有很多好處,譬如:樂觀的人通常都比較快樂,所以比較受歡迎;他們比較能夠面對逆境;沒那麼容易患上抑鬱症;免疫系統也比較強壯;他們覺得自己比較健康而事實上也比較長壽;甚至離婚後比較容易再婚。可是樂觀的人也容易過份自信,從而冒過大的險。

以前選修心理學入門的課的時候讀過,說悲觀的人往往對現實有更準確的認知。容易對現實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似乎也是「樂觀」的一體兩面。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加拿大曾經有一個協助發明家的計劃,非常專業地分析某件新發明能銷售成功的機率。分析的結果非常準確,411項獲得最低評 (也就是明確告訴你你注定失敗)的發明中,只有5項最終商品化,而且全部慘淡收場。可是即便如此,在收到劣評之後,四成七的發明家仍然堅持繼續下去,不肯放棄,因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樂觀的人快樂,可能是因為對世事始終抱有寄望;悲觀的人實際,是因為凡事都作好了最壞的準備。如何審慎樂觀,如何在樂觀的同時不與現實脫節,絕對是最考驗人生智慧的一件事。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Zero To One ——如何突圍而出的啟示



PayPal的前CEOPalantir的創辦人 Peter Thiel寫了本暢銷書叫 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一看,頗為驚豔,邊讀邊浮想聯翩,還是很快就讀完。

這本書有好幾個概念我都覺得非常受用:其一是「競爭無謂」;其二是「制定計劃非常重要」。

書裡面有一整個章節專論「競爭」。Thiel指出,社會沉迷競爭,認定競爭是無可避免的——即使明明競爭越大,所得越少,社會還是鼓吹競爭。Thiel是高材生,Stanford法學院畢業,從小到大就習慣與同儕競賽,所以對於「精英教育」有切膚之痛。那些精英學生充滿自信地一路往上爬,直到有一天,去到了一個精英聚集之處,他們鶴立雞群的美夢就醒了。在大學裡面,這些精英為了不愁衣食的美好前途,彼此激烈競爭,爭得頭崩額裂就為了擠進投行這些傳說中鍍金的領域。你以為你聰明絕頂嗎?你的競爭者跟你同樣天資聰穎。Thiel饒富深意地問:這些精英學生支付鉅額學費,就是為了能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服從者 (conformist),這到底是何苦呢?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很難的,所以Thiel當年也曾一度身陷充競爭的泥淖中,直到有一天,他輸了。他沒有得到所有律師都夢寐以求的Supreme Court clerkship。他為此非常崩潰。好多年之後,Thiel碰見久未見面的法學院同學。那時Thiel已經創立了PayPal又把PayPal給賣掉了。那位同學連寒暄也省掉了,第一句就咧嘴笑著問Thiel:「怎樣,你是不是很慶幸當年沒考上clerkship?」

我們以為只有通過艱苦劇烈的競爭才能得到成功,可是原來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傳統智慧是市場越大越好,因為市場大,自然容易分一杯羹。Thiel的看法恰好相反:市場大,競爭也大。激烈競爭對於企業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Thiel認為,一間startup要成功,首要條件是要在一個小市場內獨佔鰲頭。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認清市場,當然還要有別人遠所不及的過人之處。

譬如他當年成立PayPal,就是看準了有網上交易的需求,而市場上卻沒有安全便捷的交易方式,所以PayPal成立後就輕而易舉的成為獨市生意了。

——好了,在你挖掘出獨步天下的秘方後,就要盤算怎樣付諸實行了。

Thiel認為,人生在世,做事有四種取態,其中一種,叫definite optimistic。簡單來說,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會在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之後,就直接去做。所謂「樂觀」,是指他認為未來是可以自己掌握的。正因為可以掌握,所以周密的計劃和永不言棄的決心才有意義。

這一章的最後一段我非常喜歡:

A startup is the largest endeavor over which you can have definite mastery. You can have agency not just over your own life, but over a small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It begins by rejecting the unjust tyranny of Chance. You are not a lottery ticket.

這一章就正正叫做 You Are Not a Lottery Ticket。做人不能想著靠運氣。一旦想著「成事在天」,那麼很大機會就只能以失敗告終了。

這本書講的是startup,而且專攻科技類型的創業。可是我覺得很適合所有人看,因為上面講的東西,顯然也能應用在其他範疇上。

譬如日常的升學就業。

我讀的中學是「地區名校」——不見得所有人都認識,可是公開試的成績絕對好得令你嚇一跳。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在我的中學裡會考24分是極度平庸的分數;一個「普通學生」的高考成績是A-level subject兩條A。我並不擅長讀理科,卻還是因為父母的期望勉強讀了,出來的結果自是非常糟糕。即使客觀來說成績並不壞,跟一眾精英同學比起來還是差得令人灰心喪志。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覺得,勉強自己去跑一些自己壓根不擅長的東西,是徒勞無功的事。結果只會有一個——就是輸得很難看。

一窩蜂地去做所有人都在做的事,在我看來,顯然是不智的。然而社會卻存在著被明確界定為「吃香」的職業:譬如醫生律師投資銀行。我並不是說這些職業有什麼不好,只是顯然這些職業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從事。

現在老是講「贏在起跑線」,潛台詞當然就是小孩子一出世就注定要不斷的跑,直到跑贏其他人。這種優勝劣敗的競賽心理其實沒什麼實質益處。一則不是所有人都是做醫生律師銀行家的料;二來就算做到了,也只是跟其他同級數的精英繼續競賽,一輩子都跳不出那個火坑。競爭使人焦慮。家長逼令小孩競爭,以為那是唯一出人頭地的方法,卻從來沒有細心想過自己孩子真正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

——現在的教育制度也從來不在乎你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它有的只是分數線。到了最後,所有人繞著同一個圈跑,跑到筋疲力盡,而一無所得。美其名是汰弱留強,其實根本是資源錯配。
  
做人跟做startup可能也是差不多。與其在一個大市場內惡性競爭,還不如認清楚自己的過人之處在哪裡,在一方小天地裡一枝獨秀。因為獨步天下,因為無人能及,自然就能自得其樂了。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我的Facebook Page

有些資訊用Facebook 直接分享比較快,所以我開了一個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裡面主要會分享德國的新聞,大概也會整理一下歐遊日誌。之前去德國讀德文拍的照片、影片,應該也會陸續在FB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我。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How to get your Ex back: 愛情也有教練



最近意外在網絡上發現了這位叫 Brad Browning 的大叔,他據稱是著名兩性關係專家,擅長處理分手和復合問題。他寫了套暢銷書叫 Ex Factor Guide,專門教人如何跟前男友/女友復合。如果你嫌看書不夠,還可以sign up他的一對一指導。

我這種見識少的鄉下人看了頓覺大開眼界。真沒想到除了人生教練,原來愛情也可以有私人教練。

YouTube有很多他的影片,我看了幾條,雖然內容重重複複,但不得不說他講的東西倒是有點見地。

譬如他很強調分手後如果想要復合,不論分手原因為何,都切忌拋下自尊哀求對方原諒。如果想要重燃愛火,那麼真正應該做的是先跟對方斷絕聯絡至少一個月。在那一個月裡,你要做的並不是沉溺於失戀的痛苦中,而是好好對自己,為自己而活,快快樂樂的過日子,最好順便自我增值,這樣才有機會在之後 get your Ex back。

為什麼要一個月不跟對方聯絡?因為對方既然跟你分手,當然是因為覺得你不再吸引,甚至對你有很多不滿,你需要給對方時間沉澱他對你的負面情緒。還有,他拋棄你,你卻比他跑得還快,很自然會令他產生困惑,也能誘使對方掛念你。

大叔的講法很符合我的觀察,通常如果有人很熱切的追著你跑,你的反應自然是走夾唔抖。所以如果你想誘使一個人停駐在你身邊,裝作若無其事,擺出一臉無害的樣子,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朋友很抑鬱。抑鬱到一下子瘦了很多。出來見面,分明就是一副被消耗到形銷骨立的模樣。聽完她的故事,我只想推薦她看這本書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這本書是我好幾年前看的,絕對發人深省。以下十一點圭臬,女孩子都應該一看再看,最好貼在牀頭天天讀一遍:

1.要是他不約你出去,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2.要是他沒打電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3.要是他不跟你約會,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4.要是他只有在醉茫茫的時候才想見你,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5.要是他不跟你親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6.要是他劈腿,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7.要是他不想結婚,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8.要是他要求分手,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9.要是他演出失蹤記,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10.要是他是有婦之夫,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11.要是他是個自私自利的痞子、以大欺小的惡霸、道道地地的怪胎,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朋友的故事,大概是很多女孩子的遭遇:那個男生,一開始的時候好像很喜歡她,對她很感興趣,然後有一天,突然就冷淡了起來。她以為她說錯了做錯了些什麼惹他不快,結果只是發現,他有另一個她。

——其實真的挺傷人的。在她為他徹夜難眠的時候,他原來跟另一個女孩子去韓國快活地把臂同遊。她還傻更更的以為自己之前說的話無意中傷了他的自尊心,一路睡不好,凌晨四點還text他道歉,結果得到的反應異常冷淡——「你想多了」。第二天,便在IG看見了他跟另一個女孩子笑得燦爛的照片。

OK,果然是「想多了」。現下她知道自己到底是那樁事想太多。

她說的時候都快哭出來了。我非常感慨:都說了戀愛其實是大腦發燒短路。像她那麼聰明又堅強的女生,換了在平時,一定只會罵一句「仆街」然後就頭也不回地轉身就走,怎麼可能會在明知那個人心有旁騖的時候還想著要挽回?尤其是她其實還長得蠻漂亮的,性格也好,從來不缺追求者。可是可能也就吃虧在性格太好,人太認真。雖然漂亮,追求者眾,但戀愛經驗卻很少,她總是覺得如果不是真的喜歡對方就不應該隨便跟別人發展,怕會傷害別人。

我真的很想對她說:戀愛跟打RPG game一樣,在成功闖關之前,都是得先經過操練的。

她給我看那個男孩子的IG。呃,其實也就真的還好。相貌大概70分左右吧。人品看照片看不出來,不過看他的IG不像做人很有深度,一點都不像是友人平日喜歡的那種飽讀詩書的類型。朋友說他人很聰明。她喜歡他聰明。我心裡只暗歎一句:是你發燒發到突然間失明了。

最近報紙在報戴安娜結婚後不久,便因為知道查理斯心中另有所愛而抑鬱得想自殺。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一個男人條件再好 (人家是王子嘛,條件應該好得不能再好了),如果他不愛你,還是一點用也沒有。

愛情是不講道理的。戴安娜如此迷人查理斯還是只愛卡米拉。戴安娜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她本人有什麼不好,而是選擇了嫁給一個並不是真心愛她的男人。

看著友人一臉憔悴,光采盡失,我十分替她不值。她告訴我約會以來對方一直讓她覺得自己老是說錯話做錯事,為她憑添很多焦慮。其實一段好的關係又怎可能讓她萎靡不振至此?

她是聰明人,這道理她不可能不明白,只是一時失心瘋。

我眼見平時如此聰明淡定的人竟是這般徬徨,不由得心裡一陣惻然,只能夠對她說:你這刻什麼也不要做,也別再聯絡他。如果他在乎你,他會再找你的。

她聽罷,抬起頭來睜著一雙大眼睛惶然的看著我,我便明瞭,她其實知道,對方沒有那麼喜歡她。

我常常想,「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個問題問得真好。如果愛情可以簡單一點,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人間大概便可以減少許多痛苦。很可惜,人生沒有那麼完美。

所以,還是愛自己多一點吧。如果那傢伙沒有那麼喜歡你,你就把他直接拋諸腦後好了。Next please.

我那美麗的朋友現在心心念念都是那位「福佳先生」,可是我相信,很快她就會發現,她沒跟他在一起,才是她本年度的最大幸事。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自信便淡定

做人淡定,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少時讀小說,那些英雄俠士即使被四面包抄遭遇十面埋伏還是八風吹不動,繼續談笑風生,多有型!而我,從小到大都是那種杞人憂天,很容易焦慮不安的四眼書呆,「處變不驚」這四個字,簡直是一種境界!

我讀的中學算是名校,同儕間競爭很大。處身一堆精英之中,再力爭上游很多時候也只能夠爬到中游位置。第一次讀Harry Potter的時候,我最記得的那句話是「he was eager to prove himself」,因為那是當時的我的寫照。

因為很想證明自己不亞於他人,自然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焦慮。然後其實你的同學也並沒有因為你很努力地證明自己而對你有多少尊敬——我想大家都明白,做人戰鬥格只會有礙人緣。

好像是去到很大的時候才明白,做人並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別人的評價也其實並不那麼重要。反正我們無法取悅全地球的人。

做人要淡定,首先是要相信自己。這樣在面對惡意攻擊的時候才不會自我懷疑;也不會在身處逆境時過於惶恐不安。

而為什麼這些年過去之後,會開始相信自己,可能就是因為越來越瞭解自己力所能及在哪裡,力有不逮之處又何在。


有很多煩惱大概都是自找的。明白自己的好,便不會那麼容易害怕別人挑剔自己的不好。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心無雜念的快樂

幾年前病過之後,開始了我「懶健康」的運動人生——實在是身體太差,不練不行。

在醫院住過便會明白,死得乾脆俐落是一種多大的福份。半天吊的半生不死,動彈不得是一種很大的折磨。

出院後開始練瑜伽。選擇瑜伽當然是貪圖它門檻低。像我這種只喜歡窩在家裡看小說的書呆子,一來就叫我上山下海我只有直接崩潰給你看。

當時是想著為了身體健康,不得不為之,後來竟然真的愛上了「做運動」這件事,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

現在我除了瑜伽,還有做一點重訓以及其他的帶氧運動,除了瘦了不少之外,一直軟趴趴的手臂跟小肚子竟然練出了一點線條。有時候照著鏡子,也蠻有點成就感。

醫生說免疫系統的強弱主要是天生的,後天的運動有幫助,但不要期望太高。練了幾年,身體確實好了不少——我的意思是我終於從弱雞變成了普通人。上樓梯正常步速的話也勉強可以算是氣定神閒。

中高強度的運動其實對身體真的不錯。本以為做運動是一件累人的事,真正養成習慣後,卻發現越運動反而越精神。大概是因為精神本來就依附身體,所以身體強壯了,精神自然飽滿。

但是我還是喜歡瑜伽。除了喜歡瑜伽那種 strong yet flexible 的態度,還喜歡瑜伽的放鬆與寧謐。

我上課的地方靠近山邊,課室兩面都是落地玻璃窗,採光度極好。每次上課,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的「大休息」環節,躺在地上,看著窗外的青山藍天,心裡想著的也就只有那青山藍天。下課的時候只覺人輕鬆不少。

心無雜念是最好的休息。只是人越大,好像就越多胡思亂想的時候。

然而很多事如果不要想太多,結果有時候反而更好。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認真的文藝少女——《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這篇文章想寫很久,但感慨萬千,一直不知該從何說起。

小說中的那一句:「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整起事件很可以化約成這第一幕: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其實已經能夠說明很多事情。

社會喜歡乖學生。什麼是乖學生?就是聽話的學生。房思琪在面對李老師第一次的性要求時,甚至不懂得說「不」。他要她為他口交,她不是說「不可以」,而是說「我不會」。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最震撼的當然是最後那幾個字:而我為此道歉。

林奕含自殺前不久,曾接受採訪談這本書。影片跟逐字稿見下列連結:

採訪團隊後來撰文講述這次訪談,說在跟她討論採訪細節的來往書信中,最常看見的字眼是「抱歉」——不論她實際上有沒有對任何人造成不便。

看她的小說,聽她講述這本書的獨白,不難想像她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自尊心很強,做人很認真,對世界很敏感的女孩子。就是自尊心高人又善感,才會總是介意自己會否為別人帶來不便。

也正正是因為對自己要求很高,她更加一直難以原宥自己曾經犯下那樣的錯——即便明知錯的其實是那個披著羊皮的狼師。

因為聰明,因為認真,反而令自己深陷悔疚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我為此感到非常的惋惜。

有一篇評論寫得很好,關於這一點我就不贅述了。有興趣讀的朋友可以按這裡

我想另外再講的是她對文學異常的執著。

林奕含的訪談結語引用了她小說裡的一句:「她恍然覺得不是學文學的人,而是文學辜負了她們。」

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沉重又令人相當吃驚的一句說話。她到底對文學一直懷抱著什麼樣的期望呢?是文以載道,還是感化世人呢?

我很訝異,她竟然會認為能寫出偉大作品的作家,本身的品格應該也得是高尚的。即使我本身也是一個喜歡文學的人,我還是認為她把文學放了在一個完全錯誤的高度。

關於文藝少女的最佳愛情路,馮睎乾說得好,應該找父母「導讀」胡蘭成之流的書,早點為心靈打上防疫針,這樣就不會在世上又多一個張愛玲,被賤男騙財騙色之後,竟然還一直把他放在心上。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勉強幸福


最近愛上了林宥嘉。

在我每天頗為抑鬱地上班去的時候,耳機裡在放的都是林宥嘉的這一首《勉強幸福》。

放心,我沒有經歷過歌詞裡的那種文藝式愛情。我喜歡的純粹是這首歌本身。

但最近卻確實耳聞了一個關於「勉強」與「幸福」的故事。

女主角從小就聰明伶俐,長大後醒目又能幹,是典型的「叻女」,做事快狠準,畢業後很快晉身管理層。她人品心地不錯,就是對自己對下屬都很有要求,不是容易跟的老闆。

她很少談感情事,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幾年前有個很要好的男朋友。他們是大學同學。那個男孩子讀書成績不怎麼樣,由副學士銜接上大學,可是人非常的好,性格溫柔敦厚,系上沒有人不喜歡他。後來他追求她,她也確實喜歡他,兩人就在一起了。

不要誤會,這並不是一個愛富嫌貧的故事,跟那些陳腔濫調的「副學士被歧視」也沒半點關係。她是真心喜歡他的。只是習慣了節奏快,凡事講效率。她一心急,脾氣就不好。男孩子是溫吞型,對人充滿耐性。女孩自己也知道,他一直很包容忍讓她。她並不是嫌棄他,她只是不明白,為什麼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卻一直甘於處身在那種未能發揮他最大能力的位置。她於是鞭策他上進。因為她覺得他可以更好,也值得更好。

她一直以為他們可以長相廝守。直到有一天,他開口說捱不下去。

她說,她一直知道他的聰明才智差了那麼一點,有時也會為他反應不夠快,做人不夠醒目,未能跟上她的步伐而略感遺憾。只是當時年紀小,沒有想到,她以為自己接受了他的這些缺點便沒有問題,卻不明瞭他一直知道她在「接受」他。

那時候,她並不瞭解自己原來傷了他的自尊心。他不聰明,不代表他沒有感覺。他知道她希望他跟得上他,可是他知道自己跟不上,也知道她也知道。

後來,分了手。她一直單身。他幾年後結了婚,臨結婚前,獨個舊地重遊他們邂逅之地。

我們幾個聽了故事,皆略有感傷。

真心相愛,原來確非萬能。

勉強無幸福。就不知道不勉強了,分開了,是否就能各自幸福。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29+1

去了看電影《29+1》。不得不說,周秀娜的影技令人刮目相看。

本來沒打算看的,因為對30歲這個命題並不十分感興趣。後來聽友人說很多人邊看邊哭,一時好奇,便去了。

——沒想到還真的哭了。

《29+1》的宣傳海報說這不止是30歲的故事,倒也確實如此。裡面還說了人生的許多轉折與挫敗。

我看的那場同樣有很多人哭——足證人生不如意事果然十常八九,不然哪來如此多的共鳴。

我從來沒有為30歲擔憂過,雖然30歲那年人生很濕滯。

那年在醫院過,差點送了命。而因為我30之前的人生頗難捱,在醫院最辛苦的那段日子有想過不如就這麼算了,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法。最後死不去,人生的各種問題還是得面對。

看電影的時候,每個人流淚的場景似乎也不一樣。我對那些職場情場的老套橋段無感 (雖然做到躁狂的周秀娜很令人遺憾的讓我聯想起我老闆),反而是周秀娜父親過世的那一幕看得我不由自主地潸然淚下。

看完電影後,怔怔然的想:真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原來這始終是我心裡最大的鬱結。

30歲到底是不是人生的一條分界線,我也說不清。我30歲過後,經濟終於比較寬裕,人也終於比較淡定,於我而言,人到30,是一種令人安心的狀態。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