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夢幻的一天——North Berwick

(人家的庭園)

來了蘇格蘭差不多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跟課業搏鬥,加上疫情封城,當遊客的機會少之又少。直到現在要畢業了,才跟同學商量:是不是好歹要去旅遊一下?

於是就有了這次的 North Berwick 一日遊,然後我也就終於有機會寫遊記了,心裡默默地有點「滾動」;畢竟遊記堪稱是最歡欣的體裁啊。

之所以想去 North Berwick,是因為看見朋友在 Instagram 上貼了一張幾百隻海鳥環繞小島騰飛的照片:小島遠看是一顆碩大的岩石,那些密密麻麻的白色海鳥宛如大理石雕刻上裝飾的白百合,視覺上非常震撼。一問之下,才知道朋友參加了 Scottish Seabird Centre 辦的海鳥團。

於是,在交完論文後,我就拉了朋友 C 一起去 North Berwick 看海鳥。因為寫論文實在太過累人,終於搞定之後我和朋友都不想再做任何類型的「研究」,出發前我們沒有多查資料,在網上訂了海鳥團的票就直接往 North Berwick 衝,連火車時間表也是到了火車站才看告示板,差點沒趕上 (好孩子不要學)

C 是我系上的同學,也是我在這裡最要好的朋友。她是領政府獎學金來讀書的高材生,非常勤奮好學,是傳說中的 straight‑A student。之前的一個月,她都在閉關寫論文,但她對於自己的畢業論文並不滿意,坐火車時她苦笑著告訴我:「我作了一個夢,夢見校外評核的評語是:這論文實在寫得太糟糕,我為你的指導老師感到難過。」我聽了心裡默默有點訝異,覺得她實在給自己太大壓力。我說起我那連格線都沒有清除的恐怖排版,臉皮很厚地聳肩笑道:「應該會很低分吧,哈哈。」

C 很堅持:「不會夠我低分的,我真的寫得很差。」我挑眉,一臉「怎麼可能」的表情,C 遂道:「我們打賭,高分的要買一份禮物給低分的那一個。」我聽罷眉開眼笑,沒想到論文寫壞了竟然有獎;跟全 A 學生鬥低分未免太「著數」,當然是要馬上答應。

我們對 North Berwick 一開始並沒有抱很大期望,因為根本不知道除了海鳥還有什麼可以看,然而在鎮上逛了一圈後,我們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小鎮。走在街上有一種生活很美好的幸福感,氛圍寧謐閒適,節奏不徐不疾。可能是因為一下火車就可以遠遠看見海,所以有種心靈被海洋撫慰的舒暢。

(這邊的街景有一種很溫馨的感覺)

我們慢慢散步到海灘,越近海邊海水的鹹味就益發強烈。C 笑言:「我覺得海風的鹽分重到我都有點口渴了。」我覺得海風很有海帶湯的味道。嗯,應該是因為岸上都是海藻。

(巨型海草)

我們在海邊閒逛,看著海,聽著浪聲,視線追逐著一波又一波湧到岸上的海潮,腳下是濕軟但踏實的海灘。不像別的沙灘,不會邊走邊覺得在腳在往下陷,沙子也沒有不斷往鞋裡跑,比較像在打濕了的厚地氈上走路,步伐是安穩的,心境也是平靜的。


(海灘照例是狗狗的天堂)

(熱愛大海的狗狗)

(獨霸私家泳池的海鷗)

(幸運地天氣很好;第一次看見這麼薄的雲層)

我們去找 Scottish Seabird Centre 時才發現原來海灘有兩邊,海鳥中心那邊的海灘人比較多,風景也沒那麼好看,我們隨便看了看,開始覺得肚子餓,就很懶地隨便選了海鳥中心旁邊那間餐廳。餐牌上有 North Berwick Lobster 好像很特別,我便點了 grilled lobsterC 說她也想試。

(海鳥中心)

雖然已經是下午茶時間,餐廳還是人很多,只能買外賣。龍蝦很小隻,有點傷感地兩口就吃完,但味道很好,質感也跟以前吃過的有點不一樣。C 吃得兩眼發亮,說她從來沒有吃過龍蝦,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吃,覺得很好吃。她開心地拍了張照片,傳去她家裡的通訊群組,對她的家人說:你們也應該要試一試!

看著她那被笑容點亮的臉龐,我想論文沒寫好的苦惱已經被扔到九霄雲外了。

吃完龍蝦還有點時間,我們去了附近的咖啡店喝咖啡。我不懂咖啡,嗜飲咖啡的 C 說這間店的咖啡非常好。我們坐在露天茶座,邊喝咖啡邊曬太陽。八月到了尾聲,夏天也要完了,懶洋洋的陽光並不熾熱,但仍然殘留一絲暖意,在這樣的陽光罩籠下啜飲咖啡,堪稱是一種幸福。

赴英讀書前我一直以為在外國讀書很悠閒,可以經常去咖啡館閒坐,後來才發覺我真是想太多,學期開始後哪來的美國時間可以去咖啡店無所事事?直到坐在 North Berwick Café 優哉游哉地喝咖啡時,我才覺得我終於夢想成真了。可以坐在陽光底下懶洋洋地放空,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幹,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

到了海鳥團出發的時間,我們回到了碼頭。因為懶,排在隊尾,上船後只剩下跟船航行反方向的座位,卻意想不到地獲得了一個良好視野——因為船尾沒有任何東西遮擋,直望過去就是遼闊的海。黃昏時分日光並不猛烈,海面波光粼粼,反射著細碎的陽光,景色很是怡人。

(碼頭)

(我們坐的那艘船)

我們經過第一個島嶼時,島上海鳥並不多,導遊解釋因為夏天完了,大部分海鳥已經飛走了,但從岩石上一道道白色的鳥糞痕跡,可以得知全盛時期有多少海鳥聚居於此。我不由得失望,跟 C 抱怨道:「因為要寫論文,遲了一個月來,現在海鳥都飛了。花這麼多精力寫論文到底有什麼意義?」C 只是笑。

船繼續前行,下一個目的地是一塊叫 Bass Rock 的巨石,矗立在海中心,既是山也是島。Bass Rock 是火山岩,在320萬年前成形,本身已經是一項奇觀。

臨近 Bass Rock 的時候,天空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海鳥,仰望藍天盡是鳥在盤旋的剪影。

等船真正靠近 Bass Rock,震撼的畫面出現了!舖天蓋地都是鳥,整座巨石山上都停靠著大大小小的鳥!原來這裡是 Gannet (塘鵝) 的棲息地。鵝黃色的頭頸、雪白的雙翅、黑色的翼尖……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看見這麼多塘鵝。仰望眾多飛鳥在頭頂盤旋,感覺非常神奇。



正當我讚嘆不已之際,呃,坐在我對面的小小孩頭頂中獎了,坐他旁邊和後面的乘客趕忙幫他清理落在後背的鳥糞。小男孩大概只有三歲的樣子,一臉茫然,似乎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船緩緩繞著島嶼航行,島上另一邊的燈塔慢慢展現眼前。當時剛好背光,燈塔的剪影看起來像電影海報。

當船完全繞了過去,能夠看見燈塔的全貌時,畫面非常震撼!漫山遍野都是鳥!原來大部分的塘鵝都聚了在這一邊。

觀鳥團至此便接近尾聲了,在燈塔附近稍事徘徊,便駛回碼頭。我們背向船頭,船往前駛,Bass Rock 就像電影鏡頭那樣慢慢地一點一點縮小,滿山的鳥遠看像白百合,又像斑駁的積雪,彷彿是奇幻電影裡的魔幻國度。

我和 C 都覺得這樣的景觀實在是太夢幻了,然後就在海裡看見一隻海豹正在暢泳。這是我們這趟行程裡第二次看見海豹,第一次是在第一個島 Craigleith 的岸邊看見。

我自己因為非常喜歡海,就很中意 North Berwick 這樣的沿海城鎮。以前也去過英國的其他地方旅遊,但始終偏愛蘇格蘭,總覺得蘇格蘭的海洋湖泊與大小島嶼,全部都格外迷人。

上岸後,我們跑了去吃雪糕。之前去喝咖啡的時候路過這間店,很多人排隊,黃昏時分再去,不用排隊就買到了。雪糕很好吃,只是時候晚了,天氣轉涼,吃到最後邊吃邊打冷顫。


吃完雪糕我們打算打道回府,在一個路口看見一隻兔子雕塑,我們八卦地左摸右摸。一個路過的當地人看見,笑問道:「你們把所有兔子都找全了嗎?這是一個解謎遊戲,藝術家把線索隱藏在兔子身上的圖案裡。」她友善地跟我們解釋這個「兔子企劃」,末了道:「那邊有個哥爾夫球場,裡面有隻哥爾夫球手打扮的兔子,很可愛的,你們可以去看一看!」

(我們就是在這裡遇見熱心街坊)

我們跟她道謝,但因為覺得時候不早了,還是啟程回家比較好,就沒有去找哥爾夫球兔,而是繼續前往火車站。

我們貫徹懶人作風沒有查火車時間表,去到月台的時候剛好目送火車遠去。C 非常傻眼:「我真不敢相信,我們竟然剛好遲了一分鐘。就只差一分鐘!這樣就錯過火車了。」下一班火車是一小時之後。

(童話風的火車站;很小,就只一個月台)

我想了想,說不如回去找哥爾夫球兔,於是我們又回了去之前那位姨姨指示的哥爾夫球場。我們在球場中央找到了那隻兔子,果然非常可愛。

(哥爾夫球場入口)

(覺得這隻兔子最特別)

一回頭,看見天空被黃昏的太陽染得橘紅,我忽發奇想,對 C 說:「這裡近海,或者我們可以去海邊看日落。」因為哥爾夫球場建在海邊,我們就順從直覺往前行,越過半個哥爾夫球場後,竟然真的讓我們找到了一個絕佳位置可以看夕陽。我們坐在草坪上,凝視著前方的夕陽緩緩落下。


以前學畫畫,老師說黃昏是 magic moment,去看海可以看見最豐富的顏色變化,親眼目睹方知果真如此。天空既是橙紅的,卻又摻雜著一點鵝黃和薰衣草的紫色,以及一抹很淡的蔚藍。海潮仍在湧動,在落日餘暉映照下,海水莫名地跟葛飾北齋的版畫很相似,帶一種很乾淨很純粹的藍,只是比版畫多了橘黃落日的渲染。


隨著太陽一直落下,海天的顏色也在不斷變化,每一個瞬間,都有一種新的調色。我對 C 說:「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人會特地跑去看日落了,真是難以形容的漂亮啊。」C 有一點激動:「我很慶幸我們沒趕上那班火車,不然就看不見日落了!我們真是運氣太好了!」

對啊,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

看完日落,我們又回到了火車站,竟然碰見系上的另一個同學 A,我們一起坐火車回去。A 說,他上午在另一個城鎮玩,本來沒打算來 North Berwick。因為很想認識本地人,A 參加了 Meetup 的活動,上午就是跟一個 Meetup 群組一起參觀宮殿。整個群組只有他一個是外國留學生,其他都是蘇格蘭人,所有人都對他很友好,其中一個住 North Berwick,還邀請他坐順風車來這邊參觀,他便來了。

之前一直聽說蘇格蘭人比較熱情好客,似乎也果真如此。真是可惜我在學校並沒有怎麼認識到當地人。

接下來,等我搬完家,我應該會繼續我的蘇格蘭之旅吧。遊記應該會有第二篇的。嗯,應該……

 


===============================

旅程資訊連結:

 

海鳥團 (我們訂的是一小時的團;訂其他比較貴的團可以登島)

https://www.seabird.org/boats

 

龍蝦餐廳:

https://www.rocketeerrestaurant.co.uk/

 

C 很欣賞的咖啡店:

https://www.steampunkcoffee.co.uk/

 

兔子企劃:

https://thebigharetrail.co.uk/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終於交了畢業論文

 


過了兩個月煉獄般的生活,我終於交了畢業論文。因為交論文的過程……呃,有點戲劇性,所以交完之後並沒有想像中的寬心放鬆,而是有點沮喪與焦慮。

很多很多年之前我讀過一個碩士學位,坦白說,當時讀得滿輕鬆的,所以也就一度考慮過讀上去。那時聽別人抱怨寫論文很大壓力,我總是暗暗想道:「其實還好呀。」現在,我終於體會到寫畢業論文可以有多痛苦了。

在最後衝刺的那一個禮拜,我應該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吧,有一兩天乾脆沒有睡。因為睡不夠,開始眼睛痛、心悸、頭暈、反胃,肉體疲乏但是大腦無法關機一直失眠……好幾次對著電腦打字,心跳開始紊亂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會暴斃。

這種時候絕對不能想什麼人生的意義,因為只會懷疑人生。

趕論文的最後一週,我突然冒出一堆粉刺,繞著我的嘴巴長了一圈,滑稽的程度好比蠟筆小新的海賊王造型——他是一圈短髭,我是紅通通的一個大圈。

宿舍裡跟我相熟的幾個學生,論文死線恰好都在同一天,於是我們約好交論文之後去慶祝。其實當日所有人都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臉上也沒有什麼喜氣,俱是印堂發黑臉色發青,但大家還是去了超市買酒。我的嘴巴因為太蠟筆小新,一路戴著口罩沒有脫。有個大陸同學聽說了,笑道:「繞著嘴巴長滿青春痘,這種長法倒是新奇。」 

買酒的同學付帳時,我精神恍惚地跟在後面,收銀員突然說要查看我的證件:「你們是一起的,所有人的年齡我都要核實。」我愣住,呆呆地看著她,心想她是不是一時沒看清楚我的長相,但她很堅持:「法例規定我要查。」我只好出示證件。她仔細看了看,要求我脫口罩核對容貌,我無奈地把口罩脫了下來。這時大陸同學在旁邊道:「我看見你的青春痘了。」 

其中一個印度同學非常同情我,她跟我同病相憐。本來皮光肉滑的她,突然臉上長滿暗瘡,連額頭和下巴都是。她哭喪著臉說:「我本來今天不想出來的,我不想見任何人。」我聽了在心裡默默的想:我也好想回宿舍自閉。 

因為大家都是國際生,寫論文之所以寫到痛不欲生,多多少少跟英文有點關係——好吧,其他人是「少」的那一邊,我是「多」的那一個。因為用英文寫辭不達意,我一直在重寫,最難寫的第一章,我前後寫了超過十次,最後交的版本是誇張的「第十九版」。我連寫小說也從來沒有寫過這麼多個版本。 

一個意大利同學見我焦頭爛額,主動幫我校閱論文。她是理科生,我最初也就只是死馬當活馬醫,沒想到她給了我很多非常有用的建議——並不是幫我改英文,而是把所有她覺得寫得不夠有說服力或者不夠清晰的地方都圈出來,一一列明原因。我的最後一稿基本上就是根據她的意見重寫的,厚臉皮地說一句:我覺得最後的定稿其實還不錯。 

然後悲劇就來了。我因為把格式修訂放在最後一步,在最後階段才把幾個章節合成一個檔案。臨交論文前,我的 Word 卻突然故障——大概是我太多天連續狂操電腦,一直沒有關過機,它不堪負荷,不跟我玩了。 

瞬間,我心跳狂飆,什麼心頭突突亂跳、額際冷汗涔涔,我都一次過經歷了。在最後幾分鐘,我重開了一個新的 Word 檔案,用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章節 copy & paste 到一起,然後儲存、上傳。像我這樣的「死線戰士」大抵太多,上傳的那個圈圈一直轉一直轉,轉到我心臟衰弱,才終於肯停下來。截止時間是整點00,我的繳交時間剛好在59分。雖說是剛好趕上了,但最後論文的排版慘不忍睹,我甚至連目錄頁的格線都沒來得及清除,更別說中間到底有多少格式錯漏了;須知系上的老師向來最重視格式,這麼醜的版面,光扣格式分就扣死。 

交完論文之後我頹喪地倒靠椅背,瞪著天花板,心裡一陣意想不到的悵惘——幾天沒有睡,沒想到結果是死在格式上。 

我們當天晚上去一個一早搬了出宿舍的同學家「慶祝」。幫我校閱論文的意大利同學見到我一副悲慘世界的樣子,上前緊緊地擁抱了我一下,安慰我道:「噯,不要傷心。」她抱得非常的用力,肢體語言溢滿真誠的關懷,我頃刻有點感動。這時另一個同學問她「今天覺得好點了嗎?」,我這才知道原來她前一天打了第二針疫苗,因為副作用一直很不舒服,站久一點也要頭暈眼花;但她卻幫我校閱論文至深夜。 

那一刻,我怔怔然地發現,原來匆匆一年過去了,雖然學業一塌糊塗,我卻有得到真正的友誼。最初來讀書的時候,坦白說對於友誼這一塊並沒有太高的期望;人大了畢竟就知道,真正的朋友都是罕有的。 

「慶祝」完回到宿舍,一打開門就是一陣濃郁的花香,看見窗台擱著的百合又開了一朵。花是論文死線前六天買的,當時都是青色的花蕾,總是把花草養死的我一度懷疑是不是真的會開花,結果交論文那天總共開了三朵。

 

一開始會買花放宿舍,是學意大利同學;怎樣把花養活,也是她教我的。認真算一算,其實我們也沒有認識很久,但又覺得好像已經相處了很長的時間。 

還有一個星期多一點,我就要搬出宿舍了。時間流逝的速度快到難以想像,赴英讀書彷彿只是昨天的事,現在,我卻要畢業了。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人生不似預期



過去這兩個禮拜我都睡得很少,每天都是非常的累,原因是除了在趕論文外,我還同時在讀一個 CGI 的課程。說起來這個時間點實在非常的不妙,我不應該在衝畢業論文的時段還跑去上這麼密集的課,只是學費是幾個月前交的,當時完全低估了寫一萬五千字英文的難度。

這個 CGI 的課充實好玩,同學來自五湖四海,背景迥異,比起我在讀的碩士課程有趣多了。當然,課程再有趣,和畢業論文放在一起,還是馬上變得很「地獄」。故事教訓我們:做人切忌貪心。 

最初會考慮 CGI,是因為快要畢業了,沒有辦法再迴避就業的問題。我讀書本來就是為了轉行,加上以前的工作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可言,也沒有累積到什麼對個人有益的工作經驗,就想學一些新的技能。不過還是那句:這個時間點真是非常的錯! 

英國的經濟目前似乎還是沒有復甦,我在這邊認識的朋友很多已經開始求職,暫時尚未聽見任何好消息。其中一位朋友在應徵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兼職失敗之後,找大學的 Career Centre 問意見,問什麼工作最容易找,對方著她考慮 social care,於是她就著手應徵,剛面試完,正在等結果。在英國政府的官網 social care 是一個涵蓋很廣的類別,但朋友口中的 social care 專指照顧長者、病患的看護工作。我問她不用另外受訓嗎?她說不用。**

不找工作、不寫論文的時候,我的幾個宿友喜歡躲在 common room 裡打線上遊戲,他們最近最沉迷的是《原神》,由一個歐洲同學大力推介其他人入坑。我向來是深山野人,追不上潮流,可是總覺得這個名字在新聞裡見過。歐洲同學聽罷聳聳肩:「是抄襲的新聞吧?它有可能真的抄襲了別的遊戲,可是它是免費的,所以我不在乎。」 

《原神》是中國廠商開發的,遊戲裡有一塊中國地圖,裡面的角色名字很言情小說,可惜因為英譯是普通話拼音,我聽同學唸起來就很有喜感。譬如我一直聽他們在講「Kitchen」,上網一查,原來那個角色叫「刻晴」;另外還有一個仙人類的角色他們喊「John Lee」,中文是「鍾離」。 

不打機的時候歐洲同學沉迷 TikTok,還常常叫我們一起看。一個印度同學無奈表示 TikTok 在印度被禁,歐洲同學再三強調:「我們的 TikTok 跟中國的無法連接,中國的東西我們看不到。」TikTok 在歐美似乎非常盛行,主題五花百門,從搞笑影片、學術短講、廚藝教學到各種生活小知識,應有盡有。歐洲同學說:「它總是很知道我的心意,給我看的東西都是我喜歡的。它顯然收集了我很多個人資料才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可是我不在乎。」說罷又是一個聳肩。 

印度同學不太迷 TikTok,但很迷中國的 BL 影視作品,跟我們強力推薦《天官賜福》和《陳情令》。我靈機一觸向她反推銷《大叔的愛》。我們最後和一個意大利同學一起看了兩集,印度同學覺得 OK,但意大利同學則持續一臉黑人問號,只有兩項心得:第一集招牌倒下田田飛身撲救 KK 這一幕很「阿根廷」,因為阿根廷電視劇經常這樣演;第二集 Francesca 這個名字令人費解——「她為什麼叫 Francesca?那是一個意大利名字!」 

雖然意大利同學對《大叔的愛》無感,但還是欣賞香港能拍 BL 電視劇:「這在意大利是不可能的。你知道我們是天主教國家,非常保守,在鄉下地方直到現在還是會有同性戀者被人毆打殺害的新聞。」我聽了非常意外。跟歐洲學生接觸多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對歐洲並不了解,他們的話經常顛覆我對歐洲的想像,譬如很多歐洲學生都把自己的國家形容為「保守」,大部分歐洲國家男女亦並不平等,同工不同酬是日常,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 

聊起其他電影的時候我們談到「地獄」這個概念。我說我們的「地獄」從佛家來,這次輪到印度同學一臉黑人問號,疑惑不已的問:「你確定?佛教沒有地獄的概念啊。我大學要修佛教哲學,我們從來沒有讀過地獄』。是不是天主教的地獄你混淆了?」我們查完一輪維基百科之後,終於發現彼此認知的佛教並不一樣。 

我追問同學:「所以你們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概念嗎?」她搖搖頭說「沒有」,解釋道:「善惡與際遇是沒有關係的,你要做的是remove all negative particles of karma』,這樣才可以超脫輪迴。人生的本質就是苦,人活著就得受苦,人生就是如此,別無其他。」 

雖然聽起來很悲觀,可是這個觀點比「善惡到頭終有報」好像更貼近現實。印度佛教也是建基於對人生的一些觀察吧。我自己並不相信輪迴,這一生該做的事還是得做。對我來說人就只有今生這一生。 

夏天英國九點多才太陽下山,晚上七八點的時候去附近的小山丘閒逛,天空還是明亮如晝。站在山腰看向天空,縱密雲,天空還是顯得格外遼闊。一道道日光穿透厚厚雲層照射到下來,無論看多少次仍舊覺得是很美麗的景色。有時候就這樣佇立凝視天空良久。 

來讀書之後發現多少事都不如想像,可是終究是來了,也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知道世界如此廣闊,終究是開了眼界。


**註:同學剛拿到工作   offer 了,在正式上班前需要接受一些訓練。她之前說的不用受訓,是指不需要任何證照也可以報考這份工作。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蘇格蘭學生生活結集 [2021年2月號]

在蘇格蘭讀書的生活點滴,基本上都放了 Facebook,雖然是零散的片段,亦不盡然是所有事都很美好,對於我來說仍舊是難能可貴的體驗。尤其是我小時候一直渴望去異國留學,看看別的地方有什麼樣的風景,現在總算是夙願成真。

以下都是原載於 Facebook 的舊文,整理後重貼此處,純粹是為了留個紀念。


=============


[202126]

[最近的日常]

[香港的物價是很貴的了,可是 £5/片的面膜還是很少見。有沒有誰知道為什麼英國面膜的售價會這麼驚人?]

[附近的樹基本上都長這樣子]

從上年1226日起,蘇格蘭的 lockdown 就一直是現在進行式,應該整個二月都會一直維持在封城的狀態吧,三月能不能解封也頗成疑問,反正我的大學已經宣布了包括圖書館在內的校區,要到三月初才「有機會」再開放,還有今年的畢業典禮也正式宣告莎喲娜拉,想在古老雄偉的禮堂裡行英式畢業禮是可以死心了,不過校方有「人很好」地安慰大家不用擔心畢業證書的問題,總之印好了就會郵寄給各位。

像我這種 N 年前就畢過業的老人家對此沒什麼感覺,讀電郵的時候就淡淡然的一個字:「閱」;可是其他同學就崩潰了,有同學甚至把學校直接取消畢業典禮這件事形容為 paralyzingly depressing2020/2021年這一屆學生,可以說是相當倒楣的一群吧。我的另一個同學說:「上一屆的學生起碼有享受過幾個月正常生活,不像我們,大概到畢業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於是有人發起聯署要求學校減學費——可以想像,學校當然是完全無視這個訴求。之前因為疫情嚴峻,很多學生基於安全考慮決定不住宿舍了,要求跟學校解約,也花了很多精力跟學校多番討價還價才得以成功。學校一開始的時候,堅持收了的宿費恕不奉還,管你有住沒有住。有一陣子,常常聽見有學生到處問有沒有人肯「接收」他的宿位——只有找到了下一個宿生,才能跟學校退租。由此可見,學校是多麼的缺錢。我和朋友都覺得,想要學校減學費,不啻是緣木求魚。當然,希望渺茫歸渺茫,聯署還是要照簽的。

封城封了一個多月,我也漸漸體會到封城的「威力」了,開始有點明白上年第一次封城時為什麼很多人會那麼崩潰。我因為住宿舍,勉強還有一點零星的社交,有時在 common area 撞到熟人還能聊上幾句;如果是自己租屋住的話,大概就真的會覺得自己是與世隔絕了。我現在只是上了不夠兩個月的 Online class,已經越來越提不起勁,常常有翹課的念頭。無論發言與否,中國同學是一律不開鏡頭的;歐洲同學也只是一半一半。老師每次都呼籲大家幫幫忙,上課就打開鏡頭——對著一排黑漆漆的格子,實在是完全不想說話。

我選修的日本文學本地生佔多數,本來選修的人就不多,且還每次都有幾個人缺席,分組討論一組就只有兩、三個人。聊天室有分組聊天的功能,所以「分組」不成問題,問題出在「聊」的部分。我有一次跟另外兩個學生三人一組,我等了兩分鐘,仍然沒有人願意講第一句話,我只好先開始,但講完之後等了很久還是完全沒有回應,其中一個本地生還乾脆把自己靜音,看得我滿頭黑線。我直接問她有什麼意見,她打字回應說她的咪高峰故障,無法發言。我死心不息地追問她意見,她答道:「這個星期的文章好難,我看不懂,所有沒有意見。」分組討論完之後要找個代表向所有人報告結論,我硬著頭皮成為那個「代表」。其實我對於擔當「總結」的角色沒什麼所謂,只是我也不知道我們到底「討論」了些什麼⋯⋯

除了學業以外,陰寒的冬天也帶來了另一波的低氣壓。我並不是對天氣很敏感的人,然而在連續下了很多天的雨之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會有「季節性憂鬱症」這種病。下雨外出很不方便,我本來想等雨停再出去,但因為等來等去都等不到放晴的日子,今天就直接冒雨往外衝。這邊基本上沒有人打傘,因為風很大,想用傘擋雨下場只會是九秒九傘骨折斷。我覺得我最聰明的決定是來之前買了件 GORE-TEX 防水外套,雖然貴到天理難容,但幸好我當時有把心一橫咬牙買下去,這件衣服成為了我的救星。現在出門,褲腳與襪子之間不過是有一點點縫隙,冷風就馬上往裡面鑽,走沒幾步路足踝就陣陣寒意;我完全不敢想像如果變落湯雞到底會有多冷。

今天去了 Boots,想買點什麼拯救一下我乾到快要裂開的皮膚。我很懶,一直都沒怎麼在保養,但顯然在香港可以悉數跳過的護膚程序在英國是生存基本步。去到 Boots 的時候我看見有面膜專區,我還很開心地想可以急救一下,看到價錢之後我就無言了。留意這全是單片的價錢。於是我隨手在特價區選了一罐面霜,希望上天保佑我不要爛臉。

回程的路上天色越發灰暗,看著遠處山麓上那幾幢灰沉沉的古堡,不覺壯麗,只覺陰森。這些歷史悠久的城堡,見證了過去幾百年來的大小戰爭。上課最近在讀關於猶太人集中營的文學作品,我以前只看過紀錄片,從未讀過倖存者的回憶錄,萬沒有想到那些文字原來是如此震撼,字字有千斤重。Primo Levi 有本書叫 If This Is a Man (《如果這是一個人》),我讀得極慢,因為每讀幾頁就必須停頓一下,慢慢消化那種急促膨脹的恐懼不安,也唯有如此,才可以一直讀下去。Levi 的敘述毫不煽情,相反,他下筆相當冷靜,就是這樣,才令一切更形驚悚。我們同時看了奧斯卡得獎電影 Life Is Beautiful,這套也講納粹集中營的電影節奏輕快,沒有血腥畫面,男主角的機智幽默化解了集中營的沉重。有些評論說導演是想表現人在最被扭曲的情況下,仍然竭力維持人性的一面。但坦白說在讀完倖存者自白後再看這套電影,即使作為一套電影而言,Life Is Beautiful 堪稱無可挑剔,我還是看得有點不舒服。因為集中營本身就是一個將人毁滅的地方,不是在集中營的人不想保持人性,而是營裡面的各種舉措,就是要令被囚禁的人失去「人」這個身分。

人類大概天生都喜歡光明,厭惡黑暗,下意識抗拒負面的東西,所以我們才那麼熱衷「正能量」。上課時我的一個歐洲同學說,她很掙扎才把文本讀完,因為讀的時候實在太難受。她對自己說:「既然作者有辦法寫,我也一定有辦法讀。」她堅持讀完的原因是:這是一段所有人類都必須銘記的歷史。

我上課的時候一直想:像大屠殺這樣的題目,我們到底可以怎樣書寫?如實記錄,一般人卻是害怕閱讀;像 Life Is Beautiful 那樣輕巧處理,卻變成失真又失焦。

不知道天底下是不是真有「共時性」這樣的東西,上課前我剛好讀完 Stephen King Apt Pupil,故事與納粹軍官有關。看完後我到 Goodreads 看讀者評價,發現不少人以「故事太黑暗,無法讀完」為由,給了一星。跟集中營的回憶錄相比,這個中篇小說只是小巫見大巫。一瞬間我想起那句話:「邪惡太了解善良,而善良的人,毫不了解邪惡。」了解邪惡,是多麼痛苦而困難的一件事。

 

***


[2021210]

[今天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子的,有一個大大的太陽]

[半路下起很大的雪,連拍照也清晰可見這次的雪很大片]

[這時的太陽;我形容得很傳神吧?]


[雪停了之後。太陽再出來的時候是不是很美?]

[公園一隅]

[左上角還有一個小的雪人,都很可愛]

[雪地裡的烏鴉]
[這都是鳥的腳印,因為這一小片地被圍欄圍住了,只有鳥能進去]

連續下了好多天雨,今日終於天晴。起牀的時候滿地積雪,很有點厚度的那種,想來是昨夜下雪了。雖然快要交的論文我半隻字都沒有寫過,但我實在無法拒抗太陽的魔力,胡亂吃了點東西便衝了出去。

見天晴想去公園逛逛,結果半路上又開始下雪。正在想:很少見下雪時陽光燦爛,卻見雪突然越下越大,天色霎時陰暗起來。蘇格蘭向來風大,這次的雪不但密集而且比起之前大片很多,乘著狂風洶湧而至,很有一種舖天蓋地要把世界淹沒的氣勢。我第一次目睹這種風雪交加的景象,心情激動。

不加修飾地如實報導的話,大雪紛飛看起來就像巨型頭皮屑不斷從天而降,第一次見不無震撼。

我抬頭找太陽。太陽仍掛在遙遠的天邊,只是這時的太陽看起來就像加了特效濾鏡,除了是灰色的,還佈滿頭皮屑。

戴著手套拍照不方便,我便把右手的脫掉了。結果只拍了一陣子,手指已經發僵發痛,我連忙走進附近的 Boots。垂眼一看,手指、指節悉數泛紅,尾指麻痺,好像快要斷掉那樣。

再回到街上,雪小了很多,我往公園走,到達的時候雪停了,陽光又像一開始般滿滿地潑瀉到地上。剛下過雪的景色實在很美,不少人帶著小孩來公園玩,今次雪量比過往幾次充足,總算夠雪堆個大雪人了。

公園裡有個小山坡,大人小孩一起玩雪兜。其實那個小山坡真的很小,從最高處滑下來,十秒滑完,可是大家還是玩到不亦樂乎,笑聲不斷。我這時才知道原來雪兜是有繩的,有些人像騎馬拉韁繩那樣一臉認真地拉著雪兜的繩,左右拉動操控方向;有大人抱著小小孩一起滑,教孩子滑下來時要雙腳左右打開伸直;有人很乾脆地整個人趴在雪兜上,大字形滑下山坡;也有孩子年紀小小已是高手,跪在雪兜上一臉自信地滑下來;但同時也有不少大人翻車,滑到一半整個人翻滾跌在地上,被其他人大聲恥笑。我在旁邊看得非常羨慕,很想也滑一下;雖然以我的運動神經,應該只會不斷炒車。

除了見證大雪紛飛,最近我還有另一件事「人生成就解鎖」——就是用英文跟外國人討論《莊子》。話說我在網上看見哲學系的學生搞了個「莊子讀書組」,每周會面討論《莊子》英譯本。我看見的時候他們剛好要讀〈庖丁解牛〉,因為這篇我會考讀過,暗忖應該能夠講上幾句,便參加了。

結果一開始時我十分困惑,聽他們討論了十幾分鐘,我還是搞不清楚他們到底在講什麼。如果不是有聽見他們偶爾提到「莊子」這個關鍵詞,我會很懷疑自己是不是跑錯了聊天室。

他們首先談了很久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信任」(trust),然後又辯論莊子做人是不是太樂觀 (optimistic),最後還提到了儒家思想。我邊聽邊頭頂冒出無數個問號,心想這為什麼跟我所讀過的〈庖丁解牛〉差那麼遠。後來我終於弄明白了,原來他們的意思是:莊子常常覺得順其自然就是好,是不是對於「自然」有過多的「信任」,也因此令他們覺得莊子這個人好像很樂觀。至於為什麼會扯到儒家思想,應該是因為他們之前有讀到莊子在其他章節議論過孔子。

我於是跟他們簡單解釋我以前在課本讀過的分析,我說莊子這種順應自然,順勢而為的處世之道可能跟西方那種遇強越強,挑戰難關的精神有點不一樣,他應該不會鼓勵你硬碰硬。一個學生馬上說:「那他是叫你 work smart而不是 work hard。」另一個學生覺得不止 work smartwork hard 也是重要的:「你看那個廚師不是一開始不會用刀,所以要年年換刀嗎?後來經過努力練習他就學會怎樣解剖了。」呃……這也不是沒有道理啦,可是這個比喻的重點應該是一旦參透事物的本質、自然的規律,就能避免消耗折損,從而「養生」吧?

「養生」對於歐洲人來說,似乎是頗為陌生,而且有點難以理解的概念。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英文太爛,講來講去沒講到重點。反正很快他們就跳過這個話題,開始在討論「為什麼同一個人的名字在文章裡常常換來換去」,有個同學問:「那是不是 nickname?」另一個很快地答:「就我所知,中國現在還是會用暱稱稱呼別人。」他們提到的是他們之前讀過的篇章,我不肯定是哪一篇。《莊子》我很不熟,不過,在《莊子》裡出現「暱稱」的機會率應該比較小吧?更大可能是「名」、「字」之分。話說回來,「字」的英文是什麼?

我在英國讀書,一直覺得英國人,乃至我認識的大部分歐洲人,似乎都對東方文化沒太大的興趣。日本因為有動漫,算是比較得年青一輩的青睞,但去到文學這些「不那麼有趣,卻需要對文化有更深入認識」的範疇,便同樣地冷門。所以這個讀書組的參加者都把文章認真讀完,並且積極參與討論,是令我頗為意外的。以我所知,這六、七個學生皆是不諳中文,或者只會一點點,他們是真真正正對莊子深感興趣,而不是像我的日本文學課同學那樣,因為主修日文所以順便讀點文學。

他們對於莊子應該多少抱有幾分崇敬之心吧?聽他們說「道家思想改變我一生」這樣的文章在最近幾年頗為流行,對於他們來說,莊子、孔子這些人是東方古老智慧的化身,有個學生甚至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也知道,而且分得出那是出自儒家的教導。我因為懶,參加讀書組之前沒有讀英譯本。事後出於好奇,我粗略讀了一遍。其實那個譯本還是不錯的,清楚易讀。然而這個譯本不設賞析部分,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讀不懂了。單看故事的話,應該像在猜啞謎吧。我不由得有點敬佩他們竟然風雨不改地讀了這麼多個禮拜,畢竟人類是最善變的了,很多人都只有三分鐘熱度。

譬如我,因為今日的雪斷斷續續的下了又下,回程時我又經歷了一次風雪。今次逆風,澎湃如潮湧的雪撲面而來,搞到我連睫毛都是。雪融得快,沒半晌我就眼睫全是水珠,一眨眼就往下淌,視線模糊成一片。那刻我不由得翻白眼——風那麼大還下雪,真是好麻煩!不久前的激動興奮,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


[2021123]

[外表很「豬手」的豬手;煮豬手像豬手本身已經是一種成就了,你懂嗎?]

[關心我有沒有飲食均衡的朋友,放心,我每天都吃菜,因為蔬菜很好煮,只要把菜丟進沸水裡燙一燙就可以吃了。炒菜?抱歉這兩個字在我的世界目前 404 not found]

農曆新年我的最大感想就是好想吃蘿蔔糕,當然大家用膝蓋想也知道我沒有能力自己做。本來沒打算慶祝新年,後來不知道哪來的心血來潮,突然想挑戰一下罐頭與急凍餃子以外的菜式,就非常認真地照著 YouTube 教學煮德國豬手。你見我選豬手就知道我多麼渴望新一年「橫財就手,發過豬頭」,絕對不是因為超市剛好只有豬手特價。

我覺得教人煮菜的 YouTuber 這輩子應該積了不少功德,當豬手出爐我試完味道後簡直眼淚都快要流下來——竟然跟我在餐廳吃到的一模一樣!天知道我已經有多久沒有吃過「美食佳餚」了。

不過下一刻我就意識到這隻豬手其實有點大,我一個人吃的話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吃得完。但若想把豬手分出去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伊斯蘭教、猶太教以及大部分印度同學都不吃豬肉。再者,認識我的宿生好像已經意識到我的「地獄廚神」本質,就算是他們本身吃的東西,有沒有人願意相信我、肯當那隻白老鼠亦很成疑問⋯⋯

今年我的新年節目是「上課」——對,就是參加線上導修。學期來到了第 N 週,跟上學期一樣,開始越來越少人,班上僅有的幾個大陸同學都宣告缺席 (也可能是因為新年),反正就變成上年那樣,我以一對六,用我那口標準的廣東腔英文跟本地生討論文學。開始前我深呼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學費這麼貴,只有把握機會練口語才不會虧本。結果異常順利,老師、同學都有回應我的論點。跟上學期比,今次很有大家真正在一起討論一個題目的感覺。可見「物盡其用、不可浪費」的「窮人思維」有時還是有它的用處。

不過我的新年心願還是財源廣進啦;好希望可以成功脫貧。

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身體健康,大吉大利!


***


[2021216]



我的一個老師是長相嚴肅的英國人,雖然看他的履歷剛畢業不久,年紀應該比我小,但因為他不苟言笑的氣場太強,我跟他說話都非常正經認真。

今天我「線上問功課」,談到某本專書為什麼沒有論及幾個我覺得頗重要的作家,我問他是不是因為這些作家在歐洲沒有名氣,結果他很認真的道:「那只是反映編書的人認識的是什麼人,他認識的人能寫什麼範疇,書裡就有什麼。也有可能是編輯邀了稿,對方也答應要寫,最後玩失蹤,甚至突然死了。」我愣住——呃,突然,死了?他維持嚴肅的神情,補上一句:「我也是這個系列的編輯,我也有幫手邀稿。」所以,以上幾句是作為編輯的悲憤心情寫照嗎?

這位老師的回應常常誠實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次,我搞不懂 A 理論與 B 理論之間的關係,跑去問他。他淡然而權威的道:「哦,那是因為兩個理論最初都是英文系的同一班學者在研究,所以理所當然地被放了在一起討論。」雖然他的答案當下令我有點傻眼,但我之所以會問,正是因為覺得兩者沒有關連。他說完我才恍悟:原來重疊的是「人」。

因為我做功課想寫日本偵探小說的影響力,想以江戶川亂步和《名偵探柯南》為例,問他是否可行。他問我:「《名偵探柯南》是什麼?」我霎時受到打擊,我一直以為《名偵探柯南》是一套世界聞名的動畫,可是因為老師完全沒有聽過,我這個「《名偵探柯南》擁有國際影響力」的論點也就只好不了了之。我把這件事告訴同班的沙地阿拉伯同學,結果他比我還激動:「我當然知道《名偵探柯南》!我是看柯南長大的!他怎麼可以不知道柯南?是柯南啊!」

我問一個英國同學,英國人到底對什麼文化感興趣?同學淡淡然的道:「我不覺得我們對什麼文化特別感興趣,便是英國文化,很多人都沒有興趣。」見我一臉呆滯,他又道:「噢,對了,我想大家都喜歡亞洲的美食。」這個回應令我第一百次反省我為什麼沒有好好學習廚藝。那才是真正的一技之長。

說起來這種時候我不應該玩 Facebook,而應該在埋頭用功寫論文。對,功課的死線要到了,現下的進度是零。上個學期太辛苦,我今個學期完全不想努力。尤其是這個學期讀文學理論,我每次讀沒兩行就自動死機,讀來讀去都讀不完。但凡是「建構」理論的學者,好像都對華麗而拒絕停頓的長句情有獨鍾,剛讀完上半句,我再讀下半句的時候就迷失了,怎麼也想不起前面講過些什麼。

時間真是一樣很奇妙的東西,確實能夠改變一切。我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那個二十歲的我,對這種長句子很有辦法,駕馭起來毫無難度。現在我果然是老了,變得無比庸俗,竟然邊讀邊大不敬地在心裡翻白眼。

為了讓大家感受「知識的威力」,必須重貼黃大謙的分享。話說,曾幾何時,我也是擁有這種超能力的啊 (話當年mode)

 

***


[2021228]

[讀陳曉唯 Facebook 貼文有感]

<國王的驢耳朵>也是一則我印象很深刻的童話故事,小時候讀完的覺悟是:果然秘密只要讓一個人知道了,就會全世界人都知道。電影裡的「殺人滅口」原來是這樣來的啊。(學卡通裡的偵探環手抱胸故作深沉)

雖然這是一個方向全錯,無限長歪的結論,可是也證明了童年的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沒有黑暗幽沉,亟欲掩埋的秘密,所以我看見的不是那個洞,而是人對於他人秘密心癢難耐的天性。

當然,這種好運並沒有持久一輩子,長大後我多多少少明白了那個幽深的洞對於很多人而言,是支撐人生的重要基石。這個洞一方面令他們得以存活下去,另一方面又漸漸將他們蠶食吞噬。

在不完美的世界追求完美,真是很累不是嗎?國王如果不在乎別人知道自己長了一雙驢耳朵,那麼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可是在現實世界裡,又要如何不在乎呢?現代常常標榜個人特色、獨特個性。但這種標榜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作為群體生物的我們,還是渴望符合主流價值的吧。1935年,年僅24歲的阮玲玉自殺身亡。「人言可畏」的遺書據說是偽造的,然而同時亦還原了某種現實。這是86年前的事了,「人言可畏」仍然在很多人肩上構成沉重的枷鎖。

陳曉唯Facebook貼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998238169/posts/3792482400828330/?d=n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