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小說《逐夢者》裡的場景

這篇小說裡有兩個比較常出現的場景:一個是聖瑪麗書院,另一個是宋玥夢讀書、沈逸航教書的大學。聖瑪麗書院純屬虛構;至於大學,我寫的時候心裡面想著的是香港大學。

香港真的有一間名校叫St. Mary’s,是女校,全名叫St. Mary's Canossian College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但聖瑪麗的原型並不是這間St. Mary’s,而是另一間著名的女校Maryknoll。說起來我跟Maryknoll算是很有點緣份,我雖非Maryknoll的舊生,但身邊有很多人(包括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師),都是Maryknoll的校友,我從小就聽了很多這間學校的故事。

(圖為Maryknoll小學部;攝於2012年6月)

Maryknoll有小學部和中學部,小學部是很漂亮的歐式建築,也就是舊生口中的「紅磚屋」。維基百科說它的建築風格是「自由新都鐸風格」。小說裡「聖瑪麗書院」的「愛德華時代建築風格」參照的並不是Maryknoll,而是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

然而,雖然藍色旗袍(有些學校堅持那是「長衫」)是不少名校的女生校服,但不論St. Mary’s 還是Maryknoll,都不是穿這種中式校服。大部份會穿藍旗袍的中學,都是女校(譬如「真光」);男女校的女生穿旗袍,是少數。有間著名的男女校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就是女生穿旗袍,男生穿襯衣西褲。St Paul's Co-ed2001年轉制成為「直資中學」,是香港第一間直資。我聽說現在的St Paul's Co-ed學生,大部份都非富則貴。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以我非常有限的理解,香港大學的文學院允許雙主修,似乎凡是文學院裡的學系,都可以選作主修的科目。所以宋玥夢雙主修英文與音樂,在港大應該是可行的。

文學院以前設在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人稱main building),音樂系則在本部大樓對面的孔慶熒樓。

(舊時音樂系的入口)






寫小說的時候我特地去逛了一圈,照片就是當時拍的。後來港大興建「百周年校園新校舍」,扎根本部大學的文學院各學系於2012年搬走,去到2013年,音樂系也遷出了孔慶熒樓。但小說裡宋玥夢讀書的地方,在我的設想中,仍舊是古色古香的孔慶熒樓




聖瑪麗裡面的一些庭院和水池,靈感也是來自本部大樓裡的一些建築物。

(各學系學會就是貼類似的宣傳海報,上面印有內閣成員的照片)

 小說裡面提到的「俄羅斯紅月」,原型是港大附近的一間俄國餐廳「莎厘娜」(Czarina),是有名的「港大飯堂」,於1964年開張,至2013年結業。請心儀女生去「莎厘娜」吃飯這些上一代的傳統,是我當年做資料搜集時在報章上讀到的片段,不過原文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再在網上找了一下,原來餐廳在2014年重開。不過無論是新舊「莎厘娜」,我都沒有吃過。

張愛玲寫小說特別喜歡真人真事,她的說法是她「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我則恰好相反,熱愛虛構到了近乎迷戀的程度。我喜歡把假的說成真的。《逐夢者》裡雖然有些場景人物都有參照的原型,但也僅是止於參照。

延伸閱讀:《逐夢者》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澳洲億萬富翁因為抑鬱症辭任集團董事


偶然讀到新聞說澳洲億萬富翁   James Packer 為了治療抑鬱症而辭去皇冠集團(Crown Resorts)的董事職務 (英文新聞連結點這裡)。那刻忍不住想,香港人大概會覺得這富豪古怪——這麼有錢也抑鬱。

可是心理學的研究其實一直都說:沒有錢通常不快樂;然而當錢去到一個水平,更多錢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你只會覺得麻木。

沒有錢萬萬不能,可是錢,倒也的確不是萬能。

人生在世,日子能過得快樂,應該算是很大的成就吧?所以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裡說樂觀是一種恩賜。

有很多錢但是很抑鬱,跟沒那麼多錢但日子過得很開心,如果可以選擇,應該選後者。只是「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只有在富貴的時候才會誠心相信。讓一百個人選,恐怕有八十個還是會先選擇有錢。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Never Settle For Less





一時興起,帶了本書獨個跑了去離公司比較遠的地方吃午飯,邊吃邊看。

餐廳很小,桌子都靠得極近,不小心就把鄰桌兩位女客的對話聽去了。單身的那個向已婚的那位傾訴感情煩惱。我當時在看書,雖然字字都是聽得清楚的聲量,也沒有很認真在聽,只隱約知道是戀愛多年,因為不適合,很辛苦地拖拉了一陣子,還是分手告終。

然後那個女孩子忽然顫聲問了一句:「其實如果是對的對象,是不是很快就會知道?」那聲音委實不尋常。我禁不住瞥了一眼:她雙目通紅。

她說參加了幾次Speed Dating,都不很成功。聽得出來,她惶恐而迷惘。

因為好像很多人都已經找到了終身伴侶,安定了下來,而自己已經不小了,卻仍然尋尋覓覓,便覺得很害怕。害怕自己浮蕩一生,最後孤獨終老。

她與友人談到和前度復合的可能。可是他們不適合,而她已經不喜歡他了。卻仍然在想復合好不好。

我聽著,想起我一位被譽為是「女神」的好朋友。叫作「女神」,顧名思義,自是裙下之臣無數。別人看她事業愛情兩得意,羨慕她獲幸運之神眷顧。我與她相交多年,卻清楚她這一路走來,跌過的跤並不比尋常人少:一樣遇過仆街老闆、一樣失過業,甚至一樣交過混蛋男友。

「女神」有句金句,曰:「Never settle for less」工作也好,愛情也好,管你其他人怎麼想,她就是不要將就。七年過去,她還真的找到了稱心如意的工作,以及很好的男友。

我想,無論你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你最起碼要相信這樣東西是真的存在於世上,這樣才有找到它的可能啊。

我的另一個朋友,是當健身教練的。她並不是新聞裡那種很妖嬈,專門幫男客人拉筋的美女教練;她是截然不同的類型:英姿颯颯,作風爽朗,驟眼看很容易誤以為是個瘦削少年。她不喜歡傳統學校的教育模式,公開試成績不好,一路文憑、副學士的讀上去,因為她本人很注重儀容,熱衷保健,就選讀了「食物及營養學」,邊讀邊考了個教練牌。

據她本人解釋,因為本身實在太喜歡「健康教育」這個範疇,在大專的成績意外的好,考到了獎學金去美國讀了一年。畢業後本來在醫院找到工作,但對方開價太低,她不肯幹,跑了去大學找了份工時不長的兼職,再在健身中心兼任私人教練,閒時還寫報紙專欄。這樣兩邊兼職,大概很多人會覺得生活很不安定,心生不安,她呢,倒是過得相當如魚得水。一眾三姑六婆老是在她身邊嚷著擔心她三餐不繼,殊不知她的收入遠比她們以為的要高很多。

她告訴我健身這一行有很多工作機會:以她為例,這兩三年間就有郵輪找過她上船當教練,還有公司請她去上海教書且兼任私人教練,兩者的薪酬皆是相當吸引,不過她因為另有打算,就沒有答應。

跟她聊天是相當愉快的一件事。愉快不是因為她風趣幽默,善於辭令,而是她的世界充滿各種可能,你會覺得很多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她眼中的未來,是有希望的。

我想,看見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吧。填鴨教育訓練我們狂背標準答案,久而久之,所有的問題便似乎只是得一種「正確的處理辦法」,彷彿「錯了」便注定一敗塗地。

可是路怎麼會只是得一條?而在找到另一條路之前,你首先要相信世上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出路。如果你固執堅信只有一條路是正途,那麼,就算其他出路就在你的腳下,你還是不可能看得見的啊。



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黑鏡》Black Mirror第一季第二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


《黑鏡》這套電視劇紅了很久,我因為不太看電視劇,一直拖到今天才看了很有名的這一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一看,果然名不虛傳,令人驚艷。

因為不欲劇透,就不詳細討論劇情,只能說佈局真的很好,故事的隱喻不難懂卻又意味深長,結局更是令人深思——明明我們都不想過那樣的生活,明明男主角提出了那麼有力的控訴,可是到了最後,還是無法掙脫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的宿命。 甚至,想深一層,不由得問,Black Mirror這個系列本身,是不是也面對同樣的宿命?縱使有嚴肅的信息想要傳達,雖然觀眾看了皆是拍案叫絕,可是對於觀眾來說,這只是上佳的娛樂,他們會繼續收看,卻不會因為有所觸動而作出任何的改變。男主角的命運其實就是劇集的寫照。

一直覺得自己不喜歡看幻科題材的故事,現在才知道,不是不喜歡看,而是一直沒看到真正好看的東西。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陳浩基《13.67》



早前偶然讀到了一篇關於陳浩基的訪問,我才知道了這位香港推理小說作家。看了報導,對他的長篇小說《13.67》非常感興趣,在香港找了幾間書局,一本他的著作也沒找到。後來去台北的時候跑了兩間誠品一間三民,皆同告售罄。回來後倒是在公共圖書館輕易借到了,不用預約。



13.67》由六個中篇組成,可以獨立閱讀,然整本讀完之後便會得見篇與篇之間隱藏的關連。坦白說,讀第一二個故事時我有點失望。雖然情節緊湊,但人物刻劃流於表面,而且犯案動機有些牽強。因為小說的節奏控制得好,書還是好看的,於是很快就讀到去後面的章節。從第三章起,小說便漸入佳境,我個人覺得最末兩個故事寫得尤其出彩。最後「我」的身份揭露時,不單有幾分出人意表,而且補足了第一個故事沒有交代清楚的空白,令第一個故事裡稍嫌單薄的犯案動機變得合理起來。讀完便覺得,作者寫這本書,確實很有野心,並且寫出來的作品格局也對得起這個宏大的野心,是很值得一讀的小說 (雖說像主角那樣的香港警察,我還真是沒聽說過)

真是好可惜,這麼有潛質的香港作家在本地名不經傳;如此出色的作品,在香港竟然這麼難買得到。希望王家衛把《13.67》拍成電影之後,會有更多香港人知道陳浩基這個名字吧。

題外話:我還真是喜歡三民書局紙袋上印著的那句「打開一本書,看見全世界」







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別讓平庸埋沒了你》Unmistakable: Why Only Is Better Than Best

  



最近看了這本書。

中文譯名很吸引,但其實英文原名Unmistakable: Why Only Is Better Than Best比較切合主題。

第一眼看見英名書名的時候想起Zero To OneZero To One這本講Start-up的小書討論了如何跳出惡性競爭的困境——要不,你是獨市生意;要不,你的產品遠遠拋離對手,獨佔鰲頭。這本書的主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獨一無二」當然勝過「最好」,因為前者獨步天下,後者卻要面對競爭,憂懼自己有天被人超前趕上。

這本書嚴格來說並不算寫得十分好。並不是說作者Srinivas Rao沒有見地,只是這本書的結構有些鬆散,內容重複,以其他人的事例佐證時又寫得頗為空泛,閱畢全書覺得水份有點重,感覺上是把100頁的內容,硬撐成了200多頁。跟Zero To One比,後者明顯比較扎實精煉。

可是我還是喜歡這本書。買這本書是希望在事業上「另入歧途」時,能夠讀到一些鼓勵的說話,最後我也沒有失望——它反正就是不斷告訴你不要放棄就對了。

那很重要,也很好。任何時候,只要覺得焦慮、覺得害怕,把這本書抽出來隨便翻一頁,也會讀到這項最重要的信息——「總之不要放棄」。


Srinivas Rao以「衝浪」作比喻,講述「獨創自我」(Unmistakable)時會遇到的種種難題。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玄,其實舉凡是自由工作者或是想要創業的人,在作者的定義裡皆屬需要「獨創自我」之列。因為這些範疇都需要很多創意,沒什麼規章可循。

有幾點我覺得Srinivas Rao講得很好(只可惜部份發揮不佳):

l      當你不想「循規蹈矩」地找份正當職業時,你必然會面對許多批評反對的聲音。他們(多數是你的親友)會責備你不切實際。
l      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恐懼」難免,因為你會害怕最後一敗塗地。
l      你或許一直在等待「最佳時機」,但其實多數情況下這種東西並不存在,一直等待只是浪費時間。
l      想要成功,你需要的不是「地圖」,而是「指南針」。
l       消除恐懼最好的方法不是在「岸邊卻步」,而是「付諸行動」。
l       你必須明白「犯錯難免」。
l       誰都會面對低潮,只是有些人能夠重新振作,更多人卻沒有撐過去,選擇了 放棄。
l     不要妄想吸引所有人,那只會誰也吸引不了。因為你太四平八穩,庸俗普通。
l  「世界上最棒的衝浪手,都是那些玩得最開心的人。」你應該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樂在其中。

其中我最喜歡他的「地圖」和「指南針」的比喻。「地圖」隱喻前人的成功路徑。Srinivas Rao的「地圖」是:柏克萊大學 —> 工商管理碩士 錢多事少的矽谷工作機會。可是這幅「地圖」並沒有引領他得到一份「做少少賺多多」的「筍工」,相反,畢業後他一再失業。這時他才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方向,問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Zero To One的作者Peter Thiel也說過相似的話:

The highest prize in a law student’s world is unambiguous: out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graduates each year, only a few dozen get a Supreme Court clerkship. …… If only I got the clerkship, I thought, I would be set for life. But I didn’t. At the time, I was devastated.

Set for life,多麼令人心動的遠景。如果可以,當然誰都想找一份高薪厚職一世無憂,所以法律醫學精算的學位才會爭得頭崩額裂。問題是,這種我們以為「包生仔」的行業,是不是真如我們想像般美好,只要成功入行,就一勞永逸,一輩子都能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

認識好些法律系畢業的朋友,是考上了法律系才知道原來今時今日當律師有那麼艱難。讀了,才知道原來不是所有畢業生都能讀PCLL (法學專業證書);也不是讀了就有training contract;更不是所有律師的起薪點都有那麼高;如果不當solicitor而是當barrister,那就更不容易了,大律師的就業前景就是「僧多粥少」這四個字,更別說你還得支付chamber的費用。

我那些讀法律系的朋友,自然都是聰明過人的高材生。可是這個當初他們以為讀完就可以set for life的選項,最後都令他們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不是因為「成功的律師」不風光,而是他們沒料算到成功的律師會比想像中少那麼多,甚至不是所有法律系的畢業生都能夠順利入行。

若能走一條「保證成功」的路,誰想一直承擔各種風險,然後朝不保夕?只是,有時一些我們以為很實際的決定,其實只是另一種的不切實際,因為對別人來說「成功」的地圖,你用起來並不保證成功。

 我在2011年開始寫這個網誌,叫〈黑羊浪蕩誌〉除了因為世界很大很想出去走走,更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我失去了可以參照的地圖,在人生的路上迷路了,覺得遊蕩於世間,前路茫茫。

2011年到2017年這六、七年間,我就像Srinivas Rao說的那樣,因為害怕,一直在岸邊看著別人衝浪,自己卻不敢下水;以為在等待時機,其實只是浪費時間。

我為此感到非常後悔。為什麼要那麼畏首畏尾呢?為什麼不試試看呢?當然犯錯和失敗都是難免的,可是一直不敢試的話,又哪裡會有成功的一天?再者,到底是誰跟你保證,走「穩陣路線」就真的很安全也很容易?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與神同行》——窮人的悲劇


去了看電影《與神同行》(신과함께Along With the Gods: The Two Worlds)

電影就像很多評論說的那樣,沒有冷場,節奏明快,故事非常催淚,只是內容並不深刻。

電影主打的是「親情」這個課題吧?而我看到的,卻是「貧窮」。

因為窮,因為非常非常的窮,窮到有一刻幾乎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有後來的那些「罪業」。

由此想起不久前讀到的「韓國巴克斯大嬸賣春悲歌」。

「巴克斯」是韓國一種提神飲料,小小的一瓶,價格便宜,約一千韓圜不到。據報那些大約60歲上下的「巴克斯大嬸」,會在首爾鐘路區塔谷公園和宗廟公園這些地方,拿著「巴克斯」問那裡的老人:「歐巴,要不要喝一瓶巴克斯?」背後的意思是:要不要「喝完再上」?

到了這種年紀還要到處兜搭賣春,是因為窮。子女養不起,不欲成為子女的負擔,甚至要反過來照顧子女的小孩……總之,就是因為實在沒有錢,太絕望了,只能賣僅能賣的東西。

電影《與神同行》想說的或許是「愛與寬恕」,但我讀到的,卻是「罪業」都從「貧窮」而來。

不是說窮人有罪,而是貧窮令人無法有尊嚴地活下去。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