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少用社交媒體,Threads、Facebook、Instagram 全部都很少看了。沒有什麼特別原因,純粹就是突然失去了興趣。
這一個月除了找工作,主要在看書和學 Python。說起來慚愧,之前上課學的就是 Python,但我因為同時修兩個課程,顧此失彼,最後 Python 學得一塌糊塗,標準的「偷雞不著蝕把米」,因快得慢。
這一個月按照自己的進度,把 Python 從頭學一遍,情況就明顯好上很多,很多之前一直沒有搞清楚的基本原則終於慢慢釐清了。在這裡強烈推薦 University of Helsinki 的免費線上課程,講解非常清晰,我覺得比我付費上的課教得還要好。
這一陣子有點沉迷 Python,赫爾辛基大學的線上課有很多小練習,做起來像玩解謎小遊戲。別誤會我並沒有什麼過人天份,有時有些題目我要想很久才想到解法,但確實,喜歡這個過程。有時某一題當下想不出來,睡覺時還會有點睡不著,有那麼一點心癢難耐的感覺。心情就如小說讀了大半,快要知道誰是兇手了,就總惦記著後面的故事。
坦白說,這還真的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我一直對自己的認知,就是我是一個科技盲。我以前從未想過要學寫程式,覺得那就是我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至於這種認知到底從何而來,可能是因為我要等到很大的時候,家裡才有電腦。雖然在學校裡有學,但老師教得不好,練習機會也很少,我記得等我有自己的電腦可以用的時候,我常常都很怕它當機,擔心這麼貴的東西萬一壞了那要怎麼辦。
——沒錯,我的青少年時代從頭到尾都充滿了財政壓力。但有趣的是,小時候我知道自己家裡沒有錢,但我一直沒有作為窮人的自覺,也沒有因為家裡經濟不好而產生什麼自卑或者覺得世界不公平的憤恨。
我人生第一次意識到家境到底意味著什麼,其實是五年前我去英國讀書。這是一個對於我來說,非常震撼以及絕對意想不到的思想衝擊,因為當時我其實已經工作了很多年,賺到了可以供自己去留學的學費和生活費,但就在我的經濟跟小時候相比已經有大幅改善的時候,我非常深刻地體會到了「貧窮」的含義。我同學在二十歲就可以揀選的選項,我需要花超過十五年的時間去謀求。
有錢人用錢買時間,窮人用時間換錢。
倒也不是說有錢人家的小孩就沒有煩惱,只是貧窮確實限制選擇。而很多東西,沒有試過,是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的。譬如我到了現在才學寫程式,就是因為我到了現在才有機會接觸學寫程式。
我不是說學程式很貴,現在自學可以完全免費。但這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這完全是超出我認知範圍的事物。
在 AI 時代,學寫程式可能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容易。有什麼不懂,可以問 AI,可以把自己寫好的 code 叫 AI 評分,可以把不同寫法的代碼扔給 AI 分析哪種寫法更加好。但因為 AI 做得太好了,人類要找工作就變困難了。
自從 AI 興起之後,各大科技公司就裁員新聞不斷。最近最矚目的莫過於 Amazon 裁員。我有朋友在
Amazon 做 software engineer,他說自從引入 AI 之後,本來可以請十個初階工程師的項目,換成了由他一個人以 AI 輔助完成。他說,現在新人想入行,非常困難,公司只想請有經驗的,或是千裡挑一的頂尖新秀。
這種情況和 3D Art 差不多。目前想在遊戲業影視業找到工作,要不已經有幾年經驗,要不就必須作品集非常出眾,競爭極度激烈。2025 年對於很多新畢業生來說,恐怕都是很慘澹的一年。
我記得 AI 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在說,不是 AI 取代所有人,而是會用 AI 的人取代不會用的人。這句話對也不對。訓練 AI 是很貴的,現在這些科技巨頭砸那麼多錢進去,背負著要得到鉅額回報的巨大壓力。在這樣的前提1下,以 AI 減省昂貴人力,由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是一個情理之中的發展願景,而事實上,很多科技公司也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AI 發展到最後,是不是真的會強大到像很多人說的那樣神乎其技,現在還是未知之數,但幾大 AI 巨頭目前的付出與收入完全不成正比,AI 泡沫的風險倒是越來越高。未來一兩年,整個世界恐怕充滿海量變數。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坦白說並不樂觀。
和我一樣覺得前途堪虞的,還有我在英國的朋友。
大家或者記得安涾娜,她是我在英國讀書時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安涾娜明年就要博士畢業了,英國現在的經濟非常不好,找工作很難,安涾娜已經做好了畢業後離開英國的心理準備。
我看英國的新聞,其實是真的很唏噓,不少英國人甚至自嘲說英國變成了第三世界。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跟有錢留學生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當地人的拮据,而幾年之後的今天,很多人似乎比當時更窮了。
因為聽說愛爾蘭要好一點,我問安涾娜有沒有考慮去愛爾蘭,沒想到她反問我:「你都沒有看到那些種族歧視的新聞嗎?」我上網一查,這才知道原來愛爾蘭最近一年,發生了很多針對印度人的襲擊事件,包括在科技公司任職工程師的印度青年被童黨在街頭毒打,扒光衣服將他的財物洗劫一空,還有一個六歲女童在自家門前玩耍時被鄰居幾個青少年毆打,對方用單車撞她私處,並著她「滾回印度」。
這些新聞讓我非常震驚。我在八年前去過愛爾蘭,當時的印象很好,遇到的人都非常友善。世界彷彿在幾年之間,就變成了我不認識的樣子。
我在找愛爾蘭新聞的時候,意外看到了一條 YouTube 影片。那個 YouTuber 在愛爾蘭讀大學,畢業後留在愛爾蘭工作。她說,很多觀眾問她,年紀大了才去留學值不值得。她自己並不是中年才出國,但根據她觀察身邊一些中年留學生的際遇,她還是提供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饒有興味地看完。那個女孩子講得很婉轉,意思大概是人到中年才去留學,其實真的很難,成功轉型的機會率也並不那麼高,她個人並不建議押上一切,孤注一擲地來留學。其實我還挺認同她的觀察。我想不少去到中年決定再讀書的人,可能都和我一樣,是想要轉換職場乃至人生的跑道。只是在同樣的跑道跑了這麼多年,想要轉彎,還真的沒那麼容易。
我現在是既來之則安之,見步行步。但在找到這個令內心平靜的平衡點之前,我經歷了長時間的抑鬱焦慮迷失崩潰,過程一點也不好受。
我來加拿大超過三年,總共胖了 22 磅,大概是過度焦慮
+ 睡眠不足 + 無法適應的總合結果。我在今年八月底畢業。畢業至今,兩個月多一點,我那此前只升不降的體重突然就自行向下,寫文的這一刻,我輕了 7 磅。
糟糕的並不是變胖,而是體重飆升背後那我完全無力調適的壓力。
壓力是很多可怕疾病的源頭。壓力能殺人。
如大家所見,我在加拿大這幾年,過得並不好。所以我經常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真的要為了轉行過這樣的生活嗎?
有機會去外地生活,我是感激的。我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亞熱帶鄉下人,來加拿大之前完全不了解北美文化,一開始非常適應不良。現在讀完了書,對於3D Art 這個行業、對於加拿大這個國家,都有多了一點認識,就沒有最初那麼昏頭轉向。但下一步要做些什麼,我心裡並沒有答案。
秋天的溫哥華很美。有天我去超市買菜,路上看見清澈的藍天,以及紅得像烈焰的楓樹,那景致美得不像話。我站在路邊看了很久,內心卻沒有激動,而是泛起一陣虛空的感覺。
——真的,就是什麼都沒有。我內心在那一刻,是完全的一片空白。沒有一點波動,沒有任何起伏。
後來我就買了機票決定回家一趟。本來我是想等冬天到了,公司都休假停止招聘的時候才回去,但那天心裡面那片無境的空白太可怕,我覺得我還是應該先離開一下。
我跟安涾娜聊前程的時候,我簡單提到我覺得生活有點空洞。安涾娜說:「我倒是非常非常喜歡愛丁堡,我愛在這裡認識的朋友,我覺得要離開愛丁堡那天,我一定會很難過。可是撇開找工作不容易不談,我是獨生女,我覺得我不能一直在外面,不理我的父母。」
小時候覺得在外國生活很棒,能開眼界,兼增廣見聞。試過了才知道,外國的月亮沒有特別圓,外國的月亮同樣有陰晴圓缺,「千里共嬋娟」,只是聊勝於無的自我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