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我為什麼沒有留在英國,而是選擇去加拿大 (2023年12月更新)


[圖為:我讀書時常常去的「天鵝湖」,大部分時候是陰天,說不上什麼美景,但我個人就是鍾情這個湖]


我在英國畢業之後,回了香港短住了一陣子,主要是想陪陪家人,見見朋友,然後透過加拿大政府新推出的計劃申請了三年工簽,去了加拿大。

 

身邊不少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留在英國,而是要再去加拿大,尤其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踏足過這個地方。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答,難在作出決定的過程很漫長,而且有著複雜的前因後果。如果要用最簡化的方式回答的話,我會說:「如果能夠解決工作的問題,我會想留在蘇格蘭,因為我喜歡蘇格蘭。」而中間那些複雜的枝節,感興趣的朋友請讀我的新書《去蘇格蘭看天鵝》,我用了一本書的長度,紀錄了從「想要留下來」到「決定要離開」的心路歷程。

 

喜不喜歡一個城市,是不是要在某個地方長住,個人因素往往佔了極大比重,那不是單憑客觀理性分析就能得出來的結論。像我在書裡提到的好幾個同學,有人備受種族歧視困擾,仍然很想留在愛丁堡;有人對蘇格蘭的天氣恨之入骨,一解除封城就往別的歐洲國家跑;也有人對英國懷有非常複雜的心情,連自己也說不上是喜歡還是討厭——即使我們這幾個,全部都在同一間大學唸書,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感受就截然不同。

 

就連找工作容不容易,也是因人而異。譬如我,我在書裡面幾次談到我找工作面對很多難關,但這是我的問題,不見得是所有人的問題。像我有兩個朋友,從事現在炙手可熱的 data science 行業,找起工作來便是易如反掌。而即使是比較冷門的行業,只要有本事,也還是可以殺出一條血路。我有一位唸藝術系的朋友,最近便在英國一間頗負盛名的藝術機構,找到一份很不錯的工作。當然,相對冷門的工作找起來比較花時間,我這位朋友便前後找了半年。

 

很多人問我「英國好不好」,我想來想去都不知道要怎麼回答。一來我沒有在英國其他地方住過,只待過在蘇格蘭;二來,我不知道好不好的定義是什麼。我想,我唯一肯定的只是:蘇格蘭並不完美,她有很多缺點,可是我喜歡這個地方。

 

=====================================

更新@20231215

 

來了加拿大超過一年半了,對於當初這個決定,大抵也可以做一個小回顧。

 

來加拿大之前,我完全不了解加拿大。選擇來加拿大,除了因為我唸的科系在英國就業困難 (只要想想當初 J.R. Rowling 就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才把心一橫寫小說去,大家就知道文科生有多難),還因為我對 VFX 這個行業感興趣,而加拿大恰好是其中一個 VFX 重鎮。

 

於是,懷抱著學新東西進軍新行業的憧憬,我來到了溫哥華。

 

然後……應該怎麼說呢,實際在溫哥華的生活,無論是工作、日常生活,乃至讀書,都和我想的很不一樣。過去這一年多兩年間,我屢屢感到困惑、失落,懷疑來加拿大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每個人對於生活的期盼,以及生活滿足感的泉源都不一樣,所以對同一個地方,可以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譬如我一個朋友就喜歡加拿大遠勝於歐洲,因為加拿大可以吃到正宗港式美食,歐洲卻沒有,他認為這些食物很大程度撫慰了他的心靈,令他沒有那麼思鄉。

 

我想對於著重吃的人來說,加拿大跟歐洲比,確實要算天堂了。到處都有亞洲餐廳,而且價錢跟歐洲比並不貴,水準還頗高。在吃這方面,加拿大堪稱無懈可擊。

 

而我自己一向都是吃得比較隨便的,在英國時不覺得難受,在加拿大也沒有很欣喜若狂。

 

我個人不是很適應的,是加拿大的其他方面。加拿大重視體育,無論是運動員本身,還是體育場地、賽事,各種配套設施,皆是水準極高,加上風景秀麗的各種湖光山色,若是喜愛戶外活動,在加拿大簡直是一年四季都不愁沒有樂子:夏天去爬山,冬天去滑雪;各種專業裝備應有盡有,想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去爬山,也頗為容易。某程度來說,熱愛運動,是一種國民精神。

 

相對而言,加拿大的藝文活動就明顯沒那麼發達。一個本身是音樂家的墨西哥移民就曾經失落地這樣對我說:「我來之前做了那麼多資料搜集,從來沒有人說:如果你喜歡藝術,不要來溫哥華。』我真沒有想到溫哥華會是這樣。」他苦笑。

 

要說喜歡藝術就不要來溫哥華,是太誇張了。溫哥華也有藝術家、有美術館,有熱愛藝術的人,只是比例和氛圍,確實跟很多地方都有一點距離。起碼我自己最喜歡、最感到滿足的很多事,來了溫哥華之後確實都放棄了,沒有再做。

 

如果來之前我有更了解加拿大多一些,坦白說,我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來。

 

 


 

延伸閱讀

 

《去蘇格蘭看天鵝》Kobo 試閱連結:

 https://www.kobo.com/tw/zh/ebook/EQzCSxSAJDaLRzuFa7QRSg


《去蘇格蘭看天鵝》Readmoo 試閱連結: 

https://readmoo.com/book/210223105000101

 

《去蘇格蘭看天鵝》Google Play 試閱連結: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6%A5%8A%E7%A5%88%E7%9D%BF_%E5%8E%BB%E8%98%87%E6%A0%BC%E8%98%AD%E7%9C%8B%E5%A4%A9%E9%B5%9D?id=m2ZnEAAAQBAJ&hl=zh_HK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加拿大] 不是很順利的第一個月

 

[圖為Yaletown,一個看起來很高級的社區]

寫這篇日誌的時候我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整個鼻頭都紅了像聖誕鹿——原因是,我疑似中了 COVID


COVID 肆虐了這麼久之後才疑似中招,應該算是一項成就吧?好消息是我剛找到了住處,已經搬進了新居,可以很方便地自我隔離。不那麼好的消息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個月不是很順利——雖然,呃,正確來說,我是自從踏入農曆新年之後,就運氣一直都不怎麼樣;我今年倒楣的程度,已經令我開始有點懷疑人生了。 


在抵加後不久,我申請了加拿大的銀行戶口,接下來發生了一件非常奇葩的事:我想匯款給自己,結果銀行把錢轉給了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我問銀行這是什麼一回事,銀行說不知道,要查,告訴我「錢不知道拿不拿得回來」,聽得我臉都綠了。調查一直沒有結果,我打電話去問,電話那頭的職員勸我:「你現在擔心也沒有用啊,還是先把事情擱一邊吧,等調查結果出來再說。」 


我當時聽完滿頭黑線,可是除了「just leave it」,似乎也確實別無他法了,唯有先處理別的事。 


以工簽入境之後要申請一大堆東西,其中有些不能用 Airbnb 的地址申請,於是我很快就開始找房子。來之前聽說租屋不容易,尤其是我們作為外國人沒有當地信用紀錄,不易得到業主青睞。實際上找起來,倒是比想像中順利,至少比我在英國的時候順利得多。 


在加拿大想租樓,程序跟英國差不多,都是上租屋網找心儀的地段,然後聯絡業主、經紀向他們「應徵」——沒錯,租屋跟找工作一樣,要有自我簡介,業主看完覺得你有機會是他們想要的租客,才會安排「睇樓」。看完房子後,如果你喜歡那個單位想要承租,還要另外再填一份「申請表」,繳交工作證明或銀行存款證明,業主看完覺得滿意,才可以繼續談。 


我這次租屋,是和朋友合租,可能是因為我們可以承租整個單位,申請起來比較容易,又或者是我托了朋友的福,反正我們很快租到了地方。雖然我本來想租那種有傢俬的公寓,將來搬起來比較容易,可惜連傢俱的單位市場上很少,最後只租到「清水房」,傢俬要另外買。 


我跟朋友都是窮到燶,在網上看來看去,發現不是所有傢俬都包送貨;包送貨的那些又很多都只送到大廈門口,不包送上樓。我們臂力有限,對搬運傢俱無能為力。我極力慫恿朋友結識壯男,但朋友說認識猛男需要時間,遠水不能救近火,於是我們到了最後只能全買 IKEA

 

有人可能會問 IKEA 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鎖定它。IKEA 沒什麼不好,它就是太好太受歡迎了,在 COVID 期間樣樣都缺貨。以牀為例,現在只剩下兩三種款式可以選擇,這些「賣剩蔗」不是不夠結實躺上去格格作響,就是奇醜無比。長得難看的那張牀,評分不算高,點進去看評論,負評清一色吐槽它太醜,可見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醜,醜到令很多人耿耿於懷。在「坍塌風險」與「醜」之間,我們堅定地選擇了後者——牀再醜,只要能睡就還是一張牀。


[IKEA 那張被所有人都嫌棄的牀——也是我現在的牀]
 

因為手無縛雞之力,我加購了一把電鑽。這把小電鑽的評分同樣不佳,很多人抱怨用完第一次壞。我心想反正我傢俬也就只組裝這一次,用一次就壞也無妨。結果,果然是「用一次就壞」——在我鑽完第一下之後,它就圓寂了,從此陷入永遠的寂滅,再也沒有成功發動過。我瞪著那把電鑽,半邊臉抽搐,最後所有傢俱還是用傳統的螺丝批,一下一下人手把螺絲扭完。

 

[組裝現場]


在買齊基本傢俱,做完清潔工作後,我開開心心地住進了新租的公寓,期待著終於可以好好睡上一覺。之前租住的 Airbnb 雖然很漂亮,但晚上有各種噪音,我在那裡睡得並不好。結果,在新租的地方一開暖氣,竟然轟地炸開了異常響亮的風扇聲,吵到根本不能睡。我上網一查,這才發現這種建在新式大樓的冷暖氣系統叫 HVAC,特點就是很吵很大聲。在 Reddit 上有個被 HVAC 噪音折磨到瀕臨崩潰的用戶發帖求救,提到:「我付那麼多錢住 Condo (加拿大的公寓) 難道就只配有這種待遇?!」那刻,我的眼淚都快飆出來了,覺得簡直是知音。

 

因為實在太吵,我唯有把暖氣關掉。作為怕冷的亞洲人,四月的晚上對我來說仍然涼冷。我已經在 IKEA 買了最厚的被子,但蓋著還是覺得不夠。在冰冷的被窩裡輾轉難眠的時候,我想起了在蘇格蘭的第一個月,當時學生宿舍晚上關暖氣,我也是這樣睡不著⋯⋯頓時,心裡五味雜陳。

 

雖然我很想念蘇格蘭,但這種「特殊體驗」我真的沒有興趣再經歷一次了,我一點也不想用這種方式緬懷在英國求學的日子。

 

在我好不容易睡著了之後,清晨六點半,那個被我關掉了的 HVAC 系統竟然自行復活,元氣滿滿地轟轟作響。因為發動機就嵌我房間的牆後面,我基本上是馬上就醒了。

 

頭很痛,喉嚨更痛,但我睡不回去。起身走出客廳,剛好看見一片旭日初升的景象,半個客廳都溢滿一片充滿希望的金光,莫名其妙地有一種帶點荒誕的魔幻。就在那一刻,我的鼻涕流了下來,我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意識到自己應該是感染了 COVID,現在發病了。

 

以上,就是我在溫哥華第一個月的生活。


延伸閱讀

相關舊文:〈英國學生生活〉

https://novemberky.blogspot.com/2020/11/fbsep2020.html

 

我為什麼來加拿大:

https://novemberky.blogspot.com/2022/04/why-canada-not-uk.html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從蘇格蘭到溫哥華

(不知道這是什麼花?第一次見,很漂亮)
 

剛到溫哥華的時候天氣很好,大部分時間天晴,住了下來之後,溫哥華開始下雨。一直聽說 Vancouver 別名 Raincouver,我這下總算見識了這個城市的多雨。下雨時如果剛好有風,還真是有點冷,迎著風走在雨中幾乎無法打傘,再抬眼看看那灰沉的天色,不由得想起蘇格蘭。不過蘇格蘭的風還要更大。

(這個天色有點像蘇格蘭)

到了現在還是會有一點想念蘇格蘭,尤其是每次我還在英國的朋友在 WhatsApp group 裡面約一起去玩,或者聚會後分享照片、短片的時候,就會有種惦記的感覺。其實蘇格蘭的天氣真的不很好,下雨的時候既冷也陰鬱,我對蘇格蘭的偏愛很可能只是出於一種主觀的感情,而不是建基於什麼客觀的事實,但我覺得在那裡生活的那一年確實是就我個人而言很值得銘記的一年。那並不是說所有時間都是快樂的,當中也有很多的焦慮掙扎,而且嚴格來說,我到了現在也還未轉行成功,甚至不知道最後是不是真的會成功,但辭職去讀書這一步,始終是對我人生起了決定性的改變。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踏足北美洲,也是第一次來加拿大,坦白說加拿大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抵埗後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子,外國人租房子在全世界都不容易,來之前也一直聽說很難。在這邊租屋很多時候都要本地信用報告、工作證明,甚至是referee;租屋跟應徵工作一樣,要填申請表,去看房子時見到房東、地產經紀,感覺也有點像在面試。

這個流程跟英國租房子有幾分相似,所以我也沒有太不習慣,在英國租屋也是過五關斬六將。真正有點意想不到的是有房東說他們屬意我這個年齡層的租客,覺得我比剛畢業的學生來得可靠。我聽了覺得有點神奇,因為我在英國嘗試找房子的時候,面對的處境剛好相反。年齡在英國職場重不重要我不知道,因為我最後沒有在英國工作;不過在其他層面我面對過一些掙扎,在英國時就一度覺得人到中年才來轉換人生跑道,果然很困難。《去蘇格蘭看天鵝》Part 2第二學期記述的那個冬天,便滿滿都是面對這些問題時的焦慮、恐懼和自我懷疑。嗯,應該說幸好最後還是克服了?

等找到住處後我便會開始找工作,到時再跟大家分享加拿大的職場狀況。


延伸閱讀:

新書《去蘇格蘭看天鵝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新書《去蘇格蘭看天鵝》



在三月完結前的最後一天,我的新書《去蘇格蘭看天鵝》終於趕得及在 Kobo 上架。

因為很喜歡這本書,我本來是打算請設計師幫我設計封面的,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農曆新年之後我進了醫院一趟動了一個小手術,手術費還超支,就這樣,設計費沒了,封面只能自己做。

這件事令我頗為頭痛,我很清楚自己的斤兩,設計天份我是絕對沒有的,而且太久沒有用 Adobe 搶錢家族,我已經有點忘記要怎麼用 Illustrator 了。

書的主題是「去蘇格蘭看天鵝」,我便把我和朋友去看天鵝的情景直接畫了出來,畫裡那個湖我每個禮拜都會去,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個湖。因為是用鉛筆手繪,所以畫得很快,也畫得很愉快,不過這已經是做這個書封最容易的一步了,去到設計的部分我大腦就自動當機,持續一片空白,設計真是好難,我、我沒有天份啊啊啊啊!

大家都知道,好的作品不會太直白,多少得留點想像的空間,可是因為我能力不足,第一個版本的書封就很直觀地採用了蘇格蘭國旗的藍白二色,還把縮小了的旗幟直接放了進構圖裡,做好之後拿給朋友看,兩個朋友不約而同地面有難色,幾經斟酌後婉轉地說:「我覺得,你這個封面好古典,令我想起以前中學要讀的舊版白先勇《臺北人》。」


(第一個「很古典」的版本)

我:⋯⋯

於是我又做了第二個封面,就是大家在文章一開始看見的那個藍色漸層版本。

這本書其實在我畢業後就開始寫,寫到今年三月才完稿。之所以拖了那麼久,是因為寫起來很有難度。我想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去連結書裡面的文章,所以選擇了類近日記體的順敘記事,但完全按時序記述事件,又令到書裡面一些人物的真實身份太過昭然若揭。我想記錄的是和他們來往交談時,他們帶給我的啟發,而不是要揭人隱私。要怎麼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而不令認識的人猜出他們的真實身份,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要考量。

另外就是到底要怎麼討論一些很難討論的問題。我到底要從哪個角度切入來聊,才可以比較客觀地討論一些其實很受主觀感受左右的議題?譬如我之前一直沒有在這裡談過的「種族歧視」、「年齡歧視」,以至於「留學到底值不值得」、「中年轉換人生跑道的各種困境」、「我最後為什麼決定去加拿大而不是留在蘇格蘭」⋯⋯這些三言兩語很難說得清的東西,我都花了很長時間去尋找一個比較恰當的切入點,嘗試描繪出一幅起碼對於我來說是「真實」的畫面。

這本書最後收錄了 54 篇散文,有部分是以前在 Facebook 刊登過的,更多是全新未公開過的文章。放在書裡,文章字數限制比較少,可以談一些不容易在臉書談的問題。雖然最後花了很多精力才寫完書稿,但我覺得最後的成稿我自己是滿意的。



購買連結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