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車時隨手買了一本簡體字版的翻譯小說<<直覺>>,買的時候對它全無期望,讀著卻覺得頗為好看。
小說的背景是美國一個專門研究癌病的實驗室,主角是一群博士後。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刻劃了從事學術研究「不成功便成仁」的痛苦掙扎。一個頗有天份的博士後以新星姿態進駐實驗室,研究以病毒治療癌症,苦戰數年,不果,實驗室主管要求他放棄這個研究計劃。就在他決定黯然離場之際,實驗卻有突破性的發展,他搖身一變成為頻臨破敗邊緣的實驗室救星,另一個博士後卻懷疑他造假。
因為身邊頗多朋友從事學術研究,這本小說讀起來頗有體會。
從事學術研究大抵都是刻苦的,老師那輩很勤奮很刻苦,我的同學之中好學不倦的亦大有人在。時人常批評學生「一蟹不如一蟹」。我的同學年紀尚輕,學養的確遠不如老師,但要說他們不及前輩刻苦上進,我是不認同的。
反而覺得競爭是真的比往昔激烈許多,學術之路益發難走。大學將成就量化,標明在不同規格的期刊上發表論文能得到什麼樣的分數,有些當上助理教授的師兄師姐在年年「追quota」。做學術賺不了多少錢,「教授」名銜雖動聽,但要說是至高榮譽也還差得遠。一頭栽進學術裡多半是為了興趣為了理想。明明做學術就是應該思考問題,但在「定期發表論文」的壓力下,思考的空間反而被壓縮,有時做點review又是一篇論文了。現在要「十年磨一劍」十分困難。
社會期望一個人去到三十歲應該小有成就,但做學術研究到了三十歲還在做博士後。博士後在大部份情況下只是廉價勞工。會做學術多多少少是因為覺得自己有點天份,以為只要努力前途應該還可以。結果可能讀完博士才明白有天份又努力的人多的是,要突圍而出其實很困難。
有個朋友聰明又勤奮,公開試的成績不但全A,而且都是A(1)。畢業的時候一份絕世筍工以及一個PhD offer任她選擇。她本來選了前者,打完越洋電話拒絕教授時卻忍不住在實驗室潸然淚下。她喜歡的始終是研究。她後來終究去了美國求學,快要讀完PhD的時候我問她有什麼打算,她淡淡然的說:做industry吧,我想。留下來的話三年又三年,我看不見未來。
<<直覺>>裡的那些博士後,有些就是這樣三年又三年的熬下去。
堅持理想,有時得付出很大的代價。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
-
(Vincent van Gogh: Flowering peach tree; 攝於荷蘭 Kröller-Müller Museum) 雖然寫了篇小說講彈鋼琴,但我本身並不是一個古典音樂發燒友。我是為了寫這篇小說才開始聽古典音樂。 於是知道了王羽佳。 ...
-
在朋友的推介下,我開始追看 Instagram 帳戶 Humans of New York (@humansofny) 。 Humans of New York 其實紅了很久,我一早就聽說過這個攝影日誌。攝影師 Brandon Stanton 在街上訪問路人,記下他們...
-
電影《狂舞派》的口碑很好,身邊很多朋友都很推薦,只是當年上畫的時候因故沒有看,結果 2013 年的電影,我拖到今天才看完。 就劇情來說,或者因為期望太高,坦白說,我是有點失望的。可是裡面的舞蹈真的很好看,演員跳得出色,排舞也排得好,很有點新意。 個人覺得電影最大...
-
TwoSet Violin 是當紅 YouTuber( 雖然他們有強調過自己不是 YouTuber ,而是 Classical Musicians) ,訂閱人數超過 140 萬,我猜很多對小提琴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他們。 我最初知道他們,是因為香港節慶管...
-
在放年假的時候,讀到王偉雄教授的文章 〈哲學之無力〉 ,當中介紹了一位美國哲學家 Herbert Fingarette 在 97 歲高齡 ,臨終前幾個月拍攝的 影片 。影片頗值得一看。 Herbert Fingarette 直言他害怕死亡。和他攜手共度了...
-
之前讀到一篇 文章 , 說因為拍賣的關係, Sylvia Plath 生前寫給朋友的信件曝光 。喜歡英詩的人大概都知道 Sylvia Plath 。 Sylvia Plath 堪稱才貌雙全,不單長相秀麗,且十分多才多藝,早慧的她,八歲已經發表詩作,還曾經憑畫作在藝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