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一些入門哲學書。
少時常常想,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和朋友談起這個問題,答曰:我覺得人生有很多事都沒有意義,也沒有原因。
手上的書說,有哲學家提出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追求快樂。後世的哲學家卻覺得,這樣太膚淺。
我翻著書,想起剛過世的表弟。他還很年輕,生命就被逼戛然而止了。
人死後還有沒有另一個世界我不知道,但他的父母極其痛苦卻是不爭的事實。我有時會想起那篇文章<只能陪你一程>。或許我們都明白一個人只能陪另一個人一程。然而,知易行難。曾經親近的人一旦遠去,無論如何那片空白總是非常刻骨銘心的。
舅父舅母哀痛逾恆,舅母天天哭至肝腸寸斷,問上天為什麼如此殘忍。旁人聽了皆惻然。
我讀心理學的朋友說:把傷痛掛在口邊,只會令傷口更難復元。
少時是不是曾經用過玫瑰色的眼鏡去審視這個世界?年輕時許多的哀愁彷彿都沒有後來那麼沉重,那般令人亟欲迴避。我們越來越渴求快樂。對著別人沉痛的遭遇越來越束手無策。
一個朋友問我是不是計劃好了去旅行。我答:本來是的,但現在要去出席喪禮,取消了。朋友於焉靜默。
我想,有時候,在這些時刻,我們都不知道要怎麼回應才好。只好迴避。
我並不是覺得要常常把苦難掛在口邊,過多的傾訴也確實於事無補,只會令自己越來越難忘懷創痛。我只是覺得,當一些壞事發生了,總得承認它的存在。
其實人越大,正視苦難的能力可能反而越來越低吧。越來越怕聽見悲劇故事和負面新聞,越來越怕聽人訴說慘痛遭遇,可能是因為怕越聽越對未來失去信心。
年少時大概曾經文藝青年過。現在只希望凡事能積極面對,活得快樂一點。再小一點的時候看電影大概首選「生命樹」。如今我只想看「綠燈俠」。
然而,即使我開始下意識跳過悲劇、跳過悲情,心底某處,卻仍然認為,唯有正視苦難的存在,才能真正體恤別人的苦楚,才會真正珍惜那從來不是必然的小小幸福。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
-
(Vincent van Gogh: Flowering peach tree; 攝於荷蘭 Kröller-Müller Museum) 雖然寫了篇小說講彈鋼琴,但我本身並不是一個古典音樂發燒友。我是為了寫這篇小說才開始聽古典音樂。 於是知道了王羽佳。 ...
-
在朋友的推介下,我開始追看 Instagram 帳戶 Humans of New York (@humansofny) 。 Humans of New York 其實紅了很久,我一早就聽說過這個攝影日誌。攝影師 Brandon Stanton 在街上訪問路人,記下他們...
-
電影《狂舞派》的口碑很好,身邊很多朋友都很推薦,只是當年上畫的時候因故沒有看,結果 2013 年的電影,我拖到今天才看完。 就劇情來說,或者因為期望太高,坦白說,我是有點失望的。可是裡面的舞蹈真的很好看,演員跳得出色,排舞也排得好,很有點新意。 個人覺得電影最大...
-
TwoSet Violin 是當紅 YouTuber( 雖然他們有強調過自己不是 YouTuber ,而是 Classical Musicians) ,訂閱人數超過 140 萬,我猜很多對小提琴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他們。 我最初知道他們,是因為香港節慶管...
-
在放年假的時候,讀到王偉雄教授的文章 〈哲學之無力〉 ,當中介紹了一位美國哲學家 Herbert Fingarette 在 97 歲高齡 ,臨終前幾個月拍攝的 影片 。影片頗值得一看。 Herbert Fingarette 直言他害怕死亡。和他攜手共度了...
-
之前讀到一篇 文章 , 說因為拍賣的關係, Sylvia Plath 生前寫給朋友的信件曝光 。喜歡英詩的人大概都知道 Sylvia Plath 。 Sylvia Plath 堪稱才貌雙全,不單長相秀麗,且十分多才多藝,早慧的她,八歲已經發表詩作,還曾經憑畫作在藝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