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與神同行》——窮人的悲劇


去了看電影《與神同行》(신과함께Along With the Gods: The Two Worlds)

電影就像很多評論說的那樣,沒有冷場,節奏明快,故事非常催淚,只是內容並不深刻。

電影主打的是「親情」這個課題吧?而我看到的,卻是「貧窮」。

因為窮,因為非常非常的窮,窮到有一刻幾乎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有後來的那些「罪業」。

由此想起不久前讀到的「韓國巴克斯大嬸賣春悲歌」。

「巴克斯」是韓國一種提神飲料,小小的一瓶,價格便宜,約一千韓圜不到。據報那些大約60歲上下的「巴克斯大嬸」,會在首爾鐘路區塔谷公園和宗廟公園這些地方,拿著「巴克斯」問那裡的老人:「歐巴,要不要喝一瓶巴克斯?」背後的意思是:要不要「喝完再上」?

到了這種年紀還要到處兜搭賣春,是因為窮。子女養不起,不欲成為子女的負擔,甚至要反過來照顧子女的小孩……總之,就是因為實在沒有錢,太絕望了,只能賣僅能賣的東西。

電影《與神同行》想說的或許是「愛與寬恕」,但我讀到的,卻是「罪業」都從「貧窮」而來。

不是說窮人有罪,而是貧窮令人無法有尊嚴地活下去。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才華」這種東西


(Vincent van Gogh: Flowering peach tree; 攝於荷蘭 Kröller-Müller Museum)

雖然寫了篇小說講彈鋼琴,但我本身並不是一個古典音樂發燒友。我是為了寫這篇小說才開始聽古典音樂。

於是知道了王羽佳。

王羽佳是近年冒起的鋼琴新星,看了這篇報導〈不談性感短裙和高跟鞋,讓我們來談談王羽佳的孤獨〉,就知道宋玥夢在這個古典樂界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想當鋼琴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先不說她的天賦夠不夠高,光論技巧方面的訓練,她就差王羽佳很多截,也落後了太多年。

所以有時「才能」這回事很妙。你熱愛一樣東西,卻未必在這件事上能夠發揮你最大的潛力。可能你最擅長的,原來是另一件事。

我常常覺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教育應該協助人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過人之處到底在哪裡,然後好好發展自己的天賦。可惜現實是父母師長都希望小孩當醫生律師ibanker。因為香港就只有醫生律師ibanker才有好日子過。

而「才華」又是另一件很玄妙的事。

一去到藝術的領域,要判斷一個人到底有沒有才華,有時就並不那麼容易。

Searching for Sugar Man2012年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講的是一個美國音樂家Sixto Rodriguez的故事。

Sixto Rodriguez這個名字對於大部份的香港人來說,大概十分陌生。事實上,在這套紀錄片出台之前,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也相當陌生。這個1942年出生的作曲家,1967-1971年間出過一首單曲和兩隻唱片之後,就因為銷量太差(只賣出幾張),而在1976放棄了自己的音樂事業。

他所不知道的是,他那些在本土滯銷的音樂卻在南非大賣——當地人把他與 Bob DylanCat Stevens相提並論。他要去到1997年,才知道自己原來在南非竟然有那麼紅。而在南非呢?卻一直謠傳他一早自殺死了。

Searching for Sugar Man就是講述Sixto Rodriguez的兩個南非粉絲,為了查證Sixto Rodriguez到底是不是真如傳聞所言般自殺身亡,而展開的一系列的追尋和查索。叫Searching for Sugar Man,是因為Sugar Man是他其中一首爆紅的單曲。

所以你看,有時怎麼論定一個人算是有才華還是沒有呢?Sixto Rodriguez的音樂在自己的家鄉乏人問津,傳至異地,卻廣受歡迎。

由此想起梵高。

如果梵高有堅持下去,沒有死,可能他能夠等到遇上知音人的那一天,不必在過世的時候,仍然滿腔寂寥的想著這世界並沒有人明白他。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簡單而奢侈的快樂



聖誕節的時候去香港公園逛了個圈,遇上日光正熾的晴天,就暖洋洋的,連外套也不用披。

香港公園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被高等法院和金融中心包圍,卻仍然自得其樂地綠意融融;任外面的世界廝殺再盛,一走進公園,便是一派安寧的鳥語花香。


你看,湖後面就是中銀大廈。


去了溫室和觀鳥園,全部免費入場。溫室走到最後,非常妙。明明之前還是真實的室溫,走進那個宛如森林的地方,竟是一派夏日走到山澗處的舒適陰涼。


觀鳥園的鳥都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

再往上走,赫見一整幢古典建築。原來這裡有座「視覺藝術中心」。


可我還真是孤陋寡聞,我連有這個中心的存在都不知道。


建築物頗大,然而可以參觀的地方不多。


聖誕時節放了棵木製聖誕樹,簡約而雅緻。


參觀完原路下山,附近有個小型遊樂場,小孩子都歡天喜地的在跑來跑去。這樣的遊樂場小時候很常見,如今卻大部份都讓路給其他基建。其實當小孩最快樂並不是收到什麼名貴玩具,而是有人陪著自己跑跑跳跳,大叫大笑吧?

逛完坐地鐵回家,一對母女正好坐在我對面。媽媽搶過小女孩手裡的工作紙,生氣地責問她到底有沒有看清楚題目問什麼:「是114,不是114!你識字的,不是嗎?」

那個小女孩看樣子六歲不到,低著頭看著那道題目,不置一詞。她媽媽把筆塞給她,要她繼續寫。那個小女孩從頭到尾,不吭一聲,臉上的神情,近乎凝肅。

快樂很簡單,只是在香港是奢侈品。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樂觀是恩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是說

最近在讀 Daniel Kahneman 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譯《快思慢想》)。書讀得很慢,只看了一半不到。這是一本需要花精力邊讀邊思考的書,也是一本值得看的書。作者 Daniel Kahneman 是心理學家,專門研究認知偏差和行為經濟學,2002年憑他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思慢想》可以說是他對於人類思考機制的研究總結,指出人如何因為各種認知偏誤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其中有一節專論「樂觀」,挺有點意思。Daniel Kahneman 說,如果你能夠為你的小孩許個願,那麼你應該慎重考慮許他樂觀的天性。樂觀的取態很大部份是遺傳的,而樂觀有很多好處,譬如:樂觀的人通常都比較快樂,所以比較受歡迎;他們比較能夠面對逆境;沒那麼容易患上抑鬱症;免疫系統也比較強壯;他們覺得自己比較健康而事實上也比較長壽;甚至離婚後比較容易再婚。可是樂觀的人也容易過份自信,從而冒過大的險。

以前選修心理學入門的課的時候讀過,說悲觀的人往往對現實有更準確的認知。容易對現實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似乎也是「樂觀」的一體兩面。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加拿大曾經有一個協助發明家的計劃,非常專業地分析某件新發明能銷售成功的機率。分析的結果非常準確,411項獲得最低評 (也就是明確告訴你你注定失敗)的發明中,只有5項最終商品化,而且全部慘淡收場。可是即便如此,在收到劣評之後,四成七的發明家仍然堅持繼續下去,不肯放棄,因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樂觀的人快樂,可能是因為對世事始終抱有寄望;悲觀的人實際,是因為凡事都作好了最壞的準備。如何審慎樂觀,如何在樂觀的同時不與現實脫節,絕對是最考驗人生智慧的一件事。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Zero To One ——如何突圍而出的啟示



PayPal的前CEOPalantir的創辦人 Peter Thiel寫了本暢銷書叫 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一看,頗為驚豔,邊讀邊浮想聯翩,還是很快就讀完。

這本書有好幾個概念我都覺得非常受用:其一是「競爭無謂」;其二是「制定計劃非常重要」。

書裡面有一整個章節專論「競爭」。Thiel指出,社會沉迷競爭,認定競爭是無可避免的——即使明明競爭越大,所得越少,社會還是鼓吹競爭。Thiel是高材生,Stanford法學院畢業,從小到大就習慣與同儕競賽,所以對於「精英教育」有切膚之痛。那些精英學生充滿自信地一路往上爬,直到有一天,去到了一個精英聚集之處,他們鶴立雞群的美夢就醒了。在大學裡面,這些精英為了不愁衣食的美好前途,彼此激烈競爭,爭得頭崩額裂就為了擠進投行這些傳說中鍍金的領域。你以為你聰明絕頂嗎?你的競爭者跟你同樣天資聰穎。Thiel饒富深意地問:這些精英學生支付鉅額學費,就是為了能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服從者 (conformist),這到底是何苦呢?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很難的,所以Thiel當年也曾一度身陷充競爭的泥淖中,直到有一天,他輸了。他沒有得到所有律師都夢寐以求的Supreme Court clerkship。他為此非常崩潰。好多年之後,Thiel碰見久未見面的法學院同學。那時Thiel已經創立了PayPal又把PayPal給賣掉了。那位同學連寒暄也省掉了,第一句就咧嘴笑著問Thiel:「怎樣,你是不是很慶幸當年沒考上clerkship?」

我們以為只有通過艱苦劇烈的競爭才能得到成功,可是原來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傳統智慧是市場越大越好,因為市場大,自然容易分一杯羹。Thiel的看法恰好相反:市場大,競爭也大。激烈競爭對於企業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Thiel認為,一間startup要成功,首要條件是要在一個小市場內獨佔鰲頭。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認清市場,當然還要有別人遠所不及的過人之處。

譬如他當年成立PayPal,就是看準了有網上交易的需求,而市場上卻沒有安全便捷的交易方式,所以PayPal成立後就輕而易舉的成為獨市生意了。

——好了,在你挖掘出獨步天下的秘方後,就要盤算怎樣付諸實行了。

Thiel認為,人生在世,做事有四種取態,其中一種,叫definite optimistic。簡單來說,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會在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之後,就直接去做。所謂「樂觀」,是指他認為未來是可以自己掌握的。正因為可以掌握,所以周密的計劃和永不言棄的決心才有意義。

這一章的最後一段我非常喜歡:

A startup is the largest endeavor over which you can have definite mastery. You can have agency not just over your own life, but over a small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It begins by rejecting the unjust tyranny of Chance. You are not a lottery ticket.

這一章就正正叫做 You Are Not a Lottery Ticket。做人不能想著靠運氣。一旦想著「成事在天」,那麼很大機會就只能以失敗告終了。

這本書講的是startup,而且專攻科技類型的創業。可是我覺得很適合所有人看,因為上面講的東西,顯然也能應用在其他範疇上。

譬如日常的升學就業。

我讀的中學是「地區名校」——不見得所有人都認識,可是公開試的成績絕對好得令你嚇一跳。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在我的中學裡會考24分是極度平庸的分數;一個「普通學生」的高考成績是A-level subject兩條A。我並不擅長讀理科,卻還是因為父母的期望勉強讀了,出來的結果自是非常糟糕。即使客觀來說成績並不壞,跟一眾精英同學比起來還是差得令人灰心喪志。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覺得,勉強自己去跑一些自己壓根不擅長的東西,是徒勞無功的事。結果只會有一個——就是輸得很難看。

一窩蜂地去做所有人都在做的事,在我看來,顯然是不智的。然而社會卻存在著被明確界定為「吃香」的職業:譬如醫生律師投資銀行。我並不是說這些職業有什麼不好,只是顯然這些職業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從事。

現在老是講「贏在起跑線」,潛台詞當然就是小孩子一出世就注定要不斷的跑,直到跑贏其他人。這種優勝劣敗的競賽心理其實沒什麼實質益處。一則不是所有人都是做醫生律師銀行家的料;二來就算做到了,也只是跟其他同級數的精英繼續競賽,一輩子都跳不出那個火坑。競爭使人焦慮。家長逼令小孩競爭,以為那是唯一出人頭地的方法,卻從來沒有細心想過自己孩子真正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

——現在的教育制度也從來不在乎你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它有的只是分數線。到了最後,所有人繞著同一個圈跑,跑到筋疲力盡,而一無所得。美其名是汰弱留強,其實根本是資源錯配。
  
做人跟做startup可能也是差不多。與其在一個大市場內惡性競爭,還不如認清楚自己的過人之處在哪裡,在一方小天地裡一枝獨秀。因為獨步天下,因為無人能及,自然就能自得其樂了。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我的Facebook Page

有些資訊用Facebook 直接分享比較快,所以我開了一個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裡面主要會分享德國的新聞,大概也會整理一下歐遊日誌。之前去德國讀德文拍的照片、影片,應該也會陸續在FB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我。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