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移民這件事

[「移民」,多麼 fancy 的一個詞!]


上完星期三的課後,我一直在想:到底應不應該把公校的課程讀完。

 

公校的課為期一年,我已經上了一半有多。要命的是,我都上了快七個月的課了,覺得自己好像還是什麼都不會。而因為星期三那節課真的很好很有用,我就一直在想,是不是應該退學,把省下來的學費用在別的地方。

 

來加拿大最主要的目的是轉行,讀書什麼的,全部都是為了可以重設職業賽道,於是對於這個顯得雞肋的程式課,我感到猶豫不決。

 

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我不禁感嘆:「雖然我不是行 Stream A,但如果現在要我行 Stream A 讀書移民的話,我肯定行不了。我不想花時間讀不是真正想讀的東西。你看方大同就這樣就死了,誰知道我還有多少時間?我當了一輩子的社畜,覺得真的夠了。我不想再做自己不樂意做的事。」

 

朋友嘆氣:「是啊,讀書也不容易,尤其是為了移民勉強讀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目。我有朋友選擇 Stream A 讀書,最近她一個同學就考試不合格,要回香港。她現在也好怕自己畢不了業。」

 

前陣子和班上一個印度同學討論讀書移民,她搖頭道:「好多印度人為了簽證上這樣那樣的課,我總是心想:這是幹嘛?我就不願意浪費這種時間這種錢。畢業後能留在加拿大那固然好,不能的話我回家也沒有所謂。反正印度正在發展,我覺得在印度也有很多機會。我覺得沒有必要為了簽證逼死自己。」

  

同學家在印度是中產了,來到加拿大,錢只能省著用,也必須兼職補貼生活。

 

我一個朋友以前總是說:我們是因為從前的香港好,才不適應加拿大。如果是來自智利巴西這些國家,就會對能在加拿大生活滿心感恩。但我想這並非必然。以我的印度同學為例,她在印度的生活,就可能比在溫哥華好。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好與不好,是因人而異的。

 

另一個來自印尼的同學也跟我談簽證。她說她好些最近失業的前同事,都去了澳洲,在澳洲找到了工作。她很羨慕,但印尼跟澳洲沒有 working holiday 的協定,她無法像她的前同事那樣申請工作假期簽證。她追問我:「你呢?你是不是可以申請?是不是可以去澳洲?」

 

我:「……」

 

香港是可以申請澳洲的工作假期簽證沒有錯,可是同學!我哪裡看起來像未過三十歲?哪裡?!

 

可是反過來,其實也側面印證了機會並不等人。Working Holiday Visa 有時限;世間一切其他的機會皆如是。

 

和同學去看電影那天,同學介紹了她的朋友給我們認識。那個韓國女生也是做 3D Art 的,幾年前在溫哥華一間私校畢業,因為私校沒有畢業工簽,她回了韓國,在韓國工作了幾年之後,還是想回來加拿大,便申請了 Working Holiday Visa。近年 3D Art 這個行業不容易找到僱主擔保工簽,不少人都是透過工作假期簽踏出移民的第一步。現在韓國來加拿大的工作假期簽是 2 + 2 的形式,每次最多批兩年,可以申請兩次。運氣好的話,她前後最多可以拿到四年的簽證。

 

我一個前同事是英國人,當初來加拿大也是通過 Working Holiday,英國目前的待遇是 2 + 1;同事在工簽完結前就申請到了永居。

 

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香港。香港目前的簽證時長是一年,無法續簽。

 

加拿大的香港 Stream A/B 移民計劃是不是機會難得,千載難逢?答案毋庸置疑。

 

但這是不是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最好的機會,就很難評價了。

 

有些人擁有的機會比較多,蘇舟過後還有很多艇可以搭;有些人可以抓住的機會,可能就只有這麼一次;還有些人,要去的地方根本水路不通,坐船去不了,要另闢蹊徑。

 

無論是什麼,這當中最不重要的,大概就是旁人的想法了。旁人覺得好不好,到最後都是無足輕重,因為經歷這一切的,畢竟不是那覺得好或者不好的別人,而是自己。

 

這一兩年,網上很多關於「去」與「留」的激烈爭辯。覺得一定要堅持留下來的人認為,半途而廢,錯過這大好機會,將來一定會後悔。

 

是,機會可能只有一次。但那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真正需要的機會呢?

 

比起移民更難的,可能是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然後比起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加難的,是讓自己擁有選擇權。

 

網上經常看到有人說:「既然你那麼討厭加拿大,那你就回大灣區發展好了。」說的人和聽的人,共通假設是加拿大是唯一的機會,所以出現這種非此即彼的局面。

 

加拿大是唯一的機會,可能是真的,可能不是。視乎每個人的不同處境。

 

也有人認為,難得有機會來加拿大,卻諸多抱怨,是做人不感恩的結果。但其實真的不是加拿大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的而且確不可能適合所有人。而上面那句話之所以令人難受,是因為忽略了受眾沒有別的選項,無可奈何的處境。

 

我也是那種沒有很多機會的人:讀文學出身,不是什麼備受青睞的專才;家裡沒有錢,我本人也沒有;甚至沒有青春。然後我一直在想、一直在做的,只是想要擴大自己可以擁有的選項,希望最終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後能否成功,不知道。但反正面對命運,我總想掙扎一下。

 

 

延伸閱讀︰

 

〈一本外國護照〉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一本外國護照

 

[設計對白:我要下水嗎?我真的要游到對岸嗎?]


上一篇 Facebook 貼文裡我提到,朋友半開玩笑地說:「我覺得你還是先拿一本加拿大護照吧。現在世界這麼亂,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說不定有天世界大戰,你需要加拿大政府拯救你。」

 

這最後一句,我寫的時候只是覺得朋友話講得誇張,有點搞笑,用來收尾似乎不錯,沒想到卻變成整篇貼文的重點了。

 

我雖然從小就有留學夢,但以前確實從來沒有想過要拿外國護照,主要是覺得手上的護照夠用,我要去的地方基本都免簽證。身邊不少朋友、同事都有英國/加拿大/澳洲這些國家的護照,我和他們一起去旅行過關時的待遇是一樣的。

 

到真的去了外國讀書,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我這才明白到護照的強弱到底意味著什麼。

 

和我一樣懷揣著遊歷夢的人很多,但簽證這種東西可不是有夢就能得到的。無數同學跟我抱怨過自己國家的護照難用,去所有地方都要簽證,然後簽證又怎麼也無法申請成功。

 

譬如我的同學已經人在英國了,想申請去歐洲的申根簽證,還是得屢敗屢戰。申請的過程也很繁複——我一個在讀博的朋友,想去意大利開研討會,為了申請簽證,不但一早就要訂好來回機票,還要拜託一個意大利人朋友寫信證明在研討會完結後會招待她在當地觀光數天,光各種證明文件就好多頁紙。我看得傻眼;要是申請被拒,這各種申請成本要怎麼計算?

 

來加拿大之後,我一直問在英國的朋友要不要來加拿大玩,多數人的答覆是:加拿大的簽證好難申請!

 

有一個朋友,有親戚在加拿大,幾年前申請過觀光簽想來探親,被極速拒絕。自此她就不想再申請了,覺得再申請也不會過。

 

然後對於我來說很尋常的 Working Holiday Visa,我這些來自巴西、印度、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地的朋友,全部都無法申請。想去外國體驗生活,多數情況下,只得繳付高昂的學費。

 

很多人都說全球化的時代要結束了,現在單邊主義興起,想要到處去,肯定沒有從前容易,甚或應該說只會越來越難。在這種時候,「多一本護照多很多機會」,也就並非言過其實了。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