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CGI 的課充實好玩,同學來自五湖四海,背景迥異,比起我在讀的碩士課程有趣多了。當然,課程再有趣,和畢業論文放在一起,還是馬上變得很「地獄」。故事教訓我們:做人切忌貪心。
最初會考慮 CGI,是因為快要畢業了,沒有辦法再迴避就業的問題。我讀書本來就是為了轉行,加上以前的工作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可言,也沒有累積到什麼對個人有益的工作經驗,就想學一些新的技能。不過還是那句:這個時間點真是非常的錯!
英國的經濟目前似乎還是沒有復甦,我在這邊認識的朋友很多已經開始求職,暫時尚未聽見任何好消息。其中一位朋友在應徵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兼職失敗之後,找大學的 Career Centre 問意見,問什麼工作最容易找,對方著她考慮 social care,於是她就著手應徵,剛面試完,正在等結果。在英國政府的官網 social care 是一個涵蓋很廣的類別,但朋友口中的 social care 專指照顧長者、病患的看護工作。我問她不用另外受訓嗎?她說不用。**
不找工作、不寫論文的時候,我的幾個宿友喜歡躲在 common room 裡打線上遊戲,他們最近最沉迷的是《原神》,由一個歐洲同學大力推介其他人入坑。我向來是深山野人,追不上潮流,可是總覺得這個名字在新聞裡見過。歐洲同學聽罷聳聳肩:「是抄襲的新聞吧?它有可能真的抄襲了別的遊戲,可是它是免費的,所以我不在乎。」
《原神》是中國廠商開發的,遊戲裡有一塊中國地圖,裡面的角色名字很言情小說,可惜因為英譯是普通話拼音,我聽同學唸起來就很有喜感。譬如我一直聽他們在講「Kitchen」,上網一查,原來那個角色叫「刻晴」;另外還有一個仙人類的角色他們喊「John Lee」,中文是「鍾離」。
不打機的時候歐洲同學沉迷 TikTok,還常常叫我們一起看。一個印度同學無奈表示 TikTok 在印度被禁,歐洲同學再三強調:「我們的 TikTok 跟中國的無法連接,中國的東西我們看不到。」TikTok 在歐美似乎非常盛行,主題五花百門,從搞笑影片、學術短講、廚藝教學到各種生活小知識,應有盡有。歐洲同學說:「它總是很知道我的心意,給我看的東西都是我喜歡的。它顯然收集了我很多個人資料才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可是我不在乎。」說罷又是一個聳肩。
印度同學不太迷 TikTok,但很迷中國的 BL 影視作品,跟我們強力推薦《天官賜福》和《陳情令》。我靈機一觸向她反推銷《大叔的愛》。我們最後和一個意大利同學一起看了兩集,印度同學覺得 OK,但意大利同學則持續一臉黑人問號,只有兩項心得:第一集招牌倒下田田飛身撲救 KK 這一幕很「阿根廷」,因為阿根廷電視劇經常這樣演;第二集 Francesca 這個名字令人費解——「她為什麼叫 Francesca?那是一個意大利名字!」
雖然意大利同學對《大叔的愛》無感,但還是欣賞香港能拍 BL 電視劇:「這在意大利是不可能的。你知道我們是天主教國家,非常保守,在鄉下地方直到現在還是會有同性戀者被人毆打殺害的新聞。」我聽了非常意外。跟歐洲學生接觸多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對歐洲並不了解,他們的話經常顛覆我對歐洲的想像,譬如很多歐洲學生都把自己的國家形容為「保守」,大部分歐洲國家男女亦並不平等,同工不同酬是日常,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
聊起其他電影的時候我們談到「地獄」這個概念。我說我們的「地獄」從佛家來,這次輪到印度同學一臉黑人問號,疑惑不已的問:「你確定?佛教沒有地獄的概念啊。我大學要修佛教哲學,我們從來沒有讀過『地獄』。是不是天主教的地獄你混淆了?」我們查完一輪維基百科之後,終於發現彼此認知的佛教並不一樣。
我追問同學:「所以你們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概念嗎?」她搖搖頭說「沒有」,解釋道:「善惡與際遇是沒有關係的,你要做的是『remove all negative particles of karma』,這樣才可以超脫輪迴。人生的本質就是苦,人活著就得受苦,人生就是如此,別無其他。」
雖然聽起來很悲觀,可是這個觀點比「善惡到頭終有報」好像更貼近現實。印度佛教也是建基於對人生的一些觀察吧。我自己並不相信輪迴,這一生該做的事還是得做。對我來說人就只有今生這一生。
夏天英國九點多才太陽下山,晚上七八點的時候去附近的小山丘閒逛,天空還是明亮如晝。站在山腰看向天空,縱密雲,天空還是顯得格外遼闊。一道道日光穿透厚厚雲層照射到下來,無論看多少次仍舊覺得是很美麗的景色。有時候就這樣佇立凝視天空良久。
來讀書之後發現多少事都不如想像,可是終究是來了,也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知道世界如此廣闊,終究是開了眼界。
**註:同學剛拿到工作 offer 了,在正式上班前需要接受一些訓練。她之前說的不用受訓,是指不需要任何證照也可以報考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