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一直在寫的長篇小說剛定了稿,總共寫了十四萬六千餘字,書名如無意外,叫《日照在陰影外》。我非常不擅長為作品起名字,差不多每一篇都是寫好了才想篇名,而且每次都總是要想很久。這一篇也不例外,前後考慮過十個書名,有些上網一查,已經有書(甚至是超過一本)用了相同的題目,只好割愛。這本書現在正準備製成電子書,做好之後我打算在Readmoo和Kobo上架,到時也會寫一寫做電子書的心得。
這篇小說從上年八月寫到現在,剛好一年,六月初的時候寫完初稿,寫稿的那十個月非常滿足,寫了一年不是因為沒有靈感,而是沒有時間。本來潤稿和修訂應該不必花上兩個月,沒想到反而是這兩個月才最難熬,看著新聞,難以集中精神閱稿,有時甚至失眠。
很多人都把現時的香港,與幾年前的烏克蘭相提並論。烏克蘭當年的犧牲也確實是十分慘烈,而且大部分問題到了今時今日仍是未能解決。上一輩人老是說香港是福地,因為沒有地震海嘯之類的天災,也沒有引起社會動盪的大型紛爭。從前的香港宛如被小心翼翼保護在溫室內的嬌弱玫瑰,現在終於和現世接了軌,必須面對世界很多地方同樣要面對的問題。
話說當初之所以萌生寫這本小說的念頭,是有感人大了就發現活著真是不容易,無論是活在世界哪個角落,是什麼身份,都是各有各的難處。小說寫到今年三月,身邊一個朋友突然痛失摯愛,鶼鰈情深的丈夫因為意外去世。她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我自己的感觸也是非常的深。活著就是必然要面對一連串的失去。
我想我自己的個性是偏向悲觀的,雖然心理學的研究說悲觀的人比較能夠準確認知現實,但有時人活著不需要那麼清醒。心裡時刻有一點希望,對於快樂地活著,比較有用。
寫這本書,是希望給讀的人(包括我自己)一點鼓勵,希望能夠讓人在讀完之後深呼吸一口氣,覺得又可以重新上路。因為我想,真實的世界,除了醜陋的一面,也有美好的另一邊。在意志消沉之時,倘若能記住那些美好的時刻,或許就能減少一點人生在世的無奈與痛苦。
只是,連我自己也沒料想到,六月開始,生活在香港,會那麼那麼地需要心中長存一點希望的亮光。
以前聽前輩講過,越是艱難的時候,越是要堅持過正常有規律的生活,越是要嘗試令自己快樂,這樣才能夠熬過險境。我把這樣的忠告寫進了小說裡去了,結果現實中我自己也是靠這種做法調整心情。
這兩個多月天天追新聞,不時覺得抑鬱憤慨,在這種情緒不太好的狀況下,除了所有日常必須要做的事以外,我還開始有意識地儘量多做一些叫自己開心的事——譬如是看本好書。我翻讀了卡繆的《局外人》,也看一些新書。其中劉宇昆的中短篇小說集《摺紙動物園》令我頗為驚豔。
最初知道劉宇昆是因為他是《三體》的英文譯者,他通曉中文,本身用英文寫小說,我對他甚是好奇。而劉宇昆本人也頗為傳奇,小學時從甘肅蘭州移民去美國,大學在哈佛雙主修英國文學和法律,畢業後當過軟體工程師,現在的正職是律師,據說主要處理稅務個案,業餘寫小說。他的小說得過很多大獎,譬如小說集的點題之作〈摺紙動物園〉就得了星雲獎和雨果獎。
這本結集完美地展現了作家的創意以及作品的多樣性。這本書集科幻、奇幻、歷史故事、寓言於一身,故事題材古今中外,地球太空,無所不包。劉宇昆的敘事能力也是一流:既有節奏緊湊的奇情故事,令人手不釋卷;也有大玩敘事手法的實驗作品,創新而別樹一幟。我覺得他是技巧嫻熟而且有才氣的小說家,遊走於page
turner與嚴肅文學之間,遊刃有餘。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情緒控制器〉,讀起來相當有電影感。
我以前不太偏好短篇小說,總覺得長篇的可讀性要高很多,這本小說集刷新了我對中短篇小說的理解,令我深切體會到長篇與中短篇的分別僅僅是想要表述的東西不一樣,所以篇幅有差異。有限的字數同樣能夠表現無限的意境。
以前我寫過不少中短篇,年少時膚淺,寫中短篇主要為了參加文學獎和投稿雜誌,並不了解中短篇的真正要義所在,寫起來並不算十分享受。讀完劉宇昆的小說集後,我有了再次寫中短篇的慾望。
在寫下一個長篇之前,我應該會寫一些中短篇小說。我想中短篇應該是極好的寫作練習,在敘事方式上,亦或許比長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