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小說《逐夢者》裡的場景

這篇小說裡有兩個比較常出現的場景:一個是聖瑪麗書院,另一個是宋玥夢讀書、沈逸航教書的大學。聖瑪麗書院純屬虛構;至於大學,我寫的時候心裡面想著的是香港大學。

香港真的有一間名校叫St. Mary’s,是女校,全名叫St. Mary's Canossian College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但聖瑪麗的原型並不是這間St. Mary’s,而是另一間著名的女校Maryknoll。說起來我跟Maryknoll算是很有點緣份,我雖非Maryknoll的舊生,但身邊有很多人(包括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師),都是Maryknoll的校友,我從小就聽了很多這間學校的故事。

(圖為Maryknoll小學部;攝於2012年6月)

Maryknoll有小學部和中學部,小學部是很漂亮的歐式建築,也就是舊生口中的「紅磚屋」。維基百科說它的建築風格是「自由新都鐸風格」。小說裡「聖瑪麗書院」的「愛德華時代建築風格」參照的並不是Maryknoll,而是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

然而,雖然藍色旗袍(有些學校堅持那是「長衫」)是不少名校的女生校服,但不論St. Mary’s 還是Maryknoll,都不是穿這種中式校服。大部份會穿藍旗袍的中學,都是女校(譬如「真光」);男女校的女生穿旗袍,是少數。有間著名的男女校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就是女生穿旗袍,男生穿襯衣西褲。St Paul's Co-ed2001年轉制成為「直資中學」,是香港第一間直資。我聽說現在的St Paul's Co-ed學生,大部份都非富則貴。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以我非常有限的理解,香港大學的文學院允許雙主修,似乎凡是文學院裡的學系,都可以選作主修的科目。所以宋玥夢雙主修英文與音樂,在港大應該是可行的。

文學院以前設在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人稱main building),音樂系則在本部大樓對面的孔慶熒樓。

(舊時音樂系的入口)






寫小說的時候我特地去逛了一圈,照片就是當時拍的。後來港大興建「百周年校園新校舍」,扎根本部大學的文學院各學系於2012年搬走,去到2013年,音樂系也遷出了孔慶熒樓。但小說裡宋玥夢讀書的地方,在我的設想中,仍舊是古色古香的孔慶熒樓




聖瑪麗裡面的一些庭院和水池,靈感也是來自本部大樓裡的一些建築物。

(各學系學會就是貼類似的宣傳海報,上面印有內閣成員的照片)

 小說裡面提到的「俄羅斯紅月」,原型是港大附近的一間俄國餐廳「莎厘娜」(Czarina),是有名的「港大飯堂」,於1964年開張,至2013年結業。請心儀女生去「莎厘娜」吃飯這些上一代的傳統,是我當年做資料搜集時在報章上讀到的片段,不過原文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再在網上找了一下,原來餐廳在2014年重開。不過無論是新舊「莎厘娜」,我都沒有吃過。

張愛玲寫小說特別喜歡真人真事,她的說法是她「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我則恰好相反,熱愛虛構到了近乎迷戀的程度。我喜歡把假的說成真的。《逐夢者》裡雖然有些場景人物都有參照的原型,但也僅是止於參照。

延伸閱讀:《逐夢者》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澳洲億萬富翁因為抑鬱症辭任集團董事


偶然讀到新聞說澳洲億萬富翁   James Packer 為了治療抑鬱症而辭去皇冠集團(Crown Resorts)的董事職務 (英文新聞連結點這裡)。那刻忍不住想,香港人大概會覺得這富豪古怪——這麼有錢也抑鬱。

可是心理學的研究其實一直都說:沒有錢通常不快樂;然而當錢去到一個水平,更多錢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你只會覺得麻木。

沒有錢萬萬不能,可是錢,倒也的確不是萬能。

人生在世,日子能過得快樂,應該算是很大的成就吧?所以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裡說樂觀是一種恩賜。

有很多錢但是很抑鬱,跟沒那麼多錢但日子過得很開心,如果可以選擇,應該選後者。只是「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只有在富貴的時候才會誠心相信。讓一百個人選,恐怕有八十個還是會先選擇有錢。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Never Settle For Less





一時興起,帶了本書獨個跑了去離公司比較遠的地方吃午飯,邊吃邊看。

餐廳很小,桌子都靠得極近,不小心就把鄰桌兩位女客的對話聽去了。單身的那個向已婚的那位傾訴感情煩惱。我當時在看書,雖然字字都是聽得清楚的聲量,也沒有很認真在聽,只隱約知道是戀愛多年,因為不適合,很辛苦地拖拉了一陣子,還是分手告終。

然後那個女孩子忽然顫聲問了一句:「其實如果是對的對象,是不是很快就會知道?」那聲音委實不尋常。我禁不住瞥了一眼:她雙目通紅。

她說參加了幾次Speed Dating,都不很成功。聽得出來,她惶恐而迷惘。

因為好像很多人都已經找到了終身伴侶,安定了下來,而自己已經不小了,卻仍然尋尋覓覓,便覺得很害怕。害怕自己浮蕩一生,最後孤獨終老。

她與友人談到和前度復合的可能。可是他們不適合,而她已經不喜歡他了。卻仍然在想復合好不好。

我聽著,想起我一位被譽為是「女神」的好朋友。叫作「女神」,顧名思義,自是裙下之臣無數。別人看她事業愛情兩得意,羨慕她獲幸運之神眷顧。我與她相交多年,卻清楚她這一路走來,跌過的跤並不比尋常人少:一樣遇過仆街老闆、一樣失過業,甚至一樣交過混蛋男友。

「女神」有句金句,曰:「Never settle for less」工作也好,愛情也好,管你其他人怎麼想,她就是不要將就。七年過去,她還真的找到了稱心如意的工作,以及很好的男友。

我想,無論你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你最起碼要相信這樣東西是真的存在於世上,這樣才有找到它的可能啊。

我的另一個朋友,是當健身教練的。她並不是新聞裡那種很妖嬈,專門幫男客人拉筋的美女教練;她是截然不同的類型:英姿颯颯,作風爽朗,驟眼看很容易誤以為是個瘦削少年。她不喜歡傳統學校的教育模式,公開試成績不好,一路文憑、副學士的讀上去,因為她本人很注重儀容,熱衷保健,就選讀了「食物及營養學」,邊讀邊考了個教練牌。

據她本人解釋,因為本身實在太喜歡「健康教育」這個範疇,在大專的成績意外的好,考到了獎學金去美國讀了一年。畢業後本來在醫院找到工作,但對方開價太低,她不肯幹,跑了去大學找了份工時不長的兼職,再在健身中心兼任私人教練,閒時還寫報紙專欄。這樣兩邊兼職,大概很多人會覺得生活很不安定,心生不安,她呢,倒是過得相當如魚得水。一眾三姑六婆老是在她身邊嚷著擔心她三餐不繼,殊不知她的收入遠比她們以為的要高很多。

她告訴我健身這一行有很多工作機會:以她為例,這兩三年間就有郵輪找過她上船當教練,還有公司請她去上海教書且兼任私人教練,兩者的薪酬皆是相當吸引,不過她因為另有打算,就沒有答應。

跟她聊天是相當愉快的一件事。愉快不是因為她風趣幽默,善於辭令,而是她的世界充滿各種可能,你會覺得很多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她眼中的未來,是有希望的。

我想,看見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吧。填鴨教育訓練我們狂背標準答案,久而久之,所有的問題便似乎只是得一種「正確的處理辦法」,彷彿「錯了」便注定一敗塗地。

可是路怎麼會只是得一條?而在找到另一條路之前,你首先要相信世上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出路。如果你固執堅信只有一條路是正途,那麼,就算其他出路就在你的腳下,你還是不可能看得見的啊。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