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似乎是會傳染的。德國一日內爆出兩宗血腥暴力的新聞——兩個兇嫌,都是難民。
SZ (南德日報) 今次開宗明義講明疑兇是難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按這裡瀏灠相關報導。
因為工作很忙,我只跳著讀了個大概。新聞說,那個在Ansbach引爆炸彈的27歲敘利亞青年,本來是要參加城裡的音樂節,不過被拒入場。看來他本來是打算在人更多的地方引爆炸彈。想想也覺得恐怖。
連Ansbach這種非旅遊旺區也出事了,現在恐怕德國所有城市都有可能是下一個出問題的地方。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慕尼黑槍擊案
今天起牀就讀到了另一宗令人難過的新聞——慕尼黑市中心爆發槍擊案,連同據報吞槍自殺的疑兇在內,至少十人死亡。
Süddeutsche Zeitung (南德日報) 做了個報導專頁 Amoklauf in München,有興趣的讀者可按此。
據說疑兇在行兇時也有大叫「真主偉大」,他並不像 Würzburg 火車案那樣是難民身份,他是德籍伊朗裔人。可是他跟 Würzburg 火車案的疑兇一樣的年輕,只有18歲。
SZ 的報導專題用了 Amoklauf (槍擊案) 這個字,而沒有用 Anschlag (襲擊,意指恐襲)。專題裡面有一篇文章就特地解釋了為什麼SZ 選用這個措辭。其中有一段這樣說:
Die Reihenfolge, in der Polizeipräsident Hubertus Andrä die Fakten über den Täter aufzählte: Erstens, nein, es gibt überhaupt kein Bezug zum Thema Flüchtlinge. Zweitens, nein, es gibt überhaupt keinen IS-Bezug des Täters. Drittens, es war wohl ein Amoklauf.
這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據警方披露,目前關於此案的認知有三點:(一) 與難民議題無關;(二) 與 IS 恐襲無關;(三) 這有可能一樁隨機開槍殺人事件。
疑兇的犯案動機是什麼?SZ 其中一篇文章 Amok im Kopf 表示疑兇 David S. (德媒報導兇嫌一貫略去姓氏全寫,但在其他歐洲媒體的報導可以輕易找到疑兇的全名) 顯然有精神問題,並指他曾遭受霸凌:
"Ich bin Deutscher, ich bin hier geboren worden"
Der Täter selbst sagte in einem Video, das ihn auf dem Parkplatz nahe dem Olympia-Einkaufszentrum in ein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einem Anwohner zeigt: "Ich bin Deutscher, ich bin hier geboren worden. Ich war in stationärer Behandlung." Und: "Wegen euch bin ich gemobbt worden sieben Jahre lang. Und jetzt musste ich mir eine Waffe kaufen, um euch alle abzuknallen." Die Polizei hält das Video für authentisch.
上文大意說,根據購物中心附近停車場的錄影,疑兇曾與一名居民爭執,說:「我是德國人,我在德國出生。因為你們,我飽受七年欺凌,我現在要買武器殺掉你們。」德國警方認為這段錄影並非偽做的。
SZ 的報導是出於客觀公平還是嘗試為「難民問題」和「國民對 IS 的恐懼」降溫呢?老實說,我不知道。
只是我一直讀的時候,忽然想起之前在 DW 讀過的一篇,關於為什麼比利時比起德國多那麼多 IS 聖戰士的文章——作者認為主因之一,是那些穆斯林移民遭受歧視,一直無法融入社會。
是耶?非耶?
社會全球化,本來就意味著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往世界各地跑。可是當一個地方接受太多外來移民時,又幾乎肯定會出問題。在保守與開放之間,到底哪裡才是更好的位置?
德國接連發生襲擊案,肯定會令在地人對有伊斯蘭背景的同學/鄰居/同事/新移民/難民產生更大的戒心。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將心比己,如果我現在住德國,我也肯定會對以上的人打醒十二分精神。可是這種「警醒」,到底是有助自保,還是會激發更多的同類事件呢?長遠來說,德國又是否必須修改她的移民/難民政策?如果要,又要怎樣改?總不可能加一條「凡穆斯林都不能來德」吧?
香港人熱衷移民。但移民這個議題,卻那樣的複雜。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Süddeutsche Zeitung (南德日報) 做了個報導專頁 Amoklauf in München,有興趣的讀者可按此。
據說疑兇在行兇時也有大叫「真主偉大」,他並不像 Würzburg 火車案那樣是難民身份,他是德籍伊朗裔人。可是他跟 Würzburg 火車案的疑兇一樣的年輕,只有18歲。
SZ 的報導專題用了 Amoklauf (槍擊案) 這個字,而沒有用 Anschlag (襲擊,意指恐襲)。專題裡面有一篇文章就特地解釋了為什麼SZ 選用這個措辭。其中有一段這樣說:
Die Reihenfolge, in der Polizeipräsident Hubertus Andrä die Fakten über den Täter aufzählte: Erstens, nein, es gibt überhaupt kein Bezug zum Thema Flüchtlinge. Zweitens, nein, es gibt überhaupt keinen IS-Bezug des Täters. Drittens, es war wohl ein Amoklauf.
這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據警方披露,目前關於此案的認知有三點:(一) 與難民議題無關;(二) 與 IS 恐襲無關;(三) 這有可能一樁隨機開槍殺人事件。
疑兇的犯案動機是什麼?SZ 其中一篇文章 Amok im Kopf 表示疑兇 David S. (德媒報導兇嫌一貫略去姓氏全寫,但在其他歐洲媒體的報導可以輕易找到疑兇的全名) 顯然有精神問題,並指他曾遭受霸凌:
"Ich bin Deutscher, ich bin hier geboren worden"
Der Täter selbst sagte in einem Video, das ihn auf dem Parkplatz nahe dem Olympia-Einkaufszentrum in ein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einem Anwohner zeigt: "Ich bin Deutscher, ich bin hier geboren worden. Ich war in stationärer Behandlung." Und: "Wegen euch bin ich gemobbt worden sieben Jahre lang. Und jetzt musste ich mir eine Waffe kaufen, um euch alle abzuknallen." Die Polizei hält das Video für authentisch.
上文大意說,根據購物中心附近停車場的錄影,疑兇曾與一名居民爭執,說:「我是德國人,我在德國出生。因為你們,我飽受七年欺凌,我現在要買武器殺掉你們。」德國警方認為這段錄影並非偽做的。
SZ 的報導是出於客觀公平還是嘗試為「難民問題」和「國民對 IS 的恐懼」降溫呢?老實說,我不知道。
只是我一直讀的時候,忽然想起之前在 DW 讀過的一篇,關於為什麼比利時比起德國多那麼多 IS 聖戰士的文章——作者認為主因之一,是那些穆斯林移民遭受歧視,一直無法融入社會。
是耶?非耶?
社會全球化,本來就意味著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往世界各地跑。可是當一個地方接受太多外來移民時,又幾乎肯定會出問題。在保守與開放之間,到底哪裡才是更好的位置?
德國接連發生襲擊案,肯定會令在地人對有伊斯蘭背景的同學/鄰居/同事/新移民/難民產生更大的戒心。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將心比己,如果我現在住德國,我也肯定會對以上的人打醒十二分精神。可是這種「警醒」,到底是有助自保,還是會激發更多的同類事件呢?長遠來說,德國又是否必須修改她的移民/難民政策?如果要,又要怎樣改?總不可能加一條「凡穆斯林都不能來德」吧?
香港人熱衷移民。但移民這個議題,卻那樣的複雜。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德媒刻意淡化 Würzburg 火車襲擊案的難民身份?
在《歐洲動態》讀到這一篇文章〈冷靜還是淡化?〉。作者說德媒刻意淡化疑犯的穆斯林/難民背景。
這似乎是真的。這兩天讀了幾家德媒的報導,IS 有隱約出現過,Flüchtling (難民) 這個字倒是很少見。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這似乎是真的。這兩天讀了幾家德媒的報導,IS 有隱約出現過,Flüchtling (難民) 這個字倒是很少見。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德國還安全嗎?
有朋友跟我說,覺得德國現在很危險。我聽罷也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
年初有朋友去法蘭克福公幹,回來已經說覺得很不安落,短期內不願意再踏足德國。他說他在火車站等候上車的時候,忽聞爆炸聲,「轟」的一聲非常大聲,他嚇得心跳都快要停了,週遭的人也全是滿臉惶恐,所有人都是準備隨時逃跑的狀態,可是看看附近的警察,什麼反應都沒有,一臉置若罔聞。
離開火車站後,他連忙查新聞,可是查來查去,都沒有看見相關報導,他問我到底是虛驚一場,還是德國有把負面新聞壓下的陋習?我完全答不上來。
年初科隆爆出除夕夜集體性侵事件,香港新聞只報導科隆出了事,可是根據德媒的報導,還有好幾個德國大城市的婦女也同樣遭殃,其中一個發生集體性侵的城市,正是 Düsseldorf。(相關的報導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是自己Google 一下,關鍵字是 Düsseldorf, Silvester 和 Sextäter / sexuelle Übergriffe。我隨便找了一篇,連結請按此)
在我的認知裡,Düsseldorf 是一個富庶而安全的城市——起碼我上年暑假去那裡讀德文的時候還是十分風平浪靜,寫意無憂。當我在柏林幾乎每次坐車都被人查票時,在 Düsseldorf 我連查票員的背影也沒有見過;偶爾出去玩晚了回宿舍,半夜在寂靜無人的路上走,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危險。除夕夜在 Düsseldorf 出外慶祝會被人強暴,一年前我是怎麼也無法想像的。
然後 Würzburg 出現了 17歲少年持斧傷人,在火車上把幾個乘客砍至重傷。我剛讀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是非常震驚的。歐洲現在是恐襲目標,我們都知道,可是我一直以為 IS 的襲擊對象會是柏林、慕尼黑之類的大城市。我以為像 Würzburg 這樣的童話古都,會是「相對安全」的。現在連 Würzburg 也中箭,其實也就意味著接下來德國所有的城市,無分大小,同樣有被襲擊的風險。
德國還安全嗎?我真的不知道。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年初有朋友去法蘭克福公幹,回來已經說覺得很不安落,短期內不願意再踏足德國。他說他在火車站等候上車的時候,忽聞爆炸聲,「轟」的一聲非常大聲,他嚇得心跳都快要停了,週遭的人也全是滿臉惶恐,所有人都是準備隨時逃跑的狀態,可是看看附近的警察,什麼反應都沒有,一臉置若罔聞。
離開火車站後,他連忙查新聞,可是查來查去,都沒有看見相關報導,他問我到底是虛驚一場,還是德國有把負面新聞壓下的陋習?我完全答不上來。
年初科隆爆出除夕夜集體性侵事件,香港新聞只報導科隆出了事,可是根據德媒的報導,還有好幾個德國大城市的婦女也同樣遭殃,其中一個發生集體性侵的城市,正是 Düsseldorf。(相關的報導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是自己Google 一下,關鍵字是 Düsseldorf, Silvester 和 Sextäter / sexuelle Übergriffe。我隨便找了一篇,連結請按此)
在我的認知裡,Düsseldorf 是一個富庶而安全的城市——起碼我上年暑假去那裡讀德文的時候還是十分風平浪靜,寫意無憂。當我在柏林幾乎每次坐車都被人查票時,在 Düsseldorf 我連查票員的背影也沒有見過;偶爾出去玩晚了回宿舍,半夜在寂靜無人的路上走,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危險。除夕夜在 Düsseldorf 出外慶祝會被人強暴,一年前我是怎麼也無法想像的。
然後 Würzburg 出現了 17歲少年持斧傷人,在火車上把幾個乘客砍至重傷。我剛讀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是非常震驚的。歐洲現在是恐襲目標,我們都知道,可是我一直以為 IS 的襲擊對象會是柏林、慕尼黑之類的大城市。我以為像 Würzburg 這樣的童話古都,會是「相對安全」的。現在連 Würzburg 也中箭,其實也就意味著接下來德國所有的城市,無分大小,同樣有被襲擊的風險。
德國還安全嗎?我真的不知道。
========================
德國的新聞以及在 Düsseldorf 拍的照片、影片我會放在Facebook,因為比較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FB Page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NovKYeung/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不安
今天一早起牀,就讀到了港人在德國Würzburg遇襲的新聞。BILD的報導刊載了許多令人不安的照片,並且指四人重傷,可能危及性命 ("möglicherweise lebensgefährlich");Berliner Morgenpost則有明確提及一個香港家庭遇襲受傷。
我想起昨天讀到的另一篇新聞——一名妙齡巴基斯坦網絡紅人,因為言行出位,支持女權,被親兄弟殺害,曰之:「榮譽處決」。
現在是2016年。我們以為世界文明進歩,以為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可是一朝睡醒睜大眼,忽然發現現實是如此的令人不安。
我想起昨天讀到的另一篇新聞——一名妙齡巴基斯坦網絡紅人,因為言行出位,支持女權,被親兄弟殺害,曰之:「榮譽處決」。
現在是2016年。我們以為世界文明進歩,以為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可是一朝睡醒睜大眼,忽然發現現實是如此的令人不安。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麥嘉緯
話說一開始搜尋的關鍵字並不是「麥嘉緯」,而是那套港台節目「我係乜乜乜」。
我看「我係乜乜乜」的動機是很膚淺的——聽說「叻哥」的那一集頗富娛樂性。沒想到聽到片頭的那句開場白:「到底香港,仲係咪我地既香港」,不知不覺,就在YouTube上看完了全輯。
在YouTube上按來按去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下面這段比「叻哥」受訪更富娛樂性的「回應投訴聲明」:
因為太好笑,我手癢的在Google搜尋了一下麥嘉緯,關鍵字原來是「靚仔」、「女友」和「男神」,還有人在Yahoo 知識+上求問麥嘉緯的個人資料。我頓時莞爾。
外表真的是很重要的啦。
很多人讚他KO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的那集節目,我有看過。很坦白的說,我認為他的表現並沒有其他人說的那樣好。我覺得他是語氣尖銳,多於問題尖銳。同樣是做時事節目,跟吳璟儁比,我就覺得吳璟儁更能夠從容不逼地把受訪者「逼埋牆角」。
Google到這裡,本來就要收檔,也沒打算要寫篇文章特地談些什麼,臨尾卻意外地讀到麥嘉緯在一個訪談裡談陳冠中的小說《盛世》。讀完這篇訪問,不由得覺得,這個人還是有點意思的。
麥嘉緯在接受蘋果訪問時說:「起碼我自己未認命。」真希望他的熱誠能一直繼續下去,一直也不要認命。
我看「我係乜乜乜」的動機是很膚淺的——聽說「叻哥」的那一集頗富娛樂性。沒想到聽到片頭的那句開場白:「到底香港,仲係咪我地既香港」,不知不覺,就在YouTube上看完了全輯。
在YouTube上按來按去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下面這段比「叻哥」受訪更富娛樂性的「回應投訴聲明」:
因為太好笑,我手癢的在Google搜尋了一下麥嘉緯,關鍵字原來是「靚仔」、「女友」和「男神」,還有人在Yahoo 知識+上求問麥嘉緯的個人資料。我頓時莞爾。
外表真的是很重要的啦。
很多人讚他KO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的那集節目,我有看過。很坦白的說,我認為他的表現並沒有其他人說的那樣好。我覺得他是語氣尖銳,多於問題尖銳。同樣是做時事節目,跟吳璟儁比,我就覺得吳璟儁更能夠從容不逼地把受訪者「逼埋牆角」。
Google到這裡,本來就要收檔,也沒打算要寫篇文章特地談些什麼,臨尾卻意外地讀到麥嘉緯在一個訪談裡談陳冠中的小說《盛世》。讀完這篇訪問,不由得覺得,這個人還是有點意思的。
麥嘉緯在接受蘋果訪問時說:「起碼我自己未認命。」真希望他的熱誠能一直繼續下去,一直也不要認命。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很好哇,那之後呢?
偶然聽到這首After Ever After,實在很喜歡。
美人魚的海洋被石油污染毁了;阿拉丁被CIA當成塔利班抓走了;貝兒被人告發她人獸交,野獸還被愛護動物協會帶走了;寶嘉康蒂的美麗家園被列強侵略,她的族人被凌虐屠殺,令她的心中充滿仇恨。
迪士尼的公主真的只能待在迪士尼呀。
忽然想起那本講雅子王妃的書。現實中怎會有人真的想嫁貨真價實的王子的呢?
訂閱:
文章 (Atom)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很喜歡這幾句話,所以直接從文章截了圖。 講得真是太好 —— 但凡是值得做的事,當然不會是容易的;而無論你認為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得成一件事,這種想法都會是對的。那就是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的威力...
-
(Vincent van Gogh: Flowering peach tree; 攝於荷蘭 Kröller-Müller Museum) 雖然寫了篇小說講彈鋼琴,但我本身並不是一個古典音樂發燒友。我是為了寫這篇小說才開始聽古典音樂。 於是知道了王羽佳。 ...
-
在朋友的推介下,我開始追看 Instagram 帳戶 Humans of New York (@humansofny) 。 Humans of New York 其實紅了很久,我一早就聽說過這個攝影日誌。攝影師 Brandon Stanton 在街上訪問路人,記下他們...
-
電影《狂舞派》的口碑很好,身邊很多朋友都很推薦,只是當年上畫的時候因故沒有看,結果 2013 年的電影,我拖到今天才看完。 就劇情來說,或者因為期望太高,坦白說,我是有點失望的。可是裡面的舞蹈真的很好看,演員跳得出色,排舞也排得好,很有點新意。 個人覺得電影最大...
-
TwoSet Violin 是當紅 YouTuber( 雖然他們有強調過自己不是 YouTuber ,而是 Classical Musicians) ,訂閱人數超過 140 萬,我猜很多對小提琴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他們。 我最初知道他們,是因為香港節慶管...
-
在放年假的時候,讀到王偉雄教授的文章 〈哲學之無力〉 ,當中介紹了一位美國哲學家 Herbert Fingarette 在 97 歲高齡 ,臨終前幾個月拍攝的 影片 。影片頗值得一看。 Herbert Fingarette 直言他害怕死亡。和他攜手共度了...
-
之前讀到一篇 文章 , 說因為拍賣的關係, Sylvia Plath 生前寫給朋友的信件曝光 。喜歡英詩的人大概都知道 Sylvia Plath 。 Sylvia Plath 堪稱才貌雙全,不單長相秀麗,且十分多才多藝,早慧的她,八歲已經發表詩作,還曾經憑畫作在藝術...